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濱江關道設治120周年之際,適逢第18個“國際檔案日”,9日,黑龍江省檔案館依法向社會開放《濱江道尹公署》等全宗珍貴檔案3.4萬件,回溯濱江關道設治過程,再現這座城市沉淀百年的故事。
濱江關道衙署平面圖
首次公開珍貴檔案 揭秘民國時期的冰城
檔案內容涵蓋關道設治開末、對外交涉、督征關稅等各方面,真實反映了民國時期哈爾濱地區市政管理、商埠區開發、文教衛生等事業發展過程。濱江關道作為在中東鐵路附屬影響地區內代表中國利益的行政機構,其對非俄占的傅家甸、四家子等地進行了有效治理。雖然在其存續期間幾經改制,職能和管轄范圍不斷變化,但在抵制外國勢力對哈爾濱政治、經濟、文化的入侵,促進地區各行業發展,維護國家利權和區域穩定方面,起到了極大地積極作用。
這部分檔案的公布,將再現民國時期哈爾濱,尤其是老道外地區社會發展面貌,為研究黑龍江及哈爾濱民國地方史提供豐厚的史料支撐。
1905年設治濱江關道 統一黑吉交涉事務
1905年,吉林將軍達桂、黑龍江將軍程德全聯合奏請朝廷設治濱江關道。1906年,首任道員杜學瀛到任,標志着濱江關道作為一個獨立行政機關登上歷史舞台。隨後,隨着時局動盪幾經變革,直至1929年,國民政府裁撤東北三省道級政權,濱江關道隨之撤銷。
清朝末年,奉、吉、黑三省在哈爾濱均設有鐵路交涉局,各自為政,弊端叢生。濱江關道的設立,統一了吉、黑兩省的交涉事務,作為專門機構開展主權、土地、稅務等方面的對外交涉,有力維護了國家利權。
署理吉林將軍達桂、暫署黑龍江將軍程德全為擬撤吉江哈埠兩交涉局添設道員附奏鐵路公司宜派大臣總辦片的奏折
圖片由省檔案館提供
濱江關道所轄地區商業繁榮、人口密集
據介紹,公布的檔案中顯示,除了對外交涉,督征關稅也是其另一項重要職能,主要負責鐵路沿線稅卡設置、稅費征收。檔案中有“因賦稅繁重難以為繼,由哈爾濱火磨同業工會呈請濱江道尹公署給予減免賦稅,以振興民族工業。”的記錄,反映了濱江關道在維護民族工業方面所做的努力。
經過多年建設,濱江關道所轄地區發展為商業繁榮、人口密集的城鎮,僅傅家甸1921年常住人口就達11.5萬。維持社會穩定成為首要任務。本次公布檔案中,有近3000件反映治安管理的內容,包括治理匪患、禁煙、治賭等,並將其作為各縣知事政績考核指標,體現了當時政府對社會治安的重視。
中華民國成立後,濱江關道積極推動私塾改造,普及初等教育,義務教育開啟民智開化的同時,也促進了地區近代民辦報刊業的發展,鼎盛時期,有《大同報》等20余種報刊申報發行,彰顯了地方文化事業的進步。1910年的鼠疫流行,促成了近代城市防疫衛生體系的建立。濱江關道通過發布布告、印發宣傳圖冊等方式,提高民眾防病意識,這為後來的城市公共衛生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專家表示,濱江關道在存續期間,雖幾經改制,職能和管轄范圍不斷變化,但在抵制外國勢力的入侵,維護國家利權和地區穩定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一百二十年時光流轉,那些過往已隨江風散去,但一卷卷泛黃的檔案和流轉市井喧嘩余韻的道台府,成為了這段歷史最好的見證者,靜靜訴說着濱江關道的風雨百年。
龍頭新聞·生活報 記者: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