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9-12-21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重在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漫谈之二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重在疏导
  ——思想政治工作漫谈之二
  邵景均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持重在疏导,对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多做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历史经验表明,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基本的途径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压和堵,对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压制,堵塞不同意见,不许人们讲不合自己胃口的话;另一种是疏和导,允许人们畅所欲言,有牢骚发出来,有意见提出来,然后进行疏通,理顺情绪,解开疙瘩,并在此基础上,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这两种方法哪一个更管用呢?从一时情况看,似乎压和堵更快捷、更有效;但是从长远看,真正管用的是疏导。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重在疏导,是由人的思想转化规律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人在一定时期所以形成某种思想观点,是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思想观点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使其转到另一条轨道上来,一般需要改变原有的那些条件。如果在较短时间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原有的物质生活条件,那就必须通过“思想交锋”,达到改造思想的目的。因此,思想的碰撞和疏通、引导,是思想转化的必要前提和有效手段。而回避思想交锋,只是压和堵,不可能真正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只能导致积怨乃至对立。
  我们党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疏导的方针、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反对压制不同意见、堵塞言路。毛泽东在论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但是,不论怎样改进和探索,重在疏导的方针不能变。而且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改进和探索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重在疏导的方针,首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领导者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压制不同意见,哪怕是错误意见。必须看到,是否让群众讲话,不仅是群众路线问题,也是是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重要标准。不让人家把话讲出来,你“疏”什么、“导”什么呢?其次,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须准确地判断其性质。对问题有了准确的判断,疏导才会有的放矢,不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第三,必须敢于和善于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错误的、有害的东西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批评教育。第四,以身作则,密切与群众的感情。思想沟通常常需要以感情沟通作为前提条件,“以情感人”是贯彻重在疏导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缺乏交流,感情淡漠,或者其身不正,言行不一,就会使他与群众之间产生一道无形的鸿沟,尽管你讲的在理,别人也会听不进去。反之,如果领导者以身作则,以情换情,切实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疏导就能顺理成章,为人信服,发挥效力。

正确认识共同富裕

第9版(理论)
专栏:

  正确认识共同富裕
  何卫东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执著追求。党的十五大坚持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原则和思路,对“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进行了专门的阐述。那么,应如何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问题呢?
  要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去认识共同富裕问题。分配只能在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劳动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的需要。基于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我们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承认劳动者劳动机会、劳动岗位、劳动能力、个人素质实际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劳动成果的分配也必然存在差异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的一种分配方式。它允许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照向社会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相应的报酬,因而是一种承认社会成员在对社会资源占有上存在差别,从而实际收益也存在差距的分配方式。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来讨论分配问题,或者仅局限于分配领域研究共同富裕问题,都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
  要用平衡与不平衡辩证统一的观点去认识共同富裕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社会成员的富裕速度和程度方面,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我们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社会收入进行主动的调节,尽量避免和克服分配差距拉得过大、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以实现和保持社会成员收入状况的相对平衡。我国这些年实行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同时提倡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后富赶先富,通过政策倾斜帮助落后地区和人群加快发展,就是对实现富裕程度相对平衡、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探索。
  要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观点去认识共同富裕问题。从我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实现共同富裕可能要经过两个相互连接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吃大锅饭”,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向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转变;第二个阶段是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向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后富赶先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转变。在这两个相连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对过去长期存在的“共同贫穷”的辩证否定,第二阶段又是对第一阶段的辩证否定。这种否定带来的将是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情况下的共同富裕,是在承认和允许不同地区和人群富裕速度和程度存在合理差距基础上的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咬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更快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社会物质财富。同时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般说,在初次分配领域承认存在差别,坚持效率优先;而在再分配领域,则要通过财税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对分配进行调节,体现兼顾公平。

构筑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9版(理论)
专栏:

  构筑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刘新民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蓬勃兴起、农业科技型企业大量涌现、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并带动小城镇建设等新的发展趋势。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农业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走好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步棋,构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抓科技兴农,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这是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是关键。要坚持把科技兴农贯穿农业产业化全过程,抓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努力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农业生产上,把增产增效建立在依靠科技、提高品种质量的基础上,由传统的追求单产数量向追求高质量、优品种转变。积极利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培育、引进、推广优质品种项目。
  在生产布局上,突破原来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的状况,向规模型、集约型转变。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鼓励农业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扶持发展一批专业村、专业乡和高科技示范园区,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经营上,由原来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实行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格局。
  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上,由过去纵向一条线的推广方式,向新型的科技推广体系转变。根据农村发展形势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农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市为中心、县为主体、乡为纽带、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开展农民应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农业发展、鼓励农民运用科技成果的新机制。
  抓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工业化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也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赶不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较慢。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为把发展与提高并举、速度与效益并重的方针落到实处,必须做到:
  树立“四个观念”:树立市场观念,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树立质量观念,找准乡镇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促使其走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树立开放观念,把乡镇企业的发展放到国内、国际大环境中,通过开放来求得发展;树立服务观念,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四个为主”: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多种形式并存,以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坚持工、商、运、建、服各业共同发展,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产业,打好“农”字牌为主;在区域布局上,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集中连片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工贸小区为主;在老企业与新企业的关系上,坚持改造与发展并重,以促进产业、产品升级为主。
  促进“四个提高”: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西移的有利机遇,狠抓项目和资金落实,着力提高开放水平;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抓好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乡镇企业家队伍,注重人才的开发和培训,着力提高经营者素质;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着力提高经济效益。
  抓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农村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处于剩余或半剩余状态,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能都涌入大中城市;发展二、三产业也要求相对集中,具有较好的交通、通讯、市场和能源等条件,否则就无法发挥聚集效应。现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出现的诸如买难卖难、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科技文化落后、信息不灵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城市化水平不高、小城镇发展缓慢有直接关系。目前,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使加快发展小城镇具备了客观可能。今后,中西部地区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发展乡镇企业,重视抓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因势利导地推进农村城镇化。为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实际,依托优势,制定科学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在规划中,要注重科学性、超前性,防止随意性、无序性。二是优惠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适度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等,给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功能,提高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力。四是选择交通条件、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引导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快速形成和发展。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特质

第9版(理论)
专栏: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特质
  于幼军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在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指导下,深入探究我国现阶段文化的特质,对于构建能够引导、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的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和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告诉我们,考察一个国家、民族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必须从该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状况等出发,同时又要从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文化发展既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客观条件,又受社会实践主体价值选择的影响;既在总体上不能脱离、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又在某些方面可以适度超前,以引导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继续丰富和发展。根据这一认识,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特质,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
  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
  文化首先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由于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历史传统等的不同,因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正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民族文化是该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的产物,是维系该民族的纽带,它在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
  文化还具有时代性特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该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物质生产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等因素所决定,因而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文化的时代性还表现为历史的进步性,它只有随着所处时代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前进,才有生机与活力。尤其在人类历史已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世界历史”的特征,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当代,各民族文化更要学习和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我国在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保留民族文化的根和特征,同时又要自觉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认清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趋势,审视和思考本民族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走向,把握我国现阶段文化的内涵和任务。要以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态和“融汇百川”、“兼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先进的文化,使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融汇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中。要努力建设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既是民族的,又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人民大众的文化
  文化从它滥觞之日起,就与劳动人民结下不解之缘,具有人民性的特点。中华民族文化素有人民性的传统。无论是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是在丰富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以及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非常丰富的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然而,在少数人压迫、剥削多数人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利益强加给人民群众,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使文化的人民性备受压抑和摧残,无法得到真正的、充分的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结束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必然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同时也为文化的人民性的真正和彻底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在我国,人民大众既是文化创造、建设的主体,又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因此,我国现阶段文化的特质,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都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必须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动员和激励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创造美好生活而辛勤劳动,积极进取。与此相适应,要把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判断文化成果优劣和文化建设成败的根本标准。
  在我国现阶段,为人民服务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是一致的。因为在当代中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和道路,集中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有通过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弘扬科学精神与倡导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文化
  历史经验证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进而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两大精神。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和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在全社会弘扬这两大精神。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充分认识和肯定科学技术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立场、方法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和态度。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建设,无疑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在发展进步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尤其是精神领域的问题。因此,要在努力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大力倡导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目的,坚持和体现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思想;以尊重和维护人的权利、利益和人格,承认并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劳动权、休息权和发展权等,尊重社会成员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同时又要求社会成员对社会承担责任、作出贡献,关心和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并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实行民主平等、友爱互助等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同时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利益,把国家、人民和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的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以勤劳节俭、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创业精神;以追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等。
  此外,在我国现阶段,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继续高扬民主、科学的旗帜,在反对资产阶级消极腐朽思想的同时,把反对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愚昧落后的思想作为长期的、重要的任务,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持久地清除封建主义思想。
  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
  由我国现在所处社会的性质所决定,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就其核心和主体而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它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般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然而,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同属于一种社会形态,文化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特征;但由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条件、状况和历史任务的不同,在文化上又具有不同的特质。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的条件状况所决定,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文化只能是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发展方向和理想目标。但在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程度与范围方面,它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有较大的差别。在这一阶段的文化建设中,应该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倡导共产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引导教育社会成员追求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理想境界,要求少数先进分子自觉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实践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但不宜把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作为现阶段可以普遍实行的原则,并据此要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因为,在这一阶段尚未具备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在全社会普遍实行的条件。如果硬要在全社会普遍推行,只能“欲速则不达”,不但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还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和作用。如果以为某种思想道德在社会上普遍实行不需要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那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因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十分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实现的。它“不是任意的事情,它以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为前提”。同样,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道德理想和原则等的普遍实现,也要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充裕富足和社会成员思想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作为基础、前提和条件。因此,我们在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方向,又要切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忽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思想道德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注意防止和纠正脱离和超越初级阶段的实际,把适应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甚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在全社会普遍实行的思想道德原则,硬要在现阶段普遍推行,向大多数社会成员提出过高的、在现阶段难以做到的要求和标准。我们只有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性与其在初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的关系,才能避免片面性,扎实有效地推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适应并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文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要适应经济基础,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引导、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条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经济伦理和道德规范建设。
  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伦理和道德规范为其服务,引导、规范其健康有序发展。在我国现阶段,这种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经济伦理,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思想和道德要求;既要尊重和关心个人的正当利益,又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强调三者的统一;要求社会成员既要树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又要树立社会整体观念、履行社会义务和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勇于竞争、追求效率,又要注重协作、兼顾公平;既要肯定和允许追求功利,更要强调手段的合法、正当和道德,等等。其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勤劳节俭,艰苦创业;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互惠互利,共生共荣;注重契约,诚实守信;履行责任,忠于职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注重质量,尽善服务;守法经营,依章纳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当求利,义利统一,等等。
  此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还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道德保障。
  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
  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决定了这一阶段文化的形成、发展必须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相适应。在我国现阶段,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文化,迫切需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用以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实践。
  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其主要内涵包括: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这一规律的普遍性与各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把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与价值标准,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正确把握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趋势,揭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现代大工业和科学技术,基本途径———商品经济和普遍性的世界交往,以及主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变革,等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正确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正确把握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正确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等,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其次,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要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和发展理论。包括: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关于发展战略的思想,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关于发展动力的思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全面改革的思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两个文明共同进步的思想;关于发展经济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稳定与发展等关系的思想,等等。邓小平关于发展的思想,不仅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与当代世界发展理论在许多方面相通,而且切合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现代化的规律和进程要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发展这一重要思想。
  此外,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现阶段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努力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并通过促进人的现代化,保障全社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形成现代化进程和人的进步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