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9-12-22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千歌万曲庆团圆——澳门庆典晚会《爱我澳门爱我中华》侧记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千歌万曲庆团圆
  ——澳门庆典晚会《爱我澳门爱我中华》侧记
  本报记者易凯
  莲峰聚翠,濠江涌情。
  12月20日晚8时,在澳门回归祖国第一天,由澳门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主办的大型庆典晚会《爱我澳门爱我中华》,在澳门文化中心剧场拉开帷幕。400多名澳门和祖国内地的艺术工作者,以新颖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激情,在舞台上铺展一幅幅动人心弦、意境深远的艺术画面,倾诉着普天下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绵绵亲情和对祖国山川大地的深深眷恋。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外交部部长唐家璇、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和1000多名嘉宾观看了演出。
  大幕拉开,天幕映现出崇山峻岭间蜿蜒起伏的长城;东西侧幕上,澳门的东西望洋山互相对峙,气势非凡;舞台中央,一朵硕大的莲花,晶莹剔透、高贵典雅。俄顷,天幕横向移动,像缓缓摇过的广角镜头,舒卷自如,自西向东地展现着万里长城的雄姿———雄关、戈壁、丝路、山岳、河川,直到大海。此刻,主题歌《天涯共此时》悠然荡起,云海中,姑娘们衣袂飘飘,舞姿婀娜,环绕着洁白的莲花形成盛大的歌舞场面……晚会序幕以“长城怀抱莲花”这样一组极富象征意义的特定画面,尽情抒发着中华儿女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整个剧场内群情振奋,掌声雷动。
  整台晚会构思精巧,匠心独具。编导者依附于中华民族“天、地、人、和”的古老哲学思想,立足于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特定历史事件,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分为4场。4场演出,首尾呼应,贯穿一气,或气势沉雄,或色彩斑斓,或婉转抒情,或喜庆欢闹,合奏出一首浩浩爱国曲、堂堂正气歌。
  晚会是中华文化的大展览、大汇演。为了让澳门同胞在两个小时内尽可能多地领略中华文明的风采,组织者调动了音乐、舞蹈、戏曲、木偶、歌剧、话剧、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元素,运用了独唱、合唱、表演唱、独奏、合奏、独舞、群舞等多种艺术手法,汇聚了祖国内地各民族、各地区艺术精品和绝活,邀请了红线女、才旦卓玛、李谷一、刘秉义、吴雁泽、刘德海、宋祖英、王秀芬、黄启诚、李洁、牟玄甫等演员参加演出,澳门的歌手秦芳、澳门少年合唱团、澳门联合合唱团也参加了演出。当澳门观众看到了扬州大木偶“人偶共舞”、川剧喷火变脸、贵州苗家姐妹三重唱、延边朝鲜族相帽表演、江苏女子琵琶弹唱、广东百叶龙等绝技绝活时,满场笑声不断,气氛极为活跃。澳门庆委会副主任陈振华先生激动地说:这场演出,其规模之宏大、演出水准之高、灯光之璀璨、布景之美丽,在澳门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夜深了,晚会主题歌《天涯共此时》再次响起:
  天涯共此良宵,
  四海欢声同……
  歌声回荡在浩浩苍穹之中,回荡在亿万中华儿女心间。我们迎来的将是更加美好的澳门,将是中华民族崭新的世纪!

有感升旗“第一人”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濠江感言

  有感升旗“第一人”
  胡果
  没到澳门之前,就想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濠江中学校长、八十多岁的杜岚女士。五十年前,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是她,冲破重重阻挠,率领濠江中学全体师生升起了澳门历史上第一面五星红旗。
  到了澳门,却听到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本报也曾登载过这段故事,不想见报当天,就有十多位澳门读者分别打来电话,争相说出他们所知道的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第一人”!
  究竟谁是第一人?这几天采访中,求教于许多澳门朋友,答案又是众说纷纭。一位在濠江经历过半个世纪风雨的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当时许多人都像杜岚女士一样,在不同的地方升起了国旗,究竟谁是“第一人”,现在已很难说清。不过这并不重要,可以确定的是,五十年前,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欣鼓舞的澳门同胞,何止万千;五十年来,心系祖国、情牵乡梓的澳门同胞,更是难分你我,代代相传。
  一语释怀。
  连日采访,所见所闻,时时在为老人的话作证。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给毛泽东主席的致贺电是由三千名澳门同胞联合发出的;一九九二年华东大水,澳门四十五万同胞短短几天就筹集起三千多万元捐款。回归之夜处处欢歌喜泪;迎接驻澳部队万人空巷……
  的确,爱国主义在澳门,不是某时某地某几个人的追求,而是一种藏之深厚、播之宽广的传统;不是表面的言辞,而是一种点点滴滴融入日常生活的真情实感。这种传统,这种感情,根植于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华民族统一富强的强烈渴盼。纵有人为藩篱的阻隔、外来文化的冲撞,那一副中华铮骨、那一腔赤子情怀,从未被消弭,反而历久弥坚。这种爱国主义传统,也正是澳门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日的澳门,处处可见国旗飘,时时可闻国歌飏。究竟谁是“第一人”,真的已不重要。

清华人的澳门情结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回归花絮

  清华人的澳门情结
  十九日晚,清华大学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清华人的澳门情结》在学校大礼堂举行首映式。纪录片通过讲述清华学长闻一多创作著名的《七子之歌》、清华教授设计人民大会堂澳门厅、完成了澳门区旗区徽的最后图样以及科技产业同澳门企业联系等内容,说明清华人同澳门的情谊,阐明了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该纪录片贴近生活、可视性强,受到一千一百多名观众的好评。(孟扬)

“回归剑”赠澳门特区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回归花絮

  “回归剑”赠澳门特区
  最近,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向澳门特区赠送珍贵礼品———“澳门回归剑”。“澳门回归剑”由传统工艺锻铸,用料考究,造型美观,精湛古朴。剑鞘中间阳雕国花牡丹图案,两侧分别篆刻“澳门回归”、“普天同庆”字样。剑把雕刻澳门特区区徽,大护手雕刻天安门城楼及各族人民欢庆回归场面,凝铸了中原儿女对澳门同胞的美好祝福。(任丽)

回归日的论文答辩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回归花絮

  回归日的论文答辩
  二十日,郑炜明在中央民族大学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第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永久性居民的身份进行论文答辩的澳门学生。郑炜明是澳门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一九九六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是首位在内地攻读文学类博士学位的澳门学生。他的论文题目为《澳门文学发展历程初探》。他表示,要为加强澳门大学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多作贡献。(孟扬)

甘为绿叶衬红花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回归花絮

  甘为绿叶衬红花
  澳门回归之夜,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回归倒计时牌前,北京市人民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晚会隆重举行。有六百人队伍的“首都建设者合唱团”参加了晚会中心舞台的演出。他们配合晚会主要节目的进行,时而高歌,时而翩翩起舞。悠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为晚会精彩节目增色不少。晚会指挥部领导称赞他们是:甘为绿叶衬红花。(李建国)

喜庆南浦珠还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喜庆南浦珠还
  本报记者施芳吴坤胜
  观升旗,逛公园,赏彩灯,唱心曲……
  12月20日,刚刚度过一个不眠之夜的北京城,依然沉浸在澳门回归的喜悦中,在隆冬严寒中人们用各种方式欢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清晨,几个小时前还热烈火爆的天安门广场,再次奔涌起炽热的爱国情怀。数万群众一大早就自发汇集到这里,观看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第一个升旗仪式。7时25分,伴着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一面浸透了千千万万英烈鲜血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中,在人们的注视中冉冉升起。
  今天,北京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早已修饰一新的中山公园、北海公园、颐和园、天坛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十大公园,免费向游人开放。为欢庆澳门回归这个特殊假日,人们或扶老携幼,举家同游;或亲友相约,结伴同行。热烈的游园活动给寒冬中原本寂静的公园增添了勃勃生机。
  西城区鸦儿小学六年级的管鹏是个小摄影迷,今天一早他就在妈妈的陪同下出了门。广场、公园、大街、小巷……他说要用相机记录澳门回归的盛况。而来自河北香河77岁的冯文林大爷,熬夜看了澳门回归盛况,今天早早起床,带着孙子、孙女一大早搭上了开往北京的汽车。他说要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来看看北京”。
  中山公园正门的“保卫和平”牌坊下,特制的澳门区徽引来众多游人照相留念。在孙中山先生塑像前,人们纷纷驻足。凝望着这位先辈沉思的面容,来自河南三门峡的史政守老人思绪难平:“孙中山先生为国家统一,民族富强毕生奋斗。如今,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对这位革命先行者的最好告慰。”
  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京城闻名的“不老的歌声”老人演唱队,冒着严寒表演节目,引来驻足观看的游人声声喝彩。演唱队往日都在东单公园活动。为欢庆澳门回归这个特殊日子,演唱队10多位老人今天早早就到了广场的倒计时牌前,给游人表演节目,随后又来到文化宫,与游人共享欢乐。64岁的演唱队长武荣璋告诉记者,队员们今天特别兴奋,唱歌、跳舞都非常投入。“葫芦儿好看竹签儿串,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游人们合着欢快、热烈的乐曲,把笑意写在脸上。
  夜幕降临,长安街等京城主要大街又再现今年国庆之夜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而大街小巷,盏盏宫灯散发出温馨的光泽,与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国旗交相生辉。
  北京,用浓浓的亲情和炽热的感情,喜庆着澳门的归来。

情寄方寸之间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澳门传真

  情寄方寸之间
  本报记者吴亚明
  回归之日,澳门开始发行特区成立后的第一套邮票。在这套邮票上,“中国澳门”四个字显得格外醒目。自1884年3月1日澳门发行第一套邮票以来,“中国”字眼头一次出现在澳门的邮票上。特区邮票一登场,就成了抢手货。无论是位于闹市的澳门特区邮电大楼,还是港澳码头的小邮局,从早到晚都排着争购特区邮票的“长龙”。
  “这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值得铭记。”专程前来参加澳门特区第一套邮票发行的陈文骐先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作为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局长,他参与了这套邮票产生的全过程。
  去年12月,陈文骐带着内地的邮票设计专家来到澳门,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举行了四次大型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澳门各界对特区第一套邮票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参加座谈的筹委会澳门委员、邮电司的负责人以及美术界、集邮界的人士提出,特区第一套邮票应该表现澳门的特色。在澳门的日子里,有关专家走遍了澳门三岛,收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最后,决定这套邮票要通过展现澳门的建筑和文化活动,来反映澳门的面貌。
  在有关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下,经过周详考虑和优中选优,今年6月,邮票设计师任国恩和杨文清设计的图案胜出。现在的澳门特区第一套邮票上,但见妈阁庙前巨龙飞舞,友谊大桥下龙舟竞渡,松山灯塔前赛车奔驰,综艺馆外彩狮欢腾,文化中心鼓乐齐鸣,南湾楼群灯火璀璨……加上鲜艳、明快的色彩,洋溢着举国同庆澳门回归的热烈气氛。
  据介绍,澳门特区的这套邮票选用了最好的纸张、最先进的防伪技术。参与的单位和个人都十分珍视能够直接为澳门回归作贡献的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了最好的作品。
  特区第一套邮票,记录了澳门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也传递了同胞深情。

图片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12月20日凌晨,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晚会的学生在收听澳门回归现场直播的广播。新华社记者高学余摄

图片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佩带有澳门特区区徽图案新警徽的警察在街头巡逻。
  新华社记者鱼澜摄

澳门同胞欢迎子弟兵(图片)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盛世聚焦

  澳门同胞欢迎子弟兵
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进入澳门,受到澳门同胞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张肄文摄

图片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进入澳门,受到澳门同胞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
  张肄文摄

图片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澳门同胞终于盼到了回家的这一天。
  本报记者李石营摄

图片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一位等在路旁迎候驻军的澳门市民把一束鲜花插在解放军军车上。新华社记者戚恒摄

图片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

  参加游行的澳门特区政府公务员街头起舞。
  本报记者李石营摄

愉快的书报管理员

第2版(澳门回归专版)
专栏:特写

  愉快的书报管理员
  新华社记者孙承斌
  澳门南湾公园的一座八角亭里,沿墙陈列着一柜柜报纸、杂志、书籍,狭小的空间里坐着三十几个埋头静静阅读的人。62岁的曾爱群正在整理读者刚刚归还的一堆书籍,阳光从小小的门洞洒进来,停在她的脚上。
  这个坐落于澳门闹市区的书报室,附属澳门中华总商会,已有51年的历史,为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的祖母建议、由何厚铧的父亲何贤等人捐资兴建,旨在“辅翼社会文化”。书报室的墙上至今还悬挂着何老太太的画像。
  28年前,刚刚从缅甸来到澳门的曾爱群成了这家书报室的管理员。每天上午9时至中午12时、晚上7时至10时,她都会来到这里,开门迎来一批批读者。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甚或包括不知国籍的游客,谁都可以走进小亭,翻翻报纸,浏览书刊,持有效证件的人士还可以免费外借。
  书报室分两层,摆满了《管理入门》、《交际舞艺术舞步》等文艺、经济、军事、实用技术各类书籍。小小的柜台上陈列着内地的《收获》、香港的《亚洲周刊》等近50多种杂志。12月21日,来自香港的《新报》、《星岛日报》与澳门本地的《澳门日报》、《华侨报》等20多种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昨天进驻的巨幅照片和长篇消息。
  曾爱群说,她喜欢将书刊送到别人手里时的瞬间感觉,喜欢书报室里永远的宁静与沙沙的翻报掀书声,喜欢那温馨恬静的阅读气氛。“当年建这个书报室,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读书看报,现在这里的读者每天达到了300多人次。我天天站在这里,看着这么多人走进来,坐下来,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价值,非常开心。”
  曾爱群是愉快的。那始终不退的笑容是明证,那乌黑光泽的头发是明证。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