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6-05-09第9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9版(理论)
专栏: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王云坤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保持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资源产业优势,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条已被国内外实践所证实了的成功之路。国外农业发达国家无一不重视按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村经济。我国一些地区近几年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了积极效果。吉林省的一些产粮大县,紧紧抓住粮食,特别是玉米这个优势,通过过腹转化和加工转化,带动了畜牧业和食品、医药工业的发展。全省初步建成了以农畜产品转化为主的工贸小区一百个,这些小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利税已经占到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利税的近五分之一,对周围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比如,榆树市去年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一点八。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们要通过农业产业化这种形式,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分散的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连接起来,将农村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考虑,借助城市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收购、销售等都按计划进行,农民承担的风险很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这一切都要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农民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还要承担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能力,有效地预防或分解双重风险。因此,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把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经营活动、市场容量统一起来,依靠利益这条纽带联结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就能够有效地克服盲目生产、产销脱节、生产起伏、效益波动等实际问题,从而保持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过去一些地方经常出现的阶段性剩余、结构性积压、季节性卖难,实际上就是因为缺少这种内在的联系。
目前农村的发展已经进入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等原因,在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结成风险共担的利益统一体,才能增加抗波动能力,增强市场竞争的活力。市场经济越发展,产业关联越紧密,产业化程度就会越高。同时,实行农业产业化也是有效地实现政府调控目标的重要手段,要通过产业化来凝聚产业群体优势,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已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来抓,农业产业化已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农村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农业产业化在一些地方已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吉林德大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其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在过去的三年中翻了两番,形成了饲养加工五千万只肉食鸡的生产规模,加工转化玉米三十万吨、大豆三十万吨,带动周围五个县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一万五千人就业,有一千三百多户农民年纯收入超过万元,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四千万元。一九九五年这家公司的产值已达到十五亿多元,创利税八千万元,创汇收入八千多万美元。我们应当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失时机地把农业引导到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上来。

新时期道德建设研讨会述要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新时期道德建设研讨会述要
岳伦
最近,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科院联合召开了广东省新时期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共160多人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对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了研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许多代表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比如,在道德与物质利益关系上,市场经济重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要求树立起义与利、道德与经济相统一的新观念。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市场经济纠正了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的倾向,承认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利他和利己相结合,为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提供了新条件。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市场经济克服了平均主义倾向,为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提供了基础。市场经济有助于平等、自由、竞争、自主、进取观念的形成和强化,对于有效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对传统道德和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扬弃
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道德发展进程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与会代表的共识。我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道德在总体上已经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高扬反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旗帜。然而,在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中,也不乏我们今天仍应批判继承的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以及需要弘扬的民族传统美德,如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热爱祖国、共抗外敌,等等。即使是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为政治目的的儒家伦理,其中不少思想还有批判继承的价值,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义取利的价值观、以和为贵的人际观、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等等。
与会代表认为,我们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道德建设方面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形成了尊重科学、追求民主、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忠于人民、团结群众、为人民服务、信仰共产主义等道德理想和规范;建国后,又初步形成了以共产主义为理想、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五爱”精神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与会代表还认为,西方伦理思想中也有些合理的东西,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和借鉴。
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与会代表认为,构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遵循以下原则去努力探索:一是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适应;二是要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相一致;三是要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四是要与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精神文化成果,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相统一;五是要与批判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使社会主义新道德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相一致。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以集体主义原则和体现集体主义原则的“五爱”精神为核心。
与会代表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又有自身演变发展的特殊规律。道德进步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发结果,而是要通过人们在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立为本、虚功实做、从基础抓起的方针和思路。当前要抓紧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道德理论、规范的建设工作,建构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二是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道德水准;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培育良好的道德氛围;四是健全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五是加大赏罚力度,确立道德调控权威。

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沈者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果。根据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状况,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表明,一个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是否有起色、有成效,主要取决于那里的党政领导干部对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如果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比较深刻,工作就自觉,决心就大;反之,就是另一种局面。因此,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首要问题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四大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日益重视,“两手抓”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有一部分同志对抓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劲头不足;有的同志甚至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会分散搞经济建设的精力。产生这些思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志的思想深处还有种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把经济搞上去;二是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自然会好起来,或者是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来抓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迟;三是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虚的、空的、软的,可紧可松,没有尺寸可量;四是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花了精力、花了时间、花了钱,一时看不出效果,而抓经济工作,搞城市建设,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成果,等等。这些思想认识显然是不对的。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多次告诫全党同志:“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此,要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最重要的是用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当前,我们要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大背景,从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确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胜利实现,来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体制、队伍、投入等种种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几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委、市政府联系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等问题作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较为明确的工作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杭州市的实践看,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应当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只有党委、宣传部门抓,逐步向在党委领导下,四套班子合力抓的方向转变。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经济战线和一切部门的长期共同任务。”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委的事,主要又是宣传部门的事,而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是抓经济工作和日常行政工作的。随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人们逐步澄清了这种模糊认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1994年7月市委召开七届三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六年规划;接着,市里四套班子召开了“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在市委领导下,市里四套班子合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尽到各自的职责。市政府在重视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抓社会发展;在抓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重视发挥精神文明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几年来,市人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加强了对精神文明领域的执法监督。市政协于1994年、1995年都召开政协常委会,专题讨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市政协委员经常视察和调查文物保护、环境治理、教育科技、文化市场、青少年教育等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工作,并且提出许多建议。这种四套班子合力抓,各部门共同管的做法,使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大合唱”的势头和氛围,从而使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明显增强,各项工作越来越主动。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要从零敲碎打的随意举动,逐步向既有长期目标,又有阶段性计划的方向转变。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可是,一些地方抓精神文明建设,由于缺乏计划性,缺乏长期目标和总体思路,从而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深切地感到,精神文明建设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确立长期的工作目标,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以后,市委、市政府着手制定了《杭州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1994年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制定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六年规划。1995年市里又相继制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规划》、《杭州文化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根据长期工作目标,全市每年重点抓几件事,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改变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胸中无数、零敲碎打、做到哪里算哪里的状况,使得这方面工作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循序推进,不断深化。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要从虚多实少、空泛无力,逐步向虚功实做、求真务实的方向转变。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中央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重在建设,就是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1994年市委提出,要把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各项基础管理结合起来,着力创造杭州的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实现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文明感。这些内容既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广大市民和中外旅游者、投资者的愿望和要求。这样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够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投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去。去年我们还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把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法制建设和培养市民文明意识、公德意识等工作都带动起来了,避免了精神文明建设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通过这些活动,许多同志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是软任务,而是实实在在的硬任务。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单纯地抓“德治”、抓宣传教育,逐步向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道德的力量,重视思想教育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思想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有损于社会公德的消极现象时有发生:新安装的垃圾箱被人推倒,电话亭遭人破坏,马路上的窨井盖被人撬走。由此我们感到,丰厚的物质文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不仅要有道德作支撑,还得有法制作保障。如果不采取有效手段来保证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贯彻,整个社会就会混乱无序。正如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所指出的:“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因此,在建设现代化都市进程中,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时,我们必须一手抓思想道德教育,一手抓依法治理,坚持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并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逐步奏效。
第五,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单一活动载体向多种活动载体转变;从号召和要求市民群众去做向吸引市民群众踊跃参与转变。我们过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主要是发号召提要求,依靠行政手段发动群众去做,这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群众总认为是“你要我做”,缺少主动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不大。近几年来,我们着力改进工作方法,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在“塑造杭州‘天堂’新形象”大讨论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符合群众愿望要求的、吸引市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我们组织的“我看杭城新变化”活动,吸引了3万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使广大市民群众从杭州的大变、快变中看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实际的爱国爱乡教育,激发了市民群众热爱杭州、建设杭州的主人翁责任感。1994年我们组织了庆祝建国45周年庆典活动,市与省联手搞了11项群众性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参加,爱祖国、爱杭州、爱社会主义气氛十分浓厚,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凝聚力。还有“西湖护绿大行动”、“援孤助残大行动”等活动,也都吸引了驻杭部队官兵、青年学生和各阶层群众参加。1995年,我们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为契机,市和各县(市)区、各行业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40万人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组织以抗战史为主题的报告会1960场,受教育的群众近40万人次;还有5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这些活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为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只许搞好不许搞坏的硬任务。我们一定要遵照小平同志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的要求去办,全面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项任务,积极探索、总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国家全景观”简介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国家全景观”简介
黄亮宜撰写的《国家全景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问题》一书,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书着力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而重点是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问题。该书详尽地描述了国家属性结构在现阶段呈现出的特定状况,指出国家至今仍在不同领域里担当着不同角色,它们要同时表现自己的存在,共同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应适当搭配,协同动作,有机结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家作为多种角色所产生的综合效应,防止出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顾此失彼的弊端。
该书不仅注重从理论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而且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实用价值的著作。(董得明)

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出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出版
侯且岸撰写的《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对“美国现代中国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作者在论述这一研究课题时,力求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把学术理论、研究规范、思维模式分析与学术史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深层次上把握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达明)

执政党反腐败斗争新作出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执政党反腐败斗争新作出版
姚桓撰写的《执政党反腐败斗争研究》一书,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执政党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特点、危害,探讨了共产党为何最终能克服腐败现象等问题。该书还对人们关心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执政的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打破历史周期率,怎样正确认识新时期的腐败现象,反腐败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等。(闻尧)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