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2-06-25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创新:时不我待的紧迫课题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新:时不我待的紧迫课题
甄占民
  创新,一直是我们党十分重视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更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反复加以强调。江泽民同志一再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实践和时代的发展,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行为方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又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为我们领会创新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创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
中国革命本身,就是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力量进行新的创造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面临着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尽相同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任务。创新任务之艰巨、之重要、之迫切可想而知,唯有不懈创造,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在经历了革命先驱们的曲折探索之后,我们党终于走上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从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提出到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建立工农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年抗战、“三大战役”,我们党在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创造中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个时期里,我们党既经历了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有过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失误。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能否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又是在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全面创新中进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推行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体制转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步步惊人的新创造,使我们开辟出了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也正是在这样的“第二次革命”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党继续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全面创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世纪之交,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总结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伟大的创新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也给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以无穷的动力。
  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
进入新的世纪,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如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把握时代进步潮流,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和策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步伐,赢得优势和主动地位;如何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等重大课题,都需要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回答。
  这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课题,老祖宗没有说过,前人没有做过,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但又很现实地摆在了全党全社会面前。我们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抓紧解决这些重大课题,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大的创新带来大的发展,因循守旧就会止步不前。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领会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大力创新以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创新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创新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等各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江泽民同志强调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在总揽大势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为发展伟大事业而提出的三个最为重要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紧密相关、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基础,是先导,思想观念的更新必然带来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极大发挥;制度创新是关键,是根本,是保障,制度上每一次重大的完善必然带来党和国家整体面貌的重大变化;科技创新是重点,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加快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理论创新,就要使党的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吸取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制度创新,就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的各项领导体制和领导制度。推进科技创新,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紧攻关,多出成果,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创新需要无畏勇气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结合
创新,就要立新论、讲新话、办新事,就会涉及对一些既有观点的修改和完善,会改掉甚至否定一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特别是在对新事物取得广泛的共识之前,创新者很可能要经历“曲高和寡”或“孤立无援”的时期,需要承受别人的误解和各种压力。因此,创新首先需要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怀,有勇于牺牲自我的勇气。同时,创新又不是莽撞行事、随心所欲,而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创新实践,确保创新的正确方向,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学习借鉴,夯实知识基础,掌握最新成果,使创新建立在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之上。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而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边创新、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就能不断扩大创新的成果,就能不断显示创新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
  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们都来关注、支持和推进创新,我们的党和国家就会永葆生机活力,永远兴旺发达。

在实践中提高民主本领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在实践中提高民主本领
张黎洲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江泽民同志在这里明确提出了民主观念、民主原则和民主本领的相互关系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努力提高民主本领,这对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重要意义。
  提高民主本领的要求,是以注重民主实践为依据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但主要是实践问题。因为,民主理论来源于民主实践,民主理论及其派生的民主观念、民主原则,只有依靠民主实践才能实现;在民主理论、民主观念、民主原则指导下形成的民主制度、民主方法、民主作风,离开了民主实践就无法体现出来,更不可能发挥作用。民主实践,不仅使民主理论得到检验和实现,而且可以在广泛的范围内提升民主意识,开辟民主渠道,营造民主氛围,积累民主经验。对于广大干部来说,民主实践好比一个大课堂,能够从中学到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增长民主才干,提高民主本领。
  我们党历来重视民主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广大干部在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民主本领。但不能不看到,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性。这就要求民主实践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不能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民主实践要继续发展,民主本领就得不断提高。举个例子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势必带来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观念复杂化、个人追求趋利化、人群活动分散化等许多新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某些老观念、老办法、老手段就可能难以完全适用了,需要我们下功夫去研究能够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的新办法和新手段。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新的民主实践,从民主实践中学习,从总结经验中学习,对于各级干部增长民主才干、提高民主本领大有裨益。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不会结束,我们在民主实践中提高民主本领的过程也不应当终结。
  在实践中提高民主本领,除了坚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本领之外,还包含着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民主水平这层涵义。民主,属于政治范畴。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在性质、目的、内容、形式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其本身也有内在的规律需要我们去认识,有许多复杂的关系需要我们去处理。因此,真正的民主本领,既不是搞所谓“为民主而民主”,也不能归结为只是掌握某些民主方法,而应当看是否深入到对民主内在规律的认识,能否从政治建设和领导艺术的高度来发挥民主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所要求的民主本领,应当是能够真正理解民主的真谛,正确运用民主的手段,恰当把握民主的尺度,并且善于处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自由、民主与规律、民主与党的领导等一系列关系,健康有序地推进民主进程。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门大学问,需要很高的本领。我们一定要重视民主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民主规律,不断学习和提高民主本领,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而不懈努力。

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抓住三个重点

第9版(理论)
专栏:

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抓住三个重点
王晓林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论述,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我们必须抓住以下三个重点:
  抓住主要领导干部。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坏,关键在主要领导干部。无论是在领导班子内部还是在群众工作中,无论是充分发扬民主还是进行科学集中,主要领导干部都处于核心的、决定性的地位。如果主要领导干部的思想明确,本领好、办法多,民主集中制就会得到深入贯彻执行,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会真正形成,就能有力地推进各项工作。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偏向,一种是只讲集中不要民主的独断专行;另一种是只讲民主不讲集中的软弱涣散。如果出现这两种偏向,不仅搞不好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甚至连维护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稳定也会成为问题。而这两种偏向的出现,都与主要领导干部的素质及作风密切相关。因此,保证民主集中制的真正贯彻,必须突出主要领导干部这个重点。
  抓住重大的工作决策。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重大工作决策,影响着工作的全局和长远的发展,决定着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的解决,决定着群众利益的实现,也反映着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因此,进行重大的工作决策,务必慎之又慎,严格在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科学运作,避免出现失误或错误。江泽民同志指出,重大问题必须提交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涉及全局和长远的问题还应提交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从制度上杜绝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同时,进行正确、有效的集中,才能确保重大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只有最大程度地调动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集中群智群力,才能确保决策目标的成功实现;只有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才能准确验证决策实施的效果,并及时地查错纠偏。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是实行科学决策、避免失误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在重大的工作决策中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可以促进我们不断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从而不断探索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新方式、新办法、新途径,不断开拓创新,走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新路子。
  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多是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稳定,影响到改革与发展的大局。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往往与领导干部或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直接有关。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就需要严格地贯彻民主集中制。比如,涉及个别领导干部或某方面工作的问题,就应该在领导班子内部开展积极的、认真负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好自查自检,并做出相应的纠正和处理;涉及群体间利益矛盾的问题,就要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配合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属于群众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情况而导致的问题,就需要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公布相关事实和数据,给群众一个明确说法。总之,应以绝大多数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为标准,通过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处理好。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屠春友
  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论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定位、执政资格、执政功能和为谁执政等问题,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同社会的前进方向相一致。人民的意愿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反映着历史的潮流,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一个政党进步与落后的标志。作为执政党,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执政为民,是新时期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新概括。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党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人民哺育了党,支持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80多年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平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执政为民,是对我们党的新的考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真理。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不管是什么党、什么人,最后都要垮台。因此,只有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进一步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党才能不断经受新的考验,夺取新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
  坚持执政为民,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员首先是党的干部必须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驾驭全局、应对风险的能力,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只要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
  总之,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治理国家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我们党执政的根本。

用创新精神推动民营经济上水平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用创新精神推动民营经济上水平
欧广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引下,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已成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开放市场、公平竞争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将更为有利。面对机遇,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精神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坚持思路创新,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异常迅速,现已成为广东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实践证明,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还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促进了经济发展。2001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工业总产值673亿元,销售收入1211.9亿元,纳税总额225.3亿元。广东GDP去年达到10556亿元,民营经济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广东民营企业规模正逐步扩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外向型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达3200多家,出口创汇民营企业843家,很多民营企业成为当地的经济骨干和纳税大户。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购并、参股、租赁、注资经营等形式参与和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
  吸纳了大量社会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目前,广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容纳了580.1万人就业,比1978年增长222.1倍,仅去年就吸纳近5万下岗职工就业。
  支持和发展了社会福利事业。到2001年底,广东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光彩事业”项目278个,到位资金46.32亿元;捐赠社会各种公益、福利和扶贫项目680个,金额52.6亿元,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由于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机制灵活等特点,适应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因而表现出很强的适应力、竞争力、生命力,成为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此,我们一定要从改革、发展、创新的高度给予充分认识。目前,广东正处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发展已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实施民营经济上水平战略,促使民营经济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是当今形势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政府工作应创新思路,对民营经济要从“越位、缺位、错位”转变到“让位、入位、归位”,即应该由市场、企业、中介机构来做的事,政府不要越位;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不要缺位;政府不能包揽企业死活,不能错位。民营经济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政府对民营经济要从简单放开进一步提升为主动服务、积极引导,真正把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扶持,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体制创新,实现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
  在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民营企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紧迫性。要使民营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摆脱自身局限,就必须坚持体制创新,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突破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有一定规模的家族式企业,要鼓励其进行产权制度创新,通过相互参股、持股,技术入股,或国有资产、外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将原来一元化、封闭式的产权结构改革为多元开放和社会化的产权结构。
  突破业主制,建立规范的公司制。对已具有相当规模的民营企业,支持其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转变,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公司。目前广东民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已达16.7万户,占总数的80%以上。
  突破家族管理模式,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对已建立公司制的企业,引导其不断完善提高,依法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聘任总经理;有条件的建立党组织,聘请独立董事,形成相互独立、职责分明、协调有序的内部治理格局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体制创新过程中,对条件尚不成熟、面广量大的家族式企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尊重企业的意愿和选择权,帮助它们逐步实行资本联合和科学管理,不能搞行政干预,一刀切地强制它们改制。
  坚持方式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有人把民营企业发展的层次形象地比喻为独轮车、自行车、越野车和火车。要使广东的民营企业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火车”,必须在发展方式上创新,形成有特色、有规模、高层次的强、优、大民营企业群。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目前,广东民营科技企业有32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20多家,约占全省总数的45%;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园区中,80%以上是民营科技企业。现阶段要以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以资本为纽带,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企业和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规模化民营企业集团。
  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道路,大力建设区域性生产基地和销售体系。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利用业已形成的区域性生产销售中心,并对它们有目的地加以扶持、规范和扩张,通过“一业带一镇”、“一品兴一村”的专业协作方式,形成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的特色块状经济和区域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同时,通过专业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方式,建立完备的销售体系。
  因地制宜,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民营企业群。在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比重较小的地方,要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在企业规模小、能力弱时,要“甘为天下后”,不去盲目开发新产品;在企业拥有一定实力时,要“敢为天下先”,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开发尖端产品。以市场带动民营企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一批适应“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社会”,“小买卖、大发展”的民营企业。在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比重较大的地方,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使企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加快上水平、上档次,把特色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