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9-12-17第1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回家的路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回家的路
  高深
  隔海相望
  一步之远
  望了四百年
  走了四百年
  回家的路咋这么长
  归心的箭咋这么慢
  痛别时
  母亲流泪流血
  儿女心苦心酸
  列强不相信眼泪
  炮舰也不可怜
  愚昧落后和贫贱
  毕竟是龙的子孙
  头怎能永远地低垂
  腰怎能永远地压弯
  管它三座大山四座大山
  一个拥抱了太阳的民族
  一个胸膛挺起了的民族
  天可以改变
  地可能更换
  大山也一定可以
  扳倒推翻
  七月播种
  十月收获
  五十年共和国长得金灿灿
  几多风风雨雨磨砺
  血汗浇灌出山花烂熳
  今日龙的传人
  似巨人矗立东方之巅
  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有了这五十年
  才让世人看见了
  五千年
  九九归一
  月圆人圆家也圆
  望了四百年
  走了四百年
  贫富归心都是箭
  乡音改了心未变
  血管里流的是黄河
  心坎上供的是祖先
  妈妈张开温暖的
  双臂
  紧紧抱住儿女
  像一座可依可靠的
  大山

“我要回来,母亲”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我要回来,母亲”
  姚柏林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
  真姓名?……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
  “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炽烈的爱国情怀的喷射,赤诚的报国志向的呐喊。闻一多1922年到美国留学后不堪忍受异国他乡的民族歧视,满怀爱国、救国的赤子之心,毅然于1925年6月提前归国。一回到祖国怀抱,见到的是“五卅”惨案、洋人横行、民不聊生的景象,诗人满腔的激情一下子迸发出了《醒呀》、《七子之歌》、《爱国的心》、《洗衣歌》等爱国诗篇。
  《七子之歌》于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期。作者把被西方列强霸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地,比作被迫离开母亲的七个儿子,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强烈要求回到母亲的怀抱。
  《七子之歌》一出现就令人注目,引起众多人的共鸣。时任上海沪江大学校长的刘湛恩,看到这首诗立即将其收入《公民之歌》。一位署名“吴嚷”的人又把它转载到《清华周刊》,并道出了一段心声: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阕复一阕,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之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百川终入海,九九归其宗。”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很快将与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一同冉冉地升上澳门的灿烂天空。喜迎祖国亲生儿女归来的欢呼声,与《七子之歌》的回音交汇,惊天动地,震撼山河。“握手边关为息戈/知君一统念山河/欣看已定珠还日/泉下应为笑慰多。”(马万祺诗)今天,《七子之歌》旨在“励国人之奋兴”的遗愿,恰在闻一多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实现,愿先生九泉之下有知,喜先生与我们同乐。(附图片)
  (压题照片由《人民画报》供稿)

澳门花园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澳门花园
  高凯明
  澳门归来后总想写点什么。一日,偶读清思想家魏源《古徽堂记》,其中《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一文之内容,竟与这次澳门之行有些相似。文中某些描述,也仿佛化作熟悉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澳门自明中叶为西洋市埠,园亭楼阁,如游海外。怪石古木,珍禽上下,多海外种……”
  异国情调的花园之多,是澳门给我的第一印象。
  澳门乃弹丸之地,加之历尽沧桑,又是东西文化最早融会之处,故花园也多以娇小玲珑、古香古色,华洋风格相映成趣为其特色。澳门花园,可谓澳门之缩影。
  走近白鸽巢花园,你首先会被园中清脆悦耳的鸟鸣所感染。园内古木参天,花香遍地,流水潺潺,处处给人以悠远、碧透、清凉之感觉。
  花园中有一石洞曰贾梅士洞。洞内有尊1866年铸就的半身铜像,他就是葡萄牙著名诗人贾梅士。四百多年前,贾梅士因触犯权贵,为当时的葡国宫廷所不容,被流放澳门,隐居此洞,为纪念诗人,马奎士塑像于洞中。
  望着这曾被用作澳门钞票二十五元面额图像的半身铜像,你会联想起葡萄牙史诗《葡国魂》,想起诗中所记述的一段传奇经历:十六世纪中叶,居住澳门的贾梅士因被控有罪押运印度果亚,途经缅甸海域时,不料遇风覆舟,贾梅士口衔《葡国魂》诗稿凫水而幸免于难。而这部《葡国魂》,正是在这石洞中创作而成的。故花园又称贾梅士花园。
  从悠久而富有异国情调的白鸽巢花园出来,再进入博大而颇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卢廉若花园,给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前者如歌“大江东去”,后者似吟“小桥流水”。卢园同白园一样,最早都是富商私人花园。卢园主人卢廉若于1904年开始建造这座花园,直到1925年才正式建成,中间经营了二十多年,可见花园规模之大,要求之高。卢园按江南园林风格建造:假山绿水相间,竹石分布有致,园内荷塘翠柳,林中奇石嶙峋,再饰以回廊曲径,水榭楼台,整个花园颇具苏州狮子林、留园之气势。园内的春草堂也同白园的石洞一样,曾印证着一个伟人的身影:1915年5月,为革命奔走呼号的孙中山先生来到澳门,下榻春草堂,并在这里会见了中葡知名人士。为花园增添了一个亮点。
  从代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特点的白鸽巢花园与卢廉若花园出来后,我们又游览了中西风格熔为一炉的二龙喉花园、得胜花园、南湾花园、缧丝山花园、华古达嘉玛花园、何贤花园……所到之处,均被园内五彩缤纷之景象所吸引。从花园出来,我一下迷失了方向,仿佛又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花园。
  作为东西文化的交汇点,澳门,留下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真是太多了:古代的中国庙宇,近代的西方教堂,华洋风格合璧的牌坊,以及东方古式大院、南欧洋式楼房,充斥着澳门的大街小巷。而这些风格不同的建筑物都与各式各样的花园连成一体。加之花园里、大街上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古老盘结的榕树,高大婆娑的凤凰,还有那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的天上的鸟声、江边的涛声、路间的风声交织在一起的气氛,这些都使我产生了即使走在大街上,也有漫步在花园里的感觉。

我与外孙话回归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我与外孙话回归
  张家骐
  我的小外孙在四五岁时对地图很有兴趣,妈妈领他到书店买书,他央求买张中国地图,挂在家里墙上。听大人给他讲哪里是北京、上海、黄河、黄山……后来,小外孙把我书桌上的地球仪也拿走了。他趴在床上转动着地球仪,听爸爸妈妈讲五大洲、四大洋……转眼间两三年过去了。小外孙已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
  前些时候,他放了学、背着书包兴冲冲地来到我家,进门就问:“外公,澳门在哪里?”他像考问似地看着我。我一边找地图、一边问他:“你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小外孙忽闪着明亮的眼睛说:“澳门不久就回归祖国了。”我把地图放在桌上,指着靠近南海的地方说:“你看,这就是澳门。澳门过去属香山县,在珠江口西南。”小外孙不放松地考我:“那为什么叫澳门呢?”亏得我查过资料,不然还让小外孙问住了。我回答说:“澳门这个名字,符合它的地理特点。凡海舶可以停泊之处叫作‘澳’。那个地方,不但可停泊船只,并且石壁峭立、雄壮,好像两扇大门,所以叫澳门。”小外孙点点头,指着地图说:“澳门后面还写着‘葡占’,外公,你看见了吗?”我说:“是呵,你知道‘葡占’是什么意思?”“葡萄牙占领。”小外孙竟能答出来,使我不由得点头说道:“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用贿赂和欺骗的手段逐步占领。到现在已四百多年了。”“这是中国领土,不能让外国占。”小外孙的表情似乎严肃起来,唱起纪录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小外孙告诉我,他的不少同学都会唱这首歌,他们唱着这首歌,迎接澳门回归。
  我说:“澳门回归后,外公一定送你崭新的《中国地图》,那上面再也没有外国占领中国国土的字样了。”小外孙眼里闪耀着兴奋的光芒。他用手比划着说,他将在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那天,和同学们一起面向南方,放飞一只只小白鸽,带去他们对澳门小朋友的真诚祝贺。

关闸和彩门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征文

  关闸和彩门
  王一桃(香港)
  澳门,盘踞在我心中的是关闸。本是一片完整的土地,却被一刀切成两半。关闸成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巨石,成了澳门同胞心上的梦魇。
  记得八十年代初来港定居后,曾多次到过澳门游览。而这拱北关闸,总令我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它时而像耻辱柱,钉上明清政府的奇耻大辱;它时而又像凯旋门,高唱着我边防军的英雄战歌。不是么?此刻关闸上旗正飘飘,那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红旗啊!而当1999年12月20日一到,这面五星红旗将和莲花区旗互相辉映,将整个澳门照得一片通红!
  澳门,迎接着我的是融和彩门。即使近代史上中葡两国关系动过干戈,甚至流过鲜血,但两国人民的友谊则是真诚的,美好的。根据有关专家考证,明代以《牡丹亭》一剧名扬中外的大作家汤显祖曾于1592年到过澳门,时年四十三岁。其《牡丹亭》第二十一折中就提及“香山岙里巴”。香山岙即濠镜澳,亦即今之澳门。巴即大三巴,亦即葡语圣保罗的音译。而较鲜为人知的是他《香岙逢贾胡》一诗:“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贾胡者,即葡商也。他们驾着云樯远道而来,身上穿的是绫罗绸缎,闪耀着珠光宝气,和白云珠海、星光月色相映成辉。从这首诗的感情来看,诗人对他当时所见到的“贾胡”还是诚挚的。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澳门和内地文化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1987年5月,著名诗人艾青接受澳门文化学会的盛邀抵澳,受到布鲁修主任、佐治·加华里路博士的热烈欢迎。《华侨报》还登了一篇特约稿记此盛况,其中还提及诗人1982年出席亚洲作家会议就“民族文化民族特性”议题所主张的“茶叶与咖啡当然可以并存;鸦片与大麻必须禁止;科学与迷信应该区别”,并表示“特别欣赏”诗人这段话,说它令人“联想到澳门,它是中葡文化的融会点。四个世纪以来形成澳门文化,是中葡两国文化的结晶,它具有‘茶叶与咖啡’并存的特色”。说得多好啊!就让彼此互饮中国的茶和葡国的咖啡吧!
  如今,就在这如镜一般的海面上,一座高四十米的纪念碑式的融和门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此门由四根大理石支柱分两组结合而成,四周则是一个直径四十米宽的广场,簇拥着各国友谊的鲜花。很明显,这是抽象的艺术作品,但它却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既能体现蓝天一样的和平,又能体现大地一般的友爱,还能体现碧海一般的交流。不是么,这融和门“下映在水,上飞入云/两双巨手正紧握和平”,“左送着客,右迎着宾/两扇心扉正开放友情”——“看水和心互相融化/听云和意互相和鸣”……(下图照片由王晋军提供)(附图片)
1900年的关闸
  现在的澳门关闸

家酿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家酿
  晨义
  有一种酒
  是用乡愁酿制
  那都是过去喝的
  昨夜早已喝光
  有一种酒
  是用喜泪酿制
  这正是现在喝的
  今夜快乐欢畅
  干脆连那旧碗也摔碎
  抛进茫茫苦海
  换一只新杯敬慈母
  盛满爱子的衷肠
  故国的明月
  是一坛陈年家酿
  干一杯祖国万岁
  干一杯子孙满堂

歌颂澳门回归《回归之歌》问世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歌颂澳门回归《回归之歌》问世
  为歌颂澳门回归这一历史事件,黑龙江诗人陈景文创作了二十二首抒情长诗,结集为“回归之歌”,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从各种角度,细腻有致地刻画了中华民族同一血脉,盼望回归的伟大民族精神,刻骨铭心地讴歌了四百年来海外赤子在民族统一大业跋涉之程中血与火的洗礼。(文欣)

映日荷花别样红(图片)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国画)
  曹明华

庆祝澳门回归(图片)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庆祝澳门回归
  牛皮借地成前史
  鲸海还珠记此年
  九七老人钟敬文

欢天喜地庆佳节澳门无处不飞花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欢天喜地庆佳节澳门无处不飞花
  王晋军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