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8-04-15第1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妈妈,其实我懂您的心——本版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引出的话题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特别报道

  妈妈,其实我懂您的心
  ——本版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引出的话题
  本报记者 张善菊
  妈妈是参天大树,我是你的影子。——张晔
  母亲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
  ——徐静
  岁月给我的礼物是成长,而给妈妈的却是衰老,我要给妈妈一份喜悦,让它在妈妈的心中同我一起成长。——王硕
  妈妈,不听话的儿子向你道声祝福。——张可
  由本版与幸福工程组委会联合举办的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见报第二天,我们收到了张晔、徐静等北京服装学院附中高二(3)班21位同学寄来的应征短语。
  读了这些短语,我清晰地看到一群高中生对母亲爱的心迹。人们对这一代独生子女的评价是冷漠,甚至自私。特别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撒娇任性,吵吵闹闹。觉得父母操心费钱抚养他们是应该的,却很少去想怎样报答父母,更不要去说理解和宽容了。因为这代人从一落地就被宠爱围住,吃得好,穿得好,享受了太多的得到,不知道什么是付出。容易觉得一切原本应该如此,这样的生存状况并不是谁的恩赐。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呢?接到他们寄来的短语后,记者寻访了这个班。
  张金明:我与妈妈之间的确曾经存在着隔膜,这种隔膜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我也并不否认,这种隔膜曾经或者说经常给我们之间带来不愉快。比如吃饭这样的小事,妈妈习惯吃完粘在碗上的每一粒米,我却经常剩几粒。每次看到我剩,妈妈就拿她当年下乡时早上3点钟起来插稻秧这事教训我浪费有罪。这些话我听了十多年,真是有点儿烦了,但我事后想来却认为妈妈是在培养我的好习惯。小时候,妈妈打我不计其数,把我们家的一把木刷子(打我的专用工具)都打烂了。今天想起来,我也并不记恨妈妈。我理解妈妈生活的艰辛,她上养老人,下养我,非常辛苦。再说,我小时候太闹,让妈妈操了很多心。
  杨一凡:不瞒你说,我与妈妈整天吵架。可每次吵过之后,我自己却不知是为什么。有时为了一点小事,把楼道里的人都惊动了。我知道自己长大了,很想与妈妈沟通。我试了好多次,总是没用。看见妈妈一天天衰老,心里很难受。因为,再吵还是觉得妈妈亲,妈妈是爱我的。比如一次交学费,我睡觉的时候妈妈告诉我,钱放在冰箱上了,明早上学别忘了带。我当时很感动,差点就哭了。
  王浩晨:妈妈和我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总是不说话。我想宽容别人是有教养的人必备的品德。何况,她是生我养我的妈妈。我常对自己说,妈妈对我发脾气时我要忍让,然后由忍让渐渐到宽容。过去说慈母严父,我们家却是慈父严母。家里的窗台落了灰尘,我一边擦,她一边唠叨。这时候,我只能敷衍着点头说,好好好,是是是,不去与妈妈针尖对麦芒。因为妈妈心是好的。
  刘章科:我妈妈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我非常敬爱我的妈妈。在我3岁的时候,我妈妈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我外公外婆住在外地,妈妈一个人带着我,还要上班。生活很艰难,但妈妈当着我的面从没表现出悲伤。可是,我几次夜里醒来,都看见妈妈在流泪。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妈妈上了夜大。我小,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不放心,妈妈背着我去听课。我觉得都是我拖累了妈妈,我对不起妈妈。现在,妈妈组建了新家庭,我衷心地祝福妈妈。
  王珏:我读高一的时候,父母离了婚。因为离婚是妈妈提出来的,当办案人员征求我意见时,我选择了与爸爸一起生活。当时,我妈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地大哭,病了一场。不管爸爸妈妈的关系如何,我能理解,并不责怪他们。妈妈虽然不能天天和我在一起,她却是我心灵的避风港。
  高深:妈妈是我的支柱,我非常爱她。妈妈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我和她能沟通。这么多年,只记得和妈妈吵了一次架。我把家里的地球仪拆坏了,妈妈气得冲我喊。我也很生气,想不就是一个地球仪吗,也没几个钱,再说我也不是故意弄坏的。吵过之后,妈妈才对我说,这个地球仪是外公被打成右派期间送给她的礼物,看到它,妈妈就会想起外公的不易和外公对她的挂念。前几年,妈妈被医院诊断为乳腺癌中期。手术后,医生让她休息两年,妈妈只休息了两个月就上班了,至今一直工作。我很心疼妈妈,担心妈妈的身体。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才拼命工作的。我感激我的妈妈。
  打开堤坝的心头话,像潮水一样奔流。北京服装学院附中高二(3)班的学生们争相发言的气氛让我感动。我们原定利用下午上课前半个小时的时间做一些了解。不料,一个接着一个,发言一直延续到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
  关于母亲,学生们想说的话的确太多太多。不管自己的母亲是不是贫穷,有没有文化知识,有没有社会地位,也不管母亲给予他们的是甜还是苦,虽然这些孩子们有时跟他们的母亲顶嘴,甚至耍蛮横,但他们内心却盛满作为儿女所特有的感激和理解。这种感激和理解,不是一句话所能承载的,纵使千言万语也不能包容。

做官·做事·做人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实话实说

  做官·做事·做人
  段正山
  今年初我被任命为一所学校的副校长。朋友称赞我年轻有为,有的同事开玩笑说“以后请多关照”,就连6岁的儿子也高兴地说:“我爸当‘官’了。”妻却不以为然地说:“当个副校长,有啥了不起的,你不好好干,大家可要戳你脊梁骨。”
  我以为妻的话实为逆耳忠言,这倒使我内心惶恐,也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大。于是我在开会时向大家表态:如果说副校长也算个“官”的话,那比做“官”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做事,还要堂堂正正做人,请大家监督我做个好人,支持我把实事办好,帮助我做好副校长。
  做“官”,不是拿官腔,摆官架,显官气,耍官威,而是通过深入群众掌握实情,带领群众,办好实事,依靠群众,取得实效。既要自己埋头苦干,又要带领大家有所作为。要做好人,但又不做老好人;要与人为善,又要坚持原则;要用人之长,又要容人之短。
  做“官”,是一时一地的事,那我们就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与挑战,理当多干些创造性工作,多解决些难办又需急办的问题,多改变一下被动的局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万不可只为个人,只图虚名,只为做更大的“官”。如果越来越会做“官”了,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了,这样的“官”,可能是长了城府,但一定也失去了不少的人性,终究不是好“官”,也不算个好人。
  做人是一生一世的事,而做了“官”之后的做人问题更是一种考验。因为你是个“官”,你做人的水准中,就该融进更多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境界,你做人的业绩中就该融进更多的为大家谋福利、促大家共进步的政绩。
  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一定该是好人,并且还要为大家多做好事。

电话被盗打 责任由谁负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事中有法

  电话被盗打 责任由谁负
  颜梅生
  去年5月,李某收到邮电局一纸电话费收取通知单,通知李某应交纳4月份电话费1756元。李某大惊,因为从3月底至4月底一直出差在外,电话费不可能有这么多,就持单位证明到邮电局交涉。邮电局经复核,告知李某金额未错。由于李某仍坚持异议,邮电局便派员进行线路检修。结果发现李某户外一隐秘处有割破电话线的痕迹,显然,电话曾被盗打。但经公安机关侦查,一直未破获是谁盗打。因对电话费的双方承担责任各执己见,于是诉讼到法院。
  法院经调查裁定,李某不承担被盗打的电话费用。
  首先,李某对户外线路不存在维修、管理义务。一方面,户外电话线路的架设、规划是邮电部门的职责,李某并无此职权;另一方面,户外电话线及其他设施的所有权属于邮电局,邮电局在享有占有、使用、处分、收益权的同时,当然地具有为确保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而尽管理、维修的义务。李某却无此权利,按照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他也就不承担义务。据此,本案电话被盗打的损失,应属邮电局未尽到维修、管理之责所致。
  其次,邮电局收取的电话费必须是用户的实际通话费用,李某对电话被盗打部分的费用产生不存在违法性。违法行为是指对法律禁止性或命令性规定的违反,即违反了某种义务或对某项权利造成损害。本案中,李某不存在违反法定义务或损害某种权利的问题。
  第三,李某对电话被盗打不存在过错。一方面,他并不希望或放任电话被盗打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他因无法预见何人、将在什么地方割破电话线,何时盗打电话,也就不存在应当预见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之说。在侵权民事责任中,过错是最基本的因素,在李某不具过错的情况下,让其承担民事责任,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如果仅仅以电话的使用权来认定李某存在未尽到管理自己电话职责之过错,既否定了邮电局对户外电话线管理、维修的职责,也否定了民法上过错的含义,明显于法无据。

困境也是机遇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人生一得

  困境也是机遇
  韦廷坚
  人生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困境,或是升学无望,或是就业不成,或是下岗待业,或是生意翻船……困境犹如船底水,云后风,伴伺人生左右。困境之于人,是痛苦,是挫折,更是人生奋起的机遇。
  一位汽车摩托车修理部的主人说,他在工厂是个朴实能干、技术过硬的好工人,他靠勤劳所获的薪水养活妻儿。然而,由于企业经营不善,他成了下岗工人。工作没了,工资没了。而此时,妻子治病需要钱,儿子读书需要钱,全家吃饭穿衣过日子需要钱,这个男子汉流泪了。但流泪之后是抗争,他先是去农贸市场卖菜,又夏卖冰棍冬贩水果。在那段艰难维持生活的日子里,他还坚持看下岗时带回的一摞有关汽车维修方面的书。人们见他那么辛苦挣钱还看书,问他为什么。他调侃说:“书是粮食嘛!”果然有一天,他租了间门面开了汽车摩托车维修部。他不间断地学习,使他的汽车摩托车维修工作一帆风顺。现在,他买了楼房,还送儿子读了大学。生活的转机使妻子心情舒畅,病也好了。他说:“从内心讲,我得感谢下岗,要不,做梦也不敢想买楼。”
  其实任何环境,都有可以把握的机会。失败给人以教训,成功让人积累经验,遇到挫折不气馁,人生的路才会愈走愈宽广。
  一位干裁缝的女士对我说:“前几年还很风光红火的工厂发不出工资了,生活陷入困境。自己也曾跑过传销,但传销这活儿越干路越窄。开文印部,连本钱也捞不回。又在街头摆烟摊儿兼营公用电话,可收入连伙食费也不够。自己绝望过,觉得生活太没趣。后来,有人劝我去学一门技术,于是我选中了学裁缝。现在不但衣食无忧,还赚钱买了大彩电、组合音响。”
  这女裁缝滔滔的话中透着自信与自豪,从她身上让人感觉到,只要勇于面对和克服痛苦,自信就会在痛苦中产生,从而使痛苦的困境成为人生发展的新机遇。

外来务工青年俱乐部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外来务工青年园地

  外来务工青年俱乐部
  去年7月,北京市东城区团委书记马润海来到东四街道办事处搞调研,了解到这个常住人口4.8万人的街道,外来务工经商登记人数却有7233人。其中16岁至35岁的青年4836人,分别来自河北、安徽、浙江、四川等10多个省区。马润海在同外来务工青年座谈中了解到,外来青年大多感叹自己是外来人,闲暇时孤独无聊,学习娱乐无门。团区委和办事处认为,给这些外来青年提供一个场所,让他们生活得更充实,是非常重要的。经过研究和实地考察,他们决定利用东四街道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的场地,把这些外来青年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中来。
  11月18日,“东四社区外来青年俱乐部”正式挂牌,好激动的姑娘小伙们竟不禁落泪了。从此以后,外来务工青年到这里借书看报,打球滑冰,既体验到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又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
  今年春节前夕,俱乐部又组织近200名留京青年和武警战士一起举办“社区就是我的家”新春联欢会。他们唱卡拉OK、弹吉他、跳军营迪斯科、说数来宝……掌声,笑声,歌声,使这些远离父母的大孩子比在自己家里过年还开心。
  东四街道成立外来青年俱乐部的消息在京城不胫而走。在东城区打工的青年来了,在朝阳区、海淀区打工的青年也来了,甚至远在石景山区的打工青年也利用工休日跑到这里看一看,玩一玩。俱乐部还多次组织外来青年观看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请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呼家楼液化气站的同志向外来青年们介绍他们“捧一片绿荫给居民,献一份真情为北京”的感人事迹……
  外来青年们在这里学习、娱乐,他们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当东四三条15户居民因火灾无家可归时,附近农贸市场的青年们和当地居民一起解囊相助,一天时间就捐款1万多元;当有人在飘雪的日子落水时,安徽青年冯顶震奋不顾身两次跳入冰湖救人,直到自己被冻昏过去……外来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他们没有辜负城市对他们的关爱。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工委宣传部 孙永红

中医药对精神病的治疗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家庭医疗保健常识(76)

  中医药对精神病的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一再加快,人们承受的各种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患精神疾病的人也在逐渐增多。然而由于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往往忽视了医治。近几年,精神病的发病率正呈上升势头的情况,已引起了医学界和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介绍有关精神病的防治常识,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是一件重要的事。
  精神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发生紊乱而出现的精神活动失常。具体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患有精神病的人的行为常常表现出胡言乱语、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沉默不语、敏感多疑、幻觉幻听、哭笑无常等,此病的治疗有一定的难度。回顾精神病临床历史,传统、单一的西药、电疗、胰岛素等方法,并不能解除或阻止其病情的再次复发。因此,突破传统框框,采用中医中药,中西结合,普及防治知识,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止和减少再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
  中医药学认为导致精神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怒、忧、思、悲、恐、惊、情所伤和风、寒、暑、湿、躁火所犯。人的恼怒、忧郁、思虑等情绪过度就会伤及肝胆心脾,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又损于脾。脾气不伸,变化失调,淤浊内生,淤气淤火上扰心思,或因心脾多伤而致气血两亏,心神失常。因此治疗上应采取涤痰开窍、清热泻火、活血化淤、养心安神的治疗原则。
  目前,中医专家们已根据中医药学原理,用现代科学技术精制出纯中药系列制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青春型、妄想型、失眠多梦、焦虑恐怖、忧郁多梦、幻听幻觉、狂躁不安、神经官能症及急慢性精神病分裂症等病症,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泻火、除忧、安神、活血化淤等功效。对那些因长期服用药物产生依赖性的患者可调理人体内脏机能,平衡阴阳,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经评审认定该系列药物是目前中医治疗精神病的理想药物。
  对精神病的治疗,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因精神病多缓慢起病极易误诊,以致失去早期的治疗机会。因此,早期遇有性格孤僻、情绪反常,应及时就医。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门诊部特色专科8诊室 常坤元
  电话:(010)64031147
  本版“家庭医疗常识”栏目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和欢迎。应读者要求,这个栏目从今天起调整为“家庭医疗保健常识”,增加保健常识的内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读者介绍通俗易懂的卫生知识,并尽可能提供科学先进而又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
  此外,一些读者多次来信要求我们公布稿件作者的电话,以便进一步联系咨询。为此,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将尽量满足读者的这一愿望,也希望自由撰稿的作者能在稿件上注明联系电话。
  ——编者

“柑桔夫妻”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柑桔夫妻”
  17年前盛夏的一天,湖北省农科院茶果研究所副研究员邓必贵、罗静夫妇来到了通山县的贫困山区。他们不曾料到,山区人民的日子仍是那么贫困。在这里由于技术管理跟不上,桔树生长缓慢,挂果零落,本是“摇钱树”却成了“风景树”。看到这种情景,激起了邓必贵、罗静夫妇强烈的责任感。
  夫妇俩决定在这里扎下根来,指导山区农民种好柑桔。他们带领山区农民进行大面积的抽槽改土,对劣种树和衰老树进行内膛嫁接,整形修剪。一堂堂科技示范课,一趟趟山上山下奔波,这里的每一棵桔树,都成了他们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活教材。
  十年艰辛,十年奉献。到1991年,通山县山区的柑桔种植面积翻了一番,总产量高达1250万公斤。1991年组织上安排他们重返科研所工作,正当他们起程时,一场特大的柑桔冻灾降临通山,他们毅然放下行李,又一头扎进他们的扶贫事业中。经过全面了解冻害情况,他们为桔农进行柑桔更新修剪示范,帮助桔农尽快恢复生产,使山区人民重新树立起了信心。到1995年,库区柑桔产量终于恢复到了1991年的水平。
  多年来,为加快科研推广的速度,让山区农民早一天达到小康,在科研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邓、罗夫妇总是忘我地工作着。节假日从他们的生活中抹掉了,一次又一次的疗养机会放弃了,他们每年有300天以上时间在山区奔波。为了掌握真实、准确的数据,他们事必躬亲,样样自己动手,一天经常工作十多个小时。
  春华秋实,邓必贵、罗静夫妇的劳动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靠柑桔,买口粮;靠柑桔,做瓦房;靠柑桔,娶新娘”,如今,柑桔成了通山县山区的骨干产业,成了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山区10万群众更美好的明天,邓必贵、罗静夫妇仍在奉献着……
  湖北通山县委宣传部 宋朝阳

我的打工日子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

  我的打工日子
  来到鹭岛——厦门这个美丽的城市,寂寞而偏僻的山村似乎变得遥远了……
  那是1993年8月,我高考落榜,深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毅然加入了打工的行列。
  我和同行两人经朋友介绍,几经周折找到了打工仔出身的“老大”——一个满脸胡须的同龄汉子。一番寒暄后,我们向“老大”说明来意求他帮忙。虽然他十分看重我们,主动要我们留下,但我内心却感到不安。他言谈中尽显江湖义气,把拉帮结伙打群架认作人生快事。他所谓的“看重”我们,也只是先办张“假文凭”,然后由他把我们以“大学生”的身份向老板推荐。我们自知蒙他“错爱”,承受不起,逃也似地走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二十几天。工作还没有着落,心里很是烦躁。
  正在这时,经介绍有位泉州老板催我们前去谈一宗竹凉席生意,按对方开的价每件至少可赚20元。我的家乡盛产竹席,我们认为机不可失,连夜赶往惠安海边的一个小镇。这次我们只得了个教训,那个老板只是以此为饵,让我们去干些违法的事。我们不想往火坑里跳,于是重回厦门。另一家公司招工需再等半个月,而我们连多呆一天的能力也没有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打工经历,我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在想着那段日子。后来我又跟人做点生意,要签合同时,我的脑子却是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懂。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于什么行为会受法律制裁,如何签订合同等法律知识更是一无所知。
  那年秋天,我报名参加了法律大专自学考试。现在我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今年正准备参加律师资格考试。
  虽然工没打成,但我充分认识到出门打工难,更难的是把好自己的方向。许多打工者边打工边学习有了作为,但有些进城务工青年却胡作非为,不是靠诚实劳动谋出路,而最终以身试法。我回来不到两个月,最初答应帮我们忙的那个“老大”因故意伤害他人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那段40天的经历,使我永远难以忘怀。
  福建南靖县司法局法律服务中心 简三景

迷惘的眼神(图片)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世相百态

  迷惘的眼神
  在四川梓潼县的一座古庙里,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烧香求神,测字算命。这些本当坐在课堂学习知识、追求科学的孩子靠什么创造自己的未来?大人们不该认真地想一想吗?
  上图:这个三年级小学生在求神保佑平安。
  右图:小姑娘迷惑不解地听着算命先生的“点拨”。
  工商银行四川绵阳市涪城支行 李方贵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