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7-12-09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协作区——关于进一步建设好闽粤赣边经济区的思考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协作区
——关于进一步建设好闽粤赣边经济区的思考
许德立
内容提要:
建立两年多的闽粤赣边经济协作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建设好这一经济区,有利于发挥当地濒临港澳台的优势,振兴本地区经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在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的新形势下,为了把这一协作区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需要进一步建立开放、统一、竞争的大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行生产力多层次的梯度转移,集合力量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加强对经济区的研究探索,进一步建设好经济协作区,具有重要意义。
闽西南、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以下简称闽粤赣边经济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之间,涵盖闽西南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龙岩,粤东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赣东南的赣州、抚州、鹰潭等13个地(市)、81个县(市),面积16.08万平方公里,人口4812.78万人。该区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条件优越。1995年经济区成立以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特别是国家计委的重视和支持。两年多来,区域内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经贸活动活跃,交易额大幅上升。闽粤赣边经济区总体上属后发展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显示出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
建立闽粤赣边经济区,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趋势,特别是扩大开放的趋势,也符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央领导同志1994年8月在北京接见汕头市负责人时,就肯定了闽粤赣边经济区的构想,指出这个思路好,这里有一个特区的辐射、带动和发展经济合作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还分别于1995年12月和今年2月考察汕头市,对这个经济区的开发建设给予充分肯定。经济区在成立过程中,得到三省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各地市的热烈响应。这些都表明,建设闽粤赣边经济区是明智、正确的抉择,是区域内各地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大举措。
建设闽粤赣边经济区,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濒临港澳台的优势,为振兴本地区经济和祖国和平统一做出更大贡献。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众多,侨力资源丰富,是这个区域的巨大特色和强大优势。汕头、潮州、梅州、厦门、泉州等是全国著名侨乡,潮汕人、客家人、闽南人遍布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属本区域的海外华侨、华人约1500万人,港澳台同胞约500万人。这种独特的优势,以及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所具有的人缘、亲缘、地缘上的紧密联系,使这个区域的对外开放具备了特殊的优越条件。特别是汕头、厦门,历史上商贸发达,对外经济往来频繁,经过十多年来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华南两大出海通道,其中厦门已被交通部确定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各地的发展自成体系,在引进港澳台资和侨资上比较分散,加上引资的方式以捐赠为主,投资兴办实业的比重不大,导致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利用华侨华人吸引所在国资金方面,更是薄弱环节。因此,这个区域引进外资侨资方面的潜力巨大。建立经济区,可以发挥集合优势,有利于嫁接和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参与区域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掌握世界各地的商贸、信息渠道,把握世界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趋势,以为我所用;有利于增强世界各地的华侨对祖国的吸引力、亲和力、凝聚力,形成拢侨心、融侨资、兴侨乡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扩大开放,共同为祖国的统一事业贡献力量。
建设闽粤赣边经济区,对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闽粤赣边经济区内既有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平原地区和经济特区,又有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老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结构形态多样,市场发育参差不齐,物质技术基础各异,生产力呈明显的多层次性,地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气候适宜,山地资源和江海资源丰富,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地理相连,语言共通,民情相近,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一脉相承,人文上具有天然的融合性。所有这些,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条件。通过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潜力,加强联合与协作,经济区最终将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开放的后盾和依托,为我们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和地区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与其他较发达地区一道,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提供强大的支持,共同推进有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设闽粤赣边经济区,有利于培育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线在沿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一带凭借有利的区位优势和开放政策,经济上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然而,沿海的开发建设和对外开放也存在不平衡发展的问题。闽粤赣边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它将与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一道,形成相对均衡发展、集合优势明显的沿海经济带,共同参与环太平洋经济圈的经济循环。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区域内中心城市的作用。我国经济区域布局一直以全国大分工为特征,都市圈及圈内中心城市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依托进行区域布局,才能合理利用资源,更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在闽粤赣边经济区中,闽西南有厦门、泉州,粤东有汕头、潮州,赣东南有赣州,这些中心或次中心城市工业化程度较高,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力。通过加快这些城市的建设,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结合点,各乡镇为网络的布局合理的区域都市圈体系,从而实现良好的区域内循环,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减少经济运行的中间环节,取得更大的比较效益。可以预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新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和建设,闽粤赣边经济区一定能够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更具特色、更富活力的经济新增长区。
  加强协作,挖掘潜力,把经济区的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建设好闽粤赣边经济协作区,既具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两年多的实践经验,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协作,充分挖掘潜力,着眼于发展市场经济的大局,加大改革和开放的力度,努力把经济区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建立开放、统一、竞争的大市场体系。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关键工程。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手段,是连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经济区内联合与协作的最大中介。闽粤赣边经济区内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大力促进市场的发育来带动生产和相关产业,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只有根据市场法则,在本经济区形成统一的共同市场,才能有效地聚众家之长,集协作之力,把分散、局部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整体、综合的现实优势。通过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和要素流动,争取最大的比较效益,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首先要破除地区封锁和行政限制的樊篱。必须从思想上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存在的严重危害性,以观念更新为先导,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努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组织地区间商品、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严禁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为跨地区经商、办实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协作法制机制。围绕共同市场的目标,构筑促进联合与协作的法制运作机制框架。如制定开放市场、放宽搞活的规范性条例;制定既能统筹各方利益,又能有所倾斜的市场法规,特别要制定支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推进外向型经济、扶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法规规章;制定和形成整个经济区实现共同市场的完备的法制体系;等等。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已先后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立法权,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建立共同市场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可考虑把建立生产资料市场作为突破口,进而连接大力发展商品集散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如劳务市场、科技信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特别是要重视金融市场建设,对外汇调剂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既要放开,又要切实管好。第四,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立区域性的共同市场,就是要达到对内完全开放,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无阻,并集合力量一起以对外开放为共同目的。必须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经济外向化。对内加强与区域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合作,支持和鼓励区内的企业等经济实体同国内其他经济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对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大胆地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经验,联合起来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是产业现代化的依托。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经济区各地之间的经济协作,主要依靠各个城市强劲的牵引和辐射带动功能进行。闽粤赣边经济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更需要依托中心城市,加速发展。厦门、汕头、泉州、赣州等城市,经济发展居领先地位,其功能的发挥,将形成内在互动的经济增长三角,并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扇形辐射和大牵引力。中心城市应该发挥综合优势,传播先进观念,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体制创新;应该发挥信息灵敏、管理先进、产业拉动强的优势,积极策动科技传递、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管理科学。
实行生产力多层次的梯度转移。闽粤赣边经济区生产力的多层次和梯度形态十分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推移,可划分为沿海两个经济特区、靠近沿海的平原地带(包括6个地市)和山区地带(包括5个地市)等三个层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比较明显。适应这种状况,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实行梯度转移,采取沿海帮内地、平原帮山区、城市帮农村等办法,逐步推进经济区的协调发展。经济特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二次创业,以建设科技型经济特区为目标,更多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级型加工业,使特区真正成为经济区发展的领头羊。平原地区和山区重点发展“三高”农业,推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在协作方式上,发达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要把大量初级技术、高能耗高物耗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工业不断向山区老区转移,以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后发展地区的生产,增强其造血功能,实现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集合力量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经济区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必须集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发挥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益,使局部的、个别的优势更加突出,使区域经济更具特色。为达此目的,一要以产权为纽带,发展关联度强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大基础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地域广延性宽等特点,靠一个地区往往难以单独进行,必须互相协调、联合投资、共同建设才能完成。要统筹规划和开发建设可以共享的能源、交通、通信、市场、水利等基础设施。首先实现交通联网、通讯联网、电力联网、信息联网、市场联网,力争在通达13市的通讯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上率先取得突破。联合兴建一些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市场适用性强的原材料项目,建设牵涉面宽、能集合经济区内丰裕生产要素、能带动起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骨干型工业项目,朝着形成有特色的基础产业带的目标努力。二要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导引,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从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出发,积极实施培育一批支柱产业、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创造一批名牌产品的“三个一批”战略。要实行专业化协作,在广泛开展各种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原材料基地、技术开发基地和销售基地,形成星罗棋布的各类专业化协作生产厂。山区工业要甘当配角,在分工协作中取得比较利益,不断壮大自己。三要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目标,调整生产力布局。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界限,认真研究比较各地区的区位、资源、市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的状况,加强协调配合,确定和培育符合当地实际的优势产业,开辟新的资源利用范围和方式。特别要积极扶持有市场竞争力和效益好的经营项目和产业,推动不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产业结构,从而通过产业链建立区域联系。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分工体系,把区域内各地市的单个产业优势转化为区域整体优势,形成开放条件下的比较经济优势新格局。沿海地区继续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参与国际竞争,以产业结构优势化和市场拓展国际化为主要目标,逐步建成出口产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内陆山区、平原地带从资源开发入手,迅速转入资源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促进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变。四要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吸引民资民力、侨资侨力发展经济。把丰富的民间游资和海外侨资汇集起来,为我所用,这是发挥本区域特色,加速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侨资侨力由以捐赠型为主向投资型为主的转变;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外资民资兴办实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
着眼长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闽粤赣边经济协作区是多行政单元参与联合,区内各地应特别注意着眼长远,强化宏观行为,减少急功近利,使联合朝着两个文明建设双轮驱动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的道路迈进。要坚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活动,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创造经济区良好的开发建设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安排项目、调整产业结构、资源开发等方面,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从而把环境的潜在价值发掘为显性效益,让环境为人民群众造福,以此激发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经济区的良性循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经济区的发展培养熟练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雄厚的人才优势。同时,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沟通与联系,从而紧密地凝聚侨心、民心,汇集各方力量,为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经济协作区努力奋斗。

正确理解“一脉相承”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正确理解“一脉相承”
杜鸿林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深刻理解这一论断,对我们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坚定地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统一的科学体系。毫无疑问,在本质上,邓小平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不仅申明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而且,在他的理论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复强调的基本原理,如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但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不是局部的机械的直线的。小平同志“以现实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实际运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都要求其自身随着实际的发展而发展。小平同志说得好,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决摒弃那种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的做法,严厉批评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倾向。他创立的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变化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经历了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又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正是在继承中实现了创造性发展。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容割裂,更不容对立。邓小平理论中确实讲了许多老祖宗没讲过的新话,但这些新话不是异端,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的。实事求是原则,贯穿融会于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全部理论,是构成统一科学体系的一条红线。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他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讲出了许多新话。这就使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邓小平理论,不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统一科学体系之外的其他理论,而是一个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正是在发展中实现了创造性的继承。“一脉相承”中的“一脉”,主要包括: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属一个科学体系,它们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一致的,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二是基本原理。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得出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三是根本宗旨。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强大思想武器。看不到邓小平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统一科学体系,是错误的;看不到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发展,也是不对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在思想上和工作中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根本依据。

党的群众路线不能丢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党的群众路线不能丢
吕滨
群众路线作为一项根本工作方法,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可以说这也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方面的新情况层出不穷,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没有变。但也有一些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群众观念、群众路线缺乏深刻理解,看不到脱离群众的危害性,因而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能始终坚持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这些论述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应当牢记,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
强调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能丢,这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如果在工作中不时时处处以人民利益为着眼点,坚持群众路线,就是丧失党性的表现。强调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能丢,还由我们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无论改革还是开放,其目的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在当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并在工作中自觉深入到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中,不断提炼概括出新的工作思路和解决困难的新办法、新途径,更好地推进各方面工作。
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实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作为党的性质和群众观点在工作中的具体化,其基本要求是:在一切工作中都要使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领导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在实践中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提炼加工化为集中的系统意见,再贯彻到群众中去,见之于行动。并且在实践中使这些意见得到一次又一次地检验、修正、补充、提高,使之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由此可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实质就是群众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正是这一实质,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求真知,又善于把群众分散的、点滴的闪光思想集中起来,化为工作中的具体方针政策。同时,又善于引导和启发群众的自觉性,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使具体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更加有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是创造性地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典范。他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善于发现并提炼概括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鲜经验。正因为这样,他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是我党的传家宝,对于这条生命线、这个传家宝,我们永远都不能丢。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地焕发生机和活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第9版(理论)
专栏: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蔡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近两年来,广东阳江市围绕这个问题,从职业道德建设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摸索出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提高认识,增强抓好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阳江市也出现了一些行业不正之风。诸如“权钱交易”、“不给好处不办事,得了好处乱办事”等问题,既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又损害了党和政府部门的形象。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重大。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基于这一认识,阳江市以交警、邮电等六个窗口单位为重点,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建设活动。成立了职业道德教育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切实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抓住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和基层企业对有关部门、行业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霸”气十足。为了从严整治好各式各样的“霸”,全市窗口行业和党政机关的重点职能部门普遍建立起一套规范服务的管理制度,向全社会公开各项服务标准、收费标准、服务工号、岗位纪律和便民项目,公开设立投诉信箱和电话,真心实意接受群众监督。结果,昔日被称为“电霸”的供电部门,近年来以“让政府放心,让用户满意”为目标,对用户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逐一妥善解决,受到群众的好评。
树立典型,弘扬爱岗敬业的新风气。近年阳江市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他们的突出特点:一是乐意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助人为乐;二是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三是清正廉洁,艰苦创业,拼搏进取。阳江市抓住这些典型,综合考虑,从中挑选了5名,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集中宣传,充分发挥了示范效应。
建章立制,保证职业道德建设既有实效又有长效。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从内部给以规范,从外部加以约束,使职业道德建设有章可循,有约可依。阳江市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清理和废除了过去一些粗放管理流于形式的规章,建立、健全了一套5类共786项行之有效的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使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这一系列机制,把事后监督转变为全过程监督,把少数部门和少数人的监督转为全社会的监督,促使有关行业、部门把自身的权力转变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和义务,保证了职业道德建设既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又能够持之以恒。
阳江市加强道德建设的实践,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立足现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将会对改进整个社会道德,特别是社会公德面貌,扭转社会风气,起到关键性的带动作用。阳江市近两年以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致力于整个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响应。
职业道德建设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历史任务,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应相应扩大,内容应不断充实。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最终目标是落实到有效地促进经济建设上来,形成积极导向。职业道德建设不但要有“软”的内涵,还要有“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现实需要,才能有生命力。
为人民服务是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最根本思想基础。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共同实质和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它必须贯穿于职业道德观念的方方面面。
从窗口行业突破,从一言一行抓起,是搞好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切入点。阳江市职业道德建设从六大窗口单位入手,从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热情服务这些基本言行做起,花大力气解决广大群众和基层企业对有关部门、行业反映较多的问题,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建章立制,创出了文明服务的“窗口现象”。这告诉我们,职业道德建设要以应该做、能够做的一言一行为切入点,在基础和关键部位开刀,以窗口行业为突破口,通过营造一个个爱岗敬业、热情服务的小气候,来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风貌的大气候,从而切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参与,是推进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阳江市职业道德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努力的结果,同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