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7-12-23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科学对待改革中的新事物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科学对待改革中的新事物
沈兆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这一论断虽然是就股份合作制经济而言的,但其中包含的精神实质具有普遍意义。它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改革中的新事物。那么,应如何科学对待改革中的新事物呢?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改革中的新事物,摆脱姓“资”姓“社”的思想困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由于传统思想观念、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和影响,改革中的新事物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才可能发展起来。也就是说,首先是以消除思想障碍为先导的。因此,对待改革中的新事物,应认真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想的影响,既不能超越阶段,不顾实际,盲目狂热,也不能用教条主义的原则来框定历史发展的进程。应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应当予以支持,出现问题的及时纠正,而不能热衷于搞无谓的论争。
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改革中的新事物,摆脱以偏概全的思想困扰。改革中的任何一种新事物,在初步推开阶段或者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因为它还有某些缺陷和问题,就全盘否定它,而应满腔热忱地支持它,引导它,不断总结经验,使它逐步完善。对改革的某个过程、某个环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它,把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置于改革的系统工程中,不以某个环节或某个过程的问题论整个改革的成败,并通过不断调整来加以完善。当然,改革的各项具体举措也不应一哄而上。这样,既积极又稳妥,从而使改革健康稳步地发展。
用全局的观点看待改革中的新事物,摆脱局部功利的思想困扰。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改革中的新事物往往习惯于以个人或局部的利益得失论优劣,能给个人带来实惠或者对局部有好处的,就投赞成票;反之,就心存疑虑、说三道四,尤其是当改革中的新事物、新举措直接触及到个人的眼前利益,需要局部做出某些暂时牺牲时,往往容易产生怀疑和动摇。虽然改革在根本上、全局上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具体到局部、具体到某个家庭和个人,并不可能带来“你碗里有一块肉”、“我碗里有肉一块”式的均等利益,在利益分配上有先有后,有多有少,有得有失,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应积极做好群众教育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既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做好担当风险、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不能以个人和局部利益的得失多少来衡量改革正确与否,自觉站在改革和建设的大局看问题,真正从个人得失、局部功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改革中的新事物,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困扰。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中的新事物,往往是一些人思维上的一个通病。通常表现为对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缺乏思想准备,急于求成,急于抱“金娃娃”,一旦遇到困难,就出现急躁情绪,怨天尤人。要知道各项改革决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有长期奋斗才能见成效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当前在经济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出现“阵痛”,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即使体制理顺了,也不能奢望问题和矛盾都解决了,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误也是必然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改革的现在和未来,看待改革中的新事物,才能对改革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改革。把眼界放得更远一些,胸襟更开阔一些,信心更坚定一些,我们才能真正做改革的促进派,做改革中新事物的坚定支持者。

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苏星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论述意蕴深刻,我们必须深入理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说:“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30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当时,虽然没有使用初级阶段的概念,但这个思想已经很明确了。第二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开始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也使用了这个概念。
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三大。在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十三大以后,邓小平认为,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党的十三大的一个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总结建国30多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20多年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对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的认识曾一再陷入误区。在“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线,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刮了一场“共产风”。从60年代开始,在理论上又强调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认为在这个时期里,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同时,在政策上也越走越“左”,“文化大革命”期间走到极端。十五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产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城乡实行了一系列大政策,如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放开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这些政策,没有哪一个不触及已经实行了多年的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对此,当时有些人不理解,有些人怀疑这是不是社会主义,甚至担心是搞资本主义。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些不理解、怀疑和担心就比较容易解除了。实践证明,在现阶段,我们只能采取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采取别样的路线和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列举了这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第一,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现在,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都有了显著进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但是,总的说来,由于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在现阶段,我们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就是按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过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1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了新的战略部署: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这个目标,在党的七大就提出来了。建国以后,我们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努力。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政策上一再出现失误,工农业虽然有很大发展,城乡人口的比例却变化不大。1995年城市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9%,农村人口仍占70%以上。为了实现这个转变,首先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工业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有步骤地加快城市化的进程,逐步改变城乡人口比例。
第三,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在我国,除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外,纯粹的自然经济已经不多了,但半自然经济依然大量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商品经济发展了,就可以培育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技术信息市场,逐步提高经济市场化的程度。
第四,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我国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在解放前约占人口的80%,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占当时人口的23.7%。文盲率是不断下降的。但目前少年儿童中还有少量的新文盲。“九五”计划规定,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教育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教育发达了,才能振兴科技。我们已经有了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但总的科技水平不算高。文化的状况从总体上看也比较落后。要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阶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第五,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1978年有2.5亿贫困人口,1985年减为1.25亿,到1996年已减至5800万。根据国家的要求,到本世纪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看来,还需要作极大的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提高得比较快。1978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是184元,1996年已增至267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6倍多。但由于起点低,人均消费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任重而道远。
第六,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东部地区发展比中西部发展更快一些,出现了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发展总是有先有后。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先发展起来,率先实现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全国现代化。大家看到,现在东部地区已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九五”计划开始,国家也更加重视中西部的发展,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不过,差距是历史形成的,只能逐步缩小。
第七,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迈向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
第八,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邓小平反复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越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加快改革开放,越是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绝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第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在19世纪末,孙中山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在整个20世纪一直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上半个世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建国后,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正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新世纪,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准确把握的问题
根据十五大精神,需要准确把握哪些问题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本来,在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党的八大认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可惜的是,1957年以后,改变了这个判断,把主要矛盾改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连续搞了20多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使我们吃了大亏。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才扭转了形势。因此,在整个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主要矛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十五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我们都没有动摇这个中心,今后仍然要这样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要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不能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否定或忽视改革开放;也不能强调改革开放,就否定或忽视四项基本原则。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进一步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来执行。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中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要长期稳定下来,至少在初级阶段,不要试图去改变这种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单一的公有制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市场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利于公有制经济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不能搞私有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发展私有经济,这不能说是私有化。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出售少部分公有企业,也不能说是私有化。私有化是指把大部分甚至全部公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和外国资本家。这当然和社会主义是背道而驰的。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供求调节的经济,其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不同。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邓小平指出,不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许多方面,在经济方面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今后也还需要利用计划作为经济手段。但是,几十年的经验证明,这种体制并不成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使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道路。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这种分配格局也要长期稳定下来,至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要试图去改变这种格局。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不发生两极分化。多种分配方式,包括按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分配,难免要扩大收入差距。可以通过税收适当缩小这种差距,但不能取消差距。要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能恢复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要兼顾公平,但要依法保护不同所有者的合法收入。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1985年1月,邓小平说过: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就是说,更不能变了。

建设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

第9版(理论)
专栏:

  建设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
陈文光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在跨世纪的征途上,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不断维护和加强团结。报告特别提出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的新要求。建设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事关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的大局
当前,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尤其需要党的坚强的内部团结和统一。江泽民同志曾经反复指出:“党的团结,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是社会稳定、事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对此,全党同志应有充分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定》指出:“党的中央委员会和省(市)委员会以上的负责干部和武装部队的高级负责干部的团结,尤其是决定革命胜利的最主要的关键。”党是一个整体,每个领导班子是整体的一个局部,只有局部形成团结坚强的有机体,才能从思想、政治、组织上使党成为和谐的有战斗力的整体。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地方、部门和单位,只要那里的领导班子团结坚强,那里的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就生气勃勃,两个文明建设就蓬勃发展。反之,领导班子互相冲突、四分五裂,就不可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只有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领导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坚强有力的“指挥部”和“桥头堡”,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
      领导班子的团结,必须体现在思想、政治、组织和行动上的统一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治组织、一个领导集体的团结,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组织和行动上的统一基础之上的。思想上的统一是政治、组织上统一的前提;没有政治上的统一,思想、组织上的统一就会偏离方向;思想、政治上的统一,没有组织统一作保证是不可能的;而行动上的统一,是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统一的延伸和体现。
思想上的统一,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离开了这个理论,全党就难以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形成共同的认识,团结统一就难以巩固。就一个领导班子而言,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往往是产生矛盾的主要根源,因而更需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团结战斗的强大思想武器。领导班子成员都要自觉地、认真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来,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从而达到内在的团结一致。
政治上的统一,就是要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十五大选举产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一个强有力的、可以信赖的领导集体。各级领导班子都要服从中央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含糊。
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一致,最根本的是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这个路线和纲领就是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各级领导班子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形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集中精力搞好改革和建设事业。
组织上的统一,就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用党的纪律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是全党团结统一的组织基础。离开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各项制度,党的团结就会徒有虚名。领导班子内部坚持民主集中制,应注意掌握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坚持“四个服从”,着重处理好个人同组织、少数同多数的关系,从而形成共同的组织基础,使领导班子成为团结战斗的有机整体。
行动上的统一,就是要把干事创业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共同意志的交汇点,齐心协力,谋求发展。领导班子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统一,必然产生巨大能量,将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人意志结成磐石般的整体,形成集体意志,带来行动上的统一。当前,各级领导班子行动上的统一,就是要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按照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统一目标,统一政策,统一步调。
      建设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需突出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领导班子,重在建设。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组织、领导与群众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当前,应突出抓好这样几个关键环节。
注重选拔培养能够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一把手。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领导班子的团结起着主导作用。组织部门应在选好配强“一把手”上下功夫,注意考查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水平。应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认真学习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的有关规定,提高对坚持民主集中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懂得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还要帮助新上来的年轻干部懂得和遵守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
加强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建设。领导班子不团结,大多与坚持集体领导制度不好有关。一方面是一把手作风不民主,挫伤了副职的积极性,造成班子成员分工不负责;另一方面是一把手驾驭能力弱,造成班子成员各自为政、分工如分家。坚持领导班子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工作制度,如议事规则、表决制度、办事程序等。应明确规定每个成员的职权和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通过制度的健全和权责的落实,使集体领导制度具体化,指导和规范班子成员的行为,为领导班子的团结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注意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团结意识。这是加强领导班子团结的治本之策。领导干部应有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依靠正确的主张,而且运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维护班子的团结;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这样,将大有益于领导班子的团结。
下决心整顿长期不团结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闹不团结的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不善,整顿不力。各级党委应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团结问题,随时掌握所属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状况,对不团结的班子应及时研究,分类排队,区别情况,加以解决。通过一系列整顿措施,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起到警示作用,达到挽救干部、增强团结、促进事业发展的目的。

《邓小平建党学说》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邓小平建党学说》
张中著的《邓小平建党学说》一书,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为基础,阐明了邓小平建党学说思想体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论证了其基本原理、原则、方式、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历史意义,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一文)

《叶剑英在广东的实践与理论》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叶剑英在广东的实践与理论》
张江明主编的《叶剑英在广东的实践与理论》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建国初期叶剑英主持广东工作三年为重点,从各方面阐明了他的工作成就、经验,以及他主持制定的政策。叶剑英当时提出的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和“面向海洋”的战略思想,重视广东墟镇工作和侨务工作,引导华侨参加祖国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晓英)

《飘扬的党旗——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卷》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飘扬的党旗——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卷》
党中央一向要求党史工作者,不仅要做好面对各级干部的党史研究和宣传工作,而且要适应形势的要求,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努力做好党史知识普及工作。未来出版社出版、朱佳木主编的《飘扬的党旗——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卷》,可以说是这项工作中的一次尝试。
该书把党75年的历史按时期分为10篇,每篇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按照党史的发展过程,选择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分列为若干条,以精炼的文字和相应的图画加以叙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活动的国际国内背景、重要事件和会议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党的领袖的崇高风范、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都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卫群)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