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6-05-21第1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峨眉山乡(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

峨眉山乡(国画)蒋维德
蒋维德,1941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美协会员。早年师从周抡园先生习画,并得到著名画家余兴公、岑学恭先生的指导。笔耕30多年,擅长山水画,以表现四川特有的山川灵气、风情韵味见长。

保护文化瑰宝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保护文化瑰宝
南琳
中国成语源远流长,大多出自典故,是历代先辈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语言文字中,谁也不能否认,成语有它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连外国人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中国成语的生动、形象、贴切等特色,将其视为东方一绝。说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园地里的灿烂瑰宝,再恰当不过了。
然而,目前一些好端端的成语却在遭受厄运和劫难。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报刊、电视等一些主要传播文化的媒介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围剿和肢解着成语,那些被改头换面,被抽筋断骨,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畸形成语,堂而皇之、有声有色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大有蔓延成风之势。如服装广告用“百衣(依)百顺”,“别具一革(格)”;酒类广告用“饮(引)以为荣”,“饮(引)人入胜”,“天尝(长)地酒(久)”;药品广告用“无胃(微)不至”,“咳(刻)不容缓”,“痔(志)在必得”;手表广告用“一戴(代)添(天)骄”;摩托车广告用“骑(其)乐无穷”;口服液广告用“口蜜腹健(剑)”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这些广告只是改动了成语中的个别字,但实质上把成语的原意完全改变了,而且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
广告作为一种商战手段,想利用成语琅琅上口、言简意赅以及浓厚的文化味等特点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达到促销的目的,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无可厚非。而且,只要运用恰当,其效果也是好的。但如果生搬硬套、移花接木地篡改、糟践成语,那就严重破坏了成语所固有的文化底蕴,使其文化品位降低;更令人忧心的是,它极大地损害了民族语言的健康和纯洁,流传在社会上会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分辨能力差,他们对那些同音不同义的字本来就容易混淆,因而更易受害。这种误导作用,如任其发展下去,贻害大矣!
从法律的角度讲,糟践成语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广告法》中明文规定,广告内容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早在50年代,《人民日报》就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健康和纯洁而斗争》的社论,今天我们非常有必要再次重温。眼下,净化文化市场的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加紧进行,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并行动起来,把净化广告用语也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彻底扫除玷污、亵渎成语的不良现象,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不负人民养育情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不负人民养育情
郑爱泉马晓冬刘洪义
一夜浩荡的春风,撕裂了紧锁讷谟尔河的坚冰。沉寂了一个冬季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背负着层层叠叠的冰排呼啸而下,发出“咔嚓、咔嚓”震耳欲聋的撞击声,仿佛在向世人宣泄着她那不息的生命活力。
如此壮观的景致,流淌了千百年的讷谟尔河每年初春都演绎一次,但在市委书记王荣生的心里,每一次都有着全新的感受。在他的心目中,这就是一条母亲河。他深深地爱着她,也离不开她。因为有了这条美丽的河流,共和国的版图上才有了这块以盛产马铃薯、小麦和大豆而饮誉全国的黑龙江省讷河市。这块神奇的沃土,养育着70万勤劳智慧的讷河人,也养育着王荣生和他的同事们。
或许是缘于这条河流赋予的生命活力,作为讷谟尔河的儿子,王荣生也像这条河流一样,不停地奔跑着,尤其是他走上了领导岗位之后,更是如此。1986年,已经担任常务副县长的王荣生主抓城镇建设。他提出,用8年时间把讷河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城。有人讥笑说这是“马歇尔计划”,可王荣生没有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失望,他带领大家苦干实干,8年过后,凡是再到讷河的人,都为这里发生的变化而吃惊。街道宽阔整洁,公园山清水秀,电话四通八达,楼房鳞次栉比……去年,讷河捧回全国卫生城、全省文明城和综治先进城的奖牌。
曾任教师的王荣生在担任市长期间,格外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要筹资数百万元用于教育事业。有人说发展教育投资大,见效慢,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王荣生说:只要对发展经济和农民致富有利,就是他人的嫁衣裳也一定要认认真真做好。为表示自己不可动摇的决心,他亲自兼任市职教中心学校校长。如今,全市成、职校已发展到23所,家庭技术学校1752个,有1500多农民拿到了绿色证书,80%以上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项以上实用技术。全胜乡农民运用学到的技术发展立体农业,人均收入由500元猛增到5000元。讷河市连续13年夺得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每年以3000万公斤的速度递增,在全国百名产粮大县中排名第22位,居黑龙江省之首。
如果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那么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走上领导岗位后,王荣生始终把勤政爱民当作自己的座右铭。1990年夏,讷河市连降暴雨。入夜,察看汛情奔波了一整天的王荣生刚刚睡着,忽被外面的风雨雷电惊醒。他想,暴雨是否会使地势低洼的东大平房居民区被淹?他立即起床,披上一件雨衣就闯进了风雨中。时间已是夜里12点多钟,瓢泼般的大雨挡住了他的视线,他手拿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里跋涉着,一家一户地察看着,并组织大家转移到安全地带。这一夜,有十几户的住房被雨水泡塌了,但却没伤着一个人。
在大兴安岭发生全国震惊火灾的日子里,王荣生21天吃住在单位,没有回过一趟家。7月,松花江水泛滥,省防汛指挥部要求讷河在接到通知的第二天下午,将30万条草袋送到灾区。正发着高烧的王荣生连夜组织人力筹货装车,整整干了一夜,天亮时分,30万条草袋及时发走了,王荣生却偎在沙发上睡着了。人们见了,都悄悄地退出了办公室说:他太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
王荣生就如一头拓荒的牛,从政27年埋头耕耘了27年。他从不谈自己的功绩。但党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好干部、好公仆。黑龙江省政府和齐齐哈尔市政府先后为王荣生记功11次。面对这些荣誉,54岁的王荣生却看得很淡。他动情地说:“是奔腾不息的讷谟尔河给了我不竭的力量和智慧。面对这亘古流淌的母亲河,面对生我养我的70万父老乡亲,我要把全部的爱都献给我脚下的这片热土,这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义务。”说这话时,王荣生的内心如同这条河流,心潮澎湃,浪涛奔涌,要不然,他的眼里怎么又盈满了泪水呢……

桑植

第12版(副刊)
专栏:

  桑植
彭学明
桑植是一个小县,很不起眼,没多少人知道。但若有人告诉你,那是贺龙元帅的家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你就马上记住了,并且会立刻生出一种敬意:哦,原来是革命圣地。了不起!
去桑植时,正下着蒙蒙细雨,整个桑植都飘着一层湿湿的水烟,湿湿的水烟在小城的上空走走停停,聚聚散散,似乎有什么扯不断理还乱的情缘,一步三回头。那些楼、人、摊点都浸染在水烟里,刚从水里钻出似的,烟雨人家。两条小街,如两条扁担,把小城直溜溜的挑起来,一上一下,颤颤悠悠。一条绿色的河流,亦从远方穿来,被弹成两半的小城,任唱歌的音符溜进溜出。
然而,桑植的美,不是城,而是村,是那些蛰伏在群山中的乡村景色。
桑植的乡村是在山沟沟长大的。开始是几户人家、十来户人家,慢慢地,人丁兴旺,繁衍成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成为一个村落。木板,青瓦,吊脚及屋前屋后码得老高的柴垛,就是桑植人世袭的民居。民居都上了年纪,年复一年的时光之流,已将它们打磨得黑光发亮。墙壁上本很鲜亮细密的条条木纹,此时已粗砺地凸现出来,有水走过的痕迹,渍渍斑斑。墙根墙脚,则往往光溜溜的,亮,是孩子们靠在墙上玩耍时磨成的。秋收时,因为太忙,那些桑植人就把花生、黄豆,连根带果地拔出来,架在一扇扇排方上,包谷壳也未剥掉,只是向后拢起来,十个八个地系成一束,一提提地挂在横梁,金黄金黄的包谷粒,吐着秋天的淡香。
这些山,实在是城里任何一个公园所不能比拟的,随便一个石头、土块,都比城市公园的妩媚。自然的灵性,使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活泼、生动。山是四季常绿的,花是四季常开的,绿和花,永远是山上青春的笑脸,在树影间灿烂。在天子山上,我们看到,山全是一根一根的,像雨后春笋,群峰挺立,万木竞秀,疑是支支遗在山谷的画笔。那山太美得朦胧、绿得诗意了,以至于无数前来写景的画家不敢做画,写诗的诗人不敢做诗,只能呆呆地望着群峰连声赞叹。
千座座山来千道道水/万户户人家万尾尾鱼/看一眼眼你就会醉/喝一口口你变成蜜——不用说,听这民谣,就会心旌摇荡,神魂颠倒。世上没有比这更好的溪流河水了!你看,那些水像从神话里钻出来一样,完完全全的绿。翠绿,碧绿,嫩绿,深绿,祖母绿。这似乎不是水,而是一河翡翠,一河碧玉,一张巨大的绿叶,一匹修长的绿缎,或者一只绿色的眼睛。这是明净本质的绿。这是羞羞答答的绿。这是欲罢不能的绿。这是能使我们跳进水里钻出水面时,也披满了淅淅沥沥绿意的绿。没有见过这么绿的水啦,绿的温情打动我们。桑植人,架一叶扁舟,在绿色中穿梭。花花绿绿的鱼儿,成群结队,碰着船舷。深山溪谷,万籁俱静,划船人一声响亮的吆喝,惊飞无数的水鸟。打柴的小伙、采药的老人、种地的把式,都此起彼伏地接过声来,这山那岭,不见人影,只闻吼声,桑植乡间最为简单、直接的一种歌声。
因了这山的青嫩妩媚,更因了这水的青嫩妩媚,桑植的男女个个出落得俊秀完美,手背、脸皮、抑或别处,只要轻轻一掐,就会有一道血红的印痕久久不去。而他们的性格却个个都像山上最硬的青?木一样,坚韧顽强。什么样的苦都能吃,什么样的死都不怕。当年,贺龙元帅就是在桑植芭茅溪用两把菜刀砍碎盐局,打出了一片江山。桑植的人们紧跟着贺龙,转战在这沟沟壑壑,开辟出了一片红色的土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继而又从这块根据地的心脏刘家坪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贺满姑、贺锦斋、王炳南等在桑植土生土长的几位红军师长以及数以万计的桑植战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生命。由此,桑植成了一部革命史书,字里行间,全是打着绑腿、戴着八角帽的战士。桑植,不但是一幅深埋远山远水的旷世之画等我们去看,也是一本厚重辉煌的革命经典等我们去读。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