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3-06-02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冲破灾难的快乐(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冲破灾难的快乐
  上图:5月31日,在阿尔及利亚地震中遭受损失最重的布米尔达斯市,一名小男孩抱着宠物猫玩耍。阿尔及利亚地震造成20余万人无家可归,许多儿童将在临时搭建的防震棚中度过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心灵手巧的阿富汗儿童(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心灵手巧的阿富汗儿童
右图:6月1日,几名阿富汗儿童在喀布尔举行的儿童手工艺品展上观看展品。此次展览是为庆祝国际儿童节举办的。
  新华社记者 王雷摄

漫谈日本网络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漫谈日本网络发展
冯昭奎
据最近公布的国际电器通信联合会的调查结果,日本的宽带通信因其费用低廉、速度快而被综合评定为世界第一,这表明日本在走向“无所不在信息社会”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
  两年多前,经济规模占世界第二的日本,其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率仅居世界第二十位上下。而到了2002年,日本互联网普及率在世界上的排名已提升到第十位。虽然日本在宽带网的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宽带使用人数增加得很快。2003年3月底,日本有939.7万人利用宽带上网,这一数字估计很快将突破1000万。
  在日本,互联网的普及可谓达到了全民上网的程度。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日本网民比上一年增加了1349万人,达6942万人,占日本人口总数的54.5%。有人预计,到2004年3月底,日本网民将增至9800万人,占日本人口总数的76.7%。目前,日本总人口为1.26亿,其中14—75岁的人口为9932万,这个数字意味着,到2004年,几乎所有14—75岁的日本人都将上网。
  青少年学生是日本网络大军的“中流砥柱”。一般来说,青年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新鲜事物最敏感也最容易接受,因此是网民最重要的后备军。从2001年底的统计结果看,在日本各年龄段人口中,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是14—17岁人口,有72.8%的人上网;其次是18—24岁人口,有69.4%的人上网。14—17岁人口上网比例高的原因在于,日本各级学校的计算机普及率高,并且日本已基本上普及了高中教育。
  与之相比,中国14—17岁年龄段青少年的互联网普及率不够高(统计表明10—17岁年龄段人口中仅有9.1%的人上网),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在学校还不够普及。
  在信息社会中,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并大步追赶,应该说这得益于日本宽带普及迅速及其费用的相对低廉。从各国宽带上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比例看,日本仅占0.8%,为世界最低,其次是瑞士和冰岛,为1.3%。在宽带普及率占世界第一的韩国,其宽带上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比例为3%,约为日本的4倍。
  目前,ADSL等是全球宽带接入的主流平台,它对日本宽带的普及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日本的ADSL用户数在2003年3月底时已达到702.3万。从技术发展的潜力看,光缆的最大通信速度是ADSL的近十倍,利用光缆上网速度更快,最终必将成为宽带上网的最佳途径。日本政府提出一个目标,要在2005年使光缆网100%覆盖全国,这个目标至少可望在主要都市地区实现。如此一来,快捷的网络连接速度又可以吸引不少的日本网民,并造就出一批新的网民。
  在日本,利用个人电脑上网的网民占日本网民数的比例高达87.4%。除此之外,使用手机等电脑以外手段上网的网民也不在少数,而且人数还在迅速增加。早在1999年,日本就可用手机发电子邮件,2001年底,利用手机等无线信息终端上网的网民数为2504万人,占网民总数的44.8%。2002年日本手机上网用户占手机用户的比例超过了3/4。手机上网的普及,对促进日本互联网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泡沫材料摧毁“哥伦比亚”获新证

第7版(国际)
专栏:

  泡沫材料摧毁“哥伦比亚”获新证
  据新华社华盛顿5月31日电 (记者毛磊)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近日公布的测试结果为泡沫材料撞击导致该航天飞机解体坠毁提供了新证据。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新结果有可能给查找“哥伦比亚”号事故的根本原因带来突破。
  “哥伦比亚”号今年1月16日发射升空后不久,其外部燃料箱外的泡沫材料发生脱落,并击中航天飞机左翼。事故调查人员已基本认定,“哥伦比亚”号左翼出现孔洞,使得超高温气体进入,最终导致这架航天飞机2月1日在重返大气层时解体坠毁。但孔洞是否由泡沫材料撞击造成,一直缺乏过硬的证据。
  据“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发布的材料介绍,有关技术人员的最新测试显示,泡沫材料撞击确实有可能造成航天飞机机翼产生孔洞。
  在“哥伦比亚”号进入太空轨道后的第二天,雷达观测发现,有一块物体从航天飞机上脱落。这块神秘物体到底是什么曾引发多种猜测。

掌声透出弦外音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掌声透出弦外音
范剑青
阿根廷新总统基什内尔举行就职典礼的那天,共有12位拉美国家的元首专程前来出席这项仪式,以表示对阿根廷新领导人的支持。古巴主席卡斯特罗是其中一位。
  在议会大厦举行的就职典礼上,主持人宣读了主要来宾的名单,每一位贵宾都获得了礼节性鼓掌。当读到古巴主席卡斯特罗的名字时,议会大厦里则掌声雷动,不少人甚至欢呼起来。从掌声和欢呼声来看,卡斯特罗的受欢迎程度远非他人可比。
  阿根廷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很亲美的国家,卡斯特罗能在这个国家的议会大厦里赢得热烈掌声,有些出人意料。但仔细一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掌声和欢呼既体现了卡斯特罗的个人魅力,也折射了阿根廷社会在经历大乱之后,对过去所走道路进行的反思。
  首先表现为对过去所推行的经济政策的一种反省。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被称作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优等生”,梅内姆政府推行了激进的私有化和对外开放,并在引进外资、促进出口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私有化改革使国内的社会和经济利益经历了重大调整,然而,政府却没有为在调整中利益受损的阶层提供帮助。在国内产业竞争力还比较低的条件下全面对外开放,使得外国产品迅速占领阿根廷市场,不少国内企业破产。不加限制的资本市场开放和没有节制的举债,使得阿根廷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度极高,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导致局面失控。不少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指出,2001年以来的危机,是对过去10多年经济政策的惩罚。
  献给卡斯特罗的掌声也反映了阿根廷人对过去“一边倒”的亲美政策的一种反思。梅内姆任期是阿根廷历史上最亲美的时期,梅内姆政府与美国的关系甚至被反对派批评为“亲密的肉体关系”。正因为这种亲密的关系,1999年克林顿政府把阿根廷确定为“北约外盟国”,阿是获得这一荣誉的唯一拉美国家。但这个“盟国地位”更像是给阿根廷亲美政策的一张奖状,并没有给阿带来多少实质性好处。2001年底阿根廷陷入金融危机时,布什政府袖手旁观,使阿根廷人颇为失望,更使那些亲美政治家颜面扫地。
  新总统就职次日,报纸登出了这样一篇文章:《卡斯特罗的到来使另一位重要人物离开》。文章称,在卡斯特罗抵阿前,美国驻阿大使即借故离阿暂时回国。美国大使的离开,显然是对阿政府邀请卡斯特罗表示不满。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阿根廷既不会采取古巴式的经济政策,也不会完全走到与美国发生对立。但是,在经历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之后,阿根廷人正在认真地对过去进行反思,正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商城”重现生机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中国商城”重现生机
  本报驻塞尔维亚和黑山记者 刘志海
  开业于1999年的贝尔格莱德新区“70号中国商城”,占地1万多平方米,内有300多家中国商店,近2000名中国商人在此经商。近年来,“70号中国商城”销售的中国商品以“适合当地人需要和收入水平”而闻名。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其他地方的一些居民也每每慕名前来购物。
  今年头两个月,由于一些媒体的片面报道,当地许多人误认为非典病原产生于中国,接触中国人就可能染上非典,对中国人和中国商品产生惧怕心理,“70号中国商城”也被冷落。一直生意兴隆的“70号中国商城”突然变得门可罗雀,营业额急剧下降,不及此前的20%。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人们逐步了解了有关非典的情况,认识到“接触中国人并非接触非典”。他们重新接近中国人,“70号中国商城”也逐渐恢复往日的兴隆场面。记者在现场看到,偌大的商城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前来购物的顾客熙熙攘攘。他们有的开着车来大批购物,有的提着小包少量买货;有的选择服装鞋帽,有的购买玩具和工艺品。商店老板们忙得不亦乐乎。
  为深入探寻“70号中国商城”生机重现的原因,记者采访了一些当地顾客。前来购物的女大学生阿尼察说,不光在中国发现了非典病人,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非典病人。由此可见,非典不是“中国的专利”,没有任何理由冷落中国人和中国商品。退休工人维多萨瓦诚恳地说:“我经常在‘70号中国商城’为自己和孩子们购买食品和衣服等很多东西,我们一家谁也没有被传染非典。因此,来这里购物没有任何理由担心传染上非典。”退休医生玛利亚认为,能否被传染非典与来“70号中国商城”购物和接触中国人没有必然联系。她强调说:“我上世纪70年代曾在贝尔格莱德临床中心医院工作。我认为,目前世界医学水平提高很快,人类在不远的将来定能找到根治非典的有效办法,大可不必惊慌,更不能怪罪某一特定民族。”
  “70号中国商城”几个当地雇员以亲身经历告诉记者,接触中国人很安全。他们说,天天接触这里的中国商人和中国商品也未被感染非典。商城的一个门卫对记者说,该商城的中国商人都在贝尔格莱德生活了较长时间,他们在这里的生活环境如同贝尔格莱德市民一样。重要的是,迄今在塞尔维亚没有出现一名非典病人。因此,来这里购物不必担心。
  贝尔格莱德华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风栋告诉记者:“曾经死气沉沉的‘70号中国商城’现已恢复生机。过不了多久它必将再次成为当地人喜爱光顾的场所,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商人将继续为此骄傲和自豪。”
  (本报贝尔格莱德电)

世界天然气大会在东京举行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天然气大会在东京举行
  新华社东京6月1日电 (记者乐绍延)世界天然气大会6月1日在东京国际论坛会议大厦举行,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4800多名该行业代表与会。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努力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未来社会”。本次大会的名誉主席日本皇太子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天然气是对环境产生副作用很小的能源。世界各国的有关人士聚集一堂,深入研究和讨论通过推行和普及使用天然气作燃料,努力为保护地球环境作贡献是十分重要的。”
  会议期间,与会的230个团体将介绍和展示新型燃料电池技术以及与能源和节能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生产设备。世界石油行业巨头还要就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等课题发表讲演。
  世界天然气大会每3年举行一次,本次大会将于6月6日结束。

与中国同行——访老专家爱泼斯坦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与中国同行
  ——访老专家爱泼斯坦
  本报记者 罗春华
  爱泼斯坦,在中国是个十分响亮的名字。这位88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具有传奇色彩。他出生在波兰华沙,两岁随父母来到中国。迄今为止,他的绝大部分年华是在中国度过的。1957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外国人加入了中国籍。从此,他就一直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今年春天,他在华工作已整整70年了。暮春的一天,记者叩响了他家的房门,在书香四溢的客厅里,和他有了一次愉快的交谈。
  老人说,我是在天津长大的。中国是我的家,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锻造我的思想的地方。不过,令老人感到些许遗憾的是,当时在天津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他就读的学校不教授中文,因此,他的中文是在街头上学的。因为没受过中文教育,到现在他的中文说得也不太好。
  中文“不太好”并没有妨碍爱泼斯坦老人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进步事业做出奉献。
  作为国际著名的记者、作家,几十年来,爱泼斯坦致力于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撰写了大量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新闻报道和专著,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了许多工作。
  作为一位跨世纪的老人,爱泼斯坦的身份和地位,使他以“第三者”的身份融入了中国的历史,同时,也以“第三种眼光”审视和评价着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发展。爱泼斯坦说,我是1930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1944年我去了延安。出于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拥护,新中国成立后我加入了中国籍,20世纪60年代初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是父母唯一的孩子,我没有回到父母的身边,因为中国这里有进步的思想和进步的事业。
  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见证人,爱泼斯坦始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充满信心。他认为,当代中国历史是一部革命的历史。
  以他在中国70年的工作经历来看,革命的道路上尽管充满了困难和挫折,这条路却引导着中国走向了成功,走向了更大的进步。现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繁荣与进步的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来。对此,他认为,过去外国人来中国考虑的是政治兴趣,现在更多的则是对市场感兴趣,到中国来寻找经济机会。
  爱泼斯坦老人的身体不太好,现在只能以轮椅代步。在采访之前,记者就被告知,因为患了癌症,他在一年前动过一次大手术,现在身体很虚弱。尽管如此,他却是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每天仍要工作三四个小时,包括阅读《中国日报》、西方的报纸以及听广播、看电视、写回忆录等。
  他诙谐地说:“虽然我现在无法行走,但我的感觉很好。”
  7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一段漫长的经历。回顾自己的一生,评价自己的选择,爱泼斯坦老人说了这样一番话:“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你不能选择你成长的历史,但可以选择你的立场。”他选择了做中国人,选择了与中国同行,而且,不论身处何时,都无怨无悔:中国就是他的家,他就是一个中国人。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