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軍方叫囂說,要學習烏克蘭的“先進經驗”,用無人機突襲解放軍。其實大陸反無人機作戰,早在7年前就進行了布局,等的就是這一天。
烏克蘭使用小型無人機打擊俄羅斯戰略空軍基地,引發全球軍事圈的熱議,無人機作戰理念從過去的前線協同,到現在真正落實到了“精准打擊”。
與此同時台灣軍方負責人顧立雄宣布,正式組建歷史上首個專門的無人機作戰部隊。這一理念受到俄烏戰場的啟發,台軍叫囂說要效仿烏克蘭,不僅要防范解放軍無人機的襲擊,還要用無人機突襲解放軍。
對於台軍這個說法,其實我並不感到奇怪,所謂的參考烏克蘭打法,用到台海沖突上,並不是第一次提到了。從俄烏開打的第一天,台灣當局和美國方面就一直這樣吹噓。
我們首先要着重強調的是,台灣問題和烏克蘭危機沒有任何可比性,台灣問題是我們內戰的延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台灣當局是中國的一個地方割據武裝,這與俄烏沖突有着本質的區別。
其次台灣軍方說用無人機突襲解放軍,暴露了他們的夜郎自大。這次烏克蘭襲擊俄羅斯,是提前把無人機用交通工具偷運到了目的地,然後對俄空天軍戰略轟炸機實施打擊。但是在中國大陸這邊,我們的各方面檢查非常嚴格,我們不會像俄羅斯一樣疏於防范。
然後現實戰場作戰問題也不一樣,俄烏兩國陸地相連,大陸與台灣隔着台灣海峽,台灣海峽最窄處約130千米,平均寬度在160千米左右。
而多數作戰無人機(尤其是目前台灣主要依賴的戰術級與商用改裝機型)續航多在100到150千米之間,難以跨越整個海峽深入大陸目標區域,且往返還需留足返航的燃油/電量余量。
受風浪、氣流與海上通信屏蔽(海面反射等多徑衰減)影響,台軍的無人機在跨海航行時,也很難保持穩定的鏈路與導航,容易出現偏差或被迫返航。
早在2018年的時候,我們國內就開始舉辦了,第一屆“無形截擊2018挑戰賽”,軍民融合實踐探尋如何反無人機。大陸沿海區域部署有大量,相控陣雷達和多波段預警系統,包括陸基遠程雷達、海基相控陣、民用AIS與ADS-B偵測網聯合,可在幾十到數百公里范圍內,發現無人機群活躍的蛛絲馬跡。
甚至我們知道,最近在軍迷圈子大火的高波反無人機武器,就是對台軍無人機的克星。解放軍方面已經開始裝備,激光定向能武器和高功率微波反無人機系統,能夠在數百米到數公里距離內“燒毀”或癱瘓,小型無人機的電子元件和動力系統。
如果說全世界哪支軍隊最有危機感,解放軍稱第二,恐怕沒人敢自稱第一。對無人機作戰我們至少7年前就有了准備,等的就是台軍敢對我們動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