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8-04-02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你了解林业的作用吗?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你了解林业的作用吗?
  □林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8.6%增加到现在的13.9%。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0.11公顷,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0.97公顷相比,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差距很大。进一步认识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林业在农业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于林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以至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则有很多人不甚了解。平时人们谈到的农业,往往只是指粮、棉、油等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这是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说,农业应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尤其是农、林、牧三业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农业(狭义上的)与林业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在3000年前是林木蔽天、水草丰盛的地方。西周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2%。秦朝统一天下后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长城,推行移民屯垦,大面积毁林、毁草开荒,致使森林大量减少,至南北朝时期,森林覆盖率降至40%以下。自唐宋始,中华文明重心逐渐向东南移至黄河、长江中下游。如今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只有6.1%,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和气候十分干旱的地方。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贫困,其主要原因就是森林遭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得不到保障。
  林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森林在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护自然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森林对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功效是十分巨大的。科学实验的有关数据表明,有森林的地方,降雨量可以增加17.4%—27.6%,减少地表径流78.4%,减少泥沙流失94%,降低风速20%—50%,还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量14%,增加土壤含水量20%。森林茂密覆盖的地方,特别是有阔叶林覆盖的地方,每亩含水量可以达到15吨,那么1万亩森林就等于一个蓄水15万立方米的小水库。
  森林对净化大气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通常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吨左右,又可以释放出氧气0.7吨;夏天可降低温度2—5摄氏度;还能吸收有毒气体,是天然的防疫员。据科学检测,在人口稠密的市区,1立方米空气中含有细菌3万个至4万个,但在森林里面只有50个。
  近年来,各地水旱灾害频仍,一些过去从不受灾的地方,现在也时有灾害。西北荒漠面积不断扩大。黄河断流,长江水变浊,珠江流域三大河流(东江、西江、北江)航运里程大大缩短。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森林受到破坏,特别是水源林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河沙淤积,河床升高,生态失衡所致。
  林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在现代化建设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没有充足的森林资源,就不能满足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木材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以来,我国在林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三北”防护林带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带、沿海防护林带的建设等,还有全国各地开展的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活动,使我国森林资源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森林覆盖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上对森林资源的培植管护不够重视,砍伐过量,尤其是“大跃进”对森林资源的毁灭性破坏,造成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贫乏。现在尽管森林覆盖率提高了,但活立木积蓄量减少了。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我国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木材、木浆。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又何尝不是一种制约呢?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社会状况已经很不满意。人们呼唤绿化城市,净化空气。与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相协调的城市绿化、城市的“生态文化”建设任务已经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抗旱思路要拓宽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抗旱思路要拓宽
  本报记者 冯奎
  当前,为确保春耕,辽宁各地正全力抗旱。最近,记者来到辽阳县兰家镇,镇上的“大喇叭”正在宣传“既要向水利工程要水,也要向调整结构要水”。据镇上的同志介绍,这个镇属于半平原、半山区,全镇有耕地面积3万多亩,去年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全镇万亩耕地改种西瓜、甜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今年,全镇针对春旱和即将到来的夏旱形势,又增加500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在辽西凌源市的宋杖子镇一家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一堆堆农家肥。庄户人家说:施用农家肥,也是抗旱的好办法呢。这个村去年遭受严重旱灾。村上王姓和杨姓两户人家地块相邻、品种相同、管理相近,前者大量施用农家肥,结果比后者每亩多收200公斤玉米。陪同采访的县农技干部告诉记者:辽宁省农业厅对部分市、县所作的一项实验表明,施有机肥与不施有机肥生产每公斤果穗的土壤需水量相差一倍还多,把这个道理一讲,今年农民施有机肥的积极性马上高涨了起来。
  辽宁省农业厅副厅长、高级农艺师李文科在谈到抗旱的问题时,再三强调要把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化学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他认为,在当前抗旱过程中,一些干部、群众只想到挖塘、修渠,开沟、打井,思路比较狭窄。农业、林业、水利部门要一齐帮助农民多想抗旱的办法。比如,推广抗旱水稻品种,或采用水稻旱种方式栽培;在水稻生产上要全力推广“旱耙、旱平、旱打埝”的“三旱”整地,最大限度地减少泡田整地用水;施用农家肥也要讲究技巧……总而言之,一定要动用综合措施。

人民法院受理农民负担案件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法

  人民法院受理农民负担案件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本报讯 记者高云才从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获悉,各地人民法院在过去的一年中,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受理农民负担案件,依法纠正了一些地方行政机关的不合理收费项目,依法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农事务中依法行政,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对于没有法律依据,巧立名目,擅自定指标、下任务的“土政策”而增加的负担,坚决予以撤消;对于虽有一定法律依据,但超出了法定的标准、比例和范围的,也依法加以纠正。
  ———依法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农民负担案件。仅1997年1月至6月,山东省法院共审结“减负”行政案件683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3万余元。河南省自1992年以来共审结减负案件13245件。

富村“兼并”穷村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两个邻村自然条件一样,却一个穷一个富,去年原穷村村民收入破天荒净增2000元。请看———
  富村“兼并”穷村
  □谢文哲
  去年元月,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镇朱张桥西河北村被邻村朱张桥河北村兼并。最近,罗庄镇党委对昔日落后的原朱张桥西河北村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净增了2000元,79户老人每人领到了600元的养老金,新发展75户个体大户,兼并前该村没一户住楼的,到去年底,已有18户人家搬进了楼房。
  这两个村是邻村,吃的是一泉水,种的是一样的地,80年代初,无论是集体收入还是农民收入都差不多。1988年朱张桥河北村选出了一个年富力强、有文化、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村支部领导班子,他们解放思想,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到去年底全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600元,全村存款10万元以上的家庭25户,55岁以上老人每月还发给50元的养老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与该村紧邻的朱张桥西河北村却日子越过越紧巴。西河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征得村民同意,向镇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写了报告,市民政局批准了他们的申请。

●“小康村”不小康 ●“纯收入”水分大 浮夸风当刹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小康村”不小康
  ●“纯收入”水分大
  浮夸风当刹
  □李平忠
  前不久,笔者利用到河北某县乡下走亲戚的机会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中的浮夸风比较严重。
  一是“小康村”名不符实。国家对“小康村”的认定有许多硬性条件,如人均收入、村民受文化教育程度、计划生育普及率,水、电、通信等条件。然而,笔者在一些“小康村”了解时却发现,有些村子不仅文盲半文盲偏多、超生现象严重,而且尚有20%—30%的村民根本未脱贫。“小康村”命名严重不实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一些领导同志好大喜功,为自己捞“政绩”,而不顾当地群众的生活实际。据有些村民反映,一些村干部在上报时人为拔高,比如住房面积本来人均只有十几平方米,经他们大笔一挥就成了20多平方米;家里本来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而上报时却要写成彩色带遥控的。对这些造假行为,上级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不对上报的数字认真核实,有的还怂恿下面作假。
  二是“纯收入”水分过大。笔者在一个人均纯收入(按上级公布数字)2500元的村子里对7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发现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不仅纯收入未到这个数,就是毛收入也不够这个数。有位农民家里3口人,承包了1.8亩土地,由于土质不好,只能种玉米等大秋作物,亩产大约在750公斤左右。去年底他将1400公斤玉米全部出售给国家,得款1550元,除去乡统筹、村提留、农业税、水电费等费用和农业垫资,实际到手的仅740多元,加上他做零活挣的1000余元和妻子养牲畜挣的500多元,总数只有2200多元,人均仅700多元,和2500元这个数差着一大截子。据了解,类似这位农民的情况在村里较普遍。
  三是乡镇企业统计不实。如某乡共有1200户人家,而上报的乡镇企业就达600余家,上级领导觉得该乡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值得推广,便派员调查,一查才知道,该乡把豆腐房、小卖部、屠宰户等都列为乡镇企业。
  农村浮夸风的再度升温,归根到底还和我们干部的任用体制有关系。要想根除和杜绝浮夸风,必须加强统计执法管理,纠正干部任用中的种种弊病,把对干部工作的评议权交给农民。

村务公开得民心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村务公开得民心
  □安尚
  最近,连云港市海州区把群众关心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如财务收支情况,企业、土地、果园的承包,宅基地的审批,机、电、水费管理,村组干部的待遇和目标责任以及计划生育等情况通过板报、广播、清单和会议的形式及时公布于众,受到群众的好评。
  村务公开得民心,首先在于村干部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领导就是服务,群众的冷暖疾苦始终是我们每个基层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能不能为老百姓谋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提高生活水平,推进小康进程,是干部责无旁贷的使命。村务公开使村干部在工作中贴紧贴实群众,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其次,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毋庸讳言,有的村干部为了捞“政绩”,不顾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利益,乱花钱,增加农民负担。村务公开对村干部来说,是一种有效监督,为营造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再次,塑造了干部清正廉洁的形象。在群众的眼里,村干部就是党、政府和上级领导的代表和体现,干部的腐败会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近几年来在村干部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有的变卖集体财产,中饱私囊;有的利用手中权力,胡作非为;有的挥霍浪费公款,吃喝玩乐。这些都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阻碍了农村小康的进程。村务公开则有利于刹住公款吃喝、损公肥私、违法乱纪的不正之风。
  “村务公开”对增强村务工作的透明度,改善、密切干群关系,调动群众积极性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虎头蛇尾,村务公开应力求做到及时、全面、真实。

黑龙江最后一个生产队解体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黑龙江最后一个生产队解体
  本报讯 3月12日上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镇黎明四队把数百根15米长的蔬菜大棚铁架从中间锯开,连同25公顷耕地一起分给了农民,从而宣告该队固守了15年的最后一个生产队消失。
  1983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黑龙江省全面展开。作为双城县最好的生产队双城镇黎明四队,劳动日值(每10个工分)为5元钱,拥有一座定型锅炉生产厂,集体积累达100万元。由于社员们感到收入颇丰,加之土地较少,仅有25公顷,不同意搞“大包干”。于是,一个旧体制的生产队便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保留了下来。
  (王作龙)

广西玉林百色结对互帮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西玉林百色结对互帮
  本报讯广西玉林市与革命老区百色结对互帮,共同发展。今年初,玉林市给革命老区百色人民捐赠了人民币120万元,衣物38.6万件。
  百色、玉林两地前年结对以来,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密切。迄今,双方正式签订合同协议15个,总投资7.3亿元,其中玉林投资5.9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首批已实施的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工业企业技改等9个项目已出效果。桂林市与百色市合作年产3万头瘦肉型猪的综合养殖场,现已购买1800头猪。与田东合作的林萍养猪场在去年10月引进美国良种鸭1800羽。
  (卢竑)

山西五台农民超越温饱线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西五台农民超越温饱线
  本报讯 山西省五台县实施“领导定片包乡镇,机关结对扶村庄”的扶贫措施,效果良好。截至1997年底,全县27万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1155元,跨越温饱线。
  几年来,五台县采取领导定片包乡镇,乡镇干部和县级机关结对包户扶村,全县各行业对口扶持,并把扶贫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考评相结合,在扶贫攻坚区因地制宜地开发建设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温饱”工程,以科技养牛为主的畜牧业“保收”工程,以发展区域经济林为主的“增收”工程。全县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养牛10万头,造林17万亩。
  (杜云贵)

图片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江苏宜兴闸口乡农民企业家吴亚生个人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气势雄伟的太氵鬲平原风景旅游景点,种植香樟、银杏、黄杨、罗汉松、白玉兰等130多个品种、1.6万株名贵花木。吴淦华 王祥兵摄

农产品市场前景如何 京城诸专家各抒己见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产品市场前景如何
  京城诸专家各抒己见
  本报记者 张毅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仓廪充实,盆盈钵满,农产品市场空前繁荣,这为成功实现经济增长的软着陆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丰收也有丰收的烦恼,如何面对卖难问题?如何保护9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怎样保证我国农业丰收之后的持续高效发展?3月26日,农业部召集在京的有关专家学者就此举行了一个小型研讨会。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记者现将专家学者的观点归纳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买方市场是否形成”
  粮食问题无可置疑地是中心话题。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副主任孔祥智分析,自农村改革至1995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登上3.5亿吨、4亿吨和4.5亿吨3个台阶,1996年粮食产量一举突破5亿吨大关,提前实现“九五”计划目标。1997年虽然略有减产,但减幅较小,并且粮食产量的波动已经从波幅扩散式的无序波动改为波幅收敛式的增长型波动。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5亿吨的水平并相对稳定,目前,粮棉油、肉蛋、蔬菜、水果和水产品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
  持类似观点的专家说,由于近两年的粮食大增产,我国已由粮食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今后靠科技进步,增加物质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粮食增产潜力仍然很大。今后应根据粮食的丰歉波动情况,用粮食进出口和库存来调节粮食供需平衡。
  而另一种估计却并非如此乐观。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冯海发研究员认为,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农业,但农业投入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再者,我国粮食、水果、水产等农产品的人均占有水平也仍然很低,这几年农产品价格回落,是适度从紧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因此,冯海发认为,目前作出“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短缺时代完全结束”的结论还为时过早。还有人认为,从长期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水、耕地等农业资源将日趋紧张,这也不得不引起警戒。
  关于“结构优化”
  客观地讲,近两年农产品市场的波动,使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打了折扣。究其原因,中央政策研究室艾云航研究员指出,这除了市场流通方面的因素外,还反映出我们的农业素质较差,农业生产结构还不能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优化结构,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一步。
  有学者提出,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应该是今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以粮食为主的耕地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吸附能力较弱,其技术进步较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比较效益处于劣势;而像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对劳动力吸附能力较强,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和附加值高。进入90年代,我国农户收入中农业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这里的农业主要指后一类农业产业。
  而自称持谨慎乐观态度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则提醒说,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几次波动情况分析,验证了我国粮食价格信号在反映供求关系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期,并且有很强的夸大性趋势。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当稳步推进,要特别防止不客观地分析市场需求,造成大起大落。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唐仁健认为目前结构优化主要是实行产品优质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优良品种的科研推广力度,同时,他提出,能否考虑建立一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图片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今春以来,广西大面积推广旱育稀植和农机化抛秧新技术,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图为广西武鸣县农机推广站的农技人员在帮助当地农民采用农机抛秧。新华社记者 陈天湖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