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8-04-30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也说“明白与清白”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也说“明白与清白”
  吴玉良
  “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这是来自实践的总结,此话一出,不胫而走。据说这句话起源于河北农村,说的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事。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就是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诸如财务收支、宅基地发放、乡村统筹提留、计划生育指标分配、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等等,都定期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审查监督,使村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不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还要有章理事。权力运作一旦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那种封闭状况下产生的怀疑和猜测就会消失,透明度越高,“明白”度越大,廉洁奉公的干部自然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不那么廉洁奉公的干部也会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就是从“明白”到“清白”的过程。
  “明白”是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村的各种经济活动与农民的利益更加直接,他们要求村务公开、民主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统筹提留款是怎么花的?村办企业的效益如何?修桥补路的事怎么运作?都是群众关心和叫真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走出过去的管理模式,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以民主管理为内容的村级制度建设。认真这样做,群众就满意,小小的“公开栏”,就会变成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相反,有些地方之所以干群关系紧张,往往与我们工作方法上的“暗箱操作”有关。群众心里的疑团解不开,轻者离心离德,重者越级上访。据有关部门接待农民群众来信来访的统计,90%左右的信访与农村集体财务、土地承包和农民负担问题有关。这就告诉我们,“给群众一个明白”,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鱼水工程”。
  “明白”是干部清廉的有效途径。腐败的霉菌是在阴暗角落里产生的,实行公开的制度,把权力运行中最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使行政主体的职务行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就可以减少以权谋私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这是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的有效措施。在公开面前,领导干部贪不得、懒不得、软不得、偏不得,那种凭个人亲疏好恶,或送人情,或“穿小鞋”的事,在曝光台上是过不了关的。“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给群众一个明白”,是领导干部防微杜渐的“阳光行动”。
  “明白”是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开的本质是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从一些地方的经验看,让广大群众参与村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群众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而且让基层干部头痛的难点工作,像计划生育、打架告状、拖欠公粮、收取提留款等,也都容易解决了。可见,“给群众一个明白”,又是一把打开农村基层工作局面的“金钥匙”。
  明白是清白的前提,没有群众的明白,很难有干部的清白;清白又是明白的基础,搞腐败的干部是不会心甘情愿让群众明白的。在公开中也许会掺杂假公开、半公开,掺杂“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患着浮肿,而讳病忌医,也愿别人糊涂,误认他肥胖”。有鉴于此,我们在村务公开上一定要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迷惑于表面现象。
  明白与清白是一篇正在做的大文章,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明明白白,越来越多的干部清清白白干越来越多的事。

怎样认识流动与流失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怎样认识流动与流失
  马宏伟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对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中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思想。为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还必须建立国有资产营运机制,使国有资产流动起来,实行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
  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是资产形态的改变,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变,而国有资产价值总量并未发生变化,因而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但是,当前在国有资产流动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流失现象,比如,因资产评估工作不规范而造成对国有资产少评、漏评及无形资产不评;在产权转让中因存在着“寻租”行为,某些不法分子从中化公为私、中饱私囊,等等。因此,在当前积极开展资本营运、产权流动重组的形势下,必须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国有资产评估的规范化,加强对评估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定企业产权转让管理办法,提高产权转让的透明度和竞争性;对国有资产流动及流动取得的收入实行全程化监管等,保证流动以市场为导向,健康、有序地进行。
  国有资产的流动不是流失,而国有资产的凝固化、不能流动,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首先,凝固不动的国有资产会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贬值,即马克思所说的“无形损耗”,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次,国有资产不能流动有悖于优化经济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现实要求,不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资产不能流动使许多国有资产僵滞在低效益的行业和企业中,而一些有潜力、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则因为资金、技术等的限制,得不到有力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难以实现。与此相联系,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也不尽合理,表现在:一方面,在关系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能否发挥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进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大量国有资产闲置,或低效运行,甚至亏损。这无疑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再次,国有资产的凝固化,使国有资产无法从不能有效使用它们的企业中转移出去,不利于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一种国有资产流失形式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而导致利润减少或亏损,造成国有资产应得收益流失,甚至蚀本。这样的流失虽然比较难以计算,但肯定是大量存在的,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流失。这就需要通过优胜劣汰,通过资产的流动重组,使这部分不能被有效使用的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但由于国有资产不能流动从而阻碍了资本的集中,使劣势企业不能有效使用资本和优势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工业经济有大产业,没有大企业,大企业不大的明显弱点。这不利于“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从而也就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建立国有资产营运机制,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具有追求盈利的强大内驱力,它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求最佳的投资场所和方式,总是想方设法地以最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盈利,它从本质上要求不断增值,不容许损失浪费。建立国有资产营运机制,使国有资产流动起来,就是要“激活”国有资产,恢复国有资产的资本本性(生产“公共物品”等特殊行业的国有资产除外)。
  总之,国有资产的流动不是流失,但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国有资产的流动很可能伴随着流失,国有资产的不流动必然导致流失。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国有资产营运机制,实行国有资产流动重组,发展完善资本市场,让国有资本在追求盈利中实现保值增值。

新闻出版业发展趋势刍议

第10版(理论)
专栏:

  新闻出版业发展趋势刍议
  宋木文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把文化建设与综合国力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过去谈到综合国力的概念时,更多的是指经济实力。随着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今时代特征认识的深化,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综合国力应该包括经济实力、科技教育文化能力和社会发展程度等多种指标,体现的是社会全面进步所达到的水平。这种认识的升华和理论上的突破是完全符合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原则的。人类社会已逐步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新兴产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讲,都已超过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党准确把握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任务,阐明了新兴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新闻出版业是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属性上讲,应归于第三产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当代新闻出版业已从纸介质形式发展为磁、光、电等多种介质和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多种载体,形成多样的、立体的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文化乃至全民族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新闻出版工作是整个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有直接关系,并最终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相联系。做好新闻出版工作对文化建设的全局有重要意义,新闻出版工作者既肩负着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任,又是提高综合国力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承担者。
  重视新闻出版部门所承担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同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忽视新闻出版工作宣传方面的要求,就会偏离正确方向,而新闻出版产业的实力增强、多种媒体的综合开发和互动,是发挥各种出版物宣传作用的必要条件,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尤其如此。因为没有强大的新闻出版产业实力,最终是会影响、削弱新闻出版的宣传功能和作用的。
  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闻出版将带来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应充分认识磁、光、电等媒体出版物的舆论宣传、信息传播、思想感染、丰富生活的巨大力量,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并不是说每个新闻出版单位都要多种媒体和载体“全副武装”,而是必须从总体上了解这种发展趋势。对一个单位来说,只能以一种媒体为主,而对于大型新闻出版集团或一个地区来说,则应坚持媒体的综合开发或一种媒体为主兼顾其他媒体。

源于实践的思考

第10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力量,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一是拥有真理,二是具有高尚的人格。真理的实现,要靠共产党人身体力行,以高尚的人格召唤人民群众为之共同奋斗。人格和真理相一致,真理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刘士尧(河北)
  *社会的发展不光需要具备个人的人格力量,还要有一个群体的人格力量,真正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周川(解放军)
  *雷锋以劳动观点为依归,将真善美等基本的价值要素结为一体,并从此出发看待人的幸福,认为个人的幸福和前途应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雷锋既看到个人幸福和人民幸福,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贡献(利他)和满足(利己)之间的区别,又看到二者的统一,在奉献中求满足,在集体幸福中求个人幸福。这不是什么自我否定,自我丧失,恰恰相反,它是自我更大的获得。它创造了生命的辉煌,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境界。
  ——李坚(辽宁)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对领导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增强领导者的素质是提高领导活动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全局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应当根据新形势下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遵循共同的、普遍的要求。同时,又要从领导者的实际出发,体现领导者成长的特殊规律,根据不同层次或不同行业,提出不同要求。
  ——唐明强(湖南)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即便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也不可能置身于政治之外。领导干部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的同时,要正确处理抓经济与讲政治的关系。
  ——李清锐(四川)
  *任何一个奢侈糜烂盛行的民族,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任何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人,都无法品味生活的甘甜,找不到人生的真谛。那么,有人要问俭从何来?——从珍惜“一分钱”开始。
  ——汤民(江西)
  *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以至消除腐败现象的关键。纵观古今中外,真正通过人民群众监督来实现廉政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厉行廉政,完全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对立党为公、以民为本的共产党来说,清正廉洁是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
  ——许清君(辽宁)

抓住有利时机 促进新的发展——关于东莞市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考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抓住有利时机 促进新的发展
  ——关于东莞市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考
  钟剑辉 王道平 陆世强
  内容提要:
  ●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成败兴衰的大问题。
  ●加快发展,总是以抓住机遇为前提的。在机遇面前,谁的竞争意识强,谁就能争取主动。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急于求成不行,墨守成规、沿用过去的经验做法也不行。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十五大精神统揽各项工作,进一步用好机遇,促进新的发展。
  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东莞市毗邻港澳,位于广州、深圳经济走廊中间。改革开放20年来,东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9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13亿美元。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制定跨世纪发展目标?最近,东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给予的一系列政策,提出了加快虎门港开发利用、建设港口城市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决心抓住这个新的有利时机,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
  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必须增强机遇意识
  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某些契机、事件、机会、条件和环境。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成败兴衰的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号召“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东莞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研究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时,通过回顾总结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对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切的认识。80年代初期,东莞紧紧抓住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港澳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己毗邻港澳、华侨和港澳同胞众多、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不等不靠,把旧饭堂、旧会堂甚至办公室腾出来作厂房,以兴办“三来一补”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迈开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进入90年代,东莞又及时把握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20年来,东莞抓住并珍惜每一次机遇,使改革和发展经历了商品农业全面发展、外向型工业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大步跨越和两个根本性转变扎实起步等四个相互交织又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不但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转变,而且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
  东莞的实践表明,加快发展,总是以抓住机遇为前提的。在机遇面前,谁的竞争意识强,谁就能争取主动。当前,要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以时代的紧迫感抓住机遇,以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以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以开拓的精神创造机遇。
  东莞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
  东莞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内外环境条件具备,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党的十五大精神的贯彻落实,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思想进一步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新进展,为东莞已经做和正在做的事,比如大胆利用外资、积极发展混合经济和私营经济等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消除了一些人的疑虑。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和澳门即将回归祖国,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启动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东莞和香港、澳门有着历史、地缘人缘和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历史上的东莞和香港曾同属一个县管辖,目前莞籍香港同胞达74万人。改革开放以来,莞港两地逐渐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格局。东莞从香港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国际市场渠道,香港则得益于东莞的土地、劳力和人才资源,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目前,香港在东莞投资的项目达1.1万多个,占东莞全部利用外资项目的93%,投入资金53.98亿美元,占东莞实际利用外资的89.7%。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带动,香港的持续繁荣也离不开祖国内地包括东莞的有力支持。香港回归祖国和澳门即将回归祖国,为莞港经济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广阔的领域里展开,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改革开放20年的建设成就,为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市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年来,国民经济以年平均增长20%以上的速度发展。1997年,工农业总产值、外贸出口总额、现汇外汇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五项经济指标当年新增超100亿元。1997年与升格为地级市的1987年相比,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翻了三到四番以上。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所有这些,都为东莞跨世纪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应该看到,在过去高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和掩盖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还停留在粗放经营阶段,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制造业有不少还停留在“三来一补”阶段,地方对外资企业参与程度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弱,对整个经济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因此,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国家给予的支持,为实施港口经济发展战略,做好“国际性”这篇大文章,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东莞位于珠江出海口,拥有海岸线60多公里,航道深,泊稳条件好,港口的开发前景相当广阔;是连接海内外的交通枢纽,入虎门,溯珠江而上,可分别通达粤东、粤北乃至广西。在东莞站,有京九、广九、广梅汕三条铁路在此交会;广深珠高速公路则是以虎门大桥为枢纽,使珠江两岸整个三角洲紧密相连,港口货物集散极为方便。依据这些条件,1995年东莞市提出了建设虎门港的构想,并积极地向省和国务院申报要求虎门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去年5月,国务院批准东莞常平铁路口岸办理北京、上海至九龙直通旅客列车检查检验手续;6月批准虎门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开展客货运输业务;10月批准常平火车站更名为东莞火车站;12月批准常平铁路客运口岸更名为东莞铁路口岸。这一系列重要政策,对发挥东莞潜在的有利因素,实施港口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奠定了东莞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用好机遇,促进新的发展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东莞市上下形成一个新的共识:急于求成不行,墨守成规、沿用过去的经验做法也不行。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十五大精神统揽各项工作,围绕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用好机遇,促进新的发展。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20年来,东莞的发展始终与解放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不仅要摒弃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而且要敢于突破那些曾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现在已是不合时宜的东西。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破除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尊重经济规律的观念;破除单纯依靠资本扩张发展的思想,树立注重效益规模发展的观念;破除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片面认识,树立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破除歧视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树立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等等。从而真正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
  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和勇气,发挥地缘、人缘优势,走出了一条以兴办“三来一补”工业为突破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子,截至1997年底,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79.6亿美元。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东莞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开放度比较高、外向型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推进经济国际化。对东莞来说,放弃对外开放,没有出路;对外开放迈不出新的步伐,同样没有大的发展。因此,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大力提高对国际产业技术转移的承接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和再次转移能力,把对外开放和整个经济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和效益意识,变过去“有什么引什么”的被动型引资为“缺什么引什么”的主动型引资,加强对引资的调控,实行产业倾斜政策,支持鼓励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投资;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遵循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实现传统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并吸纳和发展层次更高的产业,带动产品、技术、设备和劳务的输出,在更高的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竞争;进一步加强莞港经济合作,在巩固业已形成的“前店后厂”格局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在莞的港资企业扩大投资,更新技术设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港资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东莞产业结构的调整,把东莞和内地的科技、人才、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与香港的资金、信息、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继续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20年来,东莞把邓小平理论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现在,用好新的机遇,促进新的发展,出路和动力仍然在于改革。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多元投资主体。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从办独资企业转向同民资、外资合资合作经营,优势组合,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共同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用好每年实际利用的10亿美元以上的外资、每年净增上百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和各级国有、集体单位积累的资金这三大笔资金,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处理好管理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加大经济管理工作的力度。围绕虎门港的开发建设,加速启动高层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生态环境高质量、基础设施高效能、管理服务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市。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