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種茶功夫學倘起,贏過出外做生意。隨著茶葉市場競爭的需求,不少客戶仍惦記重口味,濃香型的鐵觀音等烏龍茶傳統好茶系列產品。
金鞍配駿馬,好茶須出自原生態的好茶園,茶山的山頂“戴帽”,所謂的戴帽是有森林覆蓋,有利於保持茶山的生態環境,尤其是茶樹的病蟲害天敵鳥類等的生存空間。調節自然氣候。
另有更大的優勢是好茶園開墾時,種植純紅芽歪尾桃形狀葉的鐵觀音,壟寬都大於1.5米,壟深各大於或有1米以上的赤壤或黃壤或砂石壤,給茶樹提供足够的地力,每年將梯壁上的草割切下返回茶園,淺耕或中耕茶園,保持了茶樹地上的溫度和濕度,施用的是牛,羊糞等與稻草漚堆的有機肥,茶樹生長旺盛,有足够的光照,夜晚雲霧繚繞,使每一株茶樹有充沛的營養成分,春,夏,暑,秋等茶季綿延飄香。
製作管道採用傳統模式,午時前人工開採摘茶樹鮮葉,每採集一批次鮮葉先納涼開後再晾曬搖青,儘量不使鮮葉因堆積流汗或發熱,搖完茶青,薄攤開鮮葉上架,選擇多搖多上架,使茶的韻味更足,香氣更單純醇香,或如蘭或如桂或如各種花果香。
炒制鮮葉,下鼎時,火勢應旺盛,鮮葉下鼎有“啪啪”聲,鮮葉萎軟後,火勢適當减弱,直至手摸鮮葉已幾乎無茶汁出鼎。出鼎後攤凉,再過焙籠烘“水青”,翻拌焙籠內的“水青”,“水青”有點乾燥,可出籠倒入軟匾,翻拌均勻後入茶巾手工揉捏包揉撚,束緊茶巾再放鬆,直至茶葉略顯捲縮,才再入焙籠烘焙,此時的烘焙炭火若太旺盛,怕火焰灼傷茶或燒毀焙籠,應在炭火上蓋上鐵蓋,用草木灰蓋住蓋沿,防火竄出,烘至又略顯乾燥,取出“水青”,再揉撚,如此焙火,揉撚多遍,直至有點像重如鐵,如蜻蜓頭或如卷曲如蝦米,困一困茶球團,即可進入烘乾階段。
倘若怕烘乾烘過火可在焙籠的底圈四角下墊上薄長的小石塊,文火烘到茶梗一捏即折掉,算是頭遍幹茶,倘若想讓茶葉儲藏過久,頭遍烘後攤凉一個多小時後,可在視茶葉的幹濕度靈活選擇再烘焙度數暨時間。
來源:安溪鐵觀音茶文化,資訊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