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中,上林署小吏李善德,被上司算計,接下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荔枝使”一職,負責在六月一日貴妃誕辰前,將新鮮荔枝從嶺南,運送到相隔五千多里的長安。
一開始,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李善德自己也這么認為,並且,他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還想跟妻子和離,以免到時候連累妻兒。
但是李善德的好朋友,大詩人杜甫卻不這么認為。
他勸李善德,現在離六月一日貴妃誕辰,還有一個月的時候,完全可以去嶺南實地考察一下,看能不能想出辦法。
李善德在杜甫的鼓勵下,決定放手一搏,或許能搏出一線生機。
最終,李善德歷經艱辛,通過精確計算、分段運輸和犧牲人命的方式,成功將鮮荔枝送到長安,博得貴妃一笑。
然而在運送荔枝過程中,李善德看到從種荔枝的農戶,到荔枝運送沿途驛站及村庄,還有水路、旱路參與運送荔枝的各路人等所經受的折騰,內心受到了巨大震撼。
僅僅拿嶺南種荔枝的農戶來說,為了盡量保鮮,要將許多荔枝連樹枝砍下。而一棵荔枝樹,要生長二十年。
結果就為了貴妃能吃到一口新鮮荔枝,兩年要砍下三十畝果園,三十畝果園盡毀。
這還只是種植農戶層面。其余路上人力物力財力耗費,更是不計其數。光是沿途各個驛站、人員、馬匹的消耗,就不計其數。
比如沿途中,為了從一處運送大量冰塊去給荔枝保鮮,船只因為冰塊太大吃重太深,最終只得把一只大船拆得只剩下骨架跟幾塊甲板,才勉強能夠漂浮起來。僅這一項,耗費的人力物力就不計其數。
李善德最後算了一下費用,成功運送一次荔枝到長安,總共要耗費三萬一千零二十貫錢,這其中,再加上各路官員從中克扣貪墨,這個費用,還要翻上近一倍。
而這些費用,全部靠給沿途百姓增加“荔枝錢”賦稅得來。
百姓不堪重負,有的村庄甚至因此全部荒廢,因為百姓不堪重負,逃離了當地。
這一趟運送荔枝下來,李善德原本大大的有功,但他也深刻明白了這其中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因此,活着回到長安後,李善德第一件事就是去見右相(貴妃的哥哥),質問他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有沒有考慮過百姓的死活。
可以想見,右相被一個九品官階的小吏,如此直白地來質問,有多生氣。
質問完右相的第二天,原本是立了功的李善德,卻遭到多道奏章彈劾,如果右相下手狠的話,接下來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掉腦袋。
多虧朝中盤根錯節,勢力眾多,且都在明爭暗斗。
另一股強大勢力——宦官高某人,為了搶奪一部分運送荔枝的功勞,順手救了李善德,使他最終被從輕發落,落了個全家流放嶺南的結果。
而這其實正是李善德心中所求。
小說最後,李善德帶着全家人來到嶺南,找了一片地,一棵苗一棵苗開始培植荔枝樹。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種出一片荔枝園,把當初砍了果農的荔枝樹全部賠給人家。
此外,他也特別喜歡這種自由隨性,無拘無束的生活。他覺得就像陶淵明那樣,當個隱士也不錯。
一年後,他在自己荔枝園里給朝廷留了要進貢的荔枝(因為李善德成功將鮮荔枝運到長安,那以後,荔枝貢便成了每年的常貢)。
但是左等右等卻沒等到朝廷來要荔枝。
後來,遇到一個相熟的官員從他的果園旁經過,李善德才知道,自己一年間在這里種樹務農,兩耳不聞窗外事,外面卻發生了天大的事。
安某某叛變,連下數座城池,甚至連都城長安都陷落了。
聖人帶着貴妃皇子,一路向蜀中逃去。
所以,自然也沒人來討要什么“荔枝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