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9-12-03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安理会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安理会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了6天的闪电战,占领了包括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耶路撒冷东区在内的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解决阿以冲突的办法,会上通过了第242号决议。决议主要内容是:1.以色列军撤出在最近战争中所占领的领土;2.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及其在安全及公认的疆界内和平生存、不受威胁及武力行为的权利。决议还承认了以下的必要性:1.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自由通航;2.使难民问题得到公正解决;3.通过包括建立非军事区在内的各项措施,保障该地区每个国家的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独立。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发起“斋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第338号决议。决议主要内容是:1.要求各方立即停止一切军事活动;2.要求各方在停火之后立即执行安理会第242号决议的全部规定;3.要求各方在停火的同时,立即在有关方面主持下由有关各方之间开始旨在中东建立公正和持久和平的谈判。(明河)

100多年的争端要在100天内谈出永久性解决方案 巴以谈判进入最后关头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100多年的争端要在100天内谈出永久性解决方案
  巴以谈判进入最后关头
  本报驻埃及记者朱梦魁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所副研究员商裔
  11月8日,几经拖延之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最后阶段的谈判(即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的谈判)终于拉开了序幕。在过去的20多天里,双方各自阐述的立场大相径庭,争论十分激烈,尽管如此,双方心里都清楚,经过多年来的较量和磨合,特别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和1995年过渡协议有关条款的限定,最后阶段的谈判将在一定限度内和一定基础上进行,双方的立场已不可能退回到1993年以前的状况。以下是未来谈判将要解决的6个方面的问题和双方所持的实际立场:
  巴勒斯坦
  建国问题
  巴勒斯坦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是1947年联合国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所赋予的。但1948年战争的结果使得原本分配给“阿拉伯国家”的土地分别被以色列、约旦和埃及占领。1967年战争中,约旦和埃及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土地全部被以色列攻占。
  1988年,巴解组织曾在突尼斯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巴解组织选择了通过谈判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巴方的一贯立场是:在1967年边界内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主权国家。
  以方认为:巴勒斯坦实体的名称是次要的,关键是它不能拥有同其它国家缔结军事同盟和建立军事合作的权利,也不能拥有通常意义上的军队,只能保留一定数量的以轻武器装备的警察部队。也就是说,巴勒斯坦人只能建立一个“有限主权”国家。
  耶路撒冷
  地位问题
  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包括伯利恒(耶稣诞生地)在内的耶路撒冷应是一个国际城市。但在1948年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西部犹太人集中居住的西部地区,史称“西耶路撒冷”,约旦占领了伯利恒市、耶路撒冷老城和阿拉伯人集中居住的东部地区,伯利恒市从此被排除在耶路撒冷之外,耶路撒冷老城和东部阿拉伯区被称为“东耶路撒冷”或“阿拉伯耶路撒冷”。耶城东、西两部分由高墙和铁丝网分隔开来。
  1967年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全部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统一和不可分割的首都”。
  巴方的最近立场是:耶路撒冷是统一的,但它可以同时成为两个国家的首都,双方主权共享,正如意大利首都罗马也容纳了梵蒂冈那样。这种设想被称为“罗马方式”或“一城两府”。
  以方坚持: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主权和治权可以分离,在一个统一和开放的耶路撒冷,可以组成一个有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基督教代表参加的市政管理委员会,共同行使市政管理职责。此外,拉宾政府曾在1995年夏季提出所谓“阿布迪斯方案”,即将耶路撒冷以东的阿拉伯重镇阿布迪斯划入耶路撒冷,并修建阿布迪斯通往东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和阿拉伯人聚居地的通道,巴勒斯坦人可以把首都建在扩大后的耶路撒冷的阿布迪斯地区。
  以巴边界
  问题
  根据以往的协议,巴勒斯坦方面至少应得到约旦河西岸40%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呈互不相连的块状分布,边界难以划分。目前,双方已就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建立通道问题达成了协议,未来的谈判将集中在如何使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土地尽可能连为一体,并确定巴勒斯坦方面最终将拥有的土地面积。
  巴方最初认为:以色列应根据联合国242号决议退回至1967年以前的边界,但最近的立场是根据“奥斯陆协议”,以色列应归还“大部分”土地。
  以方最近的立场是:与约旦接壤的约旦河谷地区、重要的战略高地、耶路撒冷周边地区和1993年以前建立的大部分犹太人定居点不能归还。“奥斯陆协议”提到的“需要在最终地位谈判中加以解决的战略地区和耶路撒冷周边地区”的范围没有具体限定,以色列已经将这些土地以外的“大部分土地”交给巴勒斯坦方面了,未来的谈判只是对边界和少量土地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巴勒斯坦人最终得到的土地比例很难超过约旦河西岸土地的45%。
  难民回归
  问题
  据联合国难民机构统计,至1998年巴勒斯坦难民人数已达358万,他们有些已成为其它阿拉伯国家的公民,但约有116万人仍滞留在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加沙地带及约旦河西岸的难民营里。
  巴方的立场是:所有难民都有返回原居住地的权利。这意味着以色列将接收不少难民。
  以方的立场是:真正的难民不到100万人。1948年战争是阿拉伯人发动的,难民的安置应由战争发动方解决。1948年以后,45万犹太人逃离了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难民和犹太难民实际上是“人口交换”,以色列绝不允许1948年难民返回。至于1967年难民,则应回到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不过,在“家庭团聚”的条件下,以色列可以象征性地接受几千名难民。
  犹太人定
  居点问题
  1967—1993年,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了144个犹太人定居点。内塔尼亚胡执政期间,定居点数量增加了42个,定居者人数则由14万增加到了18万。
  巴方最近的立场是:停止修建新的定居点,原有定居点的前途将在最终地位的谈判中加以解决。但在谈判开始时,巴方又重申了“拆除所有定居点”的原有主张。
  拉宾政府的立场是:保留绝大部分定居点,撤离少量分散、孤立和“非法”的定居点,居住在那里的约1.3万名犹太定居者要么返回以色列本土,要么成为巴勒斯坦国的“犹太侨民”。
  巴拉克政府的立场是:不再修建新的定居点,但原有的定居点将予保留,其中包括内塔尼亚胡执政期间修建的部分定居点。
  水资源
  分配问题
  以巴双方1995年9月签署的过渡协议已经就增加巴勒斯坦地区的供水量做了初步安排,协议同时指出:“对各方供水量的进一步增加将有赖于通过国际资助和各种渠道开发的新增水源供应量来确定。”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未来的谈判空间十分狭小。(附图片)
  9月5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埃及西奈半岛南部城市沙姆沙伊赫签署“怀伊协议执行协议”后握手祝贺。根据该协议,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的谈判从9月13日开始,并在5个月内达成一项关于所有永久地位问题的框架协议,在一年内达成全面协议。

和平之旅路漫漫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放眼全球

  和平之旅路漫漫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李绍先
  从19世纪末犹太人正式提出犹太复国主义并不断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时起,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围绕巴勒斯坦的归属之争就开始了。1947年,在大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以色列国建立之后,巴勒斯坦问题更演变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间的全面对抗。此后26年中,阿以间爆发四次大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想要通过战争把以色列赶下大海,以色列则想用武力征服阿拉伯邻国,中东地区陷入动荡不安的漫漫长夜。时至今日,这场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矛盾最为激烈、在国际关系中也影响最大的地区性冲突的政治解决,终于到了关键阶段。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以争端史上的分水岭。战争之后,阿以双方领导人开始认识到:战争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巴勒斯坦问题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第一次难得机遇,埃及和以色列率先开始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阿以冲突的尝试。1979年3月,埃以签署著名的《戴维营协议》,除埃以间实现和平外,还规定了巴以5年完成巴勒斯坦自治谈判的“戴维营框架”。然而遗憾的是,埃及的行动不仅未被阿拉伯世界和巴解组织接受,而且还因“单独行动”被开除出阿盟。巴以和解的机遇失之交臂。
  尽管如此,埃以和解的影响是深远的。1982年阿拉伯首脑会议提出《非斯方案》,标志着阿拉伯世界对以战略开始转变;1988年巴解宣布承认以色列的存在,接受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主张。海湾战争后,国际和中东形势发生有利于和平的根本性变化,巴勒斯坦问题的第二次历史机遇出现了。在美国等外部势力大力推动下,1991年10月召开了“马德里和会”,中东和平进程在停顿了10多年后终于重新启动。1993年9月,经过近两年公开和秘密谈判,巴解与以色列工党政府签署《奥斯陆协议》,巴以和平进程走上了“不归路”。根据该协议,巴以自治谈判“先易后难”、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巴首先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镇实行自治;第二阶段,以军分步骤在西岸重新部署,巴自治扩大到整个西岸;第三阶段,在巴实施自治的3年内,巴以就最终地位问题开始谈判。整个谈判进程5年完成。
  然而,在1994年5月巴开始第一阶段自治后,巴以第二阶段谈判一波三折,特别是1995年底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后,和平进程长期陷入实际上的停顿状态。期间,巴以曾先后于1995年秋、1996年秋和1998年秋就以军在西岸重新部署、巴扩大西岸自治达成协议,但均未能有效落实。《奥斯陆协议》规定的5年期限一晃而过,巴自治政府仅直接和间接控制西岸27%的领土,巴以间相互信任遭到严重破坏,关系紧张。今年5月,以色列选民再次选择了和平,7月工党领袖巴拉克组成新内阁,巴以关系再现生机。目前,巴以双方将于明年2月达成最终地位框架协议,9月签署最后协议。当然,巴以在诸多难题上的立场相距甚远,谈判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们不应对和平进程寄予过高期望。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曾形容中东和平进程是“勇敢者的和平”。的确,由于阿以矛盾错综复杂,两个民族积怨甚深,和解的进程必然充满艰难曲折,为此,两位和平进程的先驱——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还献出了生命。但是,和平进程已成大势所趋,尽管前进的道路充满荆棘,阿拉法特和巴拉克仍坚定表示要实现“勇敢者的和平”。

面对巴以和谈出现的积极态势,阿拉伯国家态度不一,反映出各国——利益与矛盾交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面对巴以和谈出现的积极态势,阿拉伯国家态度不一,反映出各国——
  利益与矛盾交织
  本报驻突尼斯记者王传宝
  巴以启动最终地位谈判,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持肯定立场,认为巴以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为中东实现全面和平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有少数阿拉伯国家持保留态度。这种差异是阿拉伯国家在巴以和谈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利益与矛盾交织的结果。
  巴以最终地位谈判重点解决的一系列难题,都是与阿拉伯国家的利益休戚相关的。耶路撒冷是联合国规定的国际城市,但巴以双方均宣布其为不可放弃的“首都”,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世界穆斯林把这座城市视为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之一,耶路撒冷城地位问题与整个阿拉伯国家的民族和宗教利益密切相连。流亡在外的巴勒斯坦难民多达300万,主要分布在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利比亚等国。大量难民的长期存在给收留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尽早解决巴以问题和让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是这些国家的现实需要。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是经济强国,在高科技领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全面解决中东问题,实现地区经济合作,有利于该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另外,一些阿拉伯前线国家长期以来与以色列保持军事对抗,高昂的军事开支成为国家预算的一大包袱,中东地区实现和平和稳定,可以使这些国家集中财力物力用于经济建设。正如突尼斯舆论指出的那样,巴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符合阿拉伯世界的整体利益,阿拉伯国家有义务、有责任推动这一谈判向前发展。
  同时,阿拉伯国家在巴以谈判问题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叙利亚与巴勒斯坦都面临着收复失地的使命,双方在对待以色列问题上行动基本一致。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后,叙利亚指责巴方单方面与以媾和,双方产生矛盾。以色列总理巴拉克上台后,继续在巴以和叙以和谈间执行借助一方向另一方施压的谈判策略,使叙巴在和谈上的利益冲突进一步加深。叙利亚在巴拉克上台后不断向以方示好,期望重启停滞长达6年之久的叙以谈判,叙以谈判曾一度出现积极迹象。阿拉伯舆论界也曾指出,随着巴以谈判的难度越来越大,以色列有望将谈判重点转向叙利亚。然而,巴方最终还是先跨出了一步,在作出让步的情况下与以色列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使叙利亚再度陷入被动局面。
  中东地区重要国家外交政策的变化对巴以谈判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埃及一直作为美国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的重要伙伴,积极参与阿以和谈,以维护其中东地区大国的地位,并获取美国提供的巨额经济援助。今年以来,沙特作为中东经济大国在政治领域内越来越活跃,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使埃及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埃及积极推动巴以谈判取得进展,无疑会使埃及在外交上得分。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又一个重要国家,近年来与美国关系有所改善。伊朗外交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盟友叙利亚和黎巴嫩与以色列的谈判。
  随着巴以最终地位谈判的深入,有关国家在中东的利益冲突也将更趋激烈,巴以和谈道路上仍荆棘满地。

从卡特到克林顿,历届美国总统都欲在中东问题上有所作为,扮演中东和平进程主导者的形象。 美国何以主导中东和平?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从卡特到克林顿,历届美国总统都欲在中东问题上有所作为,扮演中东和平进程主导者的形象。
  美国何以主导中东和平?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所副研究员殷罡
  说到中东和平进程,人们总要联想到“美国主导”。中东和平为什么要由美国来主导,而美国为什么一定要“主导”这一地区的和平?
  冷战时期,中东地区一直是美苏两大国角逐的竞技场,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谁赢得了这场较量,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大部分石油和至关重要的石油通道,谁就能左右西方的经济发展。几番较量下来,苏联未能占据上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无论是美苏双方还是阿以冲突各方都意识到了在该地区实现和平的必然,于是,美苏在中东的军事竞赛就转为和平竞赛了。无奈在这场竞赛中,势力占绝对优势的美国还是把苏联压了下去。1979年,在卡特总统的主持和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支撑下,埃及和以色列首先实现了和平,这成为美国主导的中东和平进程开始的标志。
  从那时起,历届美国政府都试图在实现中东和平上有所建树。里根总统“主导”结束了黎巴嫩战争;布什总统不仅打赢了海湾战争,遏制住了伊拉克,而且乘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胜利的大好时机,将以色列和所有阿拉伯前线国家拉到了马德里的谈判桌前,正式启动了实现阿以全面和平的艰难进程。
  克林顿总统似乎最有运气。和平进程已不可逆转,剩下来的工作只是尽早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及所有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正常化。1993年,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终于在实现和解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在华盛顿签署《奥斯陆协议》。1994年以色列同约旦的关系正常化同样要由美国作东,双方签署的第一项和解协议干脆叫做《华盛顿宣言》。
  在中东和平进程取得一系列突破的1993至1995年间,克林顿总统出尽了风头,一心想连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试图在自己的主导下实现阿以全面和平。但没想到,拉宾总理的遇刺和以色列强硬势力的抬头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了困境。为了不使阿拉伯人丧失信心,他不得不对以色列人多摆出一些冷面孔,一再迫使以色列政府做出更多的让步,美以关系看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热乎,相反,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依赖凸显。
  巴拉克的当选使中东和平进程的当事国或多或少恢复了信心。但重新启动的和平进程是较以往更为成熟的进程,阿以各方在过去几年里对和平进程的认识已有所变化,在谈判桌上表现为更加缺少感情和勇气,谁都不肯轻易让步,因为谁都知道过早让步和过多让步的潜在危险,无论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内部。巴拉克已经明言相告克林顿:作为中东和平的公正调解人,美国不要扮演它不应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美国不要过多地介入谈判双方的讨价还价,也不要压迫任何一方做什么具体让步。
  可以预料,今后的阿以谈判,特别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谈判将更加具有自主谈判的色彩,而美国的主导将更多地体现在对各方让步的经济补偿和安全担保方面,“出钱”比“出力”的成分更要大一些,国际社会将会越来越熟悉“双方谈定,美国保障”的和平进程。
  无论美国在今后的谈判中扮演什么角色,它在和平进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不会改变的。同样,它对阿以尽早实现全面和解的愿望也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阿以冲突久拖不决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早已把目光投向了中亚一带,在促成了阿以和解、实现了海湾稳定之后,它的下一个目标是巩固对两伊的遏制,进而将自己的势力扩充至中亚,完成对俄罗斯等国的战略围堵。(附图片)
  1979年3月26日,《戴维营协议》在白宫草坪签署。左为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中为美国前总统卡特,右为以色列前总理贝京。
  1993年9月13日,《奥斯陆协议》在白宫草坪签署。左为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11月2日,美巴以三方在挪威奥斯陆举行非正式首脑会晤。左为以色列总理巴拉克。

风云百年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风云百年

  风云百年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和布隆迪两国总统乘坐的专机在基加利机场遭火箭袭击,两位总统同时遇难,引发了卢旺达空前规模的种族大屠杀。7月19日,卢旺达新政府成立,内战结束。
  4月26日至29日,南非举行第一次全国民主选举,非洲人国民大会获胜。5月9日,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5月6日,自英国福克斯通至法国加来的海底隧道通车,隧道全长50公里,其中水底部分长38公里。
  7月25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宣言,宣布结束交战状态。10月17日,约、以正式签订和平条约。
  1995年3月20日,日本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中毒事件,导致12人死亡、5000多人中毒。证据表明是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干的。4月22日,日本警方查抄奥姆真理教总部。
  11月21日,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空军基地签订波黑和平协定。12月14日,三方在巴黎正式签订和平协议。
  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凶手是一名反对中东和平的犹太大学生。
  1996年3月1日至2日,中国、日本、韩国、东盟7国和欧盟15国的领导人或他们的代表参加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亚欧会议,会议确定了未来亚欧关系的基本框架。
  3月20日,英国宣布发现一种叫“克—雅氏病”的脑萎缩症,这种可置人于死地的病可能与疯牛病有关,这个消息引起欧洲大陆的恐慌,27日欧盟决定禁止英国出口活牛及其他与牛有关的制品。
  4月22日,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前总统杜达耶夫被俄导弹击中丧生。8月16日,俄联邦与车臣反政府武装达成停火协议。
  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正式签署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1997年1月1日,加纳外交官安南就任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
  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2月27日,英国宣布,罗斯林研究所于上年7月用无性繁殖方法(克隆)繁育出一只绵羊“多莉”。这是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仪式。
  7月2日,泰国铢一日之内贬值20%,引发了一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7月4日,美国“火星探路者”号飞船在火星表面成功登陆。
  7月8日,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为北约成员,北约东扩开始启动。
  8月31日,36岁的英国王妃戴安娜在法国巴黎的一次车祸中香消玉殒。(二十九)
  (薛飞)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