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開始全國高考統考,教育部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有1335萬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已成為中國教育體系里影響范圍最廣和最深遠的制度。作為一種人才篩選機制或者是分配稀缺教育資源的機制,高考是有必要的,但前提是分配的教育資源的確是稀缺的。
幾十年前的中國,大學資源是稀缺的,所以必須通過高考來篩選生源,把大學教育辦成精英教育。但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中國的大學資源已經足夠讓每個人都上大學。現在本科甚至於碩士資源是不稀缺的,只有研究性學位如博士和優質工作崗位是稀缺的。所以應該篩選的時機是大學本科畢業,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有三層篩選機制:中考、高考和考研。
目前的統考制度,主要采用一個總分公式來決定不同大學不同專業的錄取,這個統考統招的體制造成的後果是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習的幾乎唯一目的就是為高考准備,這種應試教育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也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至少付出了以下三個代價:
一是浪費了大量時間。
由於有中考壓力,初三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刷題來備戰中考。由於有高考壓力,高三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刷題來備戰高考。可以說,初三和高三這兩年時間基本上都浪費在刷題里了,很少學習新知識。此外,還有很多學生第一次高考成績不理想,情願浪費一年時間復讀,甚至有些還被拿出來當作勵志的典范。復讀不是學習新的知識,完全是為了應試刷題,這是對個人生命和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學生的學習時間過長。根據2018年的PISA調查,參賽國家學生每周學習時間(包括課內和課外學習時間)平均為44小時。中國大陸(京滬江浙)學生每周學習時間達到57小時。相比之下,美國學生每周學習時間為48小時,英國學生為43小時,日本學生為41小時。此外,中國大陸學生每周學習時間超過60小時的學生占比達到40.7%,相比之下,美國這一比例只有21.8%,英國這一比例只有10.8%,德國這一比例只有4%,OECD國家這一比例平均為13.3%。
由於學業負擔過重,學習壓力過大,也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青少年睡眠不足現象繼續惡化,95.5% 的小學生、90.8% 的初中生和 84.1% 的高中生的睡眠時長未達標。
二是導致部分富裕家庭送孩子出國留學。
由於高考的折磨,學生進入大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大打折扣,反而錯過了最應當提升自我的一個階段。很多有能力的富裕家庭,已經放棄現行的高考和大學教育,用腳做出了選擇。不僅有很多父母送孩子出國上大學,而且其中還有不少人將這個進程提前到把小孩送出國上中學。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學生每年出國留學的數量從2010年的28.5萬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70.35萬人,留學規模穩步擴大。根據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中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2021年中國在海外高等教育機構留學的學生為102.1萬人,比第二名的印度多一倍。在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留學生數量位居第一,已經成為國際留學生中的主力,中國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地。
三是導致生育率下降。
教育內卷給學生和家長造成金錢和時間的負擔是拉低生育率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下圖分析了 2018 年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學生每周學習時間和生育率的關系。東亞國家學生每周的學習時間比較長,生育率則相對低,而歐美國家學生每周的學習時間比較短,生育率相對高。學生每周的學習時間和生育率呈現負相關關系。
圖:部分國家和地區總和生育率和15歲學生每周學習時間的關系
資料來源:OECD,2018
韓國世宗大學Seongeun Kim等人在2023年發表的論文“Status Externalities in Education and Low Birth Rates in Korea”研究了韓國教育負擔與低生育率的關系發現,韓國的低生育率與韓國人的教育負擔過重有關。韓國人對子女的教育問題非常重視,大多數孩子除了在學校學習以外,晚上和周末還要在補習班學習。與此同時韓國目前是世界上總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教育負擔重已成為養育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0-2018的數據顯示,孩子的養育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接近50%,而其中教育支出占養育成本比例達34%。而根據匯豐銀行在2017年的全球教育報告,在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再到本科階段教育方面支出,中國大陸父母平均教育支出達42892美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們完成研究生學業或者出國留學,花費要比這個更多。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人均收入不到發達國家1/3,但中國父母對於子女教育的支出已經和發達國家處於同一個水平。調查對象中,中國大陸93%的父母給孩子報過輔導班,在該報告的15個調查國家中,這一比例位居第一。此外,中國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間也在增加。根據CFPS2010-2018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8年,小學生家長每周輔導作業的時間從3.67個小時增加到5.88個小時;初中生家長則是從每周1.56個小時增加到3.03個小時。
中國學生的考試升學競爭激烈程度可能是世界最高之一,和韓國差不多,導致生育率也幾乎是世界最低。2023年中國的生育率只有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2023年上海戶籍人口的生育率只有0.60,比韓國更低。隨着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口占比不斷增加,而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導致養老保障的負擔加重。2024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達22%,而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683萬人。
少子化對創新力和技術發展是負面的,與人口穩定的情形相比,快速老化和萎縮的社會的技術發展會更慢,並最終陷入停滯和倒退。人口規模是創新力競爭中的基礎性變量,人口數量越多,可以投入的研發人員也就更多。這種人口越多、創新力越強的關系不是線性的,而是具有遞增效應的,也就是說,人口越多,不僅總體創新力會越強,而且人均創新力也會越強,這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
人口年齡結構對創新力也有影響。一般來說,30多歲是最適合創業的年齡,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大量30歲左右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那么就會對其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很有幫助。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正在迅速老齡化,那么潛在的年輕發明家和企業家就會變少。老齡化社會還存在一種阻擋效應,即老年人會阻礙年輕人的創新活力。老人在企業和社會中占據了太多重要的崗位和資源,勢必影響年輕人晉升和鍛煉的機會,從而削弱年輕人創新和創業的活力。
教育改革建議
現有的教育是個囚徒困境,因為中考高考的篩選機制,雖然家長們都知道刷題是浪費,但是每個家庭無法單方面跳出囚徒困境,不得不和其他家長進行教育軍備競賽。所以如果不徹底改革高考和中考制度,任何減負的措施都會被高考和中考的指揮棒打回原形。為此,我們提出有關教育改革的三項建議:
1)取消中考
我們建議取消中考,讓所有願意讀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都能讀高中。現在中考的目的,是分流一部分學生不上大學,轉而走職業培訓的道路。未來隨着智能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工作需要大學教育。中考的評價過早,容易讓那些起步晚的孩子遭遇錯誤的評判。
需要和取消中考相配套的,是高中教育資源的均等化。跟初中和小學資源的均等化一樣,高中教育可以通過就近入學、教師輪換等方法做到。
2)縮短學制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現在很多知識不需要死記硬背,人工智能和在線技術可以幫助教學。在 20 世紀 80 年代,很多小學是五年制的,我的建議是小學階段提速一年。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很多小學都是五年制,而現在的小學生,學習時間增加了很多,實際上完全可以縮短一年時間。而中考和高考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有2年時間用於復習和應付中考和高考。取消了中考,可以縮短一年時間,如果淡化了高考,還可以再縮短一年時間。這就可以把基礎教育階段提速2年,16歲就能上大學。家長的負擔減輕了,有利於提高生育率。大部分人20歲大學畢業,就能夠更早地走上社會,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成家立業,也有利於生育率的提升。
3)淡化高考,普及大學通識教育
大學教育主要培養學習能力和生活在復雜社會的各種技能,所以不分專業和文理都應該學習大量的基礎必修課,即實現所謂通識化。通識化下的大學必修課可以包括:1.數學、統計和計算機;2.經濟、金融和財會;3.法律、心理、文學等社會人文學科。學生不分文理專業,都必須學習這些必修課程。
我建議大學只分為重點大學和非重點大學,鼓勵學生在本城市上大學,把本科辦成類似現在的高中。當大學教育通識化以後,就可以淡化高考的篩選作用,讓大學畢業考試或研究生考試成為主要的篩選考試。大學本科通識化以後,只有碩士甚至博士階段的教育資源才是稀缺資源,應該在研究生階段通過嚴格的考試篩選生源。
用大學生畢業能力考試來取代高考,作為擇業和研究生院錄取的主要依據後,名牌大學研究生院的入學競爭預計還是會很激烈,大學生也會更努力學習,這正好解決了當前大學生不努力學習的問題。雖然也不可避免有刷題的低效的學習,但至少把考試的壓力延緩幾年,從而可以延緩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考試壓力。從考試的時間點選擇來講,大學生畢業考試比高考更能反映大學生當時的能力,考核的科目也會更匹配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
沒有了中考和高考的壓力,不僅可以省下很多刷題的時間,還可以按照更加貼近教育和企業的實際能力要求去設計課程,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有人擔心考試制度改革後的公平性。事實上,現在的中考和高考不必要的過早篩選孩子,更不利於弱勢群體孩子,因為富裕家庭會用更多的資源來給孩子補習和早教,而弱勢群體孩子更容易輸在起跑線上。或許弱勢群體的孩子天分和後勁並不差,但是因為家庭的原因起跑慢了,被過早地分流了。如果可以普及大學教育,並把篩選推遲到大學畢業後反而可以增加公平性。
結論:
由於目前中國大學資源已經不再稀缺,只有研究性學位如博士和優質工作崗位是稀缺的,所以應該篩選的時機是大學本科畢業。應該把考研普及為大學能力考試,作為人才篩選和考研的主要考試,取代目前的三層篩選機制(中考、高考和考研)。
大學教育通識化和普及化以後,普通學生在走上普通工作崗位之前可以接受大學通識教育,這為他們未來的職場發展提供了上升空間,也提高了整體中國人的綜合素質,縮小了貧富差距。縮短中學學制以後,高中資源就會釋放出來,整體社會並不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家長不用為孩子的中考和高考那么操心,壓力也會小很多,養育成本降低,生育意願也會提高。中國教育行業的效率提高,競爭力加強,可以減緩人才的流失,增強中國的人力資源,從而提升中國的創新能力、綜合國力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