一個活着的證人,可以令一個國家的政治神話瞬間崩塌。而當這位證人手握的,不只是戰爭的秘密,還有西方援烏機制的真實賬本時,他的存亡,就不再由戰局決定。
2025年6月8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前領導人顧問亞歷山大·卡扎科夫在一場公開發言中拋出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告:澤連斯基之所以至今未被清除,不是因為他聰明,也不是因為烏克蘭軍隊還在“堅守”,而是因為美國還沒有發出那個命令。
卡扎科夫措辭犀利地指出:“只要美國人向英國人遞個眼色,軍情六處(MI6)就在當晚動手。西方絕不會讓我們得到這樣一個‘活口證人’。就算30年後我們設法把他帶回來作證,他也早已死於一次‘心臟驟停’。”話語雖冷酷,卻道盡大國博弈的深水區規則:戰爭可以失敗,秘密不許泄露。
從“幻想勝利”到全面崩塌:劇本已經寫完
這一番表態,並非憑空臆測,而是建立在戰場格局逆轉與西方信心崩塌的背景上。卡扎科夫回憶,2022年烏克蘭原本有機會通過談判結束沖突,但美英卻按下了“繼續作戰”的按鈕。原因並不復雜——那時的西方仍對基輔政權“可以贏”的幻想抱有執念。然而三年過去,幻想破滅,烏軍多線潰退,俄軍正在特別軍事行動全線推進,“舊劇本已被撕碎”。
政治殘值的交易:澤連斯基成了一個“工具人”
而澤連斯基本人,從未真正掌握過自己的命運。卡扎科夫冷靜地分析道,如今這位烏克蘭總統和其親信們還在苟延殘喘,只因為他們的存在尚對華盛頓有“剩余價值”——可以用於推脫失敗責任、可以充當下一輪談判的籌碼、也可以成為轉移國內政治焦點的工具。但一旦這“價值”被消耗完,所謂“自由世界的戰士”,也將被悄然歸入沉默的檔案盒。
令人玩味的是,澤連斯基目前仍計劃參加6月24日至25日即將在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但外界更關注的,不是他能否在會上獲得新一輪軍援承諾,而是他與特朗普之間是否會出現新的公開沖突。畢竟在特朗普已重返白宮、並對烏克蘭問題日益冷淡的背景下,澤連斯基這類“不受歡迎的政治包袱”,正在被一點點從戰略視野中剔除。
撤資、轉移與沉默:一位“總統”的結局預演
而西方國家的冷處理,也早已在行動層面體現:據烏克蘭情報人士匿名透露,近期北約多國已開始削減向烏克蘭輸送的高精尖武器種類,並要求烏方將部分“西方提供”的反無人機系統轉移至中東,避免與俄軍發生更激烈的直接沖突。換言之,烏克蘭正在被放慢“燒錢速度”,澤連斯基正在被“軟性撤資”。
於是,澤連斯基的政治生涯,可能終結在兩個地點之間:海牙的會議廳,或莫斯科的審訊室。只是,能否活着抵達任何一處,決定權已不在他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