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2-06-20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1+3”:税收工作的基本思考与实践

第9版(理论)
专栏: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推动改革与建设实践

“1+3”:税收工作的基本思考与实践
金人庆
  内容提要
  回顾几年来我国税收收入迅猛增长的历程,其间的体会可概括为“一个观点、三篇文章”。一个观点即税收经济观:税收来源于经济,也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和收入分配调节的重要手段。三篇文章即从严治队:建设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是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促进税收收入增长的基础;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是依法征税与依法纳税的统一,而协调完备的税收立法是其基础;科技加管理:走科技兴税的路子,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施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是税收工作的生命线,是同涉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撒手锏”。
  近几年来,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异常迅猛。1998年,在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的背景下,实现了税收增收1000亿元的目标。从1999年起,我国税收增长又上新台阶,当年的增收额达到1200多亿元,2000年和2001年又先后增收2349亿元和2511亿元,使全国税收收入迈上了15172亿元的台阶。这个数字是1994年——实行新税制第一年——全国税收收入的3倍多。照着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以每年增长10%计算,到2004年税收收入便可跨越20000亿元。仔细想来,变化如此之大,势头如此之猛,除了经济迅速增长和1994年确立的新税制打下了良好基础外,同广大税务工作者在实践中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努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精神,围绕税收问题开展的一系列探索及推出的举措紧密相关。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程,其间的体会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一个观点、三篇文章”,简称为“1+3”。
  税收经济观:贯穿全局的基本线索
1998年是继1994年之后我国税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说它是一个转折点,并非因为这一年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而是中国的经济和税收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就税收而言,从1994年到1997年,税收收入之所以能够连续4年平均增收1000亿元,除了新税制统一了税法之外,取消一事一议的个案减免税从而扩大和充实了税基,以及地方税务局单设,使过去不被重视、未下力量征管的地方税种的管理得到空前加强,从而变预算外为预算内,地方税收和财力有了长足进步,都与之有着直接关系。然而,取消个案减免税和加强地方税收管理,终归还属于挖“浮财”的范畴,起初效果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潜力变得越来越小。就经济来看,在此之前我们很少谈到通货紧缩,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我们也几乎没想过告别短缺经济,倒是保障供给、丰衣足食常常萦绕心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发展环境骤然趋紧。出口下降,需求不足,投资低迷,一下子成为困扰全国上下的难题。经济形势的变化,给税收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对刚刚步入稳步增长轨道的税收收入是个严峻考验。1998年,出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大局的考虑,新一届中央政府给税务部门下达了当年税收增收1000亿元的任务。税务部门的全体同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充分认识变化了的经济形势,为新形势下的税收工作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国家税务总局几次召开各地区税务局长及一些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通过深入讨论,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部门如何给自己定位非常重要。表面上看,税务部门的工作就是收税,只要将该收的税如数收上来,收上来的税能够基本满足国家的需要,本职工作就算做好了。然而,从深层次看,税务部门是作为整个政府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行使征税职能的,不能为收税而收税,不能就税论税,而应将税收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放眼宏观,统揽全局,从税收同其他相关要素的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中,确立税务部门的工作思路。经济是税收的根本,也是税收的源泉。只有把发展经济、服务经济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确保税收工作立于不败之地。税收工作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调整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支持我国经济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认识的统一和方向的明确,对于此后的税收工作特别是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完成税收增收1000亿元的任务,意义十分重大。1998年以来的分析资料表明,每一年的税收收入增长,主要的源泉就是当年的经济增长和效益。比如,2000-2001年的税收收入增量超过2000亿元,其中50%来自经济增长,25%来自一次性的政策调整,25%来自税务部门征管效率的提高。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将上述认识称作税收经济观,其基本要点是: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税收来源于经济,经济是税收的基础。不仅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决定着税收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而且经济结构也决定着税收收入的结构和税收制度的结构。所以,从经济到税收应当是税务部门确定税收政策和其他相关制度的一条基本线索。稳定增长的税收收入机制,必然建立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
  ——税收在来源于经济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影响着经济。税收的变动牵涉到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部门,作用于再生产过程的几乎所有环节。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再证实,税收是作用显著的宏观调控工具。所以,税收的征收中有政策,税务部门的工作中有调控。税收政策必须体现宏观调控要求,税务部门应当积极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
  ——作为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经常性因素,税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介入GDP分配过程的最重要手段。几乎所有的税种都可起到调节国家、企业、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有所区别的仅在于作用的功效、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传导机制。所以,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应“当仁不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税收介入宏观调控和收入分配调节,既不能走计划经济时期“长官意志”的老路,也不能采取1994年实行新税制前的随意性加个案减免税模式,而必须在既有税法的框架内,通过规范化的途径去实现。
  从严治队:税收工作的基础
1999年以后,随着稳定增长的税收收入机制的逐步确立,我们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税务干部队伍的建设上。1998年,整个税务系统号称有百万大军。从总体上看,这支百万大军的确是中央领导一再肯定的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打胜仗的队伍,是经得起考验的队伍。但是,税务系统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它是代表国家专司征税之职、手握权力的部门,加之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因而这几年税务系统中也出现了一些违规、违法的事情和案件。而且,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税收地位和作用的迅速提升,也对税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总结以往税务队伍建设的经验,并适时提出新形势下带好队伍的思路,2000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在成都召开全国税务局长会议,专题研究税务队伍建设问题。这次会议对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加强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取得了共识,这就是:要收好税,首先要带好队伍;要带好队伍,首先要建设好领导班子;把以往的“收好税,带好队”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深化为“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了队伍建设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调动税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税务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税收任务,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加强“三个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强化“两权监督”——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等一系列具体操作办法。
  队伍建设的加强,干部素质的提升,变精神为物质力量,变管理为税收效益,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富,有着无穷无尽的潜力。1998年,在困难的形势下,税收收入能增长1000亿元,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全面贯彻了“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16字方针,特别是在清缴欠税、堵塞漏洞上下了功夫。在近几年高速增长的税收收入中,有相当一块就是由队伍建设、征管效率提高所转化来的物质力量。
  我们将上述理解和认识称作税收工作必须做好的第一篇重要文章——从严治队,其基本要点是:
  ——依法治税离不开从严治队。没有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各项税收工作就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依法治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税务干部队伍素质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不仅可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而且可以由此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税收收入的相应增长。
  ——从严治队,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真抓实干,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充分调动税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税务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加强“三个建设”和“两权监督”,是全面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
  依法治税:税收工作的灵魂
依法治税的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了,只不过那时经济体制改革还未深入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改革的目标也未明确定位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也还未确立为基本治国方略。如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与时俱进,赋予依法治税以新的内涵,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在明确提出“依法治国”之后,肯定了我们“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工作原则,并提出税务干部要有“四铁精神”——“铁石心肠,铁面无私,铁的手腕,铁的纪律”。这就为新形势下的依法治税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来,税务行政诉讼案件的数量直线上升。1999年,税务部门的败诉率为66%左右,远远高于全国行政机关40%的平均败诉率。2000年的情况更加严重,败诉率上升至82%。当然,这些败诉主要是由于法律程序上的原因所致。但作为一个重要的执法部门,这样一种令人难以容忍的局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全国税务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已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1年8月,我们召开了全国税务系统依法治税工作会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几年依法治税工作的成败得失,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依法治税的总体要求、阶段性目标和当前的主要任务。我们把其归结为“一个灵魂,四个机制,五个目标”,即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始终,通过建立健全规范的税收行政立法机制,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以执法责任制为核心的考核管理机制,严密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实现税收法制基本完备、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监督严密有力、执法保障明显改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依法治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法框架,初步建立了符合法治精神、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的税收征管模式,明显改善了税收法治的外部环境,大大提高了广大税务干部的税收法治意识。
  我们将上述理解和认识称作税收工作必须做好的第二篇重要文章-——依法治税,其基本要点是: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在市场取向的改革日益深入的形势下,税务部门必须具有法制观念,依法规范税收运行的各个环节,将各项税收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所以,依法治税既是新世纪税收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历史选择。
  ——依法治税是依法征税与依法纳税的统一。依法治税决不仅仅是要企业和居民依法纳税,与此同时,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要依法征税。从某种意义上讲,依法征税是依法纳税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是依法治税的原则。
  ——协调完备的税收立法是依法治税的基础。依法治税中的“法”如何,是否完备,各项“法”之间是否协调,是依法治税的基础。没有协调完备的税收立法,依法治税便无从谈起。所以,要做好依法治税工作,应当从税收立法工作做起。不仅税收立法权要逐步规范,而且税制体系也要日趋完善。
  ——规范有效的税收执法是依法治税的关键。在依法治税工作中,税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执法。能否切实执行税法,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是衡量、评价税务部门工作的一个主要标准。规范税务部门的执法行为,既要严格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又要强化行政监督,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科技加管理:税收工作的保障和“抓手”
  “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是税收工作的根本,但如果没有一套好的机制、制度和措施,便很可能成为难以落实的诱人口号。多年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依法治税,不能靠人管人、人盯人,而必须抓好基础:走科技兴税的路子,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施规范化管理。
  1994年以增值税为主的税制改革,使我国税收上了一个新台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个大难题:一些犯罪分子在高利诱惑下,不惜铤而走险,进行伪造虚开发票骗取增值税的犯罪活动。如果我们依靠手工操作,就难以与之作有效的斗争。在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下,我们从1995年开始实施金税工程一期,随后又实施了更为完善的金税工程二期,这成为与涉税犯罪分子进行斗争的“撒手锏”和队伍建设的基础。
  实践出真知。在实施金税工程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新的科学技术将带来整个税收管理观念的大转变,将带来整个税收征管乃至税收管理的革命。新的科技手段将会给“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插上飞翔的翅膀,成为落实的载体,工作的“抓手”。
  我们将上述理解和认识称作税收工作必须做好的第三篇重要文章-——科技加管理,其基本要点是:
  ——科技加管理是税收工作的生命线。税收征管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执法岗位的监督、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以及从源头和机制上预防与治理腐败,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持。
  ——科技加管理是同涉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撒手锏”。实施金税工程的目的,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相关系统实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经营纳税状况的严密监控,对涉税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查处和打击。
  ——信息化管理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载体、手段和基础。信息现代化为“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服好务,将给税收征管、人事管理、人员素质、教育培训、后勤保障乃至整个税收管理带来巨大的变革。税务信息现代化实现之日,就是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之时。
  在上述“1+3”的税收工作思路中,“一个观点”主要解决的是对税收工作的总体看法问题,“三篇文章”解决的是税务部门自身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三篇文章”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其中依法治税是灵魂,从严治队是基础,科技加管理是根本。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外部和内部相交融,“一个观点,三篇文章”,互为因果,互为依托,互相作用,必将不断把税收工作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

思想不能脱离实际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思想不能脱离实际
郑剑
  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花朵。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可以形成理论、认识、观念等有别于物质形态的东西。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思想武器的指导。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而不能脱离客观实际。
  思想是从客观实际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离开了物质的载体,思想就不复存在。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一开始表现为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产生飞跃,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们总是以现实为起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不能脱离实际。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那就是地球而不是别的什么星球成为我们思想的出发点。违背规律,主观臆想,得到的只能是支离破碎的思维残片。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思想脱离实际,行动就会发生偏差和失误。
  思想又是能动的。思想来自物质,但不等于物质;思想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但不是机械的反映,这一特性使思想呈现出无比丰富的内涵和斑驳陆离的色彩。一个个的人构成生动而纷繁的社会,人类社会的思想包罗万象,极其复杂。思想使人博大、深刻,能够“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思想使人类变得无比聪慧、更有力量,能够认识自我,改造世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思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正是由于能动性的存在,思想的发展并不总是与现实的需要同行,与历史的前进同步。由此,思想也就有正确和错误之别,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错误的思想,它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评判思想正确与否的依据只能是实践。思想脱离实际,不外乎两种情况:思想远远滞后于时代,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因循守旧,以这样的思想指导实践必然导致僵化和停滞;思想大大超前于时代,貌似先进,实则飘渺,以这样的思想指导实践必然陷入急躁和冒进。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对待前人的思想和进行创新的问题。前人的思想给我们提供的是前进的阶梯而不是创造的羁绊,如果我们拘泥于其中而停顿不前,那就误解了思想的意义,甚至可能违背了前人的初衷。要求思想不能脱离实际,并不是压制创新,也不是反对张扬个性,但指导人们行动的只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这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我们的思想符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就遭受挫折。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而“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努力做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既是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路云辉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在实践层面上对“三个代表”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指明了行动方向。
  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涵盖了整个社会系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具有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先进性,就是要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真正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只有真正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党的一面旗帜,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回顾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靠的是党的先进性;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靠的也是党的先进性。在新的世纪,保持党的先进性,仍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有力保障。先进性又是党执政的基本资格和条件。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保持先进性,才能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保持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去的先进性,不等于未来的先进性,先进性也要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目的就在于使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永远立于时代潮头,始终保持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来源于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我们党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先进性还来源于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基础。同时,党要保持先进性,还要主动考虑扩大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问题,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最终要由历史的实践和时代的发展来检验和认定。“三个代表”作为对我们党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的科学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践观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评介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评介
新黎
  由邢贲思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书,在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报告、文章的基础上,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的深刻历史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的新阐发,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新见解等重要问题。
  该书内容系统全面,论述深刻精到,观点鲜明,行文流畅,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血色冀中》评介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血色冀中》评介
王书华
  今年5月1日,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军民“五一”反“扫荡”60周年纪念日。近日,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秉新主编的《血色冀中》一书,用当事人回忆录的形式,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真实生动地再现了60年前冀中军民“五一”反“扫荡”的严酷斗争历程,是一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选题意义重大,时代感强。该书既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又讴歌了我冀中抗日军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英雄气节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史料确凿,真实感人。该书所收录的文章,绝大多数是当年“五一”反“扫荡”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所写的回忆录,史料真实可靠、生动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是选文精当,涵盖面广。该书收录的文章反映了冀中军民“五一”反“扫荡”方方面面的情况,叙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领导科学研究的新思路——《心理领导学说》评介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领导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心理领导学说》评介
青格勒图
  赵文禄、李一合著的《心理领导学说》一书,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心理领导学说的学术专著,第一次提出了心理领导概念和心理领导学说的定义,是领导科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
  在新世纪新阶段,为适应领导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必须积极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适应这一需要,该书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用人学、育人学等学科的方法,对心理领导学的特点、对象、任务、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心理领导艺术认识论,领导艺术心理含量、特征、过程和功能,心理领导艺术的模式,心理领导关系与方式,领导班子心理以及领导的用心艺术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探讨。该书选题重要,视角独特,学科跨度大,研究方法新,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心理领导的规律、特点和途径,展示了领导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