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8-10-23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建筑贵在创新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随笔

  建筑贵在创新
  方可
  人类正在迈入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建筑艺术的创新也成为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因此,面向二十一世纪兴建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理所当然应当成为创新的典范。
  艺术创作中有一个规律,叫“贵在创新”。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其创作理应服从这一规律。当然,同其它艺术分支相比,建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建筑的体量非常大,成本非常高,在创作中需要考虑人的活动和使用功能、材料、施工等条件,还要考虑现状环境的制约等等。因此,从某种角度说,建筑创新可能要比一般艺术品的创新更难一些。但创新难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弃创新。
  仔细研究世界建筑史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家级的大剧院都曾有所创新,而其中大胆创新的佼佼者,都成为那个国家在那个时代建筑创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最终也成了该国和所在城市的一座标志性的纪念物。例如巴黎歌剧院、林肯中心、悉尼歌剧院等等,都是如此。
  我国正在筹划中的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目前的预算是三十多个亿),如果是仅仅重复建设某个已有的建筑形式,不能在建筑创作上有所创新,不能开时代风气之先河,不能给大家带来从未体验过的新的美的感受,那么是不是建得太奢侈、太浪费了?
  多年前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出,创造“中而新”的建筑应当是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对此,至今没有人表示过异议。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既“中”又“新”呢?这个问题却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国建筑师们。
  在实际的建筑创作中,在“中而新”旗号下出现的往往大都是“中而古”,甚至是“西而古”、“西而新”,而真正可圈可点的“中而新”的建筑则少得可怜。这一点在国家大剧院的第一轮竞赛方案中已经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观念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中”的概念存在错误的理解。由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缺少创新,缺少发展,所以人们一提到“中”,往往就只能联想到大屋顶,只能联想到筒瓦、斗拱和木结构这些耳熟能详的建筑形式,这样就在无意中把“中”的概念与中国的古典建筑形式挂上了钩。“中”的所指范围被无情地缩小,成了“古代中国”的代名词。于是“中而新”的要求实际被替换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古而新”。在这样的要求下,出现大量的“中而古”和逆反出来的“西而古”、“西而新”就不足为奇了。
  我想,中国建筑师同外国建筑师一样,并不乏创新的能力,而目前之所以在创新上不能够有突出的表现,主要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其实,“中”是相对“西”而言的。换言之,只要不是西方已有的,就可以被大胆地接受为中国的创新。纵观世界的建筑史可以看到,中国的建筑史基本上是一个平缓发展的过程,几千年中的变化非常小,因此在近代逐渐落在了世界建筑发展的后面。而在西方建筑的发展史中,却总在吸收各种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例如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现代主义直到最新的解构等等,每一次重要的创新都与过去发生巨变,形成跳跃性的超越,结果带来建筑水平的突飞猛进。
  我国未来的国家大剧院的创新,也需要一种巨变。它可能会和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建筑”相去甚远,可能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了,但是,只有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中”,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中而新”。唯其如此,一座“中而新”的国家大剧院才可能真正诞生;唯其如此,中国建筑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唯其如此,中国建筑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

京剧现代戏为何这么少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京剧现代戏为何这么少
  本报记者 刘玉琴
  这两年,一些剧院复排了六十年代几近妇孺皆知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观众情绪非常热烈。由此既可看出现代戏的前景,也暴露了现代戏创作的尴尬现状。我们不禁发问:京剧现代戏为何难产?
  曾在戏剧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中国京剧眼下正在低谷中行走,其中最不得志的恐怕又数现代戏。早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就指出,戏剧要坚持走“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项共同发展的道路。可是我国除六十年代现代戏汇演推出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戏之外,倏忽三十年已过,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几乎占据京剧舞台的全部江山,现代戏却萧条沉寂,芳踪难觅。
  新戏现状令人忧
  综观近年来京剧现代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前景不容乐观。号称国家队、在京剧界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的中国京剧院,粉碎“四人帮”以来,创作演出了数百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只有《蝶恋花》、《北国红菇娘》等八部是现代戏。天津青年京剧团近年来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京剧之星,从1984年成立迄今上演了百余出古典戏剧,惟现代题材领域还未开垦。实力雄厚、行当齐全的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也仅仅创作了《黄荆树》、《刑场上的婚礼》等五六部新戏。
  我国有四十多个京剧院团,每年上演近二百出古典京剧,现代戏却寥如晨星。今年12月将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节,是京剧近年来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据说其中现代戏告缺。明年向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剧目目前正在加紧策划,几十台戏剧中仅有湖北的《粗粗汉子靓靓女》、天津和江苏根据名著改编的《雷雨》、《骆驼祥子》这三台京剧现代戏有可能出台亮相。
  谁来创作现代戏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创作又是一项极其清苦的事业。要出戏,一支坚实的创作队伍必不可少,其中编剧又是前提。而现在全国的编剧队伍人才奇缺,不成气候。拥有千余人的中国京剧院只有一名编剧还是“超期服役”,近千人的北京京剧院也只有年近五十的王新纪在独自苦撑。一些地方京剧团体的情形也大抵如此,有的剧院甚至没有编剧。剧院的领导对此都颇感挠头,北京京剧院副院长陆翱说,写京剧难度大,作者待遇低,能写能编的都想去干点别的,没人愿意来。
  剧院的编剧们也着急,创作现代戏需要生活积累,深入生活是基础。可现在这成了一道难题,京剧舞台门庭冷落,经费必然捉襟见肘,剧院拿不出这笔差旅费。每月和演职人员一样只拿百分之六十国家差额工资的编剧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热情。
  一些行家分析,六十年代集中全国大批精英创作出的京剧现代戏,尽管非议颇多,但一直受群众欢迎,《智斗》、《打虎上山》、《痛说革命家史》等唱段一直广为传唱,在艺术上的成就使一些编剧对现代戏轻易不写不碰,一怕难以超越,二怕达不到当年水准。再加上现代戏剧本成活率低,领导在选材上慎重有加,也就难得有人贸然动笔。
  这道难题如何解
  现代京剧在排演上也困难重重:投入大,制作难,周期长。比如说,中国京剧院排演传统戏《美猴王》、新编历史剧《火醒神州》时,两出戏加起来需要资金三十万元,因为原有的服装道具可以利用,唱腔与程式是现成的,演员轻车熟路,演出也容易出效果。而排演现代戏《北国红茹娘》一剧就用去近六十万元,服装道具布景都要新的,现代灯光音响尤其昂贵。演惯了古装戏的演员对剧中动作、唱腔、人物造型颇感陌生,不习惯、不自然。往往是导演边创边教,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一些名角对出演新戏顾虑还要多一些,对角色的挑选也较为苛刻。
  现代戏搬上舞台以后大多收不回成本。能演出十几场算好的,有的仅演出一场便鸣锣收兵,有时一场戏只卖出两张票,创下票房悲剧纪录之最。“拿不出钱做宣传登广告,没人知道哇!一部分戏迷又不看现代戏!”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刘长瑜分析说。“当然,也不能否认,现代戏还缺乏令人叫好的上乘之作,与群众的审美趣味和时代要求尚存一定差距。”
  古老的京剧程式与现实生活如何结合问题,更是排演现代戏面临的最大难题。具有近二百年历史的京剧艺术具有一整套既定的规范和格式,这是京剧乃至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现代戏则演绎现代社会和生活,更接近于生活本身。从这一角度看,现代戏应该也必须创造出适合新的生活的程式、唱腔和身段。既保留京剧的精髓,又融入时代审美意识。这是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完成的费时费力费资的浩大工程,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代人所能完成,这已成了一项跨世纪的难题。
  如此争论几时休
  京剧不景气,现代戏又步履维艰,有人说京剧取消现代戏是否也无碍大局?比如一种观点认为,京剧艺术已经尽善尽美,“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没有现代戏,京剧照样具有生命力。还有人认为,京剧是古典艺术,有一整套独特的艺术规范,这些规范或者说程式不适宜也无力表现现代社会内容,京剧姓京不姓“今”。更有人拒绝去看现代戏,觉得与其那样不如坐在家里看电视来得更真实便捷。
  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京剧演现代戏是一种进步。任何一种艺术,在继承之际都必须发展创新,拓宽京剧的表现题材,贴近现实,这是内容上的创新,它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可以吸引不同层面的观众,激发京剧的生命活力。京剧大师梅兰芳二十年代就主演过不少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新戏,将京剧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今天我们同样不能总在《苏三起解》、《玉堂春》中过日子。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十分感慨地说,孤芳自赏是没有出路的,古典戏要有,现代戏要排。老观众要留住,新观众要培养。靠什么培养?靠高质量的演出,靠舞台上多反映他们能接受的生活。如若不然,若干年后,京剧艺术恐怕真的要进博物馆了。
  怎样发展现代戏
  针对这些年现代戏田园荒芜的现状,有戏剧专家尖锐指出,除了认识上的统一、宣传上需加大力度之外,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少领导整天忙于应付急功近利之事,对这项需潜下心来进行长期建设的事情疏于过问。当然,面对十面埋伏,京剧人也缺乏一种动力。有识之士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培养、鼓励京剧艺术创作演职人员的配套措施,在经济政策上给予现代戏必要的倾斜,组织人力积极尝试、摸索现代戏的表演创作途径,减少一些无意义的碰撞。专家们还呼吁,目前我国有近五十家京剧院团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仅北京就有十一家京剧演出单位,面对市场这必然带来许多问题,因而整个院团的布局应进行适当调整,以改变剧团吃不饱、吃不好的现状。有的剧院领导提议,艺术主管部门可在适当时候举行大规模的现代京戏调演,时代前进了,演员成长起来了,会有大批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悠扬的京胡声咿呀流淌了上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传统文化的世界里聚拢又消散。现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人们期待着古老的京剧焕发出盎然的生机。

请净化电视购物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信箱

  请净化电视购物
  编辑同志:
  电视购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于各大中小电视台,在一些地方,只要你打开电视机,出现在屏幕上时间最长、频率最高的广告便是电视购物,然而有的画面和语言不堪入目、入耳,充满挑逗性。
  电视购物是近几年来刚出现的新鲜事物,其管理有待完善。我国的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中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福州三中几位中学生最近就联名致信新闻单位,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不健康的电视购物进行整顿。看来,电视购物如何规范其广告用语和画面,其产品质量如何保证,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笔者期待着有关部门本着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尽快出台有关电视购物的规范性文件。山东 宋爱军

没有方言不成小品?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没有方言不成小品?
  聂铁钧
  不知不觉,讲地方方言已成为小品的看家戏。当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以讲广东话为荣受到人们的批评时,方言,特别是东北方言却堂而皇之地进入小品这个领域。被称为“小品大王”的赵本山以及黄宏、潘长江、宋丹丹等人,演小品时多是方言汇集;在小品中讲普通话倒成了稀罕。更值得重视的是,对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应当承认,在文艺作品上恰当适度地使用一些方言,有时是艺术创作的需要。但演小品非讲方言不可吗?陈佩斯、朱时茂演小品讲普通话,也未受到人们的排斥。我想,一些人热衷于在演小品时故意拿腔拿调地讲方言,一是在认识上走入误区,二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上哗众取宠。
  有人以为,在艺术作品中讲方言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风貌。过去我们的影视剧作品中领袖人物都是讲方言的,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这种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受众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一个人物的性格风貌,并不一定要直接听到这个人物用自己的地方方言讲出的话,而主要是通过人物在一系列故事情节和典型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令人信服的、生动具体的活动(包括语言)去把握。电视剧《周恩来在上海》中,刘劲扮演的周恩来讲的是普通话,不照样使人激动无比吗?
  一些人演小品,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演员有时为了表现他们愚昧、笨拙、落后,故意讲地方方言,再加上一些怪模怪样、滑稽可笑的形体动作,来迎合一些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这种取巧媚俗的做法使小品正走入死胡同。
  为了建设一个文明的统一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推广普通话。这项工作已经进行几十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进展不快。现在又重新把这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影响和干扰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地方剧种、曲种以外,所有的艺术都应当尽量使用普通话,小品也不例外。

达里奥·福名作将上演 钢琴大师菲尔兹曼来华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海外艺苑

  达里奥·福名作将上演
  钢琴大师菲尔兹曼来华
  ▲意大利戏剧大师达里奥·福去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以戏剧作家、演员的身份获此荣誉引起世界文化界的议论,也令我国戏剧界、文学界开始关注他的创作成就。10月26日,中央实验话剧院将在北京中国儿童剧院上演达里奥·福的名作《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达里奥·福已经七十余岁,一直以戏剧形式为受压迫者呐喊,“擅长用中世纪弄臣的方法来痛斥当权者”,赢得了人民大众的热爱。他创作了五十个剧本,导演了八十出戏,谱了六十首歌,画了无数幅画。他经常把自己的戏剧作品送到工人农民中间,在广场演出,积极干预现实。他自称“人民的游吟诗人”。他的夫人梅也是著名演员,与他同甘共苦,是达里奥·福事业的伴侣。《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是对司法黑幕的尖锐批判。一个“疯子”以调查人员身份跑到警察局,接触了一位无政府主义者死亡的卷宗,最终洞悉了全部内情。此剧在意大利一上演就轰动一时。北京演出的中文译者是意大利文学专家吕同六,导演为孟京辉。
  (向阳)
  ▲钢琴大师弗拉基米尔·菲尔兹曼将于10月25日在上海大剧院演出,10月27日在北京音乐厅登台。曲目有巴赫《C小调第二帕蒂塔》、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此次音乐会由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和怡宁书店主办,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赞助。
  弗拉基米尔·菲尔兹曼1952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音乐世家,十五岁时,他代表苏联参加布拉格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一名,四年后,在法国玛格丽特·朗国际钢琴比赛中再获冠军。此后,他引起国际钢琴界的注目,开始在国内外巡回演出。在1987年大获轰动的美国之行后,他不再仅仅演奏浪漫曲目,还将注意力转到了德奥派的古典作品。菲尔兹曼目前除了演奏和录音等音乐活动之外,兼任纽约州立大学音乐系钢琴教授,在指挥中也表现出超人的才华。(单娅)

大舞台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大舞台

大舞台
  第六届小提琴比赛在京举行
  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六届小提琴比赛已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比赛由文化部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承办,分青年、少年两组,来自全国二十六所艺术院校及七个表演院团的一百零八名选手参加。这届比赛青、少年组各设六个名次奖、一个马思聪奖(中国作品演奏优秀奖)以及若干荣誉奖。比赛于十月三十日结束,获奖者将于十月三十一日在北京音乐厅演奏。(刘琼)
  全国城市国标舞比赛将亮相
  为提高国标舞的技艺,加强交流,十一月中旬,中国国标舞学会将在北京海淀区工人文化宫举办全国城市国标舞比赛,目前正紧张筹备。反映国标舞题材的影片《龙飞凤舞》也将在现场拍摄。
  (贺群)
  电子与艺术共办盛会
  第二十届阿斯电子艺术节不久前在奥地利林茨举行,来自二十九个国家的二百八十名科学家、艺术家、记者和欧洲各国的文化部长与二万多观众一起,参加了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子艺术节。我国代表、信息战研究专家沈伟光作了“为遏制信息战而奋斗”的学术讲演。
  (伟明)
  广东画家陈一峰画展到北京
  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惠州大学主办的陈一峰画展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青年画家陈一峰曾游历祖国各地,作品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这次展出的五十幅作品中大部分是新作。
  (李宽)
  首都为盲人节举办音乐会
  为迎接第十五届国际盲人节和中国残联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残联和北京市残联近日在北京剧院为首都盲人举办了中外民歌音乐会。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员和残疾人同台演出,博得阵阵掌声。(芜人)

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天地一瞬

  无家可归
  吴哮声(云南)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