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8-10-06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做好“更重要的一半”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做好“更重要的一半”
  邱石元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不仅要制定正确的决策,而且要认真切实地落实决策。他指出:“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部署,事情还只是进行了一半,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就是要确保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这是对决策和落实关系生动的说明,是我们抓落实的有力根据。
  决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预定目标的活动。落实,就是把决策行为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决策提出的目标。决策的制定和落实,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阶段。没有决策,谈不上落实,没有落实,决策是一纸空文。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决策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落实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由决策到落实,是从认识过程到实践过程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识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实践。从根本上说,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而认识一经产生,反过来对实践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决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决策要靠落实才得以实现,决策的正确与否要在落实中检验。落实决策的过程也是完善决策的过程,新的决策在落实中不断产生。因此,落实是“更重要的一半”。
  强调落实比决策更重要,也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每一个决策都是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愿望和实际利益制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扩大,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过程逐步完善,广大群众参与决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总体上看,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决策都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但是,仅仅“体现”意志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现这种意志。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是要把他们的主观愿望变为实际成果。我们号召群众参与决策的目的又是什么?说到底也是要把人民的意志变为人民的行动。我们不仅要科学决策,尽量减少和杜绝重大的决策失误,而且要狠抓决策的落实,真正把决策,也就是把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让人民去检验、去享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卓有成效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落实真正可谓是“更重要的一半”。
  今天我们强调落实,有很强的针对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各项大政方针,为我们胜利迈向新的世纪,创造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明天,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保证。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和路数也进一步明确。我们担负着更加繁重的任务,面临更多的困难,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此而言,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必要和紧迫。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民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需要我们提高决策的时效性,而且更要注意提高落实的时效性,讲求一个“快”字、一个“紧”字。应该讲,在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中,绝大多数同志是能够严肃认真地抓落实的,能够把领导环节上作出的正确决策一步一步地落到实处,直到见到实际效果。但是,也必须看到,在一些时候,在少数领导干部的头脑中,抓落实的观念确实不那么明了,抓落实的行动也不那么坚决。有的想问题、办事情热衷于表面上轰轰烈烈,热衷于会议上指手画脚,热衷于文字上头头是道。不改变这种作风,工作不可能做好,改革和建设的艰巨任务也就很难完成。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警醒起来,思想上更加重视落实,行动上做落实的模范,努力做好“更重要的一半”,为党和人民干更多的实事、好事。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的需求潜力

第10版(理论)
专栏: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的需求潜力
  姜绍华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开拓农村市场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从现实和发展趋势看,农村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大市场,是一个有待于开拓和发展的大市场。
  农村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我国有十二亿人口,80%的人口在农村,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的电冰箱为八点四九台、彩电二十七点三二台、洗衣机二十一点八七台、摩托车十点八九辆,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不足20%。分析表明,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大致会有二百万台的需求随之增加。因此,农村家用电器的市场容量是非常可观的。
  农村具有巨大的购买潜力。从农村居民的收入看,1992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渠道的增多、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特别是1994年以后这种态势尤为明显。按可比口径,1994年至199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5%、5.6%、9%和4.6%,均超过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村的购买力进一步提高。从农村居民的储蓄看,1997年底,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九千零二十亿元,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将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从消费结构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吃、穿、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逐步下降,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有所增加,这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正在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逐步提高,购买力将随之扩大。
  农村居民具有广阔的即期和远期消费需求。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资料、建筑和装饰材料、日用工业品、耐用消费品、子女结婚用品等方面的需求有望继续增加,其增长势头比较明显,特别是对大件、大宗、高值商品的需求将显著增加。农村居民即期消费正处于旺盛期。同时,农村居民远期消费需求前景看好。现在,农村正处于家用电器普及率上升阶段,可以说,农村家用电器市场将非常广阔。今后十年内,如果二点三亿户农村家庭的家电拥有率能达到1996年城市的水平,将需要一点六八亿台彩电、一点四七亿台冰箱、一点六二亿台洗衣机。另外,新一轮的建房热业已在农村逐渐兴起,按照农村居民的建房规律,预计今后若干年农村建房材料的销售额平均每年都在一千亿元左右,农村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十分可观。此外,农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也将呈稳中有升的趋势,预测近些年每年的消费额都将在八百亿元至一千亿元之间。
  当然,说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并不是说农村马上会出现新一轮的消费高潮,也不是说农村潜在的购买力会直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目前,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消费需求和农村市场的扩大。一是我们对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及其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尚未采取有效的开发措施。二是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限制了农村购买力的扩大。三是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流通方式和交易方式陈旧。目前农村流通网络残缺不全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点”无“网”的情况比较普遍,许多地方还在沿袭传统的流通方式和交易方式,阻碍了农村商品的流通和农村市场的扩大。四是工业产品的生产结构不合理,与农村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在许多工业产品卖不动的同时,还存在农民想买而买不到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工业产品的市场针对性差,产品的功能定位、价格定位不准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跟踪研究市场不够,缺少必要的市场开发措施引发的。许多企业把生产和销售的重点定在城市,追求产品的高档次和豪华包装,这样自然会冷落农村市场。五是农村消费环境差,缺乏商品销售使用的配套措施。主要表现在,与生活消费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和电视接收信号缺乏保证;使用费用昂贵,农民用不起;维修网络不健全,商品售后服务薄弱,等等。六是对农民缺乏正确的消费引导。农民消费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趋同性。同时,有些农民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较深,不善于合理消费。七是对农村市场研究不够。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对农村市场作过系统调研与营销策划的生产企业不足10%,许多部门和企业对农村市场缺乏相应的了解和研究。这些方面的因素都程度不同地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影响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各级政府及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不断提高认识水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把开拓农村市场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消费需要,真正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经济》出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讯

  《知识经济》出版
  为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知识经济和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指示,王兴成、卢继传和徐耀宗主编的《知识经济》一书,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关于《高度重视知识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讲话作为该书代序,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任顾问。该书在广泛收集有关知识经济的研究成果及其信息的基础上,从国内重要报刊的几百篇论文中选取一百篇优秀论文,汇集成册。全书分为八部分: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对策;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知识经济与教育及人才开发;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及产业发展;知识经济与企业发展及管理;知识经济与区域发展;国外知识经济研究动态。全书精选了邹家华、周光召、胡启立、路甬祥、朱丽兰、王大珩、龚育之、冯之浚和美籍华裔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等百余名知名专家学者的文章。该书力求做到既有代表性、权威性,又有广泛性、信息密集性,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和研究知识经济的迫切要求。
  (肖成林 孙子思)

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研讨会综述

第10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研讨会综述
  秦庆武
  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开始得到发育,并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最近,山东省农委和省社科院在泰安市联合召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理论研讨会,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与会代表认为,农村出现的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完全不同于50年代的合作化与60年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一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之上,是对这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既弥补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缺陷,又没有搞新的生产资料“归大堆”,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不是在生产领域的合作,而是在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的合作。三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按照产业的规模、产业的链条搞合作,从而能够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四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过程中,遵循了自愿互利的原则,其内部不存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因此,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公有制在农村新的实现形式。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目前,山东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专业协会型,主要围绕着农村某一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由经营、技术能手牵头,农民自由联合,组成专业合作协会。这类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购销、技术服务,一般内部比较松散,不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但在组织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合作社型,主要围绕着某一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由农民自愿投资入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员合作组织。这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形式。这类合作经济组织一般是实体性的,内部联系比较紧密。合作社除按股付息外,还按购销农产品数量向社员返还利润。股份合作型,主要是指农民为进行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藏、运输和资源开发等活动,共同入股组建合作经济组织。这类合作经济组织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特点,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往往是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龙头企业。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化。与会代表认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区域化布局,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产业规模;可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专业户、专业村,通过专业合作,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可以实行内部分工,发展合作销售,培育和形成农产品销售网络。二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可以成为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可以单独或联合创办龙头企业,或者以参股的形式投资外来企业,参与这些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可以创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条件。三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充当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中介,既能降低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又能保护农民的利益;可以充当市场与农户之间的中介,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户进入市场;可以充当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中介,向政府表达农民的意愿,影响政府决策,同时组织农户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四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农户提供各项服务,包括产前服务、产后服务以及对农户的培训服务,等等。
  与会代表认为,要促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二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三是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的关系;四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五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根本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关于武钢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的调查

第10版(理论)
专栏:

  根本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
  ——关于武钢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的调查
  武轩礼 鲁设策 任理轩
  编者的话:当前,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国有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良好机遇。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实践表明,要有效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牢牢抓住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这一根本问题。现将武钢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的调查报告刊发于此,希望能给读者以启示。
  企业的生存发展最终取决于职工的整体素质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是新中国建成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从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出第一炉铁到今年4月,武钢钢和铁的产量分别累计达到一亿吨,上缴利税三百三十多亿元。1997年在钢材市场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武钢的钢和铁的生产仍然创出历史最高水平,产量分别达到六百万吨,利润总额达四亿元,居全国钢铁企业的第二位。武钢的大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七十年代,武钢引进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一米七轧机系统。投产之初,有的外国专家曾断言:凭中国人这样的素质,决啃不动一米七轧机这块“洋面包”。没有外国专家的指导,一米七轧机将会变成一堆破铜烂铁。这番话极大地震动了武钢的职工,他们下决心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先是从提高领导素质抓起,把一大批懂专业、会管理的优秀人才提拔到相应的领导岗位。调整后的公司和厂矿两级领导干部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由原来的20.1%提高到82.6%。武钢以管理和操作现代化设备为目标,对职工广泛开展思想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和现场技术练兵,使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到1985年,一米七轧机的生产能力终于达到了设计要求,武钢的钢、铁生产迈上了“双四百万吨”的新台阶。事实证明,没有外国专家指导的一米七轧机并没有成为“破铜烂铁”,而是成为武钢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梯。当然,武钢人对人的素质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一米七轧机上,而是举一反三,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重视人的素质,是由企业和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非常关心提高人的素质问题。他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武钢作为这样一个现代国有特大型工业企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自觉地遵循人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带动企业和生产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命运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对“市场”的占有。表面上看,企业是靠自己的产品质量、数量、价格、品种和服务参与竞争的,其实在背后起作用的是人。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始终主导着企业竞争力的一切因素。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技术的创新,资金的使用,而这些工作都是在人的作用下实现的。人的素质高,这些工作就会比较容易做好,即使有漏洞也会及时主动地补上;人的素质低,再先进的设备,再完善的制度,也会捅出“漏子”。四十年来,武钢在这方面有数不清的经验教训。为此,武钢党委书记张明达明确指出:“武钢能不能生存和发展,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适时而有效地提高武钢人的整体素质。”
  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主义企业对职工负责的根本性举措。武钢于1993年开始推行“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人员分流工作。怎样对待下岗人员?武钢党委认为,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对职工负责。武钢制定了周密的职工培训计划,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出“一岗多能”、“精一业会两手”的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素质教育。几年来,武钢已经成功地剥离出七万多名职工进入非钢产业,许多人在新的岗位上如鱼得水,1995年全公司的非钢产业收入达到了三十七亿元。
  提高职工素质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人的素质是一定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讲提高职工素质,不能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更不能离开社会进步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所谓“抓素质”,应致力于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中主要是:
  思想政治素质。武钢一直有“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武钢党委明确提出,尽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没有变,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没有变,仍然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仍然要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列。现在,一些职工转岗、下岗是正常现象,不能因而丧失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工人阶级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近年来,武钢党委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把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始终放在职工教育的首要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调查显示,武钢职工在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呈现出五大特征:政治信念坚定,广大职工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认同程度高;价值取向积极向上,能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工作态度端正,积极关注企业的生存发展;社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踊跃参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保护环境等社会公益活动。事实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广大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充分表现了工人阶级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科学文化素质。当前,科学文化素质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基本尺度。特别是当知识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的时候,武钢人越来越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涵义。只有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创新能力,才有资格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力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根本在教育。为了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武钢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的教育委员会,制定了《职工教育条例》和《职工自学成才奖励办法》。如今,武钢的基础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工程教育并举,各种类型的科技讲座、文化讲座经常举办,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业务素质。在武钢,职工学技术、讲技能的气氛十分浓厚。他们说,作为工人,思想政治过硬不过硬,科学文化水平高不高,最终都要体现在“干活”上;把“活儿”干好的直接条件,是深厚的业务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武钢多年来始终坚持开展大规模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技能训练,并形成了完善的训练网络,每年参加技能训练的达三万五千人以上。近两年,全公司六十九个厂矿,七千零五十三个班组,一千零一十二个工种岗位近十万人次参加了不同层次的岗位练兵、技术比赛和公司组织的“技术运动会”。目前,工人的技术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初级技工占职工的比例由1980年的73%下降到13%,中级技工由26%上升到67%,高级技工由0.76%上升到20%。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直接带动了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1994年10月,武钢通过国际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我国第一家通过此项认证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心理素质。武钢把培养职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运用多种形式,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革观,既学习怎样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又学习怎样在失败中奋起,转败为胜,还学习怎样掌握主动,避免失败,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近年来,武钢遇到了很多困难,广大职工不悲观失望,不怨天尤人,而是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想方设法,共渡难关,表现了新时代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情怀。
  牢牢抓住提高职工素质的关键环节
  武钢在提高职工素质方面之所以能卓有成效,主要是因为他们紧紧抓住了“领导、榜样、集体、方法”这四个关键环节。
  着眼于人的现代化,领导目标始终如一。抓职工素质的提高与抓其他工作一样,关键在于领导,领导的认识必须端正。提高职工的素质,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武钢在“八五”、“九五”发展规划中,都详细地确定了职工素质发展目标和基本措施,并层层分解,落实到全公司各级领导干部,把它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杠杠”。
  着眼于全体职工,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企业素质的高低,不是取决于个别人、少数人,而是取决于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因此,武钢强调: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上。但是,为了抓住“全体”,必须先抓住“关键的少数”,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和人才的带动作用。多年来,武钢始终坚持人才开发与生产开发、技术开发并举的方针,涌现了大批人才和先进模范人物。这些人是职工学习的榜样,提高素质的标杆。武钢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批人才和先进模范人物带动、帮助身边的同志一道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着眼于个人觉悟,依靠集体的力量。提高职工素质是一种群体行为,但必须从“人”的个体抓起,落实到个体。人的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个人的觉悟,内因是“根本”,外因的作用是激活内因,引发内因的变化。武钢严格遵循这一法则,一方面积极启发每一个职工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发挥集体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一个“塑造人”的良好环境。在武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各类组织结合自己的工作对象和特点,各有侧重,互相配合,形成了提高职工素质的“立体网络”,取得了显著成绩。
  着眼于实效,注重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在武钢,抓人的素质与抓产品质量一样,都是“实打实”的;提高职工素质要讲究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例如,他们运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多次视察武钢的生动材料,对广大职工加强工人阶级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成立学理论工人讲师团,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化理论教育。在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他们从武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应急培训、技能培训、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培训、新项目及转岗培训,做到教育同推动公司技术进步、促进现代化管理、提高职工岗位技能相结合,强调培训以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短线为主、内培为主。这样,既缓解了工学矛盾,又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武钢实践的启示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保证。武钢的经验雄辩地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在于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在现代社会里,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只有他们,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办企业当然需要过硬的领导班子、杰出的经营人才。但是,要把企业搞好,还必须充分挖掘、调动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无穷的智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离开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的企业和现代化工业是办不好的;“没有广大工人群众的支持,企业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由此可见,要搞好国有企业,就应该把功夫下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上。
  工人阶级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担负起“领导阶级”的历史使命。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阶级,就在于它总是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承担起领导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工人阶级决不能因为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就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看到,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工人阶级才能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中发挥应有的领导作用。
  切实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首先是领导班子过硬。多年来,不论企业内外发生什么变化,武钢党委总是努力“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对于提高职工素质,他们想到的不仅是武钢的前途命运,而且是工人阶级的使命、国家发展的大局,这就使得他们的认识更深刻,工作更自觉。其次是党员队伍过硬。在武钢,党员们都是戴着“共产党员”的徽章上岗的;要求工人群众做到的,共产党员先做到。正是有了党员的模范作用,才带动起了一支高素质的武钢职工队伍。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也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保证。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