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8-10-21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草原生态: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调查

  草原生态: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本报记者 崔悦温
  草地资源是一种可以再生的农业自然资源,是维护陆地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起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增肥地力,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作用。
  据农业部畜牧局的同志介绍,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9283万公顷,约占国有土地面积的40%。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在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过程中,违背自然生态规律,造成草地退化、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
  据统计,我国草地退化面积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退化速度为每年0.5%,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大面积退化草地集中分布于北方草原带、西部荒漠草原及荒漠山区山地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特别是河流两侧、湖滨谷地等地形平坦、水热条件较好的冬季草场和割草场出现普遍退化。
  记者在青海省采访时了解到,青海省现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1.09亿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9.93%。青南地区草地的退化状况已对牧民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草地植被盖度降低,使草场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的能力减弱,加剧了水土的流失。目前,青海省境内长江、黄河沿岸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61亿亩,其中黄河流域有1.13亿亩,长江流域0.48亿亩。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冲入下游河段,致使黄河、长江含沙量逐年提高。
  草地退化后,涵养地表水源能力大幅下降,地表径流受到影响,加之气候干旱,导致部分河流、湖泊干涸或季节性断流。如今,青海湖水位较之1908年下降了11.12米,平均每年水位下降12.49厘米。黄河近年来连续断流,且时间延长,断流点逐步上移。
  在青海省达日县境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已成为历史。由于草原植被系统严重破坏,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原涵养水分的作用也随之减弱。最近几年连续出现干旱少雨天气,有些河流断流,泉水枯竭,百亩草地的产值只有143元,仅为全省平均值的一半。
  (二)
  青海省的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除草原自然地理条件较差、气候恶劣、鼠虫害严重、火灾频繁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开垦草地、不合理利用草原引起的。在造成草地退化、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中,盲目开垦草原占25.4%,过度放牧牲畜占28.3%,过度樵采草地植物占31.8%,厂矿工交城镇建设占0.8%、上游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下游地表植物枯死约占8.3%……草地被大量开垦为耕地,出现了“农业吃牧业,风沙吃农业”,大片草场被破坏的严重局面。滥垦草地的结果,除少数地区外,留下的是一片明沙,一堆废墟。群众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度沙梁。”
  长期以来,受人口增长、草地公有并无偿使用因素的影响,草地家畜头数大幅增长,草地减少,放牧压力加重的趋势有增无减,青海牧区草地居民点周围的草地90%以上已长期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
  另外,人们不断在草地上大量樵采、挖灌木、滥挖药材、搂发菜、开矿、淘金和狩猎,也是致使草地退化、沙化的原因之一。青海草原所处自然环境恶劣、土壤层薄、降水少风沙大,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
  (三)
  有关专家认为,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草地资源的权益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维护草原环境的必要保证。依法管理草原,首先要明确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有偿承包责任制,使生产者对草原的权、责、利统一起来,调动广大农牧民管好、用好、保护好、建设好草原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草地面积小的特点,增加人工草地面积是提高草地生产力,减轻天然草地压力,解决北方冬春缺草的有效办法,应当采用飞播、人播、机播和松耙、施肥等手段,大规模改良退化、沙化草地,恢复和建立人工草地。
  我国牧区相对落后,基础设施陈旧,必须增加投入,增加必要的水利、灌溉、打贮草机械、围栏材料和其他生活资料,走建设养畜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草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青海省草原退化综合治理工作任务艰巨,要以改善草地牧业生产条件、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坚持防治和建设并举,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草地生态工程与高效畜牧业开发相结合的方针,加强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围栏草地等配套基础建设,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建立并完善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信守生命之约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信守生命之约
  王飞 徐进
  1950年,在艰苦卓绝的朝鲜战场上,来自山东的志愿军某部排长刘绍安和江苏泰兴籍副排长张志久在战壕里约定:如果谁牺牲了,活着的就要照顾对方的父母。满腔热血的男儿为国尽忠不忘尽孝,订下了荡气回肠的生命之约。在悲壮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张志久为了炸掉敌人的暗堡,不幸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怀着沉甸甸的嘱托,刘绍安暂时瞒住了张志久牺牲的实情,模仿烈士的笔迹每月给张母写“平安信”并寄钱给她,履行起儿子的责任。
  张志久牺牲的消息终于传到了烈士老家泰兴,全家人抱头痛哭。张母伤心至极,不时喃喃自语:“我儿刚写了平安信,还寄了钱给我,怎么会死呢?”当烈士的双亲得知内情后,执意要将大女儿许配给刘绍安为妻,用一种朴素的方式感谢这位异姓的儿子。
  承诺于人,虽死不辞。1963年转业时,刘绍安毅然告别了年迈老母和魂牵梦绕的家乡,只身来到泰兴,挑起了一个长子、一个女婿照应全家的重担。随着时光的流逝,刘绍安用亲子之孝,为二老送终,尽长兄义务,帮三个弟妹成家立业。
  如今,刘绍安已年近八旬。回首往事,他无怨无悔,甚至有些淡忘,但那用烈士鲜血染红的生命之约,以及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真善美的故事,一直为周围的群众所称道。

留一片蓝天给太阳 争十分清新惠人间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聚焦

  留一片蓝天给太阳
 争十分清新惠人间
  就在我们为近年来从农村到城市的一场场大火思索时,华北平原的农村,不知从秋天的哪一时起,兴起了一股“放火热”。因为使用化肥,秸秆不再还田;因为使用煤炭、煤气,秸秆不再作燃料储备;因为机械化作业,牲口退役,秸秆不再用作饲料……于是,原是农民“一宝”的秸秆,时过境迁,成了人们的负担。秋收之后,面对数量巨大的秸秆,有人创造了一个极其简便但有害无益的秸秆处理法———用火烧。从前期的个别人放火,迅速发展到了家家点、户户放,放火之风像瘟疫一样,烧遍了村村寨寨。田间、地头、路边,无处不留下大火、小火的灰烬。
  华北平原的秋天已不再是秋高气爽,清风宜人,越来越多的烟尘飘浮在大气之中,呛人的烟味弥满在每一个角落。浓烟蔽日,影响飞机起降,汽车被迫减速,田野、村庄、学校、工厂、城镇浸在人类自己亲手制造的灾难之中。
  在分享秋收的喜悦时,人们多么想看一眼蓝天白云,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呀!火下留情吧,燧人氏的后代们,留一片蓝天给太阳,争十分清新惠人间,愿华北平原的今天不在明日重演!
  上图:尘雾漫天,行路困难。
  左图:烟熏火燎,污染大气。
  河北鸡泽县邢建方贵民摄于曲周县、永年县农村
  10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一则《稻草麦秆做餐具黑白污染都消除》的消息,很值得注意。消息介绍说,以谷糠和稻草、麦秆、玉米秆、甘蔗渣等植物纤维的干粉为原料,经高温挤压,可制成能分解的一次性餐具。这条消息不仅报道了一项新的创造发明,更为我们作出了一种提示:只要开动脑筋,依靠科学技术,是能够使秸秆“变废为宝”的。爱护环境,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
  ——编者(附图片)

“永不再上访”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神州一隅

  一位被称为“上访专业户”的农民,为讨回一个“说法”,走上了长达16年的漫漫上访路,致使全家6口人居无住所,吃无口粮,生活几乎崩溃。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真诚帮助下,他终于悔悟,含泪承诺——
  “永不再上访”
  张建锋 张甲伟
  走进这个无围墙遮挡的小院,满目凄凉:几间正房只剩断壁残垣,两间东屋也由于年久失修,被风雨剥蚀得伤痕累累,院内一处用木棒和薄膜等杂物支撑的小棚便是主人的“卧室”。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上访专业户”、山东莒县店子集镇姜庄村农民崔京胜的家。
  听到这位连续16年上访不辍的农民公开承诺永不再上访的消息,9月的一天,我们走进这个农家小院,想了解一下这位“上访专业户”为什么转变了。
  1982年11月23日下午,35岁的姜庄村村医崔京胜从城里进药回来,推开家门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当作药店用的两间东屋被贴上了封条。原来,因与村里180元账目问题产生分歧,几次交涉未果,他所承包的药房遭到查封。崔京胜自觉委屈,为讨个“说法”,他踏上了漫漫上访路。
  16年来,他访遍了中央、省、市、县的有关职能部门,先后进京20余次,其中最长的一次长达7个月,仅车票就攒了满满一提包。
  崔京胜一心只顾上访,弄得整个家庭苦不堪言。他为保护“现场”,16年来未曾踏进两间东屋一步,室内药品变质霉烂,尘土、瓦片遍地,蛛网缠绕。在院内搭的简单小棚,虽无法挡风遮雨,他却一住就是16年。全家6口人居无住所,吃无口粮,本来任民办教师的妻子也被迫放弃了工作,生活几乎崩溃。1994年8月15日,最小的孩子接到了山东艺术学院声乐系的录取通知书,因家庭不堪重负无法求学,留下了几多遗憾。崔京胜的家庭本来在村里是富裕户,1982年的时候,他率先在村里用上了压水井,并买了楼板准备盖楼房,却因后来沉溺于上访讨“说法”,日子越过越惨。
  多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很关心崔京胜一家,多次过问此事,却一直未能阻止他的上访脚步。新一届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在全市率先将承诺制度引入信访工作,尽量将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身边,这就为彻底解除崔京胜的思想障碍带来了希望。
  1996年4月的一天,新任镇党委书记李瑞文独自来到崔京胜家。在此之前,许多人劝李瑞文不要碰这个钉子户,说崔是个很棘手的人,这么多年了,上级都没能解决,何必自讨没趣。李瑞文却认为,一味地把责任推给上级部门,是基层干部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看到崔家眼前的一切,李瑞文痛心极了,这哪里还有一个家的样子?李瑞文决定从正面教育开导他:“这十几年来,你对社会有何贡献?其实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来说,你都是得不偿失。你能对得起谁?”李瑞文的一番话,深深刺痛了崔京胜的心,他难过地低下了头。李瑞文趁热打铁,告诉他当务之急要办好三件事,一是解决住房问题,子女都已长大成人,不能没个住处,并表示要协调村里及民政等部门帮助解决5间房子;二是取得卫生部门的许可证,发挥自己的专长,继续治病救人,为社会做点贡献;三是优先安排年龄大一点的男孩到镇办企业找份工作干。崔京胜心里一热,感激地一把抓住李瑞文的手,动情地说:“你能够如此跟我促膝长谈,我心里有愧啊!”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李瑞文和镇里的其他领导同志多次登门做工作,为崔京胜解决实际困难,并取得其亲属的支持,以彻底消除他上访的念头。今年春节期间,镇里又派人专程为崔家送去300元现金和面粉等物品,使他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崔京胜尝尽了人间的冷暖酸甜,白发过早地爬上了他的双鬓。他终于醒悟,应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创新的生活,把历史的阴影彻底从身边驱走。目前,他已坚持为附近村庄的群众看病,做针灸、推拿。他说,上访这么多年,对不住村里的老少爷们,现在能为父老乡亲们干点实事,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点慰藉,他将尽力弥补以前的过失。
  不久前李瑞文再次陪同市、县领导前去看望他,崔京胜含泪向大家承诺:“重新生活,永不再上访。”
  崔京胜从心底里感谢李瑞文对他的关怀,买了6盒茶诚心送给李瑞文尝尝,李瑞文笑笑说:等你的新房奠基时,留着招待客人用吧。
  透过这一切,我们仿佛看到了崔京胜一家未来的美好生活。

县委院里有片 书记试验田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县委院里有片
  书记试验田
  张世杰
  在西藏尼木县委大院里,有一片试验田,它的主人叫李锁柱,现任尼木县委副书记。
  盛夏的一天,我慕名走进了李锁柱的小院,看到这里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类蔬菜:窗台、墙壁上攀满了翠绿欲滴的黄瓜秧,一根根小棒槌似的黄瓜,尖上仍挂着淡黄色的小花;一畦畦间隔有序的青椒苗刚洒下一地洁白的花瓣,像小青豆一样的嫩果正向大自然伸展着绿色的身姿;还有南瓜、西红柿、香菜……这一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钦羡不已。
  李锁柱和老伴满脸笑容地为我介绍各种蔬菜的习性。看这阵势,他们倒真的成了地地道道的农艺师。从李锁柱的介绍中,我知道了李锁柱夫妇当初开辟这片试验田的初衷。
  尼木县距拉萨市150余公里。该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种植蔬菜等作物的成功率较低,尼木县干部职工吃菜要到拉萨去买。李锁柱不信土地里能长出青稞而种不出蔬菜。说干就干,他和老伴拿起了锄头在小院中开荒,并到拉萨等地买来了抗病耐寒的蔬菜种子和农业科普书籍,边学边干边试验。一滴汗水一分收获。终于,试验田里长出了棵棵幼苗。李锁柱夫妇像抚养婴儿似地专心致志,洒水、培土、追肥……几年来,李锁柱就在这片试验田里成功地种植了莴苣、大葱、香菜、西红柿、青椒等十几种时鲜蔬菜,为尼木县的蔬菜种植和技术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锁柱充满信心地告诉我,尼木县海拔3800多米,很适合含糖类较高的作物生长,今后他还要引进西瓜、草莓、樱桃等种植技术……

“厕所革命”热赣南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厕所革命”热赣南
  陈昱鑫 黄绍华 罗毅
  江西省赣州地区把农村改厕作为农民奔小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全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到1997年底,全区农村建起卫生厕所81万多座,其中无害化厕所23万多座,能用上卫生厕所的已达326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区又有5000家农户建起无害化厕所,全区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57%。
  赣南农家原来都是在房前屋后立一口大石缸或挖一个大坑,上面放两块木板,即称其为厕所。这种厕所,不但不安全,肥效低,而且因排泄物长期暴露沤积在坑内,蚊蝇、虫卵、病菌大量滋生繁衍,成为多种传染病的传染源,用这种未经处理的粪便浇灌农作物,加重了对周围环境特别是地表水源的污染,增加了各种寄生虫病、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机会。
  为改善农村卫生状况,从80年代末开始,全区就着手对农村厕所进行改造,鼓励农民建造新型卫生无害厕所,但几年辛苦,成效甚微,大多数农民改厕积极性不高。问题出在哪里?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发现农民主要是不愿在这看不见直接效益的厕所问题上“破费钱财”。
  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科研工作者经过科学设计,使无害化厕所、沼气池和猪圈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三结合”的方法能充分利用农村的有机废料,经过处理,产生出沼气。沼气可用来照明、做饭,沼气液是农作物的好肥料,沼渣也是养猪、养鱼的饲料。这样一来,既能达到生态循环和环境卫生,又能有效利用农村资源,从而使“厕所革命”和生态农业成功接轨。由于改厕与农民的直接经济利益挂钩,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兴国、宁都等县创造出“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改厕经验,并在全区得到了推广。今年赣州地委、行署发出了《关于认真搞好“猪一沼一果”工程示范点建设的决定》,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力争在本世纪末,使全区70%以上的农户都能用上无害化厕所。
  赣县茅店镇洋塘村老富坑小组从1994年到现在,全组63户人家,有50多户已改厕、建沼气池,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建起宽敞明亮的红砖瓦房。近日,我们来到该组黄德忠家,见房屋左边占地40多平方米的3间猪栏里,十几头大肥猪正安静地酣睡。猪栏下是沼气池,厕所建在猪栏中间,地面铺了地板砖,墙上贴起白色瓷板,屋顶上还吊了顶,看不到蚊蝇飞动。说起改厕,黄德忠赞不绝口:“粪便进入沼气池,家里干净卫生多了。”
  “厕所革命”正在逐步走进千万农家,改变着赣南农村几千年来落后的习惯和传统。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