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8-04-07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走近黄龙溪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一湾清水,几株古树,乍一看并没有特别值得夸耀的风姿;然而走上小街,踩着青石板路,却有种悠悠古韵———
  走近黄龙溪
  刘生建
  川西有个黄龙溪。
  从成都九眼桥出发,沿府南河一路南行,你会发现从东边流来一条鹿溪河,相会形成了一个别致的地方。一湾清水,几株古树,青幽幽的民宅,红墙黄瓦的寺庙,乍一看并没有特别值得夸耀的风姿,倒是三河交汇处的那株黄桷树,成了黄龙溪的象征。黄桷树这边,经过府南河综合整治后的河水清澈如碧;树的那边,流经红土地的鹿溪河,浑黄似染,两水碧黄分明,十分壮观,因此有了两句关于黄龙溪地名特色的民谣:“黄龙变青江,青江内中藏。”
  与黄龙溪街口紧连的码头很小,很难让人想起当年它那舟楫如梭,商贾如云,行旅如织的繁华。岸边黄桷树引走了我的思绪,在它那婆娑的树叶后,隐约可见一座临江古寺。拾级而上,抚摸这粗壮的树干,仰头看它那似伞的绿荫,听人说它已活了400多年。算一算,当它种下的时候,正是明朝中叶哩!它板状的根系突出地面,正好成了游人小坐的场所。
  走上小街,踩着青石板路,真正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受。不是吗?窄窄的街巷,两侧是高高的瓦房,木质的门窗和构件,全都不加装饰,显露出岁月风雨侵蚀的痕迹。各家门口高高的,包着铜皮的门槛正好成了休憩的场所。这里的人也沿袭那种特有的传统,更显出这古色古香的悠悠古镇风情。

水晶夫妻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水晶夫妻
  本报记者 刘亮明
  在内蒙古西北部沉寂荒凉的阿拉善高原奔波很久之后,走进史秀麟、张淑琴夫妇家,仿佛突然置身于一个水晶世界,心神为之一振。
  史家在阿拉善盟所在地巴彦浩特镇靠西的一面缓坡上,面积不很大。临街是不足60平方米的眼镜店,柜台里,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型号的水晶眼镜和各种造型的妇女饰件。店后是居室和加工车间,也随处可见水晶———有矿石、半成品、成品。家、厂、店一体,处处洋溢着柔和纯净的光辉。
  谈起水晶,水晶夫妻的眼睛一下就亮了,话匣子也打开了。
  “我俩的这份儿水晶缘来得不易,颇有点儿传奇色彩。”史秀麟说。
  史秀麟出生在江苏省沭阳县,1965年毕业于广东矿院水晶专业,分配到江苏省水晶管理站当技术员。本可扑下身子干一番事业,但“文革”开始了,因为出身问题,他很快就被下放到农村,干起了和水晶毫不相干的营生。1979年,他当了沭阳桑墟光学眼镜厂厂长,两年多赚了70多万元,按合同他拿了22万元。正好1982年国家号召技术支援西北,他看中了阿拉善高原的水晶,就来到了巴彦浩特的阿拉善盟矿业公司。
  巴彦浩特不大,一来二去,史秀麟就和一家供销商场的营业员张淑琴熟悉了。多次交谈,两人觉得话很投机,1990年,两人喜结良缘。
  崭新的生活激发了史秀麟更强烈的事业心。1992年,夫妇俩一商量,自筹资金20万元,亮出了鸿达眼镜公司的牌子。
  从此,夫妇俩如痴如醉地扑在水晶事业上。妻子“主内”,管理公司的生产、加工。丈夫“主外”,跑市场,建销售网点。几年下来,他们在呼和浩特、北京、大连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和销售点,以阿拉善独特的天然茶色水晶生产的眼镜等产品从草原走向内地,甚至销往国外。
  他们富了。但他们一直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人们说:每年向社会捐那么多钱,自己咋还住这么寒酸的房子?史秀麟笑笑说:我们图的是事业,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好处,自己苦点没关系。
  这期间,很多人劝他离开偏远的阿拉善,到内地去发展。但他“离不开这儿的人,这儿的水晶,也离不开她”。看着张淑琴,史秀麟深情地说。

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志愿者在护养树木。 江培洲摄

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资溪面包引来八方客。程曦摄

资溪面包走天下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资溪面包走天下
  余清楚 程曦 罗彦康
  编者按:一小块面包,只能让人充饥;千万块面包,则足以使一方百姓致富。这不是抽象的推理,而是资溪人民创造的活生生的现实。
  资溪,是江西贫困的山区小县。苦于寻求脱贫致富门路的当地农民,不甘心“冬拢一盆火,夏靠一丘田”,纷纷自发离乡进城闯市场。他们借助不起眼的面包,释放出了中国农民蕴藏的惊人能量。
  资溪县委、县政府顺应民心,因势利导,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使“面包”越做越大。与此同时,他们抓住“面包效应”所带来的机遇,调整发展思路,让更多的农民迸发出致富奔小康的干劲。资溪的经验,值得借鉴。
  山村两个退伍兵 带出两万面包军
  江西省东部有个小县叫资溪,这里峰峦起伏,大山占据了全县80%以上的面积,人均可耕土地只有1亩。当地世代刨土问食的农民,长期未能走出贫困的阴影。
  1987年金秋,资溪青年洪涛、张协旺从部队退伍回乡了。然而,家乡的现实使他们犯了愁:山高坡陡,田少禾稀,山里农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400元。“冬拢一盆火,夏靠一丘田”,家乡父老就是这样祖祖辈辈守着几亩薄田过穷日子。两位战友一合计,决定到外面闯一闯。这年冬天,两个退伍兵揣着自己和乡亲们凑来的1万多元,带着乡亲们的致富梦,走进鹰潭市,开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小面包店。人们何曾想到,一个数万农民的致富梦就在这里开始编织。
  山里人能吃苦,凭着在部队学来的过硬面包制作技术和周到的服务,一年下来,小店获利3万元。烤面包走出了致富路,退伍兵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转年,他们身边聚集了几十位农村青年。他们上品种、抓质量、改包装,资溪农民在面包作坊里干得有声有色。
  树大分杈,人多分家。第二年,两位战友为图更好的发展依依话别了。一路由小张领头,下吉安、赣州,奔南京、上海;另一路杀回资溪,成立面包协会,向乡亲们传授“面包经”。
  贫困乡马头山村民程晓田致富无门,退伍兵言传身教。第二年程晓田就还清了退伍兵无偿借给他的3万元现金,面包店在江苏镇江扎了根。翁源村50多岁的王凤祥老汉1987年在家乡做胆红素亏了本,几乎倾家荡产。退伍兵伸出了援助之手,王老汉举家在山东做面包,第二年成了小富翁。饶桥镇青年农民小宋,过去在村里打架、赌博出了名,村里混不下去了,退伍兵热心鼓励他走正道。一年后,小宋独立经营面包店,当年赚回5万元。
  资溪农民烘制出了各色精美的面包,也烘热了山里人致富奔小康的心。10年过去,资溪面包走天下,他们把8000多家面包店开到全国各地。
  农家请人种田 政府观念更新
  1994年,资溪县出了件新鲜事:资溪县出了名的穷乡高田到处出钱做广告请人承包种田!何出此策?广告后面有“说法”。
  资溪面包军远征全国,高田乡的青壮年也大量外流,乡里剩下的就只有妇女、儿童和老人。
  一面是乡政府必须坚定不移支持农民脱贫致富,一面是不能让土地撂荒,陈志平乡长为此犯了难。
  这年5月,陈乡长行程千里走访高田乡的面包户。车到江苏南通,陈乡长一行被农民面包师王复刚请进了宾馆。对过去的穷乡亲,宾馆经理口口称“王老板”,陈乡长好生奇怪。经理说:“你不知道,王老板了不得,年利润60多万元,电视台采访,市长都接见!”和王复刚一夜长谈,陈乡长观念变了:“改革开放,千百年来种田的农民在变,政府的观念更得变!”
  同年10月,高田乡订出了新政策:一是鼓励村民外出打工,二是鼓励规模经济,承包种田。乡里在周边几个县大做电视、张贴广告,吸引外乡农民到高田承包种田。1995年,高田乡土地撂荒的情形不见了,外乡到高田承包种田的足有50户,承包土地3000亩。做面包闯世界赢得新观念的高田乡农民更是踊跃承包土地:村民李国平一人承包种田260亩,每年向国家售粮10多万公斤;村民项孝东承包荒山,种雪竹70余亩,沙田柚200多亩……
  面包激活新思路 资溪山地开发忙
  面包业富了资溪一方农民,也激活了地方政府的思路。资溪人均山地面积20余亩,山上不仅有未被开发利用的林木等资源,也有储量超过5亿立方米的花岗石材。县里决策:咬定青山不放松,十万山民同唱石子、果子、竹子、菇子、林子“五子歌”。同时,“借局造势,筑坝开渠,用活能人,引水上山”,做足山地开发文章,一个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形成了。
  政府政策到位:农民王启龙承包荒山,造林800多亩,3年创下200多万元的产业;欧溪乡两家面包户联合投资100万元,建起130亩山塘水面的珍珠养殖场。
  各级干部身先士卒:畲族新月村书记、十五大代表兰金荣从北京开完十五大刚进家门,第二天就带领10多名村干部钻进了武夷山,采集树种,行程数千里。这一年,畲乡回龙山畔百亩新果林苗壮叶美。
  据统计,资溪这5年引资1.6亿元,兴办内外资企业250余家。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翻两番,县财政收入逐年稳步上升。1997年,全县城乡人均储蓄存款达3800元,列全省前茅。
  时过境迁,山乡巨变。迸发出冲天干劲的10万资溪人民,必将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题图:资溪县城远眺。程曦摄(附图片)

沙进人退三迁县城 造林育草绿披策勒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沙进人退三迁县城
 造林育草绿披策勒
  本报记者 祝谦
  当新绿刚刚爬上枝头和露出田野之时,记者来到曾被黄沙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新疆小县策勒。
  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有可供人类生存的绿洲72块,仅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9%,全县12万人,被沙漠戈壁包围。随着“包围圈”的紧缩,县城曾被迫3次搬迁。早些年,又一次沙临城下,流沙的前锋逼抵县城。面对漫漫黄沙和虎视眈眈的沙丘,一些维吾尔族老人忧心忡忡:县城还要搬迁么?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策勒县委组织全县展开大讨论,面前只有两条路:沙,或进或退或围;人,或撤或守或突。人们开始思考:“风沙不相信眼泪,我们怎么办?”全县人民形成共识:“我们还是老老实实造林吧!”
  中科院新疆分院沙漠土壤研究所在策勒县有一个治沙站,全站科技工作者全力以赴,提供技术,扎实指导,协助县委制订了一个向流沙全面反击的战略方针:东水西引,恢复植被,治理流沙,确保绿洲。全县七乡一镇,全面出击。针对五大风口及其流沙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植物,如沙枣、红柳、沙拐枣、梭梭等;采用不同方法,如环丘造林、前挡后拉造林、落沙坡高杆造林等;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等,并实施治沙与治水相结合的策略,在绿洲外缘先后修建引洪干渠2.3公里,斗渠29公里,闸口153个,桥涵44座,以水冲沙,条块分割;以林固沙,逐块占领;量力而行,整体推进,初步形成了“渠、路、林”,“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防沙林体系。经过10年鏖战,投入人工1400余万个,植树4500余万株,封沙育草17.5万亩,天然植被覆盖率已由3%提高到60%。策勒城下的流沙,被策勒人民“击退”了5公里。“沙土所”刘铭庭研究员主持的冲沙种红柳的项目,荣获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为了巩固造林治沙成果,加快大地绿化的步伐,策勒县制定了“谁造林,谁拥有,谁受益”的政策,私人治沙造林减免水费,治沙造林用水优先供给。植被管护分片承包到人,封育区设立管护标志,建起瞭望塔。
  记者在县委书记武孟林的陪同下,登上城北5公里处的瞭望塔,放眼望去,眼底是百里相挽、千里相牵的新绿初现的林海,白杨挺拔,胡杨婀娜,核桃矗立,葡萄上架……淡淡的绿色,铺向天涯。武孟林告诉我,策勒的农田林网程度达到94.7%,已固定流沙15万亩,夺回沙化土地1.5万亩,建起131公里的防沙林。

“热锭冷砸”的思考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热锭冷砸”的思考
  刘杰
  去年底,合肥欲举起压锭第一锤时,曾引起群众的集体上访,一时沸沸扬扬。然而三四个月后,还是这些被宣布压锭的纺织厂的工人,竟有98%以上又举起了同意的手掌。
  同样一件事,为啥前后效果不一样?
  原来,惹得职工大为惶恐的根本原因,是方案虽好却知者甚少,方案上竟然没有“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的条款。于是,市工作组沉下心来,深入车间班组、工人家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结合方案和职工提出的意见,编写了35条问题解答的小册子,又印发了1万多份职工家庭情况表,根据职工要求,改进了人员安置上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从而赢得了职工的一致拥护,使改革得以稳步进行。
  事实说明,群众是通情达理的,纺织工人对改革是完全能够接受的。但是必须把改革的方案交给群众,让他们心中有本明白账。只有让改革的主体走到前头来,才能使改革成功。要把工人从拨弄了几十年的机器前拉下来,把滚热的锭子砸掉,没有过硬的说服教育引导工作,光靠发个文又怎能让人接受?
  “热锭”更应“冷砸”。这个“冷”,就是冷静。面对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热点、难点问题,只有冷静地思考,冷静地分析,冷静地做思想工作,才能把问题看得更透彻一些,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得更周全一些,也才能更加服人,才能激发起更多人的热情。热问题,冷处理,需要下功夫,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企图发个文,一声令下,一个早上就一呼百应,那是不可能的。“热锭冷砸”,是一种教训,一种经验,其中很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由此我们想到,对其他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也应该多些“冷砸”的辩证思考吗?

心贴农民全盘活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心贴农民全盘活
  中共江西省资溪县委书记 黄德宪
  黄德宪,1954年生,大学文化。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江西省临川县化肥厂、临川县委组织部任职。后任乐安县委副书记,资溪县县长,1997年11月起,任资溪县委书记。
  资溪是江西的山区小县,过去依靠卖原木和单一种粮,既不能富民,更难以富县。在两个退伍兵的带动下,资溪农民陆续加入了做面包行列,一带十,十传百,农村的大批青壮劳力纷纷“走西口”、“闯江湖”,离乡经商而去。1992年我调到资溪任职时,即面临这种状况。
  当时有不少同志担心,农村大批劳动力外流,势必影响粮食生产和财政收入,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但“被动”可以变为“主动”,只要我们心贴农民,解放思想,善于引导,就可能全盘皆活。
  由此,我们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积极支持和帮助农民出外做面包赚钱。县、乡(镇)领导会同银行部门组成几支人马行程数千里寻访“面包户”,帮助他们解决在经营中存在的技术、资金等困难。银行先后贷款4000多万元支持面包户,乡镇领导还逐户走访留在村里的面包户家属,遇到困难及时解决,以解除“面包大军”的后顾之忧。正是由于县委、县政府及时将个别的自发的民间行为变为政府行为,“面包大军”才一发不可收。
  资溪面包走天下的现实告诉我们:劳动力大量外出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在本地没有找到致富门路,如何支持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合理转移,便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首先在发展思路上给予正确的引导,提出了发展养殖业、果材开发经营等,使农民在本地有用武之地,在本地同样能发家致富。大批先富裕起来的面包户被吸引回资溪加入开发行列。这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增强了商品意识的“面包人才”是资溪县最可宝贵的“资源”。我们深信,他们能做好面包致富的大文章,也一定能带头做好立足本地资源搞产业开发这篇更有意义的大文章。(附图片)

领养一棵自己的树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

  京城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自发租车,自带干粮,自购门票,上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为观光,也不为赏春,而是去———
  领养一棵自己的树
  李文生
  3月28日,北京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从山脚到山腰,两百来人排成一左一右的两条长龙,一直蜿蜒至密林深处。从山脚井中打出的一桶又一桶清洌的水,在他们的手中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一棵棵干涸的松树根下。他们是“绿家园”的志愿者,正在精心维护他们领养的树木。
  据了解,一年来先后有约3000名志愿者来到蟒山国家森林公园领养树木。他们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牌子上,挂在树上,并一年四季不定期来这里给树浇水、培土、整枝,护养“自己的”树。扶老携幼的市民来一趟蟒山,交通十分不便,他们得自己出钱租车,还得自带干粮,自带茶水、饮料。今天听说公园里的水有限,他们又纷纷表示要把水钱交上。
  记者漫步林间,发现树上挂着一块块的牌子,上面写道:
  “我们用与自然沟通的方式寻找生命的意义”;
  “愿树常青,人常欢,爱常在”;
  “我爱我树我爱绿”;
  …………
  领养者从家里带来的这些自制的牌子,形状各异,质地不同,五彩缤纷,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不禁为字里行间跳动着的一颗颗赤诚的心所感动。听了他们诚挚的话语,你不可能无动于衷。孙昌文夫妇说,“领养了一棵树,就像家里多了一个‘人’,它与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另一个志愿者洪少贤说,“虽说领养一棵树本身的作用有限,但我们愿身体力行唤起整个社会的绿色意识”。是的,他们领养的虽只是一棵棵的树木,浇灌的却是一个个至善至真的希望。
  下午1时许,志愿者们忙完了,临走前他们还仔细地收拾好现场的饮料罐、塑料袋、废纸,送往垃圾池。

敬乡贤 励后人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敬乡贤 励后人
  范伟国 郑琦
  如果外地客人来到有“太湖气魄,西子风光”之称的浙江第一天然大湖东钱湖,殷勤的主人往往会请您到湖畔的书画院、博物馆转上一转,先感受这块土地孕育的一代代贤人的才干,再去欣赏湖光山色。
  鄞县紧围在宁波城区四周,这里位居浙东的中心,西依四明山脉,东临浩瀚大海,聚天地之灵气,涌现出不少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最负盛名的藏书家范钦,编著《三字经》的王应麟,台湾文化始祖沈光文,名著《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都是土生土长的鄞县人。到了近代,更是英才辈出,中国共产党老党员沙文求烈士,生物学家童第周,书法大家沙孟海,优秀体育运动员傅其芳,遗传学家谈家桢等等,细一算不下数十位。
  这些乡贤,成了鄞县百姓的无形资产。就在这东钱湖风光最好的地段,鄞县政府不为众多房地产商的游说所动,坚决不卖土地搞别墅,相反投入巨款,建起了造型典雅、风格别致的两座院落。一座是书画院,投资600万元人民币,在三年前就建造完毕,用来收藏、展出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和其他书法大师的佳作;一座花费了150多万元人民币,为现今仍在世的生物学家周尧建造了昆虫博物馆,收藏了国内外罕见的蝴蝶标本。据称,这是亚洲目前最大的昆虫博物馆。馆中特别展出了周尧先生国外留学,回国报效,历经劫难不改初衷,为国作贡献的事迹。
  为乡贤树碑立传的佳事,在鄞县还可以举出不少。近年来,鄞县筹集了400多万元,重修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樟村革命烈士陵园,以纪念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和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牺牲的烈士。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1928年广州起义后牺牲的老一辈革命者沙文求的故居,亦由县里拨款40多万元,在1984年就修缮一新,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县里还将烈士故乡的沙村小学改名为鄞县文求小学,以纪念这位共产主义战士。
  敬重乡贤,弘扬乡贤,就是在敬重人才,展示人才的魅力。这些名人乡贤的故居和纪念馆,成了青少年的教育基地。每逢假日,他们在这里陶冶情操,思索人生,确立人生的目标。
  久而久之,鄞县上下形成了求知、上进、奋发的风气。早在1993年,鄞县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最近3年中,鄞县考生的高中中专和高校的上线人数,都在95%以上。农村基层干部岗位培训也走在全省前列,有21个乡镇与大学、中专挂钩联合办班,学员达1483人。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