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2-02-15第4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六画家为老区献爱心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六画家为老区献爱心
  春节前夕,王界山、王阔海、李呈修、张清智、敬庭尧、朝鸿6位国画家,共同向全国文化界倡导的扶贫济困爱心行动,首批60万元捐献沂蒙老区捐款仪式,2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界人士180余人出席了仪式。
  6位画家多年来植根生活土壤,钟情于祖国的山山水水,坚持深入农村田野、草原海岛,画大地、画人民大众熟悉的生活。经过多年的磨砺和艺术积累,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始终追求高尚的人生格调。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渗透着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国内外展出。
  从90年代初开始,6位画家多次向社会无偿捐画、捐款,以救助失学儿童、援助贫困山区。此次,他们又为沂蒙老区济困助学基金会捐赠了60万元稿费,画家们的善举受到人们的赞赏。 (德 祖)

《回家过年》走进千家万户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回家过年》走进千家万户
  由冰洁作词、张伯序作曲的《回家过年》一歌,在本报刊登之后,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词曲作者都是湖南人,本着在家乡汇报演出的愿望,2月7日该歌首先在湖南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上亮相。而另一个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回家过年》分别以快歌和慢歌的形式被演唱了两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歌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歌词写得情真意切,表达了人间的真情和关爱,也烘托了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充分诠释了对春节家文化的理解,体现了“中华一家亲”的主题;曲风也十分优美,朗朗上口,略带民族风味的调子与通俗的曲风嫁接使之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回家过年》已经通过电视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为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 (阿童)

佳联趣对贺新春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佳联趣对贺新春
  田小琴
  俗话说:“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贴春联是许多人童年记忆中非常温馨的一部分。小孩儿虽然不认得春联上写的是什么,但大红的春联在风中招摇,就意味着过年已经切切实实来到啦。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精心制作的春节文化大餐——《佳联趣对贺新春》七集系列片将带我们重温关于贴春联的美好记忆。这部片子以春联为主题内容,主要反映我国春节习俗和人们春节文化生活,将在2002年2月12日至18日春节放假期间隆重推出,每天20分钟。
  春联,起源于桃符,明代才改称春联。春联是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按照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一些大城市,过年写春联、贴春联的气氛似乎不是那么浓厚了,倒是圣诞节到处都装点一新,有时候人们会抱怨:为什么“年味儿”不像以前那么浓了?
  《佳联趣对贺新春》的总导演陈小卿认为,“在过年的仪式感日益淡漠的今天,人们似乎格外需要温习那些曾经让我们对于过年充满神秘感、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细节。在《佳联趣对贺新春》中,我们正是试图去复苏一些这样的东西。贴春联无疑是过年最传统的仪式之一,在中国人眼里,春联也是春天第一道灿烂的风景。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部片子由节奏明快的短纪录片、演播室部分和Flash动画构成。主要讲述对联自身以及它与春节、行业、爱情、山水名胜、领袖相关的故事,人们可以从对联中看到各个时代的风尚。按照7天节目的安排,分集的题目分别是《喜气盈门》、《联联争春》、《佳偶联成》、《咬文嚼字》、《联里风云》、《联里山水》、《马到成功》。在每一集中分别设有固定的小版块,包括“主题内容(短片)”、“名士联话(Flash动画)”、“妙联点评”、“联林趣谈(短片)”、“春节习俗(短片)”等。节奏轻快,信息量大,亦庄亦谐表现了对联的魅力。
  “只用耳提,何须面命;吾闻其语,未见斯人。”这是100年前电话刚刚传入中国时的一副对联;“从未闻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万难成理;君不见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一样是年。”这副20世纪初的对联显然带着妇女解放运动的痕迹;“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副暗含“民国总统不是东西”的对联是骂袁世凯的。1917年,赴美逃婚的胡适回国迎娶小脚夫人成为民国奇闻,胡适在结婚时写了两副白话对联形容自己:“环游七万里,旧约十三年”,“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对联是汉字特有的形式,其中的趣味也是独特的。
  节目由著名相声演员大山和主持人孙小梅以及对联专家共同主持,幽默风趣的大山先生在节目中学习中国的对联文化,并且小有成绩,已经开始摇头晃脑分辨平仄了。节目的最后,他甚至出了一个“绝对”:“山大王大山”,倒念、顺读甚至从背面看仍是一个样。在本片中,您将看到主持人精彩的表演。侯耀文、单田芳、常贵田、马增蕙等著名艺人在片中讲述过去如何过年,一米多长的糖葫芦、二踢脚鞭炮、提着灯笼打雪仗等都曾是过去小孩子的最爱。
  Flash动画在电视中的首次大量运用,可以算是本片空前的创举。该片把春联的诞生、朱元璋推广对联、苏小妹三难新郎、谐联大师刘师亮、郑板桥的故事、纪晓岚与乾隆、马联贺新春等七个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用最新的动画形式Flash来演绎,让对联这种古老民间文化瞬间“旧貌换新颜”。Flash本来是网络上流行的娱乐载体,由于广大网友的自发参与而焕发多样的平民制作风格,因而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附图片)

新春到 年戏闹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新春到 年戏闹
  谢贵芳
  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山村洋溢在节日的祥和喜庆中。祠堂门口的空坪早已围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昂扬的唢呐声乍起,竹笛、胡琴、锣鼓等乐器立时和了起来,临时搭建的戏台上帷幕徐徐拉开,一出让村民百看不厌的《茶童戏主》便热热闹闹地演了起来。诙谐的说唱、精湛的演技博得了阵阵喝彩,忙了一年的村民个个脸上绽开笑容。
  在赣南于都县偏僻的澄江村,进入腊月以来就没停过戏。夹杂着浓浓客家方言的戏剧逗乐了村里的男女老少。70多岁的谭才生老汉乐得合不拢嘴,举着杆旱烟筒竟忘了往嘴里送。他说:“打戏班子进村来,我就没拉下一场,说来也真怪,虽然现在电视节目丰富了,但打心底里就偏爱这采茶戏。”
  这话道出了赣南人深深的采茶戏情结。赣南地处客家居住带,赣南多茶,客家人善舞,勤劳朴实的客家人把茶篮灯和采茶歌与赣南其它民间艺术糅合在一起,孕育出了这独具魅力的赣南采茶戏。其剧目大多取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客家人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这些剧目多采用客家的语言和民间的小调演唱,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让人过目难忘,深受赣南人的喜爱。像《俏妹子》、《补皮鞋》等传统剧目,赣南人已耳熟能详,随便逮一个就能来上一段。
  有爱看戏的,就有爱唱戏的。不少农民艺人纷纷买来设备和道具,农闲时走村串户唱戏。这些戏班子多的有几十人,少的只有二三人,人员多的角色有老生、老旦、青衣、彩旦和花脸等,能演出大型剧目,人员少的演出常见二旦一丑,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这些戏班子自嘲为“野戏”,每到逢年过节,各个采茶戏班子便活跃起来,一个一个村寨,一个一个院落唱去,丝竹管弦更阑不歇,戏单接都接不赢。于都县梓山镇“龙凤”剧团是个“夫妻”戏班,入冬以来,一直忙得没法歇脚,两个月时间竟演了80多场戏。
  可别小瞧了这些农民艺人,他们创作出的一批融时代新风和传统底蕴为一体的新采茶戏还真叫人拍案叫绝。如《盘古峰之恋》,讴歌了几位青年挑战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多次戏剧调演中还拿了大奖,着实露了把脸。
  “正月里,花里花朵开,摘一朵芙蓉妹妹头上插……”熟悉的采茶歌拨弄着心弦,醉了大半个赣南。

假期多放历史影片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假期多放历史影片
  春节正逢学生的寒假假期,青少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多了起来,看电视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电视的熏染对其的成长将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一部优秀、健康的影片,可以较好地激发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反,一部不健康的影片,也许会造成对社会美丑区分不清的青少年学生步入歧途。因此,建议各级电视台的编播人员,利用寒假这个大好时机,尽量选播一些优秀的、健康的、以爱国主义为主要题材的历史影片,用影视特有的导向作用,帮助树立起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人武部 赵兴国

生气别再掀饭桌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生气别再掀饭桌
  聚餐之间,话不投机就掀桌子,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极为罕见,但在影视作品中却时有发生。时下不少电视剧常出现剧中人吃饭时生气、吵架的镜头,结果往往是男女主人公为了出气愤怒地将饭桌一掀了事。每每看着杯盘满地的饭菜,观众心里很不是滋味。这种场景既不真实,又有误导作用,如今虽说是生活条件好了,但也不该如此浪费。即使是商家掏钱拍戏,掀饭桌的镜头还是少出现为好,不然,孩子们一边在学校接受“粒粒皆辛苦”的教育,一边看着浪费粮食的镜头,就不能不引起广大观众的担忧,要知道荧屏所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甘肃成县城关中学 贾 彤 苏效鸿

《百姓故事》莫拍“连续剧”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百姓故事》莫拍“连续剧”
  《东方时空》有一个《百姓故事》栏目,这一来自基层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的节目,由于贴近群众,描写百姓喜怒哀乐受到观众的喜爱。原来这一节目一天一个故事,言简意明,让人一目了然,可是近日播出了几个节目,竟成了连续剧,有的四集,有的五集,就让人看得有些乏味了。有的一两集就能说清的,硬要凑四五集。百姓不同于演员,拍摄这些镜头需要时间,有的跨度大,人物多,势必要安排场景,主人公要进行一些摆布,这样就失去了百姓故事的意义。因此,建议这一栏目还是要一次反映一个侧面,不必拉长成“连续剧”。 山西新绛县 梁冬

老歌新唱莫变味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老歌新唱莫变味
  最近我看电视,在一台晚会上看到某位歌星模仿骆玉笙唱《重整河山待后生》,她满脸堆笑,边唱边跳,右手拿着一根筷子做出敲鼓的样子,左手拿着麦克风。电视上还打出了歌词,歌词竟然还有错别字。骆玉笙老人唱的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充满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家仇国恨,大义凛然,令人发奋。同样一首歌,被演绎得如此嘻嘻哈哈、扭捏作态,实在令人生厌。
  我不反对老歌新唱,但要把握歌曲的感情。一首好歌,往往是一部好的教材。唱一首好歌可以使歌手的精神得到升华,也可以使听者受到感染。一首好歌也是一笔财富,它能使人们受到鼓舞,得到激励。然而前提必须是先唱好这些歌,这就需要歌手,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歌手加强自身各方面修养,深入了解历史,用心去感受生活,唱出感情,唱出内涵。
  桂林陆军学院304队 吴 炜

驰骋文坛(图片)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驰骋文坛(漫画) 江 帆

《京剧〈宰相刘罗锅〉全览》面世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京剧〈宰相刘罗锅〉全览》面世
对于京城的广大戏迷而言,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正是摸准了他们的口味,为他们精心烹制的一道节日大餐。三年演六本,持续获得票房佳绩,归根到底,是因为观众喜欢。为使广大观众可以长期保存这一份精彩的感受,由《新剧本》杂志与北京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京剧〈宰相刘罗锅〉全览》一书,春节期间与广大戏迷朋友见面。在《京剧〈宰相刘罗锅〉全览》一书中您将感受到“好看、好听、好玩”这一宗旨的继续延伸。以囊括全貌而又详尽生动为特色,对于喜爱京剧、喜爱贺岁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的广大戏迷们不啻为一个喜讯。(王 京)

两代“卡门”天桥聚首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两代“卡门”天桥聚首
二月一日,两代歌剧演员会聚天桥剧场,参加《卡门》艺术沙龙。这是为《卡门》再次在天桥剧场上演而特别举行的。二十年前《卡门》首演时,男女主人公分别由王信纳和苗青饰演,如今王信纳作为前辈,带领刘珊、黄越峰、李迎辉一同来到这里,新春贺岁,纪念歌剧《卡门》中国首演二十年。艺术沙龙上,中央歌剧院副院长、参与《卡门》首演工作的黄小曼女士,如今担任《卡门》一剧的音乐指导,她和《卡门》的复排导演方晓琴一道,回顾了中文版《卡门》从首演到复排的故事。老艺术家王信纳如今已经六十二岁了,他禁不住放声歌唱。两个小时后,一批新人走上天桥剧场的舞台,再现了《卡门》的情景。 (王 京)

过大年 游故宫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过大年 游故宫
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入博物馆,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故宫博物院将在学生放假期间,定期举办“家庭游故宫”的活动。
在春节假期及二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中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组成每批约二十人的临时“家庭团体”,每位学生凭学生证和陪同来的家长一人均享受半价门票。参观时由专业人员讲解中路、西路的宫廷原状陈列及宫廷史实。这次活动,以直观的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希望能丰富人们的假日生活。
(闻 传)

“小鸿雁”再飞北京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小鸿雁”再飞北京
  李 玉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排练现场,气氛热烈,节奏紧张,在明星荟萃的人群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从《和春天一起来》到《名曲送春》,像一群鸿雁,他们在舞台上唱着、舞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让人叹服。他们就是来自内蒙古小鸿雁艺术团的小演员们,别看年岁小,已经是春节联欢晚会的常客了。
  此前,小鸿雁艺术团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和《生活空间》栏目中露过面,但能够被选中参加春节联欢晚会,让草原上的“小鸿雁”飞入全国各族百姓家,一直是全团的心愿。1999年底,指导老师张致茹去北京访友,无意间听说中央电视台正在选节目。第二天,张致茹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冒然闯进梅地亚宾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组。虽然素不相识,但节目组的工作人员依然热情接待了她。当得知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太太就是内蒙古小鸿雁艺术团的团长兼指导老师时,工作人员由衷地赞道:“内蒙古的‘小鸿雁’,太有名了!我们资料库里有这个团的演出录像带,您放心,只要节目好,我们一定会考虑让‘小鸿雁’参加演出。”
  返回呼和浩特,20多天了,仍然没有北京方面的任何消息,张致茹有些心灰意冷了,她想:全国有多少个一流文艺团体在瞄着春节联欢晚会呀,“小鸿雁”虽然有了一些名气,但走上全国瞩目的大舞台,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正当她把这事儿搁到一边儿而振作精神全力投入到内蒙古迎千年文艺晚会的排练中时,喜讯从北京传来了,春节晚会节目组的同志在电话中说:“你们的节目艺术性强,孩子们真太可爱了!”
  就这样,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草原上的“小鸿雁”们一飞惊人。今年的春节晚会,“小鸿雁”很受器重,从单个节目到伴舞伴唱节目总共露了6次面,孩子们真的成“热点”了。

歌剧名段民族金曲春节上演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歌剧名段民族金曲春节上演
为丰富上海人民的节日娱乐生活,展现歌剧名段民族金曲的艺术魅力。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民乐团二月十五日、十六日将在上海大剧院奏响“中国歌剧名段民族金曲音乐会”。
音乐指挥家张峥先生将执棒指挥歌剧团、民乐团演出《江姐》名段——红梅赞、《刘胡兰》名段——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白毛女》名段——恨似高山仇似海、《洪湖赤卫队》名段——看天下劳动人民都解放、《小二黑结婚》名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歌剧唱段,以及金蛇狂舞、二泉映月、北京喜讯到边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族金曲。
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万山红、李元华、韩延文,京胡演奏家柏淼、二胡演奏员霍晓君等一批演员将登台献艺。 (邱成宏)

图片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鱼乐图(陕西凤翔年画) 王云奎提供

正月里来好读书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正月里来好读书
王永改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是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度过的。而对平常想读书却总也抽不出时间的爱书人来说,新春佳节还是读书的大好时机。西汉学者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读书可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医治愚昧。用作家贾平凹的话来说,读书的最大好处在于“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细细忖之,读书的妙处亦不外乎此。
  “好书如挚友,终生不相忘。”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白昼里各种烦闷事会随着“谈话”的渐趋深入,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但随着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生存空间的愈次逼仄,“与高尚人谈话”的时间几乎越来越少。休说砖头厚的这文集那全集了,即使是极为方便、且易于携带的“口袋书”,没有个把月工夫,恐怕也难以翻到最后一页。《丁丁历险记》刚出那阵,我凑热闹买了其中两本,至今还未看完。想想孔子的韦编三绝,宋濂的寒日抄书,刘秀的手不释卷,李密的牛角挂书,好像是读书人编出来的故事一样,陌生而又遥远。
  其实,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书里面的世界同样精彩无比。鲁迅笔下的阿Q,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路遥笔下的孙少平,这些人物何尝不是“变相”生活于我们的周围?如此一想,人生也变得戏剧化起来,生活亦有趣了几分,——现实中的我们又如何不是社会这部大作品里的一个小角色呢?
  当代版画家黄永玉曾说过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与一个聪明的人谈话是幸运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的人谈话,读一万本好书就是和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多划算呀!”打开史书,就好似同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哲人对语;而翻开现代精美散文随笔、评论书籍,就如同与现代的思想家、评论家、作家谈话。人生的真谛、感悟,莫不可从书中觅到答案。即便一时读不了那么多的书,但十本、五本也是不小的收获啊。
  “一年之际在于春”。如果能够利用正月时节这段时间,潜心读几本好书,一来对买而未读的图书有了一个交待,二来还补了无暇读书这一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诚愿诸君在娱乐的同时,有空看看书。

《回家过年》走进千家万户

第4版(周末文艺)
专栏:

  《回家过年》走进千家万户
  由冰洁作词、张伯序作曲的《回家过年》一歌,在本报刊登之后,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词曲作者都是湖南人,本着在家乡汇报演出的愿望,2月7日该歌首先在湖南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上亮相。而另一个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回家过年》分别以快歌和慢歌的形式被演唱了两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歌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歌词写得情真意切,表达了人间的真情和关爱,也烘托了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充分诠释了对春节家文化的理解,体现了“中华一家亲”的主题;曲风也十分优美,朗朗上口,略带民族风味的调子与通俗的曲风嫁接使之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回家过年》已经通过电视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为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 (阿 童)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