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8-04-28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广开进贤之路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广开进贤之路
  邵景均
  选贤任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要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1991年8月,他在《总结经验,使用人才》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总的看,我们对使用人才的问题重视不够。我建议中央总结一下用人的问题,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今年“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又强调“要广开进贤之路”。
  为什么总讲人才重要,却还是“重视不够”,还得大声疾呼“广开进贤之路”呢?其原因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一般地说,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三国时期的刘备对人才是高度重视并且能够“广开进贤之路”的。是什么力量使这位高贵的“刘皇叔”屈尊去请一个“山野村夫”呢?是“恢复汉室江山”的强烈事业心。假如他根本不想成就什么霸业,当然不会“求贤若渴”,更不会顶风冒雪三请诸葛。由于想成就一番事业,而只靠自己的力量又不够,所以需要请人才来“帮忙”。这就是古今中外重视人才、广开进贤之路的原始动因。由此反观当今极少数领导干部,他们胸无大志,满足于现状,自然就不会重视人才,去积极地发现人才和正确地使用人才了。至于其中一些人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奉行“武大郎开店”政策,就更谈不上广开进贤之路了,他们甚至不惜压制和打击人才。这就告诉我们,讲重视人才、广开进贤之路,首先就要问一问、看一看,有权力使用人才的人是不是具有大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心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
  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是广开进贤之路的基础。我们共产党人既然做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立志为12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尽到责任,那么就没有理由不去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所以对于多数同志来讲,首先还是要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做起。必须看到,社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发挥中坚和“领头羊”的作用。“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联系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实际,情况确实像邓小平所讲的:“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因此,不能认为“谁干都一样”。必须把“进贤”当作搞好工作的前提条件来看待。所谓进贤,就是使那些真正优秀的领导人才进入合适的领导岗位,并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要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发现人才。在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领头羊”作用的人才总是少数,并且常常是“藏而不露”、“人才难得”。有的人用人之权在握,整天被求官者、买官者、伸手要官者前呼后拥,昏昏然、飘飘然。岂不知,绝大多数人才不在此列。寻找人才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看政绩,看“公认”,而不能在酒桌上、在自己家里、在“小圈子”内打转转。再次,进贤之路要宽广、畅通。人才在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吸纳人才也必须广开门路,使其畅通无阻。除了由组织挑选和推荐外,还应该鼓励人才自荐、群众推荐,通过建立健全选人机制,为所有人才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良好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后,要善于使用人才。对人才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一个“用”字上。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现在有些地方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对人才选而不“用”,同样会贻误事业。应该看到,对人才的用与不用,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它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起用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才,会使许多人才受到鼓舞,进而“出山”大显身手;而错用一个坏人执掌大权,则会引出许多奸佞小人横行作孽,逼着忠良之士“归隐山林”。所以,“广开进贤之路”,必须从一个一个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做起,而不能把它仅仅作为口号喊一喊就过去了。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急需各类人才,尤其需要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为此,应当通过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而使进贤之路更广、求贤之路更畅、任贤之路更正。

把初级阶段理论应用于领导实践

第10版(理论)
专栏:

  把初级阶段理论应用于领导实践
  赵克志
  党的十五大重新强调并极大丰富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邓小平理论宝库中具有基石的作用,是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领导工作实践的基础性理论。说这一理论是“基石”、“基础”,是因为: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具体理论,特别是相关的领导理论,都是从这一理论派生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一切正确的领导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都是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制定出来的;凡是背离这一理论的领导行为,必然带来失误或失败的领导效果。这就是说,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各级各类领导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而不是“只管全局,不管局部”或者“只管中央,不管地方和基层”的理论。因此,如何把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而有效地应用于具体领导工作实践,就成为各级领导者一个经常性的重大课题。
  理论的价值体现在应用的实践中。我们知道,理论与实践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而又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谁也不能代替谁。科学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一旦形成,便具有一般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理论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必须通过一个“应用”或者叫做“结合”的中介环节,即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把科学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产生出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然后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实现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基本过程。显然,如果缺乏“应用”或“结合”这个中介环节,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无法实现应有的指导作用和理论价值。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把初级阶段理论应用于具体领导实践的基本理由。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同是在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之下,为什么有的地方发展很快,而有的地方发展缓慢?说到底,主要区别就在“结合”二字上。结合得好,发展就快;结合不好,发展就慢。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科学领导的基本点。所谓领导水平的高与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理论与实际、中央精神与本地情况“结合”水平的高与低。
  把初级阶段理论应用于领导实践,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根据我们的体会和经验,关键在于抓住并解决好三个问题。
  树立“应用”的强烈意识和主动精神。长期以来,一些干部对待理论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只讲实干,不讲理论;另一种是“空头理论”。实践一再证明,这两种倾向是阻碍“应用”理论的拦路虎,应该坚决清除。总结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理论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在当前,理论成熟的标志,集中体现在十五大报告所讲的,“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真正领会了这一论断的含义,才会有学习并应用初级阶段理论的强烈意识。与此相关联,还要懂得“结合”的文章靠自己做的道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工作,历来不是由理论本身完成的,只能靠准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去完成,别人无法代替。应用初级阶段理论的态度愈积极、主动,就愈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理论的精髓和要义,吃透本地、本单位的真实情况,找准应用初级阶段理论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初级阶段理论博大精深,各地、各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做好“结合”的文章,不能仅仅记住理论的只言片语或个别论断,也不能孤立地抓住实际问题中的零枝碎叶或个别现象;必须对理论融会贯通,抓住精髓和要义,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地、历史地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应用”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结合”的文章才会做得华章锦绣,大气磅礴。十五大之后,我们德州市各级领导,通过深入学习初级阶段理论认识到,这一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要义是不断创造,加快发展。积极地运用它分析市情,寻找差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制定发展对策,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发展定位上,克服了部分同志存在的“自视较高”的盲目乐观情绪,通过与省内外各种类型的地区相比,找到了德州发展现状的“定位点”,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欠发达阶段”。发展定位至关重要。所谓定位,就是对所处时空位置的判断和确定。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站的是什么位置”。对于领导工作来说,定位正确,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路线和政策;定位错误,领导工作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反映到领导工作的要求上,不但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应制定和实行一系列适合本地、本单位发展实际的特殊性政策和决策。二是在发展思路上,重视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强调敢闯敢冒、勇于创造,确立“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主题。十五大报告在论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时,特别指出“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强调“有所差别”,就是强调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只有把本地、本单位的矛盾特殊性吃透了,才能使思想从“一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进而形成适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独特的发展思路和对策。体现在工作逻辑上,坚持以加快发展为整个领导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是解放思想”,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努力在政策与环境上创造新优势,放开搞活市场经济,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三是在发展重点上,强调不同地方、行业和单位要“有所差别”;就全市来讲,则把经济结构“四个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农村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作为富民、强县、立市的战略重点。四是在发展保障上,强调关键在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特别是优秀领导人才,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但是,人民群众的这种作用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领导的组织之下、人才的带动之下得以形成并充分发挥的。讲加快发展,必须首先有能够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的干部和人才。否则,加快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埋头苦干。体现“结合”的领导决策作出之后,关键是执行好、落实好。这就需要一种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光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初级阶段理论的应用,最终是在干中实现的。当前,就全国来说,大政方针已定,问题在于落实,在于干。这里所说的“干”,不是蛮干,也不是照抄照搬、循规蹈矩,而是充满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创造性实践。每当改革和发展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总是鼓励人民“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便走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新的事业。总之,只有“干”,才会取得经验,找出办法,才能创出成绩,达到应用初级阶段理论的新高度、新境界。

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讨会综述

第10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讨会综述
  萧体焕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举办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讨会,前不久在北京召开。会议着重围绕如何在新形势下积极改进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与会人士认为,如何搞好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也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重要论断,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资产管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形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能认为只有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高比例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才重要。其实,随着国有资产比例有所降低,需要充分发挥其控制力,以支配更多的社会性资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目前,对于诸如国有资产如何发挥好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结构如何配置,国有资产管理重点如何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转向对股权的管理、对资产的管理等问题,都应当从理论上进行认真研究,在实践上予以妥善解决。应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国有资产发挥其功能,是更高水平上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随着资产运作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
  关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有些代表认为,我国原来的国有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资产在企业、行业之间的分布过于分散、战线过长,是影响国有经济经营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十五大精神,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依据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功能定位来确定国有经济的行业领域分布结构,适当收缩国有经济战线,适度减少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通过存量国有资产重组,使国有经济向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领域集中,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形成国有经济的新优势。在基本经济制度指引下,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努力寻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各种非国有经济在平等竞争环境下的发展,来促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步骤地实行的股份制改造,是国有经济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企业建立充满活力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应采取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予以推进。要适应国有资产股权化、证券化的变化,努力加强国有产权特别是国有股权的管理。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与会人士非常重视资本运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资本运营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现阶段,资本运营是国企改革的客观要求。通过资本运营,有利于企业家从根本上改变对企业经济活动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实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国有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总之,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自政府机关和企业的有些代表,还根据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搞好资本运营的具体途径和政策建议。如构建资本运营机构,培育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证券商的中介作用等;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改革措施,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相应的监管和考核体系,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专家、学者还对如何建立和健全国有资本运营机制,及搞好作为资本运营形式的企业并购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许多有益的见解。

读《新时期职工思想道德修养读本》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读《新时期职工思想道德修养读本》
  李惠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广大职工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二十年的改革经验和经济发展告诉我们,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比较容易取得成功的,是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干部和职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局和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联合组织编写的《新时期职工思想道德修养读本》(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读本》),其目的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提供一部教材。
  《读本》站在改革开放的立场上,从“三观”、“三义”、“三德”,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九个方面,对一个人在精神文明方面必须具备的修养和素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读后使人对世界、社会、人生、人伦等方面有一种全方位的了解,激人向上,催人奋进。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是一次实践上的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么它必定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观念上会有大的转变。因而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定程度地出现思想上和理论上的迷惑,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更加成熟起来,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并能得到广大劳动者认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样,在十五大精神的基础上编写的这个读本,在理论上和思想上,都有了新的高度。尤其是在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上,其写作中都充满了改革开放的精神,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精神。
  《读本》的另一个特点是融知识性于思想性之中。贯穿《读本》始终的不是一种说教的口吻,而是为职工提供了必须了解的关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依法自我保护的基本知识。作者不仅讲述了哲学、人生这样一些大道理,而且对于持家之道、合理消费、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丰富生活的内容以及如何处好邻里关系等,都作了详细的讲述。对于培养在市场竞争面前具有竞争和迎战能力的新时代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来说,这些知识都是必须具备的。

加快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加快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刘佳义
  内容提要:●无论从农村市场的潜力、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趋势,还是从农村消费结构的演变看,都必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供给结构不适应、流通网络不适应、流通方式不适应以及工作方式的不适应,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难点所在。
  ●由于开拓农村市场的意义很大,难度也很大,因而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改变旧的流通格局,构造新的流通体系,开创农村流通的新局面。
  我国经济要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必须始终保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拉动力。市场的拉动力主要来自国内消费、出口和投资三大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加快国内市场,特别是有约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对于加强市场的拉动力,进而保持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趋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开拓农村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分析近十几年来全社会消费市场景气的基本走向,我们可以看到,1985—1988年是第一个消费高峰期;1991年后消费景气又出现了持续6年的消费高峰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年增长率超过9%。这两个消费高峰期,是以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家用电器普及和更新换代为特征的。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积累,特别是农民近几年收入持续增长的事实,有理由相信,农村消费的高峰将要来临。
  农村市场的潜力很大。比如,目前洗衣机、电冰箱在农村的普及率仅10%左右。家电普及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万台的需求。面对这样大的市场,我们开拓得很不够。我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但社会消费和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43%。庞大的农村市场的潜力只有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已快于城市居民。自1992年以来,在农业连年丰收、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产品价格上调等因素的作用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特别是1994年以后,农村居民的收入连续几年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按可比口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994年为4.99%,1995年为5.6%,1996年为9%。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在1995年和1996年两年都超过了城镇居民,分别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快0.7和5.7个百分点。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4.6%,幅度虽有所回落,但仍略快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与此相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也超过城镇居民。按可比价格计算,1994—1996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分别为6.5%、9.6%、9.7%,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分别高出2.4、3.7、7.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消费市场出现景气高平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从农村消费结构分析,食品、住房支出下降,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增加。食品、住房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已从1994年的72.86%降至1996年的70.26%。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比重从1994年的7.39%上升为1996年的8.43%,超过了衣着消费支出,一跃成为仅次于食、住之后的第三位支出项目。这说明,在农村居民消费总体水平提高的条件下,消费结构开始向耐用消费品转化,今后几年将是农村耐用消费品普及的时期。
  开拓农村市场的难点
  由上可见,开拓农村市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当然,从近年来开拓市场的实践看,要真正把农村市场的潜力开拓出来,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市场,还是有很大难度的。那么,开拓农村市场的难点在哪里呢?
  供给结构不适应。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取决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供给结构的调整。这里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也有强烈的调整动因。这几年,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化明显。但我们的生产企业没有及时跟上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总体上虽然形成了买方市场,具体和局部依然存在不少市场缺口。一些农村居民想买的商品还不能完全满足。另外,我国农村消费习惯、消费环境与城市有很大不同,生产厂家应当注意这些特点,开发功能简单、操作方便、经久耐用而又价格低廉的产品。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流通网络不适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物资及供销社等形成了一个行政与经济合一的网络,这个网络适应了当时的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网络理应随之改革。当然,改革的应该是这种体制和机制,而不是不要流通网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构筑一个新型的网络。但这些年来,我们把流通网络的改革简单地理解为“放”、“不管”,让其自生自灭。结果广大农村地区流通网络残缺不全,形不成规模,基本上处于有“点”无“网”的状况。因此,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流通网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流通方式不适应。目前我国农村大量存在的集市贸易、代销点、货郎担、大篷车等贸易方式,适应了农村居民传统消费心理,仍有存在的必要。但这毕竟是一种落后的交易方式,无法在现代流通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农村从总体上看,已处在从温饱型需求结构向小康型需求结构过渡的阶段,贸易方式在保留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的基础上,也应该有所升级,这样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工作方式不适应。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和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比较熟悉和容易操作的城市市场上,真正下功夫研究农村市场的并不多。比如,现在农村到底需要什么,说法不一,对真实情况若明若暗,这势必影响对农村流通的战略决策。更何况,农村人口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和经济区域中,各自生活条件不同,地域文化也有差异。东部地区消费需求与中西部地区消费需求就大不一样,东部和中西部各自内部的消费也有差别。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流通、生产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制定正确的措施。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开拓农村市场意义很大,难度也很大。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改变旧的流通格局,构造新的流通体系,开创农村流通的新局面。
  继续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尤其是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和用保护价收购粮食的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积极推进工贸、农贸、银贸联系,共同开拓农村市场。开拓农村市场只靠流通部门独家是做不好的,必须和其他产业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在工贸双方共同促进商品销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共同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工贸双方要发展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如总经销、总代理等,还可以互相投资参股,建立资产纽带联系。农贸联合的重点是改善对农业的服务,把分散的小生产通过大市场、大流通连结起来,把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流通企业还应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实现流通、生产、金融企业共同发展。
  以小城镇为基础,构筑新型的流通网络。农村流通的基础放在县城还是小城镇,看法不一。县城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并非所有的县城都是经济流量的集散点;我国农村广阔,仅依靠县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小城镇是经济流量自然形成的集散地,符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习惯。当然,以小城镇为基础的流通网络,不能也不可能按过去行政隶属关系,由国有商业、物资、供销等部门来垄断。应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鼓励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农村流通网络,除了有“点”外,更重要的是形成“网”。如何把“点”联起来形成“网”,这是流通业需要探索的问题。过去是用行政的办法把各个“点”联系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小城镇为基础,以现代流通方式为主导,形成简便、快捷、有效的流通网络。在现阶段,可采取的具体办法是:(1)城市大中型商业零售企业同当地商业企业合作,在小城镇开办分店或加盟连锁店,利用大店的商誉和供货渠道,提供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同时提高当地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2)现有的物资企业向小城镇延伸,并通过代理、代销等方式建立农村网点,或组织统购分销,用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产品打开农村市场。(3)加大供销社改革力度,把供销社办成真正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商业企业与供销社密切合作,利用供销社的销售渠道,共同做好日用消费品下乡工作,同时积极组织农副产品的收购、调运。(4)建立健全销售维修、配件供应、技术咨询“一条龙”的服务体系,解决农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一方面,继续利用传统的、适应农村消费习惯的做法,流通企业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深入农村市场推销。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以连锁经营、代理配送制为代表的新的营销方式。连锁经营要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突出大众消费,在小城镇中多发展加盟连锁。大力提倡总经销、代理制等,加快流通速度,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交通、电力、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是发展流通的基本条件。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再好的流通体制,再现代化的营销方式,都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流通业的发展,以适应开拓农村市场的要求。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