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習慣移動支付和線上轉賬的今天,傳統ATM機似乎正在“加速”退出歷史舞台。央行日前發布的《202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ATM機具數量為80.27萬台,對比5年前數據來看,彼時我國ATM機具數量曾在2019年末觸及109.77萬台的峰值。這意味着,5年間減少了約30萬台。此外,每萬人擁有ATM機具5.70台,同比下降4.83%。
當前,年輕一代的“現金脫敏”已成常態,不少00後在社交平台上發帖表示,至今從未使用過ATM機。不過,有金融行業分析師表示,盡管現金使用率正在降低,但老年人、偏遠地區用戶群體等特殊需求場景一直存在,ATM機作為銀行機構的“戰略備用機”不會徹底消失。然而,面對居高不下的機器維護成本及現金業務的大幅萎縮,銀行的ATM機業務進入全面戰略收縮已是大勢所趨。
功能收縮、使用率低,60%“00後”大學生從未使用過ATM機
“現在移動支付轉賬這么方便,平時很少去銀行櫃台辦理業務,ATM機更是很久都沒用過了。”面對網上“全國ATM機只剩80萬台”的熱搜話題,90後濟南市民秦先生留言表示,他上大學那會兒還曾用過ATM機取現,畢業後基本上全程手機操作。而他的00後表弟表妹們,根本就沒有使用過ATM機,在他們眼里,這些存取現金的機器感覺是“好古早的產物”。
事實上,客觀統計數據也與秦先生的生活感知相符。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ATM機具數量為80.27萬台,而2019年末這一數量曾達到109.77萬台。短短5年間,中國ATM機數量銳減26.87%。
結合近5年數據來看,截至2023 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2020年末、2019年末,我國ATM 機具分別為84.55萬台、89.59 萬台、94.78萬台、101.39萬台、109.77萬台,呈逐年下降態勢。在每萬人對應的ATM數量方面,截至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2020年末、2019年末,分別為5.99台、6.35台、6.71台、7.24台、7.87台,同樣呈現下降。
不僅是機器數量在減少,設備老舊、功能收縮等也是擺在銀行從業者面前的現實問題。
6月9日,新黃河記者在恆豐銀行堤口路支行看到,該機器目前僅支持該行銀行卡插卡業務操作,無卡存款、特約取款及非接IC卡辦理等業務均顯示為不可用狀態。該網點工作人員表示,因業務功能較為單一,他們的ATM機器使用頻率的確不高。
實際上,網上隨處可見類似“連續三家銀行ATM機設備維護、暫停辦理業務”的吐槽帖。不少市民表示,現實中多個銀行網點的ATM機運行不暢,損壞、缺錢等狀況時有發生,使用體驗較之前幾年差了很多。
與之相對的是,有數據顯示,60%的“00後”大學生從未使用過ATM機,一線城市年輕人年均現金支出不足500元。銀行方面也在加速“斷臂求生”,僅2023年就關閉超2600個網點,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50余家機構相繼停止無卡存取款業務。ATM機的減少倒逼銀行優化網點布局,部分區域出現“撤機保櫃”現象,即將ATM機具撤出支行,集中資源升級智能櫃台。
維護成本高、業務量驟減致銀行主動撤機,新一代智能機能否扭轉頹勢?
ATM機,這個曾被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譽為“銀行業唯一有用的發明”,為何從先前的“寵兒”逐漸成為“棄兒”?
現金業務的大幅收縮是一大客觀原因。有業內人士表示,ATM的戰略收縮,實則是銀行服務生態的重構,手機銀行月活用戶突破12億,智能櫃台單機日均交易量達48筆,是傳統ATM的6倍。此外,移動支付的加速沖擊也讓ATM機日漸式微。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電子支付業務量達3016.68億筆,金額突破3426.99萬億元,較2019年分別增長35%和31.45%。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工具已覆蓋衣食住行全場景,甚至衍生出“掃碼點餐”“無感支付”等創新模式。
除人們支付習慣改變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高昂的維護成本與低效的投入產出比,迫使ATM機從“戰略資產”淪為“成本包袱”。
采訪中,有銀行工作人員直言,單台ATM機年均維護成本約10萬元,包括場地租賃、設備保養、現金押運及故障響應。隨着使用率斷崖式下跌,不少ATM日均交易量不足10筆,而機器每筆交易收益僅3.5元,單台年虧損超過8萬元,銀行主動撤機也是無奈之舉。
工商銀行2024年財報顯示,ATM設備減值計提同比激增43%,多家銀行將ATM列為“低效不良資產”。招商銀行2025年4月全面停用ATM掃碼存款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超50家銀行關閉無卡存取款功能,將資源向線上渠道傾斜。
行業的陣痛同樣折射在產業鏈上。廣州御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國內ATM設備市場的民營龍頭,市場占有率超10%,並於2007年成功登陸深交所。但隨着移動支付的興起,公司傳統業務持續萎縮,2024年營收僅6687.47萬元,同比下降4.54%;2025年一季度營收進一步降至1533.76萬元,同比下滑9.73% 。此外,有報道顯示,二手市場退役機器標價僅3000-5000元,淪為直播道具或工業裝飾。
不過,危機中亦有曙光,ATM機仍然承擔着一個重要角色:特定人群和場景中,現金需求不可替代。老年群體現金交易占比仍達37%,外籍人士ATM取現需求年增45%,迫使銀行保留“戰略備用機”。日前,廣電運通等廠商探索遠程銀行服務,將ATM與醫療、交通等民生場景深度融合;監管層明確“不得拒收現金”的底線,為ATM留存了空間。
針對特殊人群的需求,銀行也在對ATM機進行相應的改造。例如浙商銀行“適老ATM”操作步驟從12步壓縮至3步,農業銀行刷臉取款誤識率降至0.0001%,試圖在效率與包容性間尋找平衡。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表示:“ATM機不會消失,盡管現金的使用率在降低、使用人數也在減少,但特殊需求場景一直存在,監管也一直在強調滿足支付多樣性,但ATM機的逐步減少是不爭事實。”
安全方面,金融科技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ATM安全狀況報告》指出,2024年全國ATM相關詐騙案件達2.7萬起,造成經濟損失約5.1億元。其中,密碼窺視、偽卡復制等傳統詐騙手段占比高達78%。面對嚴峻形勢,有關部門明確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動ATM機智能化升級。
據介紹,新一代ATM機將實現'刷臉取款''掃碼取款'等多種便捷交易方式,無需攜帶任何物理介質,用戶只需完成身份驗證即可操作,大幅提升交易效率和用戶體驗。未來,智能ATM將從單純的現金處理設備,轉變為綜合金融服務終端,能夠辦理賬戶開立、貸款申請、投資理財等多種業務,成為數字化銀行服務的重要入口。對此,專家表示,銀行和相關部門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擁抱金融科技的同時,保障支付方式的多樣性,讓每一位民眾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記者:蘇冉 攝影:蘇冉 編輯:劉丹 校對:楊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