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6-06-05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石油化工与国计民生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石油化工与国计民生
梁文
提起石油化工,人们往往觉得它离实际生活比较远。其实,石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石油化工产品包括汽油、煤油、柴油,为天上飞机、地上汽车、火车和拖拉机、海上轮船和军舰提供运行动力;高档次沥青为高速公路提供平坦耐用路面;合成纤维工厂提供多种纤维原料,聚丙烯腈纤维,通称腈纶,俗称合成羊毛,可以单独使用或与羊毛混用,制成毛衣、毛毯等毛织品,比羊毛更加色泽鲜艳、价格便宜、柔软舒适。
聚酯纤维,通称涤纶,与棉、毛、麻、丝等混用,具有耐用、挺实、免烫等特点,现已成为每人衣着离不开的织物;各种共聚酯纤维,特别是超细纤维,可以制成仿毛、仿丝、仿绸织物,深受人们欢迎。合成树脂和塑料品种繁多,聚乙烯树脂是最大宗品种之一,制成各种薄膜,用于农业地膜、棚膜,增产粮食,使农民四季都能生产出蔬菜、花卉,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聚丙烯树脂,织成的地毯已进入千家万户,制成的编织袋已成为经济实用的畅销包装。
聚氯乙烯塑料是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重要材料,在各种管道、阀门、门窗、地板等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合成橡胶为多种运输工具提供轮胎,也大量用作鞋底材料。特别是一种具有橡胶和塑料双重性能的热塑性弹性体,做成鞋底具有舒适、防滑功能,广泛用于中高档鞋类。化肥的主要品种尿素已走进大江南北的农田,每公斤尿素可增产四公斤粮食。
石化工业还为各种精细化工产品提供基础原料,成为医药、农药、染料、香料、涂料、化妆品、洗涤剂、粘接剂等工业发展的基础。石化工业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日益密切,正在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

振兴石化科技先行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振兴石化科技先行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总经理盛华仁
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整体实力有了很大增强,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石化工业所以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断得到发展,主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方针和国家政策支持;从企业自身来讲,主要是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内部管理。
石化总公司于90年代初组织各方面专家在国内外调查研究,制定出了“1993—2000年科技进步八年规划”。现在,八年规划规定的前三年任务已经完成,正在落实后五年的任务。去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总公司和所属企业实行“一个整体,两个层次,分工协作,综合集成”的科技体制。充分发挥总公司的联合优势,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联合攻克一批对石油化工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科技课题。总公司和企业这两个层次在科技开发上互有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两个层次“分工协作,综合集成”。
总公司从1991年起把全系统的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生产等单位组织起来,针对在全行业发展上具有关键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开展“一条龙”联合攻关。目前,已经组织了“十七条龙”,取得了很大成果。在内部“一条龙”攻关的同时,在外部实行“三结合”。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探索性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石化总公司还狠抓科技成果的应用。重油催化裂化开发成功后,首先在石家庄炼油厂开展工业试验,到目前为止,总公司53套催化裂化装置已有33套推广应用,与推广前相比,仅1994年由于多掺炼渣油提高轻质油收率,即增加效益约40亿元。石油化工所需的六大类关键催化剂,经过开发、试验,已有80%立足国内,每年节省外汇2亿美元,降低生产成本1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转化的主要办法,是结合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日常生产进行。特别是在技术改造、消除“瓶颈”制约中推广应用。燕山石化公司乙烯装置从30万吨/年达到45万吨/年,扬子石化公司乙烯装置从30万吨/年达到40万吨/年,就是成功范例。
中国石化总公司认为科技投入只靠国家支持还不够,重要的是靠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一种机制。1991年起,所属企业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开发费并进入成本。1991—1993年三年投入即达16亿元,相当于前八年的总和。这对近几年开发成功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全国实行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后,企业的科技开发费直接进入成本,可以据实列支。这为我们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在制度上提供了保证,同时又为推进科技进步增添了内在动力。
中国石化总公司明文规定并反复强调,无论总公司还是各企业,第一把手必须抓第一生产力,建立严格的责任制。现在,这一责任制已经从上到下建立起来了。(附图片)
图为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化工塑料厂一角。  晓王供稿

企业腾飞的“助推器”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企业腾飞的“助推器”
苗文新
中国石化总公司十几年如一日,把科技进步作为振兴企业的大计来抓,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们的做法对搞活大中型企业很有借鉴作用。
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是许多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企业能耗高、效益低的重要原因。只有尽快加大对企业的技改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才能迅速帮助大中型企业走出目前的困境。
当然,技改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企业一时还难以承受。中国石化总公司在职工中大力倡导技术求新、管理求严、效益求高、生活从紧的做法,要求企业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企业自有资金尽可能多地用于科技进步,在企业形成了“科技投入-成果转化-增加效益-再加大科技投入-再增加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事实证明,增加科技投入不仅不会减少企业收入、降低职工福利待遇,反而成倍提高企业效益、大大改善职工福利待遇。
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是技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国石化总公司在与一些有实力的国际大公司开展长期合作的同时,又明确规定,凡是已开发成功并进入工业化应用的技术,已经实现国产化的“三剂”产品,一律不再引进。目前,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炼油技术基本上是自己开发的,乙烯及后加工等技术经过不断消化吸收,近几年又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现已开始向国外出口,令人振奋。
科技力量分散、各自为战、重复开发等问题也是导致企业科技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中国石化总公司充分发挥总公司的联合优势,将所属科研、设计、制造、建设与生产单位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对于全行业发展有关键作用的重大课题开展“一条龙”联合攻关,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催化裂解技术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已转让到国外,一大批技术和产品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并开始批量出口。类似这些事例发人深思。
企业领导是否真正重视落实具体措施,直接关系到科技进步的成败。中国石化总公司认真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同时,总公司还设立技术开发中心,作为科技进步的管理机构,使科技进步有了完善的组织保证。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经验表明,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依靠科技进步搞活大中型企业是大有希望的。

乐当“二传手”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乐当“二传手”
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是50年代初期创建的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公司,为我国和十多个国家、地区完成了600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近些年来,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发了一批如乙烯裂解炉、顺丁橡胶、聚丙烯等意义重大、效益显著的工程技术。至1995年底,公司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4项,一大批设计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
早在1988年,我公司在石化总公司的统一组织下,和科研、生产相结合,开发出第一台CBL乙烯裂解炉(北方炉)在辽化公司顺利投产之后,始终跟踪国际上乙烯裂解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开发工作一直持续稳定发展,规模由2万吨发展到3万吨、4万吨和6万吨;应用范围由辽化公司发展到齐鲁、吉林、抚顺等石化公司。同引进国外相同规模的裂解炉相比,“北方炉”建设周期短,投资仅及国外引进裂解炉的60%左右,而其工艺性能(操作弹性、产品收率、运转周期、热效率)可以与国外先进的裂解炉相媲美。从而结束了乙烯裂解技术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乙烯生产技术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80年代末期,我们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发了本体法聚丙烯生产技术,完成了国产化设计,首次用于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起步项目——大连年产4万吨聚丙烯装置,并于1991年建成,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投资仅及引进相同规模装置的2/3。此后,又相继在兰州和北京燕山建成两套装置,也都顺利投产。目前我公司又接受了两套10万吨/年环管法聚丙烯工艺技术和工程设计国产化任务。我们将充分总结以往聚丙烯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和国产化水平,为发展我国的聚丙烯生产技术再做新的贡献。

向科技要效益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向科技要效益
中国石化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中国石化燕化公司坚持以“科技效益型”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在科技开发中狠抓“四个为主”,走“系统优化,挖潜改造”为主的企业发展之路,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技改和科技成果。“八五”期间,燕化公司共加工原油3260万吨,生产乙烯166.6万吨,完成投资52.9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2.33亿元,利税84.92亿元。完成了技改投资30亿元,科研投入2.91亿元,通过公司级科技成果鉴定134项,部以上成果92项,工业化率达69.4%。我们在抓科技进步工作中有以下“四个为主”的体会:
(一)抓科技进步要以技术改造为主。燕化公司投产至今已26年,装置老化,原材料涨价,使燕化公司效益开始滑坡。为使燕化公司走出困境,再创辉煌,我们不走铺新摊子,上新装置的外延发展之路,而是根据燕化实际“攻瓶颈,上规模”,走以技术改造为主的内涵发展之路。我们对引进的30万吨/年乙烯及其下游装置进行了改扩建,创造了建设速度、工程质量、投资控制、施工组织、经济效益五个一流水平;开车一年多,乙烯产量达47.3万吨/年,配套装置全面达标,这一改造与新建装置比投资可以节省近1/2,工期可以缩短1/3,效益可以倍增,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
(二)抓重大技术和装备的改造以国产化为主。经验证明,企业进步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力更生之路。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队伍,开发了自有技术。3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中的聚乙烯装置,如引进需7100万美元,通过全面国产化,仅用2676万美元就顺利建成投产。燕化公司目前生产中需用的300多种“三剂”,国产化率已达到80%。
(三)抓科技管理和激励机制要以科学化为主。完善科技管理机制是科技进步的关键。对技改项目,我们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将设计施工、生产和物资供应部门以进度、质量、投资的责任实行承包,将责任目标管理和奖惩捆在一起,对科研课题则实行项目招标制,中标者为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经费实施承包和风险抵押,对课题的完成以工业化为最终目标。公司还对技改、科研课题实行获重大效益者重奖的激励机制。
(四)抓科研开发以实现工业化为主。燕化公司至今完成286项科研成果,80年代以来工业化率已达70%;研制的87种新产品,58种已投入批量生产。其中SBS和顺丁橡胶成套技术已在国内外实行技术转让,自行开发的银催化剂、聚乙烯、聚丙烯高效催化剂也在国内普遍推广应用,节约了大量外汇。我们认为科研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形成能进入市场的商品——基础设计、工艺包或拳头产品。

企业应成为科技开发主体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编者按: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十多年来,坚持把科技进步放在首位,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版今天编发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希望能对其他大中型企业有所启示。
  企业应成为科技开发主体
国家科委副主任徐冠华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在进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时期。因此,建立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和体系,不仅是“科教兴国”的战略措施,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进口和引进。我们要不断研究和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的高技术、新产品,要加强对前沿性科技的研究开发,同时发展我们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把立足点放在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对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科技体制改革“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的确立,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从深层次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目前工业科技工作现实的和迫切的任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在企业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上。
石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振兴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石化总公司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成效,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中国石化总公司十几年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采取“一条龙”、“三结合”等一系列好办法,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开发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取得了一些新的好经验,这对我国大中型企业改革将起到促进作用。按照改革与发展和促进两个转变的需要,让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科技成就在全社会引起重视,让他们依靠科技进步的事例,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反响,以更具体、更生动的形象加深各界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勇挑重担善于创新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勇挑重担善于创新
中国石化总公司石化科学研究院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最大的科研机构,拥有5位院士。建院以来,共取得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80项,90%以上已在工业上推广应用,为国家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生产实际确定科研方向
催化裂化是原油二次加工的骨干装置。近几年我们陆续研制出了两个系列的催化剂,作为升级换代产品已开始在国内逐步推广,目前已经超过国内总用量的50%以上,每个换用新催化剂企业得到的经济效益都是以亿元计的。
坚持严格的试验开发程序
由于化工技术开发过程存在放大效应的特殊性,我们始终坚持了从基础探索—小试—中试—工业试验—推广应用这一严格的试验开发程序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RN—1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从基础研究开始到第一套工业应用成功,前后历时8年。可以想象,进行和推动这些工作,花费的人力、物力都是很大的。我们始终坚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确保技术的工业化一次成功。目前这一催化剂已在国内31套工业装置上推广应用,显著改善了油品质量,占国内加氢精制装置的80%以上;去年还出口意大利,在一家工厂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应用。这一成果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首届中国专利金奖。
联合攻关加速科技进步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发挥集团化优势组织“十条龙”攻关,我院催化裂解、中压加氢改质等重大科研项目都已“入龙”。我院在联合攻关中,注意搞好与设计单位、生产企业等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使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灵魂,专利是当今世界技术市场的入场券。蜡油催化裂解工艺技术,是我院开发的以较重质原料生产市场急需化工原料的新技术。由于顺应了市场变化趋势,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有所创新,短短4年时间就实现了工业应用。80年代曾向我国转让渣油裂化成套技术的一家美国公司,现在却转过来与我们签订了向国外转让此技术的代理协议,向泰国出口技术的合同已在履行当中。此项技术今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

不懈的追求——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不懈的追求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
张文欣1992年1月4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国科学院210位新当选院士的名单,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俊武名列其中。
陈俊武1927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4年在北大学习时,他曾到东北抚顺石油冶炼厂参观,留下很深的印象,暗下决心将来投身石油工业。
建国后,他满怀激情地投入了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从1957年开始,陈俊武先后担任过抚顺、茂名、大同三个炼油厂的联合装置或工厂的设计师。1961年底,国家提出对流化催化裂化等5个方面先进工艺技术的重点攻关任务,抽调北京、抚顺两个设计院的1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新技术组”。陈俊武阵前受命,被任命为装置设计师。
1963年春节刚过,东北大地上还是冰封雪飘,新技术组的部分成员就奉命移师抚顺石油设计院。国家决定,在抚顺石油二厂建设我国第一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年产60万吨流化催化裂化装置。那时候,饥饿的阴影还笼罩着大地,陈俊武和其他设计人员顿顿包谷面,还常常饿肚子,双腿浮肿,两眼发黑,却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心血浇灌着智慧之花。1963年秋,1000多张设计图纸终于全部完成,年底通过国家的审查。
1965年5月5日,中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这一天投料试车开工。此时已升任抚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的陈俊武担任这次开工的值班工程师。5月8日,装置流程完全打通,清洌的汽油从管道汩汩流出,产品全部合格。陈俊武在长达三年半的攻关战中,显示了高尚的品格和出众的才华。
1980年,兰州炼油厂准备把一个落后的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改为流化床。陈俊武和装置设计师陈道一等及时大胆向兰州炼油厂推荐采用同轴式装置。
1982年秋,兰州炼油厂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顺利建成投产,再生效果居当时全国之冠。这套装置使兰州炼油厂效益大增,当年就收回了4000多万元的投资,成了厂里的金罐子。1983年和1986年,这项设计分别获得全国优秀设计金牌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2年6月,国家一举成立了8个炼油技术攻关组,陈俊武被任命为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催化裂化攻关组有两个攻关项目,其中一项是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另一个重大课题是在上海炼油厂建设一套新型催化裂化装置。
1985年,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应用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上海炼油厂的新型催化裂化装置顺利投产。这两项工艺技术,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中国炼油工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居于世界前列。
陈俊武在工程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和学术理论上的高深造诣,赢得了国内外石油化工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和同行们热情的赞誉。

图片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图为茂名石油化工公司设计院的科技人员在研究设计方案。
肖原供稿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