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青少年真不容易,自殘自殺、厭學暴食、抑郁症、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出現率越來越高!
很多大眾和父母難以理解:是不是孩子這一代人變脆弱了?還是現在的孩子“基因突變”了?是不是這個社會出問題了?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用一棵樹,來深入揭開精神心理障礙的本質。
我們經常說到精神心理領域的“第一性原理”:
不管是上面提到的精神心理障礙;
還是健康人群的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甚至是性格缺陷;
它們的主要根源都是一致的——後天形成的病理性記憶。
那如果還要刨根問底的話,病理性記憶又是怎么來的呢?
病理性記憶是怎么發展成精神心理症狀和心理問題的呢?
心理問題是心理學范疇的,精神症狀是精神醫學范疇的,聽起來這是2個學科的東西,為什么能混在一起說?
確實,我們以前還沒把這些問題說得足夠清楚,所以很多網友還是搞不明白,也不太認可。
今天這篇文章,為了解釋得更通俗易懂,我們要用一種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植物來打比方——榕樹。
01、心理問題和精神醫學的診斷,相當於榕樹的樹葉、樹枝
很多人都見過榕樹。
榕樹的樹根深深地扎在地下,從土壤里吸收養分;
它在地面上的樹干又粗又壯,樹干的頂部向各個方向生長出樹枝,橫縱交錯,從底下看,就像一張復雜的網。
在榕樹枝丫的頂端,會冒出茂密碧綠的葉子,挨挨擠擠的,數量多到數也數不清。遠遠看過去,榕樹就像一把巨大的綠色大傘。
榕樹還有個“絕活”。它生長到一定程度之後,枝條上會長出“氣生根”,一條一條向下垂懸,就像老爺爺的胡子。
要是沒有人為干預,這些“氣生根”會向下長啊長啊,一頭扎進泥土里,然後變成新的樹根和樹干,吸收更多土壤養分,樹冠也就越長越大。
所以,百年的老榕樹都長得非常壯觀,生命力頑強,是植物界的巨人!
老榕樹,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人的精神心理障礙就很像一棵大榕樹。
榕樹最外層的綠葉,就是人的各種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
比如心情不好,感到焦慮、恐懼;失眠、沒胃口、頭暈;
比如性格比較敏感自卑、沖動易怒、又或者傲慢自大、自私自利;
又比如特別容易沉迷某種東西、或者特別厭惡某樣東西,影響了正常生活……
總之,一切人們在情緒上、行為上、認知上的問題,都屬於此類。
它們跟榕樹的葉子一樣,數量超級多,也最顯眼,最容易被人發現。國內外精神心理的從業人員也都看到了。
很多父母一開始發現孩子不對勁了,其實也就是看到了這些“葉子”。
那么葉子底下的樹枝是什么?是國內外精神醫學對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理解。也可以說,是精神醫學給這些問題貼的“症狀標簽”。
榕樹理論示意圖,以下會詳細展開分析,此圖為AI生成
打個比方,老百姓說“小明最近總是心情不好,整天說活着沒意思,以前喜歡做的事情現在都不愛做了”;
這幾個問題到了精神醫學里,就會被轉換為“症狀標簽”——患者小明心境低落、認知悲觀、興趣缺失,符合抑郁發作症狀。
又比如老百姓說,“小紅這個人真奇怪,明明她的手很干凈,可她就是不停地洗手,整天緊張兮兮的,凈擔心些沒必要的事”;
這些問題到了精神醫學里,對應的“症狀標簽”就是——患者小紅有強迫洗手行為,持續焦慮,符合強迫症症狀。
人類絕大部分的心理問題、行為問題,只要到了精神醫學里,都能打上一個“症狀標簽”。
這些標簽給人感覺好像很專業、很高深,但本質上,它們就是某些心理、行為問題的集合,然後再起了個代號罷了。
這就像榕樹上,每幾簇葉子就會匯聚到一根樹枝上,不同的樹枝連接着不同的葉子一樣。
這根樹枝叫做“抑郁症”,那根樹枝叫做“強迫症”,還有的樹枝叫做“雙相障礙”、“網癮”“人格障礙”……
國內外精神醫學能理解的程度,基本上也就只到樹枝這個層面了。
02、病理性記憶來自於不良的成長土壤
說完榕樹上半部分的,再來說下半部分的。
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病根,其實是人在後天形成的病理性記憶。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榕樹的根系。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些病理性記憶是患者自己記得的,一想起來就很痛苦、很害怕。就好比榕樹有很多裸露在地面上的樹根,清晰可見。
可是,更多的病理性記憶其實隱藏在人的內隱記憶層面,人們自己都意識不到,更別說身邊的人了。
這就像榕樹的主要根系深扎在地下,甚至長得比地面上的樹更寬、更廣,但地面上的人根本就看不見。
那病理性記憶又是怎么來的呢?榕樹的根系要靠泥土存活,病理性記憶也需要賴以生存的“土壤”。
圖片來源於網絡
患者出生之後遇到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又或者說得再具體一些,他們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各種各樣的信息,統統都是“土壤”。
如果土壤不良,病根就會生長,越來越密,越來越多,錯綜復雜,有的甚至纏繞在一起。
每個人從出生之後,到步入社會獨立之前,所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最大的。
現在被診斷為抑郁症、雙相障礙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導致他們生病的“不良土壤”中,不良的家庭環境占了最大因素,這是大量病理性記憶的來源。
那榕樹的樹干呢,它又充當了什么角色?
對於榕樹來說,樹干主要是給枝葉輸送養分的,是連接枝葉和根部的中間橋梁。
而在精神心理障礙里面,這相當於連接了病根和症狀的“病理性的條件反射”。如果父母留心觀察,會發現患病的孩子有很多這種條件反射。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如很多父母說,“我為孩子付出那么多,怎么孩子一看到我就煩?”
“為什么孩子對外人能好好說話,一回到家就脾氣暴躁?”
“孩子剛才跟同學在一起還開開心心的,一回家就說不想活了,要割腕,ta是不是裝的?”
其實孩子不是裝的,也不是沒心肝、白眼狼,而是原生家庭的環境出問題了,孩子形成了大量的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心理創傷。
說得直白一些,多半是家庭氣氛總是比較壓抑,父母總在無意之中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孩子在家里經常感到不開心、孤獨。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出現病理性的條件反射——一看到父母就心煩,一聽父母說話就來氣,一回到家就痛苦、壓抑。
這就像心靈上的“肌肉記憶”,一碰到特定的事物就自動作出反應,很多孩子覺察不到,就算覺察到了,他們也很難控制住自己。
很多孩子在學校形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之後,也會出現病理性條件反射——一到學校就焦慮,甚至頭痛、發燒;但只要離開了學校,很快就活蹦亂跳了。
我們以前分享過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系統”理論,他在經濟學上獲得諾貝爾獎。他說,人的大腦系統分為“快系統”和“慢系統”。
“快系統”負責無意識的情感、記憶、經驗判斷;“慢系統”則要調動注意力來分析、思考。
上面所說的病理性條件反射,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大腦的“快系統”,全憑感覺做出反應。
雖然這不夠理性,但是孩子無法自控。事實上,就算是健康的大人,很多時候也會只憑第一感覺就做出反應,事後才傻眼了。
還有,還記得上面提到的榕樹“氣生根”嗎?它們從樹枝上長出來,不斷往下長,最後會扎進泥土里,成為新的樹根和樹干。
精神心理障礙也有這種現象——如果症狀嚴重、久治不愈,它會反過來形成新的病根和症狀,甚至會導致土壤更加糟糕。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打個比方,很多孩子的強迫症狀很嚴重,一直解決不了,父母自然會很焦慮。如果他們不懂得理解孩子,甚至會跟孩子吵起來。
這會導致家庭的土壤更惡劣,父母無意中對孩子造成更多的病理性記憶,孩子的症狀也變多——比如在家變得暴躁易怒,一去復診,被診斷為雙相障礙!
一棵榕樹從生根發芽,到逐漸長高長大、枝繁葉茂,這是個連貫的過程。
孩子從出生後遇到了不良的生長土壤、形成了病根,再到逐漸出現病理性條件反射和精神心理障礙,這也是個發展的過程。
我們用榕樹來打比方,主要是為了解釋得更生動、易懂,更容易科普出去。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精神心理領域的“榕樹理論”!
但必須說明,雖然名字里有“理論”兩個字,但這絕不是推測出來的理論,更加不是一種猜想。它是鐵一般的事實和真相!
就像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那樣,不管人們信不信,它都在那里!
首批發現它、運用它的人,已經嘗到了顛覆性的巨大成果;可要是有的人一直拒絕承認它、無視它,那也只會自食其果。
03、主流心理學、精神醫學根本找不到具體病根
上面把“榕樹理論”解釋了一遍之後,很多問題就就變得更清晰了。
比如,很多網友說,既然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會因素,是心理上的問題,那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往往沒啥用呢?不是說心病還須心葯醫嗎?
心病還須心葯醫,這句話沒毛病。但問題就在於,現在國內外主流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水平還不夠。
現在主流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看到了患者有各種心理問題、行為問題,也意識到家庭環境出了問題。它們會對患者進行治療,有的也會進行家庭治療。
可是,它們沒法深入到泥土下,看到真正的、具體的病根到底是什么,也更加沒法進行精准的、深入而高效的治療。
比如有的患者父母說,“我意識到我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可到底是哪里有問題?”
“你說我太嚴厲了,要寬容一些,可到底是哪件事?哪些方面?有些事情,我對孩子明明可寬容了!”
這樣去找家庭系統里的問題,其實是很籠統、很低效的,總是打不到點子上,父母不知道怎么改。
就像一個水平很一般的園丁,發現大樹病了,猜測是泥土有問題了,但又不知道具體問題出在哪兒,只好往土里撒點廣譜的農葯。
如果是小問題倒還好,可能大樹就恢復健康了;
可要是大問題,大片大片的葉子和樹枝生病了,症狀很嚴重,那光靠這點廣譜農葯是遠遠不夠的。老虎咬天,無從下手。
當然,也有少數的心理學流派做得相對好一丟丟。比如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提出的“元認知”,也就是“對認知的認知”。
“元認知”意識到了病理性條件反射這個層面,提出了一些提高自我覺察、減輕心理問題的方法。
不過,因為它還是沒法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發現病理性記憶,所以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低效的。
此圖為AI生成
還有大名鼎鼎的精神分析流派,雖然提出了所謂的“潛意識”,好像很深入,但其實還是主要靠猜,沒有真正進入到內隱記憶層面。
還有,為什么國內外主流的精神醫學也很難治好精神心理障礙?這個原因就更清晰了。
因為國內外主流的精神醫學只看到了榕樹的樹枝,主要的治病方式就是往“枝葉”上噴農葯,哪里病了噴哪里,完全不管樹干、樹根和土壤的問題。
這樣的治病方式肯定是不深入、不徹底的,導致疾病的“毒素”還在源源不斷地往枝葉上輸送,症狀就會反反復復。
就算用了很強劑量的農葯,生生地把病害壓下去了,但榕樹肯定也不健康了,變得蔫答答的。這就是很多父母擔心的精神科葯物副作用。
還有,從“榕樹理論”可以看出,其實不同的樹枝都來自於樹干和樹根,還有不良的土壤。它們的根源其實是一樣的。
但在國內外精神醫學的眼里,樹枝之間就是互相獨立的,精神科里面叫做“共病”。
如果患者的症狀很多,主流精神科大夫就能下一大堆診斷,看起來特別可怕。其實,這是典型的把簡單問題復雜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直到現在,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還認為,精神心理障礙的根源是生物學因素,比如大腦神經遞質濃度異常和基因遺傳。
但是“人類基因組計劃”早就完成了,科研人員花了幾十年,砸了幾十億,到現在都找不到所謂的精神障礙致病基因!
這條路一開始就走錯方向了,早該消停了!
精神心理領域的科研人士,希望你們能早點醒悟過來,看到真正的病根和土壤!
04、消滅病根,改善土壤,孩子才會真正康復!
其實從廣義上來說,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記憶修復),也是一種心理治療技術,但它遠遠超越了國內外主流的心理學流派。
在很多年前,創傷修復師Lucy無意中創立了3PT,誤打誤撞地進入了人的內隱記憶層面,修復了患者的病理性記憶,打開了精准心理學的大門。
10多年來,3PT不斷發展,所挖掘到的精准精神心理學高效知識也越來越多。上面的“第一性原理”或者說“榕樹理論”,就是這樣發現的。
Lucy對患者進行3PT的時候,其實很神奇。
在正式進行3PT之前,我和Lucy會詳細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我作為臨床精神科大夫,要寫病歷,所以我還要把這些問題轉化精神科里的症狀標簽。
然後,Lucy會跟患者一起商量,找一個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由Lucy進入到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尋找這背後的病理性記憶,精准化地高效修復。
相當於Lucy只需要知道榕樹的葉子,就能進入到土壤層精准化找到相應的病根,並且治好它。
而且,因為知道了具體的病根,我們就能知道“土壤”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尤其是家庭系統里的問題。
是父母對孩子太嚴厲了,還是太寬松了?是父母的哪些話、做的哪件事,無意中導致孩子形成了病理性記憶?Lucy都能具體找出來。
然後,我會對父母進行高維度的家庭認知干預,把這些記憶一五一十告訴父母,要讓他們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千萬不能歸咎於孩子脆弱或者是基因遺傳!
在這時候,父母往往會很震驚,完全沒想到當初那些“小事”會導致孩子形成病根!
還有,我對患者也會進行高維度認知干預,一起理性復盤前一天找到和修復病理性記憶,引導他們進一步提升認知層次,得出更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如果用腦科學的話來說,進行3PT之前的“尋找心理問題”,還有3PT之後的高維度認知干預,其實是動用了大腦的“慢系統”,理性地去分析、解決問題;
而Lucy真正對患者進行3PT的過程,主要是激活了患者大腦的“快系統”,改變了他們對某些情景、事件的直覺和第一反應,所以非常精准、深入和高效。
通過這個方法,一個心理問題真正地解決了,然後再解決下一個心理問題。如果孩子的心理問題多、症狀復雜,有可能要接受10多次的3PT。
所以我們經常說,所謂的抑郁症、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這只不過是精神醫學的說法。實質上,就是患者的心理問題太多、太嚴重了。
只要患者主要的心理問題得到根本上的解決,這些病症標簽自然就不存在了。
隨着一個個心理問題被擊破,父母知道了大量的病理性記憶,他們也就能更精准地改變一些教育方式和行為、觀念,真正地改良家庭的土壤。
家庭的土壤改善了,孩子復發的風險就極大地降低了!離真正的撤葯、康復也就不遠了!
當然,我們這里只是介紹3PT主要的原理和過程,在實際使用時,有些患者父母一開始還是有懷疑的。尤其是患者的父親。
只有孩子接受過幾次3PT,症狀明顯緩解,也開始快速撤葯之後,這些家長才意識到這個技術真的管用,自己作為爹媽,真的需要深刻反省。
還有,社會因素也是不良土壤的一部分,也不能全都怪原生家庭。畢竟孩子出生後,多多少少都會接觸到社會上的信息,而且隨着長大,接觸的信息越多。
可是,如果家庭系統足夠健康,父母的積極引導足夠科學和及時,孩子就算在外面遇到很多不良的社會因素,他們也不容易形成病根。
而且,社會因素涉及面太廣了,我們根本不可能都去干預。所以,最可行的方式還是改善家庭土壤,有家庭的支持,孩子能更好地抵抗外界的風風雨雨!
從這個角度來說,3PT完全不是一般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如果一定要給它歸個類,那也應該是“精准化心理干預”,或者是“精准心理咨詢/治療”。
但無論如何,稱呼是其次,本質才是核心,效果才是真本事!希望患者父母們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
其實,“榕樹理論”和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記憶)還有很多細節,今天這篇文章先不展開了。我們後續還會繼續分享。
而且,我們還會在精准心理領域繼續前行,收獲更多顛覆性的發現。我們對“榕樹理論”也會繼續補充、完善,歡迎網友們多提意見。
希望有朝一日,精准心理學的高效知識能像常識一樣,幾乎每個老百姓都能說上一嘴,並且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認知和言行舉止中。
如果能實現這一點,患病的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少,“天下無病”的日子會盡快到來,掌握高效學習、具備高逆商的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多,這是國家和社會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