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8-10-13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赤色的警报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站在成昆铁路大桥向下俯瞰,云南龙川江如一条受伤的巨龙,嘶鸣着,怒吼着,裹挟着大量泥沙向下游的礁石狠狠地撞去,涛声震耳,浊浪飞溅,满目赤红;而它奔泻而去的地方,是同样赤色的金沙江……
  赤色的警报
  本报记者 张帆
  治理水土流失
  任务极其艰巨
  龙川江发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境内的天子庙山,流域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属金沙江的一级支流;龙川江干流虽只有短短的230公里,但发源处与入江口相对落差1600多米,加之流域内主要是固结性差、抗风化力弱的紫色沙岩,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截至1993年,全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以来,龙川江平均每年要向金沙江输入泥沙622万吨,最高的一年竟超过了1000万吨。
  从1989年开始,国家在包括金沙江流域地区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云南省共有13个县市被纳入此项改造山河的宏伟规划中,记者此行采访的元谋、牟定、姚安、大姚、永仁、楚雄6县也在其列。经过9年的治理,云南省的“长治”工程完成治理面积7478平方公里,占整个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6.6%,按目前的年均治理速度推算,要完成剩下的3.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治理尚需50多年,即使在治理区内,治理程度也仅有11.6%;整个楚雄州的“长治”工程在云南省算是完成得最为出色的一个,近10年的时间,他们把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治理了将近一半,但剩下的面积,至少也要15至20年才能完成,而且仅是初步治理。
  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水土治理
  “长治”工程作为国家工程实行的是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政策。“长治”工程现已进行到第三期,政府原计划每平方公里补助15000元,也就是每亩10元左右,但实际上难以完全落实。
  由于投入不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加上后期管理维护跟不上,致使“长治”工程普遍治理程度较低。在我们走访的地区,都有“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反映。元谋县地处干热河谷,林木生长环境比较恶劣,在营造水保林方面,当地人戏称是远看不见树,近看是千年不长的小老头树,原因是缺乏管理,缺乏后续投入,树木的成活率和成材率都较低。坡改梯改造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决引水问题,所谓“有水百花齐放,无水寸草不生”,但由于坡改梯的投入不理想,水问题解决不了,不少坡改梯工程也是徒劳无功。
  要达到云南省提出的“九五”期间年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0平方公里的目标,以目前的投入规模来看显然是不够的。当地的干部们认为,水土保持是改善国土资源条件的重要工程,是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这类公共工程在相对贫困的地区似应由政府来承担投资主体,就像交通、能源、铁路等基础设施一样。所幸的是国家目前已加大了云南省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国家水利建设基金2.16亿元、生态示范县项目资金8500万元、国家债券集资3400万元和“长治”新增拨款2500万元等,投资规模之大,涉及县份之多,为建国以来所未有。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困难重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各地水保部门3个非常重要的行政职能,即审批(审查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监督(监测水土流失动态和检查水土流失情况)、收费(收取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法虽立,实际的执行却举步维艰。大姚、牟定都有较丰富的铜矿资源,铜矿开采后倾倒的弃渣会形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如大姚云南冶金第六铜矿,一年流失的泥土约有1万多方。按照有关法规,应对该矿收取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补偿费,矿上对这笔费用虽认账,但回答只一句话:“没钱!”在水保干部们看来,这家铜矿还算是通情达理,某些县重点、州重点、省重点工程,虽然存在大量的破坏水土植被的情况,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水保法难以执行。今年7月,云南省人大组织了一次对水土保持法执行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发现不少问题,水保监督执法还远没有达到立法者和公众所期望的程度。
  贫困不除
  河清之日难现
  龙川江以它血殷般的赤红向世人发出水土保持的警告,但流域内的斧锯声并没有停歇。在大姚县石羊镇的李家云水库旁,我们看到三三两两的乡民们肩挑背扛一捆捆木材运往山下出售,以换回家里急需的粮食和油盐。和别的许多地方相似,石羊镇乡民们的生活水平以坝区、半山区、山区的顺序依次降低,山里人的生活最苦。
  我们顺道访问了住在水库旁边的刘老汉家,想了解乡民们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认识。出乎我们意料,老汉对水土流失的危害认识得非常清楚,老汉讲,即使不用政府天天宣传,这里的乡民们都明白这个理儿:树砍了,草铲了,雨水一冲,土层越来越薄,收成也越来越差。那么为什么还要砍树,还要搞陡坡开垦呢?老汉说,山里人家要吃饭,不砍树,不种地,咋活?
  水土流失和贫困是一对孪生姐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往往也是较为贫困的地区。在山区,树木是乡民们不多的甚至是仅有的生活资料,在生存欲望的支配下,乡民们就不会停止对树林的砍伐。
  贫困不除,难有河清之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90年代中后期,云南省的“长治”工程完成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即由前期单纯地强调治理转为预防为主,并提出治理保护要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工作思路。具体而言就是在治理区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田保护措施相结合,对山、水、林、田、路进行集中、连片的规模化治理。在处理好群众燃料问题的同时,合理利用好土地,发展粮食、烤烟和经济林果,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把治理区建设成既有防护功能又有经济效益的小流域。牟定县的飒马场小流域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治理前的飒马场流域流失面积达19.1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4.75%,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多年来一直是全县公认的贫困地区。从1990年列入“长治”第二期工程后,将水土保持措施与解决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结合起来,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成果归己的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大干水保的积极性。通过山上带“帽子”(水保林7785亩),山腰系带子(经果林4148亩),山脚穿鞋子(坡改梯1293亩),国家补助43万元,群众投劳23万个,5年的治理,彻底改变了水土流失的面貌。如今的飒马场林木郁郁葱葱,四季鸟语花香,当地群众的人均口粮从1989年的231公斤增加到450公斤,人均纯收入由364元增加到1610元,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尝到水保甜头的群众自觉投入到水保事业中,当年的伐木者成为如今的种树人。
  8月27日下午,我们由元谋赶往牟定途中,遭遇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牟定县城虽近在咫尺,但我们还是在山上被困了6个小时,看着大量塌陷的红土,这时我们又不免想起一天前目睹龙川江汇入金沙江时的情景,但愿这赤色的警报能在每个人心中长鸣!
  ——采访附记
  题图:龙川江水裹挟着泥沙奔流而去。(本文照片均由云南省水利厅提供。)
  大量采矿导致地质沉陷。(附图片)

“龙江精神”写新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龙江精神”写新篇
  龚达发 江宝章 杜若原 王建平
  60年代福建龙海人民的“龙江精神”传遍神州,教育了监利人民。今年的抗洪抢险中,湖北监利县人民“舍小家,保大家”,为保武汉、江汉平原,4次扒口分洪,上演了90年代的“龙江颂”。而龙海人民对监利县人民重建家园的支持、帮助又是那样情真意切。“龙江精神”正在发扬光大……———编者
  洪水缓缓消退。这里原本是丰饶的田畴,富足的家园,洪水冲垮了成片的屋舍,红砖青瓦依然藏在水中。
  9月20日下午3时,监利县三洲垸。一艘铁驳船上正举行一个特殊的捐赠仪式。
  一位面庞黝黑的长者站立船头,双眼凝望茫茫水天。这位老者名叫郑饭桶,是当年“龙江精神”的见证人。他和福建龙海市委副书记黄春曙一行千里迢迢,从“龙江精神”的发源地来到湖北监利灾区。三洲镇、石岭村1000多名灾民们摇着小船,从四面八方前来参加这次捐赠仪式。在一阵鞭炮声里,郑饭桶代表龙海人民将109万元人民币和价值105.2万元的物资转交给监利县领导,一片浓浓的情意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监利县委书记杨道洲泪洒江水:“‘龙江精神’故乡送来的不仅是救灾资金和物资,而且送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送来了灾区人迎难而上、再造家园的信心和力量!”他说,监利县决定把这笔款项用于受灾最严重的三洲镇石岭村兴建新村,村名就叫“龙海新村”,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段来自祖国大家庭的珍贵情意。
  抗洪救灾,把远隔千山万水的监利、龙海,把相互陌生的监利人、龙海人紧紧地联系起来。
  1963年,闽南大旱,赤地千里。九龙江西溪下游龙海胰5个公社10万多亩良田因缺水而无法插秧。龙海县委果断作出在上游榜山公社堵江引水的决定。群众讲大局,识大体,纷纷加入万人堵江截流大会战。洋西大队村民腾出房屋,安置民工,又调集船只、茅草,无偿支援抗旱救灾。自己1300多亩良田淹没了,但下游10万多亩良田却得到了灌溉。此事经《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广为宣传后又被改编为现代京剧样板戏《龙江颂》,“龙江精神”传遍神州。
  今年6月以来,长江洪水泛滥。监利人民为了保护武汉、江汉平原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舍小家,保大家”,10万群众紧急大转移,4次扒口分洪,300多平方公里的家园化作一片泽国。
  监利人的壮举感天动地,与35年前龙海人顾全大局的“龙江精神”一脉相承,龙海人民深为感动。龙海人民主动要求对口支持监利人民重建家园,在先期已捐献247.2万元物品后,8月底在全市再次掀起捐助热潮。
  全市团员缴纳了1万元的“特殊团费”支持监利团县委,民政局等单位联合在街心公园设点,3天内就收到捐款10多万元,衣物2.5万件;几天时间,角美镇的干部群众捐款超过8万元。一些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也纷纷伸出热情之手,捐款捐物,许多农民也自觉地参加捐献。港尾镇浯屿岛是个小渔村,村里几位老人发出倡议,村民们很快就捐出了4万多元。一位靠养鸡养鸭谋生的残疾人拄着拐杖,往捐款箱里投下50元。“龙江精神”的见证人、原榜山公社副书记郑饭桶和原洋西大队大队长(京剧《龙江颂》中“江水英”的原型)郑流涎如今都已年逾古稀,家境并不富裕,听说要向监利县捐款,当即带头捐出省吃俭用节余的200元现金。当年堵江引水的受益者、山后大队老支书杨金海如今已年老体衰,捐款那天,他请人把捐款箱送到家里捐了200元,他的小女儿和4岁的小孙子也一起捐了款。一些老人还记得《龙江颂》里的台词:“山前山后都是一家人,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监利人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我们怎能不帮助他们呢?”老人们这样说。
  过去,监利百万人民只是从《龙江颂》里感受“龙江精神”;今天,监利人民从龙海人民的真情支援中,看到了比银幕上更加动人的“龙江精神”。作出过牺牲的人,才能深切领悟牺牲的品格与情操!

抓住契机 搞好“长治”工程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短评

  抓住契机 搞好“长治”工程
  从1989年开始,国家在长江上游地区实施的“长治”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应该全力予以抓好。
  今年的洪涝灾害警示人们:坚决制止乱砍乱伐,加速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是何等重要,何等迫在眉睫!目前,对这个问题党和政府已给予高度重视,已经出台、正在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坚决制止砍伐森林,加大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力度等措施,这是一个好的契机。云、贵、川、陕、甘、鄂各省和重庆市等应抓住这个契机,把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要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认真总结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执法不严的教训,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认真组织执法检查,对一切敢于破坏、违反该法的单位、个人,坚决予以惩处。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田保护措施要互相结合,山、水、田、林、路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要治理一片,管好一片,巩固一片,务求实效。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防重于治,防与治理结合,在预防上多下功夫。治理保护还要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方针。云南的实践还说明,治理水土流失还要与扶贫相结合,贫困不除,河清也难。要在通盘规划下,合理利用好土地发展粮食、经济林果,为山区贫困地区农民多辟致富门路,尽快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丹桂飘香时 秋游潭柘寺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丹桂飘香时
  秋游潭柘寺
  本报记者 赖仁琼文/摄影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久居都市的人都愿在节假日去郊游远足,亲近大自然。京西潭柘寺不失为秋游的好去处。“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古谚不难想见潭柘寺悠久的历史。秋风送爽的日子,京西风光旅游公司的王长源陪同我们来到潭柘寺。刚进山门,便觉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浓郁的清香,沁人心脾。
  一问才知,以名木古树、珍稀植物著称的千年古刹潭柘寺,今年从南方引进了百余株桂花。除金桂、银桂外,还有四季桂。他带我们来到一丛缀满小黄花的乔木前说:“这就是金桂。”只见绿叶丛中,桂花绽放,阵阵清香,引来蜂飞蝶舞。三三两两的游人闻香驻足,有的干脆坐在庭院中细细地“品味”。
  相传建于晋代的潭柘寺以龙潭和柘树而得名。古寺依山势而建,大小殿堂层层高升,错落有致。寺内,植于辽代的银杏“帝王树”和“配王树”经千百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稀有竹种“金镶玉”、“玉镶金”令人称奇叫绝。漫步寺院,紫玉兰、古娑罗、千峰柏、四季锦带等珍稀名贵花木比比皆是,置身其间,顿觉神清气爽,都市的烦闷、喧嚣一扫而光。
  “有人说到京西旅游是来换肺。”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国安告诉我们,北京城区污染日益严重,而门头沟地区则因有高山、河流、森林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面积1450多平方公里的门头沟区“三山两寺一条河,一湖一涧果满坡”。北京地区最高的东灵山、最美的百花山都在门头沟。潭柘寺、戒台寺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观俱佳的妙峰山是华北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庙会举办地;有“北方小桂林”之称的龙门涧山势雄奇,一步一景。近几年,门头沟区为了加快旅游基地建设和管理力度,投入资金数亿元。去年,北京地区首家以旅游开发为主导产业的上市公司———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大大加快了全区旅游产业化进程。

为大佛挡风遮雨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岩石风化、江水冲刷、酸雨侵蚀等危及乐山大佛。大佛面部呈现大片“黑斑”,佛身杂草丛生,轮廓逐渐模糊,引起国内外人士关注。眼下,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业已展开———
  为大佛挡风遮雨
  本报记者 江南 刘裕国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在四川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乐山大佛雄踞于此已有1200年。
  唐代初建时,大佛并非如现在我们所见这样露天而建———十几层高的大像阁依山势而建,恰好将71米高的大佛包容其中,楼阁顶层露出大佛的面容,微垂的双目注视着三江之水。据说当年大佛通身贴金,与精美的楼阁相映,异常富丽。元末明初,已有700年历史的大像阁毁于战乱;此后500年,大佛便失去遮蔽风雨的屏障。这样,虽然大佛雄踞三江的身姿更清晰地呈现世人眼前,但风化侵蚀、江水冲刷等的影响日益严重,佛身贴金、着色早已不存,大佛面部、衣襟等轮廓逐渐模糊。历朝历代对这尊“震旦第一佛”的维修保护不断,小修小补为多,虽然也有一些较大规模的整修,但缺乏根本性的措施,整修过后,大佛仍难逃侵蚀损害。
  9月16日,我们来到乐山市,仰视大佛的伟岸身躯,叹为观止。但近观之下,大佛面部大片“黑斑”很是显眼,佛身遍生丛丛杂草,大佛周围风化的红砂岩随处可见。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局的同志介绍说,每年为大佛除一次草,需5万元左右,几年一次的小规模维护整治,则需几十万元。
  目前危及大佛的主要是岩石风化、江水冲刷、酸雨侵蚀几个因素。此地岩石多为红砂岩,质地疏松,极易受风化侵蚀,乐山大佛风化程度比一般的石窟造像要严重得多。更为危险的是,大佛脚下的岩石受三江江水不断冲刷,每年以0.3—0.4厘米的速度受到侵蚀,据探测,现在最深的蜂窝状空洞有5.2米。乐山大佛“雄踞三江”的绝佳选址却加大了保护的难度。加之四川地区降雨丰沛,工业污染加剧,雨水酸性增高,对大佛的侵蚀尤为严重。现在看到大佛面部的“黑斑”,即是酸雨留下的痕迹。
  对于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像所面临的问题,国内外人士都投以关注的目光。1996年底,乐山大佛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当地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整治大佛周围环境,对大佛“标本兼治”的保护也开始论证、规划。今年4月刚刚成立的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就是对大佛以及周边水域在内的地区进行综合管理的机构,目前它的管理范围为4平方公里,今后还将扩大至10平方公里左右。
  大佛景区管委会吕林主任透露,经过专家评审论证,保护方案初步成型,确定的主要项目有这样几个:
  恢复古莲台。古时,大佛脚下有大型的莲花状平台,它不仅具有宗教美学意味,更有保护大佛底部岩层的实际效用。现在计划结合防水墙重建莲台,可解决三江江水冲刷侵蚀问题。另外,以前游人在大佛足部附近相对集中,旅游旺季更显拥挤,今后则可在莲台停留。
  新修临江栈道。目前,唐代古栈道作为游览主通道,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难保证游客安全。计划修建的新栈道由山体两侧向大佛延伸,可直达大佛脚下的莲台。
  完善排水系统。大佛原有精巧的排水系统,佛头上的螺状发髻可以起到雨水引导、分流作用。而近世,自然条件有所变化,古代排水通道不能完全解决雨水排流问题。结合古排水系统,将在大佛背部修两条排水管。
  至于佛体本身的保护,技术难度高、所需费用庞大,几种保护方案在文物界、美学界尚有争议,暂无定论。
  保护大佛所需的上亿元资金正在筹措之中。世界银行的500万美元20年期低息贷款已基本落实。乐山市决定,乐山景区的旅游收入不再上交,去年景区收入400万元,预计今年可增至14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文物保护。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资本经营的新思路也将为保护大佛注入新的动力。
  岁月改变了乐山大佛的容颜。
  罗娅玲摄(附图片)

立足优势求发展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立足优势求发展
  中共化州市委书记 陈亚春
  陈亚春,现年45岁,大学本科毕业。历任广东省化州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1993年2月撤县设市后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1996年9月任市委书记至今。
  我是土生土长的化州人。化州地处粤西边陲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如何立足山区实际,带领群众走上富裕之路,是我们工作的头等大事。
  青山绿水,四季四熟(两茬水稻、两茬蔬菜),是化州的优势,也是化州人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围绕这一优势,我们着力办好两件实事。一是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市场容量大、单位面积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二是搞活流通,使大宗农副产品及时销出去。
  经过几年的努力,粮、果、菜、桑等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粮食种植面积牢牢稳住,仅是两系杂交水稻面积就达40万亩;94万余亩残次山林改造成为龙眼、荔枝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同时放开手脚鼓励农民承包山地搞开发,并积极把各地客商引进来。目前已投资1亿多元将22万亩山地开发建成庄园式的林果产品基地。
  农业发展了,产品丰富了,农民最愁是销售。所以,我们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搞流通。如今,150多家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的公司和351家大大小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相继建立起来了,围绕山区的大小庄园,建设6路沿线水果通道走廊,筹资5000多万元修建起来的铁路专线及配套的货场、市场等设施也基本建成,使农副产品及时销售到全国各地。这些年,仅是每年冬季北运蔬菜的销售额就超过16亿元。
  今日化州已跻身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行列。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39元,5年来年均增长20%。看着化州山里人住的泥屋逐步变成砖瓦房,餐桌上有鱼有肉,电视机基本普及,生活水平逐步向“小康”目标迈进,我们感到十分欣慰。事实证明,围绕优势定思路,立足优势求发展,是正确而必然的选择。(附图片)

检查不妨“突然袭击”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检查不妨“突然袭击”
  吴坤胜
  前不久,北京市几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头带队对全市前一阶段的城市卫生大扫除进行检查。检查途中,市委书记、市长贾庆林临时决定,前往环境整治的重点大红门地区进行检查。检查发现,这个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还有不少死角。为此,贾庆林等市领导又来到大红门办事处,当面向办事处负责人指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要求拿出措施加以解决。
  下基层检查,是各级领导干部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和手段。通过检查,可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工作。但毋庸讳言,如今一些单位的“检查”,难以达到“检查”的目的。比如,检查某项工作,事前要出“安民告示”:或发通知,或登报纸,或上电视、广播。如果说,这种“告示”能引起社会的重视,有关部门根据通知要求,下大力气尽快把该做的工作做好,也是件好事。问题是,有些部门工作做得不怎么样,但为了应付检查,或大做表面文章,或搞形式主义,汇报时讲得天花乱坠,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更有一些心术不正者,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作上,而是考虑如何去接待好检查人员,以取得检查人员的好感,使“检查”不受任何阻力而得以通过,为自己今后升迁“铺路垫底”。
  笔者认为,既然“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某一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检查之前不必给被检查单位发通知,检查时不妨采取“突然袭击”,这样一来,“检查”时才能看到真实情况,检查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弊端才可以避免。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