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2-08-02第1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复兴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复兴
本报记者 朱梦魁
  悠悠数千年间,从尼罗河流域到地中海之滨一直闪射着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芒。从公元前47年到公元7世纪,举世闻名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屡遭劫难最终被焚毁,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堪回首的一页。时隔2000多年,埃及在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旧址上又重建了一座全新的大型图书馆,圆了多少人世世代代的希冀和梦想。今年年初,本报代表团在访问埃及期间曾前往亚历山大参观,并在亚图正式开放前先睹了这所宏伟壮观的文化殿堂。
  复兴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构想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大学校长鲁特菲·杜维戴尔博士于1974年首次提出重建亚图的建议。经过埃及政府和国际专家学者十几年的研讨、论证,重建亚图的想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亚图的重建计划,使之成为地中海地区文明与文化的灯塔。同年,埃及政府决定成立亚图重建委员会,由教育部长和亚历山大大学校长领导,成员包括新闻部长、文化部长、旅游部长和亚历山大省长。1988年10月,穆巴拉克总统为亚图工程奠基。这标志着一项造福埃及和全世界科学和文化事业的伟大工程破土动工。
  为了挑选最佳设计,埃及从1988年10月开始向国际间发出亚图设计方案竞标广告,共有77个国家的1400家单位参与项目竞争。工程主体包括两部分,一是穹顶造型的藏书及阅览部分;二是可做大型学术讨论场所的国际会议中心。1989年6月,经过初步筛选,来自45个国家的540件设计方案被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的办公室。挪威林赫塔公司的设计方案体现了一座现代图书馆所应具有的各项功能,并与亚历山大城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和谐交融,因而博得埃及方面的好评,使之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1990年2月,埃及和世界科学、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著名人士在阿斯旺就亚图复兴召开会议,并发表了《阿斯旺宣言》。莅临会议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致辞中说,“维系人类生命的不仅仅是大饼,更需要艺术、文明和进步。”《阿斯旺宣言》是重建亚图的伟大起点,相关的执行委员会和监督机构随之启动,部分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家开始为项目提供援助。
  亚图工程项目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从1995年到1996年12月,投资5900万美元,完成基础设施工程;第二期工程从1996年底到2001年底,投资1.5亿美元,完成主体建筑、进口设备和内装修工程。亚图主体工程在由英国建筑行业组织、《建筑新闻》杂志协办的评比中,获得“世界最佳建筑”称号。
  建成后的亚图矗立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俯瞰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亚图的主体建筑为圆柱体,顶部是半圆形穹顶,会议厅是金字塔形。圆柱、金字塔和穹顶的巧妙结合浑然天成,多姿多彩的几何形状勾勒出该馆的悠久历史。令人称奇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亚图主体建筑都像是一轮斜阳,象征着普照世界的文化之光。在外围的花岗岩质地的文化墙上,镌刻着包括汉字在内的世界上50种最古老语言的文字、字母和符号,凸显了文明蕴藏与文化氛围的构思和创意。
  亚图的内部建筑处处体现了对光线缜密的度量与恰当的接收,建筑者的匠心被柔和的光之手烘托得完美充分。当你从亚图的会客和接待平面层走下,步入可容纳2500人的阅览大厅时,8层结构的立体剖面让人感到层迭的次序,造型优美的楼梯犹如瀑布错落连缀。阅览大厅覆盖着半圆造型的巨大玻璃屋顶,借助瀚海背景的衬托,宛如书海中的一叶风帆,将蓝、白、绿相间的自然光均匀地播撒在阅览大厅的各个层面。
  亚图的重建牵动了国际间的期待和关切。据埃及方面初步统计,各国意向捐赠的图书和手稿总量将达到40万份,在亚图开馆之初的典藏可达20万册。2000年4月9日,中国驻埃及大使安惠侯代表中国向亚图赠书556套。此外,亚图还收到46个国家捐赠的图书和手稿陈列柜等设施,另有100多名亚图人员在欧美国家完成了系统培训工作。根据设计能力,亚图的馆藏量可达到800万册书,1500种期刊。目前,亚图藏书量约20余万册,其中珍本或绝本6700册,有的镶嵌宝石,有的是皮纸金字,有年代久远的史料手稿,也有近现代的装帧各异的各种书刊,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让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在这里大放异彩。除了文字类藏书,亚图还收藏了大量的世界各国的古币,以及20多万卷微型电影和光盘类的视听资料。重建后的亚图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可与著名的莫斯科、伦敦、哈佛、巴黎和东京的图书馆比肩而立。
  “文化像一只不死鸟,已经熄灭了十几个世纪的地中海文化灯塔又被重新点亮……”随着亚图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我们环视了宽敞安静的阅览大厅,浏览了各国文物的展柜,也瞻仰了宏伟豪华的会议中心。徜徉其间,心中突然飘过一缕感佩的思绪:亚图让埃及人感到骄傲,因为亚图不仅属于埃及,也属于世界。(附图片)

又读《老人与海》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又读《老人与海》
万伯翱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名著《老人与海》被公认为“千锤百炼的诗一样的不朽著作”,是“一件深邃完善的艺术品”,“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这部传世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鱼和大海。
  最近在香港凤凰电视台上看到海明威的儿子在视屏上说道:“我父亲除了写作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海洋上垂钓,他把垂钓视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或许是和海明威有点儿缘分,今年夏天访问古巴(这里是当年作家垂钓和《老人与海》写作取材地方)时,在哈瓦那机场发现了印制有他在海上垂钓的明信片,上面用西班牙和英文写着:“海明威是一位旅行家、猎手、钓鱼家和举世闻名的作家,他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奥克帕克林,他从1938年到1960年经常在古巴哈瓦那居住。”可见海明威对古巴这块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也可见美国和古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渊源。我这个钓鱼迷和海明威迷对这张明信片爱不释手,当即掏出1美元50美分买下。
  海明威的传略表明,早在儿童和青年时期,他就爱好足球、拳击、长跑、摔跤等体育运动,且成绩不凡。“他父亲是一位身材魁伟的医生,非常喜爱钓鱼和打猎”,“海明威还不到3岁,父亲就给了他钓鱼竿,到了10岁就给他猎枪”。鲁迅先生说过,成功的作家通常描写他周围最熟悉的人和事物,而不是看到、知道一点点就随意动笔的。海明威太熟悉钓鱼和打猎了,他初期一系列短篇作品中的人物不少是参与钓鱼和打猎活动的。他荣获大奖的《老人与海》更是人和大鱼、大海搏斗的最精彩的华章。海明威自己曾钓起过468磅的兰旗鱼和300磅的鲔鱼。要知道这都远远超过高大而健壮、当时体重为225磅的海明威本身的重量。
  他的打猎活动也非同凡响。作家的敏锐、勇敢和快速使他击倒野牛、犀牛、猎豹、狮子、机敏的羚羊和凶猛的飞禽等,而且罕见的是“在最近距离打死了非洲的雄狮”。
  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对古巴人民革命领袖卡斯特罗“有好感”,并“暗中资助他”。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时,喜爱钓鱼的卡斯特罗参加了海明威举办的钓旗鱼比赛。钓友们都知道钓巨大的兰旗鱼在美国夏威夷被称为“钓坛的最高境界”,是被称为“运动钓鱼”。夏威夷钓场高高悬挂的广告牌上写着:“钓坛的最高境界——搏斗——钓鱼高手们来钓蓝色大马林,试试你的运气和手气吧!”和这种海钓的冒险和搏击比起来,我们内陆塘边柳下清风明月的淡水垂钓就可称为“小儿科”了。当时,满以为自己能夺冠的海明威以几十磅之差败给了身强力壮的大胡子领袖。当然,海明威也曾钓上大鱼而夺冠,古巴人不高兴了:“怎么让美国人抢了头名,这是我们的大海,我们的鱼啊!”海明威知道后慷慨拿出全部奖金,请全体钓手和全镇的钓鱼爱好者痛饮啤酒,跳舞唱歌。
  海明威酷爱垂钓,并在垂钓中感悟到鱼和人的对立统一关系。他在《老人与海》中这样写道:“老人的心已被这条鱼吸引住了。他忽然想到一件事。他曾经遇到一对马林鱼,他先钓上了雌的,雄的却一直盘桓在船边,一直不离他的左右。老人赞美鱼的美德。他知道现在这一条鱼,也不是一条平常的鱼。鱼把老人拖倒,伤到他的眼睛下方,但老人永远不会气馁,因为鱼是他的敌人,也是知心朋友。”
  我相信真正的钓鱼好手和爱好文学的人们会永远记住海明威这句名言:“鱼是他的敌人,也是知心朋友!”

蒙特卡罗的老妇人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环球漫笔

蒙特卡罗的老妇人
蒋元明
  从法国南部的电影城戛纳,回到海滨城市尼斯吃午饭,然后东去赌城蒙特卡罗。
  蒙特卡罗属袖珍之国摩纳哥。三个村庄大小、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国,就因了这赌城而闻名于世。赌城的历史很有些年头。它地处法国的南端,与意大利交界,又在阿尔卑斯山下,面临地中海,是一个冬暖夏凉的胜地,也是有钱人寻欢作乐的好地方。据说,上个世纪起,该国每年的预算表内,就有一单独进项——赌税;但同时又有一条规定,凡摩纳哥人不得入内赌博。这儿曾经是世界上唯一的大赌场,后来才有东方的澳门和美洲的拉斯维加斯与之匹敌。
  蒙特卡罗在海边的山头上,进去得乘电梯,再走隧道,再乘电梯,七弯八拐,好像武侠小说中去见掌门宗师一样神秘。上得山来,就算进赌城了。翻译说,这靠外边的一幢大楼,很讲究,要先买门票,得西服革履,还须打领带才能进去。靠里边的那所房子就可以随便进,那里有老虎机,还有“21点”,可以看看,玩玩。大家自然朝里边走。
  早在1912年,有一位中国剧作家宋春舫先生就来过蒙特卡罗。他发现来这里的人除了赌徒,还有一种人,就是“研究学者”。他见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站在坐庄的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赌盘,每次开出的号码他都很快记下来,一连五天都见他在那里记录。一打听,原来是个大学教授,数学家。数学家相信这里一定有个概率,有一个公式,一旦破解,掌握秘诀,那就不但自己发了,连赌场也得倒闭。宋先生因此想起了一个剧来:一个老妇人,在赌场混了20年,对轮盘赌颇有研究,一次赢过325法郎就觉得了不起,可当她见到一个老头儿后才发现自己不过小菜一碟儿。那老头是法兰西学院的教授,在一个小时之内竟赢了10万法郎!她几次想去碰碰这位赌神的手臂,好沾点灵气。不过,赌场老板却劝教授洗手,不然就会输得精光。教授不买账,说你怕我再赢10万,你就会关门大吉了吧。第二次赌,他果然把10万法郎全部吐出来了。
  可以断定,宋先生见到的那位须发斑白的数学家也没破译出什么秘诀,要不,这蒙特卡罗早就关门大吉了。
  进门一看,里边很大,四周全是老虎机,中间有几张桌子,是玩牌的,洗牌、发牌的那手绝活就让人倾倒。往里走,向右一拐又是一大厅,周围还是老虎机。有意思的是,我发现玩老虎机的主要是几个老妇人。老虎机的操作很简单,把筹码往“老虎”嘴里一放,中不中全凭运气。同伴中有的迫不及待要过把瘾。我在一个老太太旁边停下来。她看上去60开外,胖胖的,面无表情,左手夹着烟卷,右手漫不经心地往老虎机里放筹码,然后听着一阵滚筒声,再就是哗啦啦的筹码下掉声。中与不中,大中小中,她都是那副表情,不似我的同伴一惊一乍。看老太太的穿着打扮,显然衣食不愁;从操作的熟练程度去判断不用说是一老手,久经沙场,没准身怀绝技也未可知;可那漫不经心的样子又不像是个赌徒,倒像“泡赌”的。
  当同伴一个个把几十法郎丢光之后,大家就该离去了。可我扫视了一圈,也没发现一个须发斑白的“研究学者”之类的人。
  出了赌城,我一路琢磨:那个法兰西教授真可笑,自以为有学问,懂科学,是点石成金的亚其梅,可以和老板叫板,他哪里知道,他不过是人家手里的一个玩物:让你赢10万,那是要制造一个赢钱的效应,好让更多的人来赌,那他就百万千万地赚了;不让你赢,顷刻间就叫你输得精光!倒是蒙特卡罗这些老太太,看破赌局,所以心静气和,能长久地玩下去。(附图片)
(徐鹏飞画)

安哥拉印象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安哥拉印象
温京平
  非洲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大陆,那里的一切对我们都是新奇的。不久前,我正是怀着这种好奇的心情,随团访问了位于南部非洲的滨海国家安哥拉。走出首都罗安达国际机场,眼前出现的一切似乎印证了临出国前一位好友给我的描述:安哥拉像是一幅透着现代文明气息的古色古香的风景画,那里物产丰饶,风光旖旎,民风淳朴,但27年之久的战乱使这幅风景画受到了令人痛心的损伤。
  罗安达机场距市中心很近,出机场驱车不足30分钟就来到了一条开阔的海滨大道,正式名称叫“二月四日大街”。这里路面整洁,林木葱郁,高楼、车辆、海轮与蓝天、白云、大海交相辉映,组合成一幅天然的动态画面,让人流连忘返。为了不错过任何亲身领略这个国家风采的机会,我仔细观察着从身边掠过的一切,还不时地举起手中的照相机拍摄。城市建筑依山势起伏,街心花园、袖珍广场、环岛绿地接连不断,设计精巧,富有韵味。漫步市区,罗安达这座始建于1576年的古城的历史足迹随处可见:城堡、王宫、教堂、博物馆以及高等学府不时从车窗前闪过。在城市中心地区,欧式现代楼馆比比皆是,但更惹人注意的是那许多带有安哥拉民族风格的建筑,在终年苍翠的热带林木掩映下,显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
  罗安达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是,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因年久失修显得陈旧,让人产生一种破落凋零的感觉。多年的战乱,数万难民拥进首都,不少人居无定所,身无长物,仅靠贩卖一些小商品维持生计。我发现,街道上的车辆和行人能够自觉遵章守法,公共秩序良好。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待人谦和,讲究礼貌。可以说,罗安达的景观既是安哥拉民族文化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安哥拉人民摆脱殖民统治、振兴民族经济的现实生活写照。
  安哥拉目前处于战后重建时期,物资匮乏,价格昂贵。市区有一个露天自由市场,可容纳一万多人,摊位简易,欠缺次序,横七竖八,杂乱无章,但摊主热情待客,交易公平,售价合理,市景繁华。而且商品种类齐全,数量繁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在那里都能见到,特别是中国的小五金、小电器、纺织品、塑料制品等比比皆是。该市场是当地人和外来者游览市区、选购商品的好去处,已成为罗安达一景。一个城市能够在战乱的环境中形成如此规模的市场,真是让人感慨不已。
  走在罗安达的大街上,会不时看到缺胳臂少腿脚的残疾人,令人深深感到多年的战乱带给这个国家的灾难是深重的。据中国驻安哥拉使馆朋友介绍,旷日持久的内战使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受阻,造成近百万人死亡,近10万人成为残疾,流离失所者超过400万,全国几乎1/3的家庭由妇女支撑着。今年初内战停止以后,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国内政局,发展民族经济。
  尽管在安哥拉走马观花短短几天,但我既看到了淳朴和美丽,也看到了不足和希望。安哥拉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渴望和平富足的生活,他们一定能够尽快医治战争创伤,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起美满幸福的新家园。(附图片)
  题图为姆苏里岛风光(本报记者朱新民摄)。该岛位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滨海水域,是当地一处旅游胜地。岛上椰影婆娑,波光粼粼,终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是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安哥拉战乱结束后,这里很快恢复了往日的清新与宁静。一些慧眼独具的实业家抢先在岛上建起了具有浓郁安哥拉民族风情的旅游饭店 (见左图,本报记者果永毅摄),虽然价格不菲,但往往需要提前10多天预订,才能如期用餐或入住。

千年冰川走一回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千年冰川走一回
  雄伟、逶迤、连绵的落基山脉,山山挂“雪”,树树竞翠,水水争流。山与冰川,森林与湖泊是那样的和谐、统一,宛如一支悠远、壮美的交响乐章。
  日前,我们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参加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报道后,在主人的热情安排下,造访了贾斯帕国家公园内独具魅力的哥伦比亚大冰原。
  那天,我们乘车穿行在连结班府和贾斯帕的山间曲折起伏冰原大道上,凭窗而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
  一会儿是细雨蒙蒙,云雾缭绕,起伏的山峦时隐时现,充满着诱人的神秘感。
  一会儿是彩虹当空,似彩练飘系在雾霭笼罩的山腰,朦胧之美感油然而生。
  一会儿是晴天丽日,蓝天白云,把高山沟沟壑壑里的一条条、一片片、一块块的皑皑冰川映得熠熠生辉。
  落基山脉形态优美,岩石秀丽。远远望去,有的山酷似一片古城堡,散发出古老的气息,鲜亮的大黄色和青灰色的长方形岩石,色泽浑然一体,成了西方建筑师们竞相仿效和崇拜的色泽。有的山则形似一头雄狮,站在高高的山巅。有的山连同山上那草木的纹理走向都是横向的,好像在地壳运动时,被活生生地从下向上掀起后形成的。大自然给予落基山脉太多太多诱人的魅力。这里风景如画,实有人在画中行之感。曾有人感叹道:“这里集中了50个瑞士。”的确名不虚传。
  哥伦比亚大冰原更是独具特色。它是冰原风景线上最精彩的部分,面积为320平方公里,是北极圈以外北半球最大的冰原。据导游介绍,它是从宇宙能够看见的自然奇观之一。它还是一个大的分水岭,许多注入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的水都发源于此。因此,它素有“河流之母”的雅称。它养育了三个水系:哥伦比亚河、阿萨巴斯卡河和萨斯克彻温河。阿萨巴斯卡冰川是从哥伦比亚大冰原里流出的几十条冰川中的一条。几乎延伸到冰原大道。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源于哥伦比亚大冰原的冰川之一,阿萨巴斯卡冰川的末端,它气势宏大。据说直到50年前,冰川还能流到冰原大道附近,而现在冰川则以每年1至3米的速度后移。
  在冰原附近,我们换乘特殊设计的雪车,它有着宽大的轮胎,轮胎上有深深履沟,可以防滑防陷,并能在45度的陡坡上自如地爬上爬下。那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似的,十分惊险、刺激。当车子驶上冰原后,我们发现冰原的开端已露出很宽的地面,这是冰原倒退的痕迹。而且,开端的冰面上裂纹纵横交错,不免有些令人担心。从大雪车上下来,放眼望去,冰原的宏伟气势令人震撼。我们像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名游客一样,不顾天寒地冻,在大冰原上兴奋地走来走去,真想把它看个够,看个透。人们拍照留念,有的人甚至还用双手接着小冰瀑布的水尝一尝这真正洁净、纯正的自然水。
  据导游介绍,加拿大曾有过4次主要冰河期。阿萨巴斯卡冰河与哥伦比亚大冰原都曾是一大片冰原的一部分,近日的落基山脉到处都可见到受此冰面沉积与削蚀的地形,曾有一个时期,阿萨巴斯卡冰河向北流至现在的贾斯帕镇,与其他冰河会合后,向东流至大草原,向南流经卡尔加里市。这几百公里的流程,要花几个世纪之久。最近的一次冰河期在一万年前,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夏季冰雪融化的速度大于冬季冰雪沉积的速度,北美洲大多数冰河已经日渐缩小。环境和森林保护日益紧迫地摆在人们面前。
  当记者问及高山带冰原如何形成时,导游介绍说,当雪降在山峰与高原后,夏日的融化量很小,沉积的速度大于融化的速度,年复一年,沉积而成冰原。当雪沉积到30米厚时,底层受压增大形成冰层。随着积雪的增厚和压力的增大,冰层就会向四周的山谷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冰河。而冰河底部的冰层受到强大的压力后,就变成“软胶”般胶状体,能够流过起伏不平的河床礁石而不破裂粉碎,上面的冰层则比较脆,一旦压力增加,裂成缝隙,慢慢地形成冰瀑布。这一壮美的自然奇观,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约50万的游客。而且,哥伦比亚冰原还以其冰河所形成的巨大冰冻水源,为人们提供了纯净的自然水。(附图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