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0-04-07第1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竞选乎?竞钱乎?——美国大选一瞥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竞选乎?竞钱乎?
  ——美国大选一瞥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勇
  时光流转,华盛顿又进入了四年一度的大选季节。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在通向白宫的道路上如今只剩下小布什和戈尔,而他们也正是本党内竞选资金最充足的两名候选人。“金钱铺就白宫路”,已被美国历届大选所证明,在这次选举中更是被演绎得登峰造极,前无古人。
  入主白宫之争,首先是竞选资金的竞争。成立竞选班子,聘用贤才助选,刊登播出广告,自我标榜,攻击对手,都需要大把的美钞。因此,各位候选人都把筹款作为头等大事,不仅招聘任命专职的筹款人员,还不忘在自己的竞选网站上开通捐款渠道。在整个竞选季节候选人及其亲友要举办花样翻新的筹款活动,如招待会、音乐会以及演讲会等。他们还各显神通,各有绝招,如戈尔借助克林顿总统化缘,受益不少;布拉德利招来篮球巨星乔丹助阵,引起轰动;麦凯恩则凭其参院商业委员会主席的方便,向相关的企业“狮子大张口”。
  目前,大选尚处于预选阶段,但各路诸侯的筹款和花费均已创下纪录。据报道,民主、共和两党去年1至9月的筹款总额已高达1.9亿美元,而上届大选同期筹款额为9200万美元。在两党候选人中,得克萨斯州州长小布什是财源最广、花钱最多的。仅去年,他就募集到700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到今年2月,他花费了6000多万美元。而四年前共和党候选人多尔在整个大选中的花费为4220万元,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总共只花了10万美元。据估计,今年的竞选总费用将达30亿美元。美国大选的“通货膨胀率”着实令人瞠目。
  尽管筹款额惊人,但各位候选人还是常常感到手头拮据,囊中羞涩。戈尔副总统一开始成立了阵容强大的竞选班子,并把总部设在地价高昂的华盛顿闹市区。后来,他不得不裁减人员,搬迁总部,目的之一就是缩减开支。小布什本来是最有钱的候选人,敢于宣称不要政府提供的竞选资金补贴,但在受到党内对手强劲挑战,耗费大量钱财之后,便不敢再逞强,改口说预选后将接受政府补贴。共和党另一位候选人、亿万富翁福布斯是唯一一位不用筹款、自己掏腰包搞竞选的候选人。没人知道他在竞选中究竟破费多少,只是估计他最近4年在竞选中耗费了6000万美元,加上上届大选的花费,大约折腾掉个人资产的1/4。福布斯在退出竞选时认为,他无法在竞选资金上胜过小布什,玩不起这种耗费无数的金钱游戏。
  金钱左右选举,这一美国政治现象今年再次得到充分体现。小布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形势危急的时刻,他是靠着金钱的魔力稳住阵脚,击败对手的。在新罕布什尔预选中出乎意料地败给麦凯恩之后,他大大加强宣传投入,广告费用从每周300万美元一度涨到800万美元,还雇人打了上百万个电话拉选票,最后终于把弹尽粮绝的对手排挤出局。有人认为,如果颇有个人魅力的麦凯恩不是在资金上与小布什相差甚远,预选结果很可能不是现在这样。面对这种现象,前总统卡特大发感慨,认为自己如果参加竞选,绝无可能获胜。
  金元政治极度膨胀,自然引起美国公众的极大反感。竞选资金改革在嚷嚷了多年之后,也成为今年大选的一个重要话题。麦凯恩提出打破“金钱、立法和游说者结成的铁三角”,打出竞选资金改革的旗号,在老百姓中引起共鸣,赢得支持。但在美国现行政治制度下,他的改革计划几乎没有可行性。首先,他自己必须要靠政治捐款才能赢得大选,这本身与他自己的理想相悖,因而受到对手的攻击。其次,他的改革在共和党内部遭到反对。事实上,在加入竞选前,他的改革法案就没能在参院得到通过。小布什在竞选辩论中毫不讳言地说,麦凯恩的改革将使共和党受损,让民主党受益。此外,民主党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竞选资金改革,但声称绝不会“毫无意义地单方面解除武装”。
  值得关注的是,竞选资金改革目前已成为民主、共和两党明争暗斗的一张王牌。共和党指责克林顿政府在1996年竞选中接受非法政治捐款,将此作为打击戈尔的杀手锏。戈尔却反守为攻,在承认自己“不是提出竞选资金改革合适人选”的同时,承诺当总统后第一天向国会提出的第一件法案将是竞选资金改革法案。戈尔这一步棋,一方面是想改变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是着眼于打击共和党,因为这个法案的要害是取消捐给政党的所谓“软钱”,而这是共和党的“强项”。可以想像,这一法案必将受到共和党的强烈反弹,两党争斗又有好戏可看,只是竞选资金改革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插图原载美国《时代》周刊)
  小布什
  戈尔(附图片)

洪灾的教训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洪灾的教训
  李新烽
  一场场半个世纪不遇的暴雨似瓢泼般接连倾降南部非洲,一条条暴涨四溢的河流如猛兽般向莫桑比克昼夜狂奔,一次次罕见的热带飓风像秋风扫落叶般陆续登陆席卷印度洋沿岸……自今年2月初以来,莫桑比克、南非、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等国连续遭到暴雨和飓风轮番袭击,其中莫桑比克灾情最为严重,万顷良田变成汪洋,洪水泛滥几成泽国,千余百姓葬身洪水,百万灾民流离失所,房坍桥毁交通中断,经济损失极为惨重。灾后静思,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这场灾难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大体系,按照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运行。山川河流相间分布,风雨雷电交替出现,旱涝晴阴自然调节。然而,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某些“壮举”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运行规律,使自然界失去了调节和控制功能,造成了一系列不该发生的灾害。
  在莫桑比克境内的15条河流中,9条是国际性河流。位于下游的莫桑比克的旱涝灾害与位于河流上游的津巴布韦、南非和博茨瓦纳3个邻国的植被面积和水土保持情况关系密切,犹如唇齿相依。调查结果显示,南非约50%的草地和沼泽地近年来遭到破坏。以马普马兰加省为例,桑德河上游80%的沼泽地被改造,绝大部分草地放牧过度。北方省莱塔巴河上游的情况更加糟糕,草地变秃,土壤硬化,洪水滚滚而过,冲带走表层沃土汇入林波波河。难怪南非有人说,莫桑比克的洪灾是南非“制造”和“输出”的。随着滔滔不绝的洪水东流入海,南非正在源源不断地“出口”表土层,每年以3亿吨计,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且不说水土流失还要波及到莫桑比克港湾一带的渔业生产。
  城市化是操纵洪灾的另一只幕后黑手,加大了洪灾的危害程度。南非豪登省处于不少河流的上游,恰巧又是全国工商业中心和城市聚集地,幢幢楼房平地起,条条道路柏油铺,昔日的草地树木被铲被挖,雨水无处藏身,只好在大地表面奔跑,直到汇入河流……滥砍乱伐、过度放牧、湿地改造,再加上城市化,破坏了生态平衡,降低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从而减少了净水资源,提高了洪灾的发生频率,使自然界失去固有的良性循环。
  这次暴雨是停留在南、博、津3国边界地区延伸至莫桑比克海岸的低热带气压形成的,使得这次洪灾来势凶猛、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广。正当暴雨和洪水肆虐之际,热带飓风又从印度洋不期登陆,莫桑比克再次遭受袭击。这“祸不单行”诠释了人类共同面对的环境恶化问题。
  空气污染等人为因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普遍升温又波及海洋,致使大海水温上升,海洋气候异常;“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接连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旱涝灾害。这也就是莫桑比克今年的洪灾比1948年的那次危害更烈的原因。
  无视科学预测、水库管理松散、主观武断建坝也是造成这次洪灾的重要因素。早在这次洪灾暴发半年前,南非祖鲁兰大学研究员朱利就预测说,位于林波波河上游的南非北方省,今年的降雨量比往年高出75%。他为此建议上游的大坝开闸泄洪,有备无患,确保中下游安全。遗憾的是,他的这一科学预测无人置理。除林波波河外,赞比西河的情况也是如此,上游的几个水库常年蓄水以防干旱,且分属几个国家缺乏统一管理,大雨猛降之时才纷纷泄洪分流,中下游哪能招架得住?更为严重的是,莫桑比克的前殖民地葡萄牙在赞比西河上修筑大坝时缺乏科学论证,大坝上的两个泄洪口关键时候不能同时开启。当雨季到来时,人们虽心急如焚,泄洪闸却只能开启一个。
  令人鼓舞的是,这次洪灾之后,南部非洲国家痛定思痛,共同表达了今后要携手合作、共同防御灾害发生的良好意愿。然而,这次洪灾给人的惨痛教训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记取的是: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尊重科学预测,强化水利设施管理。(附图片)

《离骚》在雅典卫城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离骚》在雅典卫城
  章云
  把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离骚”与希腊雅典旷世的古迹卫城扯到一起,似乎有点风马牛互不相及。但笔者确确实实在雅典看到了“离骚”出现在卫城山上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
  那天时近中午,强烈的阳光把卫城所处的高地晒得直冒白烟。然而,都想一睹那座奉祀雅典娜女神的巴特农神庙的各国游客们,仍然像潮水般地涌向卫城山头。在向卫城大门攀登的那段有着几十个台阶的石级上,我也夹杂其间,一边努力攀登,一边挥汗如雨。就在我爬完最后那段台阶时,只见坐在卫城门口边树荫下的一位老年妇女,手里拿着几张纸在向过路游人招呼。涌潮般的游客们忙于攀登,根本没人理会这个女人。这时我走累了,想到那棵树荫底下站一下。谁知那妇人就像见了久别的熟人似的,特别使劲地朝我挥舞她手中的那几页纸,并大声地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叫我:“中国人,中国人。”在地中海沿岸国家旅行时,常常会遇到那些装神弄鬼的波希米亚人。因此,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上当受骗。但这位妇人如此热情地冲着我喊,我几乎不能装着看不见。于是我过去用英语同她道了个寒暄,并用眼角稍稍瞄了一下她手中的那几页纸。这一看不要紧,令我大吃一惊的是那老妇手中的几页纸居然全是用中文写成的。我二话没说,赶紧将它拿了过来。原来那是一篇用中文电脑打成的完整无缺的《离骚》。这一惊非同小可,我一时竟无法把这位最最普通的希腊老妇同中国古代杰出的诗人屈原联想在一起。这位穿着极为一般的老妇空手坐在树荫下,旁边只有一只小花狗与她须臾不离。我纳闷,她是要饭?要钱?打广告?求赞助?都不像。因为她既没有向我要钱,也没有要我做什么,只是一边叽里咕噜地用希腊语说话,一边用大拇指比划着想要告诉我什么似的。看我听不懂,她又断断续续地用英语吐出“中国”“希腊”“离骚”“荷马”等几个字来。由于当时找不到当地人来当翻译,我无法知道她到底想告诉我什么。而且时间对我来说是如此宝贵,我必须赶紧去参观卫城。因此,匆忙之间,我只是给她拍了一张照就离开了(见右图)。
  雅典卫城,这不朽的历史古迹,只有参观完它之后,才能对希腊历史的辉煌,希腊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一个真实、完整和强烈的印象。特别是那座雄踞在卫城之巅的巴特农神庙,以它那雄伟、壮丽和典雅的形象,使任何参观者都会有一种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震撼。那46根雕琢得如此匀整对称、庄严宏伟的多立安式大理石圆柱,那92块将诸神之战描绘得如此酣畅淋漓、恣肆汪洋的大理石浮雕板,还有东西山墙上那些奥林波斯山诸神自然优美、栩栩如生的群雕,无一不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之美和惊心动魄的力量之美。人在旅途,经常会对那些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感叹不已。但雅典卫城让人产生的是一种比感叹还要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感觉,这种感觉恐怕只有站在雅典卫城山、埃及金字塔和中国万里长城的脚下才可能萌生。
  这么一想,我好像联想到了什么似的,突然想起了卫城门口的那位妇人。我赶紧跑到那棵树下,但她已经不在了。我在脑子里尽量回忆当时她向我比划的表情,力求理解她想告诉我什么,但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猛然抬头又看了看这卫城山,只见如潮的人群仍然在争相攀登,同我在北京八达岭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我还需要知道什么呢?她嘴里喊出的“希腊”、“中国”、“荷马”、“屈原”不是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了吗?“中国和希腊一样伟大”,“《离骚》和《荷马史诗》一样伟大。”是啊,中国同希腊虽然是远隔重洋的两个遥远的国度,但它们都曾有过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特别在屈原和荷马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同希腊都曾出现过众多的智者和贤人,他们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几乎是一样的不可企及。中国和希腊,东西方这两个古老的文明;屈原和荷马这两位著名的游吟诗人;《离骚》和《荷马史诗》这两篇非凡的杰作,它们就像耸立在欧亚两洲的两座高高的丰碑,光辉夺目,普照世界。(附图片)

“文化大使”权丙铉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文化大使”权丙铉
  本报记者 郭伟成
  权丙铉大使的一生都在从事外交。但是,他一直认为,到北京担任驻中国大使却是他外交生涯中最有光彩的一页。这是因为,韩中两国有着十分深厚的共同文化渊源。所以,权丙铉大使一直热衷于推进韩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他以为,这是两国进行友好合作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权丙铉大使称作“文化大使”。
  权丙铉大使曾经参与韩中两国的建交谈判。那时,他就坚信,在韩国的对外关系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重要;韩国不可忽视中国,而中国也无法冷落韩国。作为外交官,他从美国到日本、又从泰国到缅甸,多年的辗转奔波,从未影响他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中国,始终是他难解的情结。为了表彰他对韩中建交谈判的杰出贡献,韩国政府授予他“黄条勤政勋章”。1998年5月,年已六旬的权丙铉被韩国新任总统金大中任命为驻华大使。当年11月,权丙铉终于迎来了金大中总统访华这一两国关系中的历史性事件。他说:“韩中关系就像闸中之水,一旦开启,便一泻千里。金大中总统和江主席开创的面向21世纪的韩中合作伙伴关系,必将为两国在新世纪的合作创造更美好的前景。”
  在北京,权丙铉大使也时时感受着中国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巨变。他断言,21世纪是亚太地区的新纪元;中国必将恢复其强国的地位,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一直在想,怎样推动韩中两国的互相了解呢。他把改革的目光投向了外交工作。他认为,使馆应当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外交阵地。为此,权大使在使馆里开辟了“韩中交流研究中心”和“韩中历史文化资料室”;并以两国建交7周年为契机,邀请两国专家学者举办“韩中建交7周年纪念学术会议”,共同研讨“21世纪韩中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方案”。一些学者在研讨中指出:“中韩两国共有的儒教文化,共处的汉学文化圈,两国间悠久的交流与合作历史,奠定了中韩两国面向未来的合作基础。”权丙铉大使认为:“为了推进韩中两国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必要对两国关系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因此,由权大使一手操办的“韩中交流研究中心”将在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的指导下,发掘从古代到近代有关韩中两国关系的各种文化资料以供研究两国交流的历史。《大韩每日新报社》也向中心赠送了新出版的《白凡·金九全集》。权大使感慨地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韩中两国友好往来的过去,可以照见将来。”对此,他是深信不疑的。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权赫大从韩国著名的延世大学毕业后,也来到北京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女儿权英雅利用假期来中国,权大使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去西安,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寻找韩文化的“根”。权丙铉大使说:“因为,中韩文化源于同根。对于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我将终生为此奋斗。”这是一位“文化大使”的志向。

换伞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换伞
  信念
  去年盛夏,我去美国旧金山探亲。闲暇,便一人去大街上蹓跶。午后的骄阳,让人灼热难当。于是,我走进一家超市,在雨具部购买了一把颜色鲜艳的碎花布小伞。走出超市大门,我打开花布小伞,遮挡烈日骄阳。在路上,我又觉得像我这把年纪的人,撑一把碎花小伞,显得有些别扭,而且愈看愈不是个滋味。直到有一天,当我把这种想法告诉房东法朗艾丽老太太时,她说:“你真的不喜欢它吗?”我说:“都快一周了,还能有什么办法?”法朗艾丽太太却一本正经地问我:“想换吗?”我连连摇头,“这是不可能的。”“哎,没关系的。在美国,不管是在商场还是在超市,凡购买的商品,如果顾客不满意,都有退换的权利。除了食品、饮料之外的商品,即便是使用过,你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凭发票去退换的。”法朗艾丽太太边解释边鼓励我说:“走,我陪你去。”
  于是,我翻出购货发票,取出花布小伞,忐忑不安地跟在法朗艾丽太太后面。
  法朗艾丽太太把购货发票交给超市的一位售货小姐,并说明来意。这位售货小姐便笑脸相迎着说:“没事的,没事的。其实,这位先生尽可一人来嘛!”她客气地接过花布小伞,略加验看后,和蔼地问我:“是换呢,还是退货?”
  “小姐,那就换一把没花的吧。”我也客气地说。“请!”她礼貌地问,“是否要我帮你挑选?”
  “不用了,不用了,还是我自己选吧!”我实在不好意思再麻烦她了。
  于是,在法朗艾丽太太的协助下,我终于挑了一把天蓝色的布伞,到大门口的收款处,凭两次的购货发票,交足了差额,跟法朗艾丽太太满意地离开了这家超市。

为何日元纸币上没有女性图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为何日元纸币上没有女性图案
  李世顺
  常与外币打交道的人或许会发现,各种面额的日元纸币上都印有一名日本著名人物的头像,如面额1000日元的纸币上印的是明治时代的大文豪夏目漱石的头像,面额5000日元的纸币上印的是教育家新渡户稻造的头像,面额1万日元纸币上印着明治时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福泽谕吉的头像……但日元纸币上从来没有过一位女性的形象。究其原因,不少人认为与日本社会“男尊女卑”的旧传统有关,其实不然。
  当初,在设计新版纸币时,有人曾提出意见,认为二战后的日本不应在货币图案的设计上继续排斥女性形象。为了表示对妇女的尊重,日本银行接受了这一意见。
  然而,女性图案设计出来后,却发现图案上的女性面庞丰润,眉清目秀,脸上干干净净没一丝皱纹。这样的设计虽然美观,却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男性,尤其老年男性的脸比较粗糙,纹儿较深,有些还留有胡子,或戴着眼镜,这样的形象在图案上线条表现非常丰富。从造币的角度考虑,线条越是繁多复杂,对防伪就越有利。
  银行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感到与宣示男女平等相比,还是确保货币的安全更为重要,于是不得不忍痛割爱。
  如何既能表现男女平等,又有利于保护本国货币的安全性呢?设计人员绞尽脑汁,最终选定了新渡户稻造为恰当人选。
  新渡户稻造是日本明治、昭和年代的教育家、农学家、法学博士,曾任札幌农学校、京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等职。他之所以被选中用来代替女性形象,是因为他于1918年担任过东京女子大学第一任校长。他是一位热心于妇女教育的教育专家。从明治时代末期到昭和时代初期,他勇开了日本女子教育之先河。既然由于某种原因,女性的图案不宜出现在日元纸币上,有这样一位为女子教育热心奔走呼号,呕心沥血的男性作“妇女代表”,也可以使社会各界满意,皆大欢喜了。

“画像饭店”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西洋镜

  “画像饭店”
  不久前在德国波恩郊外开业的“欧洲饭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座18层的饭店以外墙上挂有130幅人物画像而出名。每幅画像有20平方米大,介绍对欧洲和世界有过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有马克思、毛泽东;有爱因斯坦、达尔文;有曼德拉、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等。
  画像中也有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如纳粹政府宣传部长戈培尔,画像是个黑背影。纳粹头子希特勒的画像最奇特——骷髅,因为他是发动二战的恶魔,所以他的形象永远是恐怖和死亡的象征——骷髅。刘宝海文并摄影(附图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