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6-06-07第1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天府”热土——四川台商投资一瞥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天府”热土
——四川台商投资一瞥
本报记者徐运平
在四川经济发展的百花园里,台资企业犹如一朵奇葩,争妍斗丽。
从1988年4月第一家台资企业在泸州生根开花,8年来越来越多的台商踏上了“天府之国”这片热土。
三分天下有其一
记者日前在成都台商投资开发区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省台资企业发展迅速。1995年全省共有台资企业1168家,投资总额达12.62亿美元,利用台资8.29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仍呈增长态势。目前,台资企业在全省“三资”企业中已逐渐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四川已成为全国内陆省份中最大的台商投资地区。台湾的统一、味全、太平洋、新东洋、中兴纺织、旺旺、顶新、皇冠集团等都已在四川落户并投资设厂。
台资企业在四川以成都、重庆为投资重点,逐步向盆地四周辐射。成、渝两市就集中了台资企业800多家,占总数的75%。目前,全省除甘孜外23个地市都有了台资企业。
四川台资企业的发展走过一段曲折之路。1991年前,台商投资发展缓慢。1992年初,台商看好祖国大陆投资前景,纷纷入川考察,提出要“瞄准四川、抢占成都”。这一年,台资企业新增281家,投资总额新增3.44亿美元,超过历年总和。1993年台商投资达历史高峰,新增435家,新增投资5.1亿美元,再次超过前5年的总和。1994、1995年由于台湾当局推行所谓“南向政策”、“降温政策”以及人为制造不利两岸关系因素的影响,台商投资有所回落,但总的来看仍保持基本稳定。
“台商自己的工业区”
随着台商投资在区内的迅速发展,台资企业开始由点到面向成片开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四川省委台商投资管理部门早在1992年就开始了更深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引进台湾企业的先进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档次,摸索出一套合乎四川实际的“三资”企业管理模式,为其他台资企业的发展提供示范?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在成都建立一个“台湾模式开发区”。是年11月,作为全国第一家由海峡两岸企业共同投资兴建的“成都温江台商开发区”便应运而生。该开发区实行共同出资、共同招商、共同管理,资金滚动使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以台湾高雄加工出口区和新竹科技园区为模式进行开发。这一开发模式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肯定,开发区更被台商亲切地称为他们“自己的工业区”。
据省台办负责人张兴定介绍,该开发区总投资达3.63亿美元,1995年,开发区总产值超过5亿人民币,上交利税2500万元。
记者在台商开发区内看到,绿树成行的宽阔大道,把6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均匀地分成各个小区,布局规范、整洁。台湾统一、味全、三强纸业、鹏飞摩托以及香港锦丰、泰国正大等20多家知名企业分布其中。台湾最大的食品企业统一企业集团率先进入开发区,该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在区内成立“成都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快餐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去年产值突破亿元。
风景这边更好
四川台商投资管理部门思路很清晰,办好台资企业是最好的招商。他们始终把依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作为首要工作来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颁布后,在祖国大陆,四川在保护台商合法权益方面是第一家实行地方立法的。去年8月1日,四川省人大颁布了《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办法》。
目前,四川各地都设立了“涉台法律事务中心”、“台商投诉中心”、“台商投资服务中心”等机构,为台商提供法律服务。去年9月,重庆台资企业“步步高医药保健品公司”推出专利产品“吃饭香营养精”后,被某单位仿冒,台商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该公司向执法部门投拆。四川省工商管理部门依法保护,最终以“步步高公司”胜诉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在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方面,四川还注重发挥“人缘优势”。四川是祖国大陆去台人员较多的省份,台湾有四川籍同胞约50多万。两岸同胞的“乡情、亲情、友情”这种特有的“人缘优势”,为台商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四川省台办积极落实省内台胞乡亲的政策,与他们交朋友,并在全省台胞的亲属中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写一封信,提供一条信息,引进一笔资金,促成一个项目。此项活动大大促进了台商在四川的投资与经济合作。
四川台商投资的发展实践表明,台湾的资金和管理优势与祖国大陆的地方优势相结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经济合作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正常与反常——香港见闻之四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正常与反常
——香港见闻之四
本报记者赵相如
中国记协访港团的成员全是中央各主要报刊、电视台、电台的记者,这么一支新闻队伍如果到内地各大城市,无论到哪一个单位,肯定都会受到隆重热情的接待,而且不少单位和城市,有时专程往北京请记者。
但中国记协访港团在香港任何一家单位采访,接待单位送上一小杯茶水,而且还是茶壶里倒出来的,茶壶里就是两小包袋装茶叶,将要泡多少杯水就天晓得了,一杯水喝完一般也就不再续水了。这种情况在内地绝不会发生,再穷的单位也要给每个记者单独泡一杯茶,喝完还得不断添开水。在内地常见的接待单位备下水果、瓜子、香烟之类,这在香港几乎见不到。可是,香港的接待单位在材料的准备上,令人叹服。在记者坐下时,面前桌上已经放好厚厚的、打印得十分齐整的,中、英文兼有,纸张质量绝佳,图片相当清晰的各种材料。我在香港采访的八天中,到手的材料足有十公斤,沉甸甸的。采访香港的各个单位时,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均放下工作来会见记者,大都是负责公关的或是负责新闻策划的或是总经理助理之类人物,出来介绍或回答问题,彬彬有礼,不奉承,不做作,也不傲慢,谈完后记者没有问题提问即握手道别,不留餐、不送礼品。即使有的单位要表示一下送点纪念品,他们早已用彩色包装纸包好,人手一份,回到住地一看,不过是一只名片盒、一支圆珠笔或一只普通的电子手表而已,价格很便宜,充分体现了“礼轻情意重”的本意。
我们也参加了两次宴请,他们提供的是茶、啤酒、葡萄酒和西瓜汁之类饮料,不劝酒,不喝白酒或洋酒,也不提供香烟。中式的菜肴分量恰到好处,正好吃光。如果是西餐,那吃得更为清爽,毫无所剩。在宴请时主要是互相交谈,有问有答,气氛显得文明协调。
一名记者去采访时,让被采访单位视之为平常人接待,是好还是不好?接待单位把记者当普通访员对待好还是为了达到利用目的百依百顺好?究竟何为正常、何为反常呢?(完)

澳门的桥——澳门见闻之一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澳门的桥
——澳门见闻之一
张玉书
澳门很小,澳门与氹仔、路环两个离岛加在一起,总面积也只有20多平方公里。但澳门的桥很多:横跨澳门与氹仔的过海大桥、马路上的人行天桥、公园里的九曲桥、石板桥、机场上的联络桥……不一而足。生活在澳门的人,几乎每天都得过桥。
澳门的桥颇有特色。20多年前落成启用的第一座澳氹大桥,桥长2560多米,连同两端的引桥,全长达3449.91米,宽9.2米。桥中间有一跨度73米、高35.6米的斜坡,桥下可通航两千吨轮船,桥上可供汽车和行人往返。它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一座跨海钢筋混凝土的连续梁桥,雄踞海上,十分壮观。澳氹大桥也是澳门八景之一,被人称为“镜海长虹”。
第二座新澳氹大桥,又称友谊大桥,是1994年4月建成的一座斜拉钢索大桥,桥长4414米,桥面宽15米,双向四车道往返,比第一座澳氹大桥更长、更宽、更美。它不仅对澳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更为澳门增添美色。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澳门马路上的人行天桥越来越多。为方便行人安全、快速地过往,大多数人行天桥都装有电动扶梯。但每一座人行天桥的设计风格和建筑材料不尽相同,有的精巧,有的粗犷,各具特色。这些桥不仅解决了澳门的交通问题,而且为美化澳门增色不少。
完全建筑在海上的澳门国际机场的南、北两座联络桥,把人工岛上的跑道与航站区连接起来,两座联络桥分别长1615米和700米,宽44米,是航机起降的必经之路,也是名副其实的澳门同世界联系的桥梁。
其实,澳门本身就是一座桥。现在每年从澳门进出中国内地的旅客约2000万人次,澳门同内地的进出口贸易约50亿澳门元(1美元合7.9澳门元)。如果把通过澳门与世界各国达成的贸易额计算在内,数字还更大。随着澳门国际机场的建成和通航,澳门已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把中国内地和葡萄牙、欧共体及世界连接起来,成为世界各国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成为中国内地商品打进世界的重要窗口。澳门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桥梁作用。(附图片)
澳门友谊大桥雄姿。

共同的祈望——写在《海峡情》征文结束之后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共同的祈望
——写在《海峡情》征文结束之后
朱翊晖
《海峡情》征文结束了,但读者的来稿和来信仍然不断地飞往征文办公室。
一位山东商河的读者来信说:“《海峡情》栏目新颖别致,是海峡两岸赤子抒发感情、倾吐心声的好阵地”。浙江海尔曼斯集团公司的职员反映,《海峡情》专栏品位高,有新意,很有看头,使他们深受教育和启迪。
是的,《海峡情》征文活动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次征文活动的成功,一方面离不开广大读者的热心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征文真实地传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征文办公室先后收到海内外及台港澳地区的应征稿件上千件,其中包括通讯、消息、言论、诗歌、书法篆刻、画稿和摄影作品等。在人民日报《台港澳》专版和《统一论坛》杂志上刊发出来的60余件作品,无论是真情的抒发,还是沉静的思索,都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同一个愿望,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海峡两岸绵绵的手足情谊、广泛的经济联系和深厚的文化渊源是“台独”势力永远无法抹煞的。
“悲莫悲兮生别离”。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正如《海峡两岸的呼唤》、《家在河边甜柳树村》等文所反映的那样,由于海峡两岸几十年的人为隔绝,不知有多少凄凉而真实的故事曾经或者正在人间上演。饱受分离之苦的海峡两岸人民从心底呼唤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统一的祖国更有条件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海峡两岸在经济合作上的互补性是人们早就认识清楚的一个重要事实。台商衍雄先生在《盼:两岸早携手》一文中真诚地呼吁:“只有海峡两岸大力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扬长避短,繁荣经济,造福整个中华民族。”“当历史即将叩开21世纪大门的时候,我们这个盼望繁荣昌盛的民族,再也不能错过大好机遇了。”斯言可谓大多数台湾工商界人士的共同心声。
台岛文化渊源于祖国大陆是不容争辩的史实。江泽民主席在去年春节茶话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次征文中,《台湾“小天使”飞翔古城》等文,一方面反映了大多数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表明,增强台湾青年的祖国和民族意识刻不容缓。
海峡两岸同根同族、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两岸统一得民心,顺民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次应征的许多稿件像《台北飞来存款单》、《十台胞捐建“青松院”老人儿童乐陶陶》等文都生动地展现了两岸同胞互助友爱的动人画面。海峡两岸上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亲缘关系不是人为力量所能割断或否认的。
为了我们心中共同的祈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迎接1997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与时代风云(下)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迎接1997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与时代风云(下)
刘蜀永
香港与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由于香港与内地居民“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由于香港特殊的政治地位与地理位置,香港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活动中心之一。
1938年6月14日,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在香港宣告成立。保盟是宋庆龄为团结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而创立的组织。“保盟”利用香港国际联系广泛等有利条件,通过出版《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等方式把中国民众的深重灾难和中国战场的紧迫需要传达给国际社会;为中国抗战,特别是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募集了大量资金和物资。“保盟”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募集到来自各国朋友和海外华侨的捐款港币25万元,以及衣服、日用品、医疗器械、药品、罐头食品等大量物资。“保盟”还多次发起了电影、戏剧、音乐的义演,呼吁香港各界资助抗战。
1937年年底,为了加强对外宣传并争取国际社会对八路军、新四军的物资援助,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1938年1月,办事处正式成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首要任务是为八路军、新四军募集捐款和物资。当时,海外华侨和香港爱国人士大多尽量避免与中国共产党公开联系。办事处通过廖承志的表亲、香港华比银行买办邓文田、邓文钊兄弟,把华比银行和大英银行作为接收海外华侨汇款的地点。办事处还向海外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传播有关延安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消息,并协助多批华侨回国服务团回乡参加抗战。
香港各阶层民众自始至终关心和支援祖国抗战。“七·七事变”后,在香港数十个以援助抗战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成立。这些团体广泛开展活动募集捐款。如香港学生赈济会从1937年9月至1938年5月,通过街头卖花、卖物会、义唱、义演、节食活动等方式,募集港币两万余元。1938年8月,香港的“八·一三”救国献金运动开始于九龙深水埗的瓜菜小贩,而后范围迅速扩大,取得了献金百万的巨大成绩。1938年10月,香港同胞发起为抗战捐募寒衣活动,76个商团联合募集寒衣36万件。其他赈济团体、学生界则举行赠旗募款、采购寒衣及防毒面具等活动。1938年底,香港九龙新界司机总工会的工人师傅,走遍港岛、九龙和新界,筹集港币4000余元购买了前方急需的救护车及药品,开车前往桂林捐献给八路军。
香港民众援助祖国抗战的另一种形式是组织救护队、回乡服务团等。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中华医学会会长牛惠生博士呼吁香港中华医学会支援上海抗战,得到热烈响应。香港的施正信医生、冯庆友医生等十余名医护人员组成香港医疗护理队开赴上海,到设在公共租界的收容伤兵医院工作一个多月。1938年10月下旬,中共东南特委通过香港党组织,在香港地区组织了15个救亡工作队回惠阳参加抗日工作。工作队成员日后成为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基本队伍。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18天之后,英军宣告投降。香港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即紧随日军之后分批进入新界,伺机开展游击活动。1942年1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决定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部,将原第三、第五大队合并为港九大队。港九大队是东江纵队五个大队之一,因其处境特殊,改称独立大队,直属东纵司令部。
在三年多的游击战争中,港九大队各个中队勇敢机智地四处出击,战绩频传。黄冠方、刘黑仔麾下的沙田短枪队多次在狮子山下、茶果岭、牛池湾、大滩海、窝塘等地袭击日军,还先后消灭罪恶昭彰的日本特务东亚芝及多名汉奸密探。1944年初,手枪队偷袭启德机场告捷,迫使扫荡西贡、沙田的日军退回市区。1944年4月,日军对大帽山、沙田、西贡反复进行扫荡。为配合反扫荡,市区中队主动出击,一连数天在旺角、深水埗、油麻地、筲箕湾、中环、红墈等地散发《告港九同胞书》等传单,并于4月21日深夜爆炸旺角窝打老道街四号铁桥,迫使敌人把队伍拉回市区。大屿山中队在日军扫荡时化整为零隐蔽潜伏,在敌主力撤走后即四处出击,仅大澳一处即全歼敌派出所之敌,俘敌30多名。海上中队在香港附近海域频繁袭击日军的海上交通线路,先后经历较大海战十多次,缴获敌船13艘,击沉10艘,并截获数百吨货物上交东江纵队总部。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香港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曾经利用香港特殊的政治地位,把香港作为活动基地。
为了改变国民党和西方新闻宣传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香港创办《正报》、复刊《华商报》,并将上海《群众》周刊迁往香港出版,在香港建立了对外宣传的阵地。
中国共产党利用香港开拓贸易渠道,把香港作为紧缺物资的重要来源地。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贸易活动主要由设在香港的联合公司进行。由于解放区的迅速扩大,解放区和香港之间的贸易发展很快,原有机构难以胜任,于是对联合公司进行改组,并于1948年9月成立华润公司,在皇后大道毕打街毕打行租赁大写字间办公。
1946年秋天,中国共产党和在港民主人士合作在九龙青山创办达德学院。该校以“培养革命人才”为办学宗旨,从创办到结束,培养学生740多人。这些学生后来大多回到内地,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为非法团体。不久,民盟中央常委沈钧儒、章伯钧等人秘密前往香港,并于1948年1月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在香港恢复民盟中央领导机构,民盟机关报《光明报》也在香港复刊。1947年12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香港召开。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南京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后,农工民主党、人民救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民主建国会等组织的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人也陆续秘密赴港开展活动。
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召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在港的民主党派领导人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何香凝等于5月5日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从1948年秋开始,旅港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驻港机构的协助下,陆续北上进入解放区。(附图片)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建议,从上海启程前往香港。图为她在香港留影。
迎九七话香港

“海峡情”征文获奖作品评选揭晓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海峡情”征文获奖作品评选揭晓
一等奖
海峡两岸的呼唤王桂芝
二等奖
台湾“小天使”飞翔古城孟西安祁勇
盼:两岸早携手衍雄(台湾)
在海峡那边王谨
两岸交流民之所愿小铭
在台湾读台湾人写的台湾史王晓吟
三等奖
血浓于水龚伟信
投资祖国大陆不忘回报社会和平
大伯回来了金鑫(土家族)
半个世纪后的重逢周溢潢
你侬我侬薛奕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孔德懋
怀乡亭记柏杨(台湾)
浓浓乡情报春晖黄建萍尹剑峰
盼(诗)何玉春
篆刻杨向东
许振华等48位作者获纪念奖(名单略)

辽宁台商投资活跃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辽宁台商投资活跃
本报讯今年以来,辽宁省对台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除沈阳、大连等地台商投资保持稳定发展外,辽阳、丹东、朝阳等地的台商投资也日趋活跃。
目前,台湾客商已在辽阳境内兴办了22个台资企业,总投资额接近5000万美元。去年11月,台湾一家以开发生产化工和电子产品为主的知名大企业集团兴办了一个投资额为400万美元的化工项目,到年底又将投资额追加到1400万美元。
丹东市今年第一季度,新批准兴办的台资企业有7家。目前,该市已累计批准兴办台资企业58家,投资总额近1亿美元。
早在1988年,国家就把丹东列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又在这里开辟了边境经济合作区。今年,为了广泛吸引台商投资,丹东市又获准在大东港一带开辟了一处“台湾工业园区”。近年来,台商在丹东的投资规模开始扩大,其中最大的一家总投资额为4000万美元。同时,台商的投资领域也在逐步拓宽,由初期的水产品和木制品加工发展到轻工、电子、化工、餐饮、娱乐、食品、服装及房地产开发等诸多行业。
朝阳市如今也已成为辽西对台经贸合作的活跃地区。目前,朝阳市境内获准成立的台资企业已有14家,投资总额近1400万美元。
(金果林张红常)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歌手藝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