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7-12-01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近年来,农行安徽省分行将新增贷款的40%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由信贷扶持的300家龙头企业带动150多万农户进入大市场,他们的做法是——集中资金抓重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近年来,农行安徽省分行将新增贷款的40%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由信贷扶持的300家龙头企业带动150多万农户进入大市场,他们的做法是——
  集中资金抓重点
蒋斌陈立新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只有走产业化之路,安徽才有希望变成农业强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农行安徽省分行近几年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优化信贷结构的突破口,将新增贷款的40%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农村工作部署,农行安徽省分行及时理清思路,合理规划,确定了阜阳黄牛基地饲养、宿县地区黄河故道水果、安庆沿江水产和农垦集团4个示范区,集中资金,让典型示范区点发挥其牵动辐射作用。各地市县农行围绕当地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一至二个示范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选准重点并给予扶持?安徽农行的做法是“坚持三个原则,实行三个结合”,即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和规模经营的原则,与省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重点区域和黄金客户相结合,选定了8大主导产业和300家龙头企业。8大主导产业是水果、黄牛、中药材、优质粮油、水产、林特产品、茧丝绸、蔬菜;300家龙头企业由省行确定100家、地市行确定200家,给予重点扶持。今年头十个月,全省农行已累计向8大主导产业、300家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0亿元,净投放6亿元,同时还为100多家龙头企业签发银票10多亿元。
农行信贷的有力支持,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目前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8大支柱产业欣欣向荣。300多家龙头企业中,产值超5000万元、利税超500万元的有100多家,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150万农户进入大市场。近两年来农民纯收入的三成以上来自产业化经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地处黄河故道、素称“水果之乡”的萧县、砀山县,1994年以来农行累计发放贷款4亿多元,支持水果产业化系列开发,建成10大优质高产水果基地,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的大型龙头企业6个,带动果农1·5万户,水果销售收入超8亿元,果农水果收入占总收入的六成以上。在农行信贷支持下,全省的优质粮油、中药材、水产、林特产品、茧丝绸、蔬菜主导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也促进了农业银行自身经营方式的转变和经营效益的提高。由于调整了支农定位,农行安徽分行的信贷结构得到优化,贷款质量明显提高。
农行安徽省分行行长程凤谷透露:今后5年,他们将通过集中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优化贷款结构和贷款投向,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充分发挥金融的整体功能,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将实行省、地、县三级行联贷,以此来加快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三年甩掉“贫困帽”——山西夏县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三年甩掉“贫困帽”
——山西夏县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王忠明黄保龙崔玉龙
近几年,大禹故里——山西夏县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大打扶贫攻坚战役,三年甩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
夏县是出名的“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96元,县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职工一直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占全县面积80%的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民生活更是困苦不堪。
历届县委、县政府经过艰苦努力,到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50元,县财政收入增至2000余万元,但仍远远未能达到脱贫脱补(财政补贴)的目标。
1995年3月,柴林山担任了县长职务,后任县委书记。上任后,他针对县里部分干部群众思想守旧、改革开放意识不强、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症结,和县长王琦等五套班子领导一道,制定了兴县富民的战略。主导思想即:理顺“大改革、强开放、借外力、快发展”的思路;瞄准农民脱贫、财政脱补目标;突出扶贫攻坚、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确定果、菜、烟、枣、畜五大支柱产业。
夏县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发展优质烤烟,而烟草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县委、县政府倡导全县大面积种植,并大力推广烟草与麦、瓜、菜等作物间作,以解决相互争地问题。去年全县发展烟草2万亩,今年达到3万亩,为农民和县乡财政增加了较大的收入。
在1995年完成了平川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1996年11月27日柴林山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号召:“全党全民总动员,万炮齐轰中条山!”
动员会后,县委书记柴林山和县长王琦带领10名县级干部、100名局(科)级干部、1000名普通干部和几万名山区、半山区群众,奔赴山上,点燃了开山炮,让沉睡亿万年的中条山脉睁开双眼,一睹禹乡人民战天斗地的壮观场景。
仅仅50余天,奇迹惊人地出现了:国家未拿一分钱,山区、半山区7个乡镇、74个行政村都修通了公路,总计358公里。按交通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最低标准测算,为国家节约资金3000余万元。夏县从省里捧回了“义务修路先进县”的奖牌。
去年秋天,一个真实的故事启发了柴林山:庙前镇王峪口村一对退休老教师,花100元钱从酸枣枝上嫁接了1000余株大枣。枣儿青青时节,果商便来以1.6元至2元1公斤的价格预订。待枣儿红红,秋风送爽时,价格上扬到每公斤3元至4元左右,这对老夫妻当年收入超过2000元。这是多高的“回报率”!
柴林山将“故事”讲到县委常委会上,形成了决议。发动群众大搞酸枣接大枣,不让境内丰富的酸枣资源荒废,不让群众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
男女老少齐上阵,从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全县共完成了2100万株酸枣接大枣,今年秋季已见了利,找到了快速、高效解决群众温饱、脱贫致富之路。
农民们都说“柴书记劲大”(夏县方言,即:有干劲、有本领、有成效),这是农民群众对县委、县政府集体的由衷赞誉。3年来,夏县农业战胜严重干旱连续两年获得特大丰收,小麦产量今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农民人均纯收入头年达到850元,第二年达到1297元,今年增至1700元;县财政收入头年为3216万元,第二年达到4528万元,今年预计可达到6000余万元。全县33万人口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县”的帽子在夏县终于成为了历史。

既要用少也要用好——看周村区怎样做好节水文章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既要用少
也要用好
——看周村区怎样做好节水文章
孙云峰张帆
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当今一个全球性课题。对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1/10的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来说,更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所在。怎样让有限的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周村区的做法是:既要让企业吃少,又要让企业吃好,把严格控制用水与提高企业合理化用水水平结合起来,努力寻求“好”与“少”之间的均衡点,使节水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周村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72.73%提高到81.54%,万元产值取水量从111.84立方米下降到36.9立方米,两项指标分居淄博市五区三县最高和最低,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全区工业生产实现10年增产不增水。
周村区人均占有水资源244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51.5%。周村区又是山东省重要的纺织丝绸工业基地,工业企业密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对水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用少——严格计划用水,控制水的支出。10年来,计划一直是周村区控制用水的重要杠杆。早在1983年,周村区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后来又成立了城市节水办公室,赋予其对全区水资源勘探、开发、管理、调度、使用方面的大权,集数任于一身。区水资办成立后,立即着手对全区水资源进行勘探调查,摸清了家底。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企业实际需求,对区属以上70多家厂矿企业全部实行了计划用水,把用水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用好——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企业合理化用水水平。10年来,周村区水资办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与驻地企业密切合作,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大量采用节水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合理化用水水平。齐鲁石化催化剂厂是驻地企业中的用水大户,也是区水资办的合作伙伴,在水资办的帮助下,该厂先后投资740万元,建成节水项目11项,年节水量达到39.5万立方米,每年净收益达27万多元。由于不断用节水新技术武装自己,催化剂厂的合理化用水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1986年,该厂万元产值取水量326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仅18%,1996年,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156.3立方米,而水重复利用率则提高到81.3%,达到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淄博制丝厂是周村区另一个用水大户。1992年,在区水资办的大力扶持下,该厂建成全省缫丝行业第一个缫丝废水处理厂,年节水达28.8万立方米。二期工程建成后,将使该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该工程被评为1996年全省十佳城市节水示范工程。10年来,由于采用了多项节水新技术,淄博制丝厂在产值增长8倍的情况下,用水量仅增长21.5%。
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11年中,周村区共有30家企业新上节水项目153项,推广各类节水器具5000余套,总投资2724万元,年节水量达1061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区总取水量的70%。
依靠严格的计划和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更依靠精打细算的精神,周村区以近乎贫乏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切莫丢了“中间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切莫丢了“中间村”
张登封
“中间村”是指介于先进和后进之间的一类村。近年来,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在抓先进村上水平和后进村变面貌工作中尽心竭力,而对“中间村”建设却缺乏热情。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些干部认为抓先进是“形象工程”,是“门面”,值得一抓;治后进是“文件规定”,是“必查内容”,不抓不行;而“中间村”建设是“软”任务,可以不抓。有的觉得“中间村”只要不瘫不散,“步子不大年年有”即可。有的担心“眉毛胡子”一把抓会分散精力,搞得不好,既丢掉“西瓜”,又漏了“芝麻”。
众所周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中间村”数量较大,因此丢了它,就意味着村一级的“大头”没抓住,农村本世纪末奔小康就可能是一句空话。
对具有一定基础的“中间村”而言,推一推,就可能使其大步前进;而放任自流,则可能使其跌落到后进圈子里。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各级干部应以大局为重,顺应新形势,将“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完善为“抓两头推中间”,切实把“中间村”问题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各种类型的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共奔小康。

肇州玉米变成“金豆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肇州玉米变成“金豆豆”
本报讯近两年,全国产粮大县——黑龙江省肇州县通过对玉米进行加工转化,使玉米变成“金豆豆”,年创产值4.7亿元。
肇州县玉米种植每年都在100万亩以上,总产50多万吨,占全县粮食产量的80%。1996年初,全县先后上了年产万吨以上的酒精、白酒、淀粉、葡萄糖等16家与玉米有“血缘”关系的企业,年创产值3800万元。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研究开发出玉米制药、高果糖浆、人型乳酸等新产品。今年初,肇州县又抓住大庆金锣食品有限公司批量生产火腿肠的契机,用3个月时间建起了一个10万头的现代化养猪场,为玉米转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辛德林)

阳原“两工”实行工票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阳原“两工”实行工票制
本报讯为把农民负担降下来,河北阳原县针对部分村干部利用“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资金进行吃喝的现象,实行“工票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操作是,县里做出“两工”使用的预算,根据预算由乡镇分解落实到村,各村再随着“减负明白卡”把具体用工个数落实到户,然后由乡统一印制“两工”专用结算票据。如果遇到临时工程需用“两工”,必须由村委会集体研究,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成林胡天恩)

榆次提前四年达小康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榆次提前四年达小康
本报讯山西省榆次市提前4年实现小康市目标。小康达标人口占全市农村总人口超过90%,全市农村的物质生活、健康水平等指标均达到小康标准。
榆次市是晋商的发源地,近几年发展成为全省最大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和最大商品菜输出市场,年总产量超过6亿公斤,运销全国120多个大中城市。以蔬菜产业化为突破口,该市农村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12元。(李守静)

绥中兴修水利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绥中兴修水利忙
本报讯辽宁省绥中县从本地实际出发,组织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全县到处呈现出治河修渠,打井挖塘的喜人场面。
在兴修水利过程中,绥中县坚持因地制宜上项目。全县完成旱改水田1500亩,治河12公里,开发蓄水1000立方米的小塘坝、大口井、方塘842处(眼)。县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今年全县农民用于开发蔬菜保护地、挖大小水源等农建项目投资达5078万元。(孔祥君)

艰苦创业,发挥优势,八峰人在林海环抱的武陵山区腹地发家致富。人称八峰村——武陵山巅乡村都市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艰苦创业,发挥优势,八峰人在林海环抱的武陵山区腹地发家致富。人称八峰村——
  武陵山巅乡村都市
何吉安
八峰村,由八座山峰托起,一个453人的土家族、苗族、汉族山寨,地处湖北省武陵山区腹地。
这里曾是武陵山区典型的“山荒、水荒、粮荒、钱荒”的荒芜村。现在这里林木葱茏、机声隆隆,农舍洋房鳞次栉比,是一个由林海环抱起的山巅“乡村都市”。村里年经济收入2.14亿元,人均创产值30.78万元,成为湖北省山区第一个亿元村。
过去,拥有山地面积14026亩的八峰村,连续28年靠救济过日子,固定资产除一张缺腿的桌子和一把断了档的算盘外,一无所有,人均收入68元!“有女不嫁八峰人”成了邻近乡村养女的“警句”。
山有财富勤为径。17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八峰人在党的十五大代表、村支书姚绍斌的带领下,向贫困宣战,用双手在黄土地上开出了一条山里人致富的金光大道。他们修通了连接县城的大公路,新造12856亩绿色林海,全村人均经济林5亩,立木存量价值人均10万元以上。广袤的林海里,立体农业开发在这里形成,林下种药材,粮食作物间作经济林,经济林间栽药材,实行“一地三用”。用粮食作原材料,办起酿酒厂、饲料厂;利用充足的森林资源,办起林产品加工企业;以石头为原材料,开办建材工业;以开发氨基酸系列产品为主,形成药化、化工集团工业。目前,453人的八峰村拥有固定资产2911万元。
八峰人并不满足,他们立足大山,眼盯国际大市场。1990年3月,一座年产200多吨的甘氨酸新型化工制药厂在八峰山寨拔地而起,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原料生产基地,享有产品直接进出口权。目前与海外218个客户形成贸易关系,产品畅销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和德国等10多个国家。1996年仅生产氨基酸原料药产品和其他化工系列产品1365吨,全村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
富裕在八峰,文明看今朝。村里投资100多万元,修起了“八峰民族学校”,实行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和中学“一条龙”教育。村里建起宾馆、医院、办公大楼,组组通公路,90%的农户家里装上直拨电话,户户用上自来水,家家有小洋房。
八峰村村民免交提留、教育附加费、水费、电费、理发费、电影费、粮油加工费和国际交流费“八费”。全村实行村民养老金、干部退休金、学生助学金、教师津贴等“八补助政策”。
八峰成为武陵山区的“新村”。1988年,八峰村成为国务院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后五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成为湖北省村级党组织“十面红旗”之一,去年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我们坐落在八峰山巅,我们承袭着祖辈的诺言……我们的汗水荡漾着林海,我们的心血浇灌着茶山,我们的智慧开辟了厂矿,我们的气魄迎来了财富。我们打开了山门走向世界,一步一层艳阳天。”这就是八峰人的歌。

家乡的鸭梨好吃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家乡的鸭梨好吃了
李荣琨
我的老家河北省魏县是鸭梨的主要产地之一。前两年老家亲友带来的鸭梨,只酸不甜,家里人都不爱吃。今年国庆节时我又从老家带回两箱鸭梨,大家一尝,又甜又酥,好吃又解渴,都争着吃。其它水果都被冷落了。
为什么老家的梨好吃了呢?这是梨农们吃过苦头以后结出的甜果。1994年前,魏县鸭梨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到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那时梨树真是梨农的摇钱树。每户梨农每年少则收入数千元,多到收入一两万元。可是1995年、1996年两年,一些梨农为了追求高产量,盲目多施化肥,浇大水。结果产量虽然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梨果只酸不甜,价钱一降再降也销不出。
梨果卖不出去,只能怨自己的梨果质量不适合市场需要。于是,梨农们在今年的梨树管理中,多施有机肥,多疏果少浇水,梨果全部套了袋。今年的梨果个大皮细肉甜,又香又酥。由于今年的梨果质量提高了,不仅梨农们自己运出的梨果全部卖出了,还有不少外地客商纷纷前来采购。湖北省孝感市的一个客户已来这里拉了五趟梨。他们昼夜不停,三天一趟,轮班来拉。

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图片新闻

河北省承德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兴办了大批经济合作组织,承德县双峰寺镇小东沟村兴达畜禽合作社是成功的一个。合作社统一解决养殖场所占地问题,统一购进饲料,经常组织农民交流养殖技术,办了不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这个合作社目前有40个农户,存栏鸡10万只,年产鲜蛋1000吨,安排劳力100多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图为合作社社长李奎轩(右二)在向社员们传授养鸡技术。 杨曙光 彭怀摄影报道

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最南端的新疆和田地区农民,过去祖祖辈辈饮水多靠涝坝水。如今,农民们利用农闲时间,义务抢修自来水灌渠,积极配合自治区南疆改水工程的顺利进展。 泥配件摄

锄头换刻刀根雕出国门(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锄头换刻刀
根雕出国门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黄坛口村,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办起了根雕厂。昔日拿惯锄头的农民,如今拿起了刻刀。根雕工艺品除了销往各大城市外,还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吴铁鸣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