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貸上不上征信?為何這么多人都不還款?是不是欠債也不會上征信,導致違約成本極低?
——《金融時報》網友“盧斌”
金融時報社答網友:
打開手機,花唄、借唄、微粒貸、京東白條這些名稱是不是特別熟悉?它們就像隨時能“救急”的錢包,不少人習慣了先消費後還款的生活方式。可當大家滿心歡喜計劃買房、買車,去銀行申請貸款時,卻可能被“貸款審批不通過”這幾個字澆了盆冷水。這背後,很可能就和消費貸有關。
最近,有位網友在《金融時報》公眾號留言:“消費貸上不上征信?”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今天就來聊聊消費貸和征信那些事兒。
首先,我們得先弄明白什么是“上征信”。簡單來說,就是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將消費者借錢、還錢這些信貸信息,報送到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央行征信系統”。這個系統是國家設立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負責管理,它就像一個超大的信用檔案庫,記錄着個人和企業的信貸信息以及其他信用情況。建立這個系統,是為了幫金融行業防范風險,讓金融市場能更好地發展。而且,《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必須按要求把信貸信息報送到央行征信系統,這可是法律規定的義務。
搞清楚了“上征信”是怎么回事,那消費貸到底上不上征信呢?一般來說,大多數消費貸是會上征信的,但具體還得看放貸機構。常見的消費貸產品,與銀行的房貸、車貸差不多,一旦申請成功放款,銀行就會定期把消費者的還款記錄上傳到央行征信系統,這些記錄都會清清楚楚地出現在消費者的個人征信報告里。要是在互聯網平台上借的消費貸,情況就稍微復雜點。早些年,有些互聯網金融產品確實不上征信,但隨着行業越來越規范,現在越來越多的平台都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統,大部分互聯網小額消費貸款也都開始“上征信”了。可能有人會想,為了避免逾期影響,那我找不上征信的機構借錢不就行了?千萬別這么想。對於消費者來說,那些能把信貸信息上報到央行征信系統的機構,其實更靠譜。能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的信貸機構都要達到一定的資質和技術要求,在這樣的機構貸款,債權信息公開透明。要是消費者發現自己的信用記錄有問題,還能通過正規渠道維護自己的權益,不用擔心被一些不正規的機構欺騙。
其實,大家也不用害怕消費貸上征信。不管借的錢上不上征信,逾期不還都有風險。一旦逾期,首先就得交一筆不少的“罰息”,還會不斷接到催收電話,既費錢又鬧心。而且,上征信也不全是壞事。只要你按時還錢,每一次還款記錄都會成為你信用的加分項,慢慢積累起良好的信用記錄,以後貸款、辦信用卡都會更順利。
總之,征信記錄就像我們的“經濟身份證”,一定要好好愛護。給大家支幾招:
量入為出:花錢之前先想想自己的收入,做好財務規劃,別借太多錢,避免過度負債。
按時還款:記清楚每筆貸款的還款日期,按時足額還錢,保持良好的履約記錄。
如實填寫信息:申請貸款時,填寫的資料一定要真實准確,別輕信那些所謂的“提額技巧”,小心掉進陷阱。
定期查報告:時不時看看自己的征信報告,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保護個人信息:身份證等重要證件要保管好,防止被別人盜用去貸款。
理性維權:要是對征信記錄有疑問,通過正規渠道尋求幫助,別相信那些“征信修復”的騙局。
相信大家已經清楚了解了消費貸和征信的關系,以後再使用消費貸,心里就有底啦!希望大家都能維護好自己的信用,讓消費貸真正成為生活的好幫手。
編輯:楊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