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5-08-26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巴山执法人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巴山执法人
谢朝平谭伦贵
他没有想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会创造什么辉煌,会成为被关注的人物。
邓光德,一个敦厚的农民的儿子。他的父亲连生产队长也没当过,社会关系中更无显赫的亲族。在达县麻柳镇那个偏僻的山村,邓光德度过了吃糠咽菜和遭人欺凌的童年。解放后,他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种种磨砺。1963年步入军营后的24年间,他的生命之河才一改往日的沉重和抑郁,变得奔腾欢快起来。1987年,时任国防大学保卫部副部长的邓光德转业到原达县地区公安处,后调到达川地区检察院。从此,这个干啥都能干得好的巴山人,有了进一步施展才华和领导艺术的舞台。
走上检察长岗位后,邓光德用执法的战绩获得了四川省检察院“创造了一流法纪工作,成为我省法纪工作楷模”的赞誉,用全方位为社会服务的实绩受到了党委、政府的表彰,1994年被评为省“优秀检察官”、“优秀党员”,今年4月被高检院授予“模范检察干部”的光荣称号。
这个从不搞“轰轰烈烈”甚至不会烧“三把火”的人,从当检察长那天起,就一直扎扎实实地注意提高个人和单位自身的素质。他说:“检察机关要有效地实施法律监督,首先要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
去年5月,分院一名干部借帮助一位农村学生在达川市联系单位为名,收取其现金7000元。邓光德听到以后,怒不可遏,立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决定对这个干部采取强制措施。有人劝他:“是不是不忙捅出去。”邓光德断然拒绝说:“为什么不捅出去?正人不先正己,还提什么严格执法!”这个干部被处理曝光后,一直关注此事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赞叹。此事同样也得到了干警们理解,都说,严才是爱,何况邓检察长对我们历来就很知冷知暖。1992年以来,分院118人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6个处、室、局被省院评为先进,29人获高检院、省院的记功表彰。
一种坚定不移的执法思想,一股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被邓光德用含蓄的笔调镌刻在达川分院大门上方那青天白云的装潢图案和上端圆形白色下端方形黑色的院碑上,对自己的这些设计,邓光德的说明是:这里讲规矩、成方圆,黑白分明、执法如山。
1993年,为处理大竹县的一个案子,他的家庭和他本人都受到许多威胁。这时,邓光德感到一阵沉重和惆怅,捍卫共和国安全的执法者,自己的安全却受到威胁,一个检察长尚且如此,下边办案的同志又会怎样呢?但他很快驱走了内心的迷茫和悲哀,用毫不妥协的斗争战胜了邪恶。1995年春,这个案子终于得到了处理。
执法中,法律和亲情常会发生冲突。有人断言:在中国,无论你怎么超脱或防范,始终挣脱不了盘根错节的网络牵系,更无法战胜“人情攻势”的包围。有一次邓光德处理一个案子,几个罪犯有的是邓光德的同学,有的是邻居,还有一个是亲戚。案件侦查中,家乡那些送条子的,说情的,劝他“别把事做绝了”,哭着求他“拉一把”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面对这些父老乡亲和好友,邓光德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鼻子酸酸的。他想劝告他们,他想他们理解自己,他希望他们能深明大义。但当他反复说出那句“我虽握有大权,却无权干徇私枉法的事”时,亲朋好友们都翻脸了,都没有原谅他。随着几个罪犯被判刑,邓光德回乡后还免不了要听听那“无情无义,六亲不认”的骂声。但他心中依然明净似水。他坦然,他无憾。他安慰自己:执法者也许命中注定要多一份孤独寂寞。何必为此而伤神,就认了吧。
秉公执法是他的唯一准则,温良和善、慈祥宽厚的邓光德常常显露出一种顽强的执著和抗争的锋芒。
1992年2月达县地区有位公安干部用皮带、电警棍、练功石锁对几位煤矿工人进行刑讯逼供,打人致伤。邓光德闻讯后,怒不可遏,立即指示分院和达县检察院干警:“一定要严肃查处那些执法犯法,欺压百姓的人,给受害者一个公道!”他依法对违法公安干部进行处置。有人劝邓光德不要那么硬,刚当检察长,少栽点刺……邓光德火了,“对这种践踏法律、欺压百姓的人软就是渎职,这刺我栽定了!”他鼓励办案人员,“放心大胆地查,天塌了我邓光德顶着!”
邓光德对诬告现象从不鲁莽从事,而是深入细致地调查,查明案情再作决断。有人劝他,管这种事会惹火烧身,少管为妙。他却说,给被诬者一个公道,不仅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也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这种事哪怕赴汤蹈火也要管。从1990年起,邓光德分别到被诬告者的单位调查情况,召开大会公布结果。有些被诬陷的厂长、经理们身上的“黑锅”卸下后,心情舒畅,集中精力抓工作,这些厂矿、公司的生产经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邓光德虽被“火烧”了一次又一次,但他无怨无悔,对法律依然忠诚不移。

一个日本宪兵的忏悔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一个日本宪兵的忏悔
段心强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北大营打响第一枪,揭开又一场侵华战争的罪恶序幕。就在这一年,一个叫土屋芳雄的日本青年应征入伍,被编入“满洲独立守备队”,后来到宪兵队,逮捕、审讯、屠杀了大批中国人,在东北大地上留下许许多多罪恶的足迹。1945年日本投降,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
1956年,土屋芳雄被释放回到日本,他在日本参加了“中国归还者联合会”,先后出版发行4本书:《半生的悔悟》、《我对侵略中国的悔悟与谢罪》、《关东军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访中谢罪记录》,还在各家报刊发表忏悔、谢罪的文章73篇。他这样写道:“我当时还没有考虑到人生的尊严,只把野心凝固在效忠天皇上,对成百上千善良的中国人民无端地逮捕,非人道地审讯,野蛮地杀害,是人间不应有的鬼畜行为……”
他还和其他人一起,自费到日本各大城市组织报告会,并亲自演讲,向国民介绍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讲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遭到的苦难,蒙受的巨大损失。
当年被他逮捕、审讯、判刑的抗日青年刘长青解放后已成为作家,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发表了《我在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活动》一文,被日本法政大学西田胜研究所搜集在《从地球的一点出发》一书中,土屋芳雄从书中知道刘长青还健在,便远渡重洋,来到沈阳,登门谢罪,一边叩头,一边道歉。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到来之际,他自己设计、自己提供资料——照片、图书、录音、录像70件,搞了一个内容丰富、很有说服力的《日本侵华展览》,送给辽宁省近代史博物馆,展出后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赶来观看。
他还甘心作桥,沟通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
事实证明:土屋芳雄确是放下了屠刀,变成了“佛”。但是,从手持屠刀到立功赎罪之间,是什么东西沟通的?
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不得不举起白旗的时候,土屋芳雄作为战犯进入了我们的抚顺战犯管理所。为了使“人性”尽快回归,我们的战犯管理所为战犯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环境。土屋芳雄白天翻阅他原以为是“功绩”、今天成为罪证的照片、录音,晚上扪心自问自答。中国母亲思念儿子的泪水,孩子呼唤爸爸的惨叫,年轻人不待结婚就走了的悲剧,才华被毁灭的惨祸,一直纠缠着他,头脑中像有一窝蜂,出出进进,蜇得他神经疼。他自问:“你有母亲、儿子吗?”自答:“有,他们都健在。”自问:“你想他们吗?”自答:“想,恨不得马上飞到他们身边。”自问:“你养个儿子眼看大学毕业却被杀害啦是啥滋味?”自答:“我恨杀人者,要和他们拚命。”他越想越感到自己罪行严重,对不起中国人民,写出自己的悔过书:“在我手下被害的中国人太多了,想起当时我鬼畜般的姿态,悔悟之心情满怀。我这个宪兵使无辜的中国人民受到如此苦难,深深地向受害者赔罪。”
抚顺战犯管理所还把受害者的起诉书交给他看。王鸿恩年迈的母亲在起诉书中这样写道:“土屋把我这个寡妇的独生儿子逮捕投狱,由于惨酷拷打,儿子出狱就死了,是土屋杀害了我的儿子,要求政府给讨回这血债。”他看后不寒而栗,有这些母亲指控,他自认为死刑已定。可宽厚的中国人民见他有悔改之意,不但给他一条生路,而且送他回国。他被深深地感动了,要用一生的行动洗刷自己的罪行。他一再表示:“不管国家是什么态度,我亲手犯下的罪行,除了自己谢罪,别人是代替不了的。”他在给作家刘长青的信中写道:“中国人民在抗日救国战争中如何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之事,日本人还是不大了解的,请你今后继续写抗日战争的经历,使那些至今尚未承认那次战争是侵略战争的人汲取教训。我也将继续通过我的经历,揭露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错误,促其认罪。”
(作者单位:本报辽宁记者站)

我们总有那一天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我们总有那一天
陈沂
这是写于抗战时期一九四三年三月的一首旧作,今天拿出发表,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作者
我们总有那一天,
像在太行山的山城里:
炉边对坐,
共话衷情,
那时你还是一个刚出门的学生,
我也是第一次走进这样的山城,
可是我们都像早已相识一样,
那么熟悉,那么热情,
一点也不感到陌生。
从此,我们虽各在一方,
转战于崇山峻岭,来往于车辙马尘,
但我们彼此的心,
却越来越贴近。
我们总有那一天,
像在我们的总司令部:
那时你刚从前线归来,
我也是战后才回到家中,
你一时还未来得及到党校报到,
就留在家中帮我抄送延安的文件,
就在那天的晚上,
在房东老大娘的关怀下,
我们举行了人间最纯朴的婚礼。
从此,我们身心都结合在一起,
我们发誓:
对人民要忠诚,对爱情要坚贞。
从此,我们更愉快地工作,更勇敢地战斗,
我们的幸福使同志们欢庆和羡慕。
我们总有那一天,
像在河北平原的沙行里:
春风送来花香,
人群潮涌般地争求解放,
减租、减息、增加工资,
还配合着反汪(汪精卫)。
那时我们都才从太行山下来,
面对这一望无际的原野,
敞开我们透明的心扉,
迎接伟大的人群,改造自己。
不幸的是我负了伤,
你也怀了第一个孩子,
三月医疗,担架、战斗、转移,
我们都有了新的体验。
我们检点了天真的想法,
懂得只有依靠人民,
才能顽强地战斗不息。
从此,我们更加相爱了,
我们发誓:
我们要永远战斗在一起。
我们总有那一天,
像在鲁西大平原战场上:
天上响着敌人的飞机,
地上驶着敌人的坦克,
我们随着四五千同志,
奔驰着,战斗着,
我清楚地记得:
当敌机掠过我们的头上,
炸弹掉下来的时候,
我们都相互地叫了一声:
“亲爱的,侥幸呵!”
我们相视一笑。
这笑呵,洋溢着胜利的欢乐。
我们总有那一天,
春风吹来了信息,
春风送来了花香,
在东海之滨,
在丘陵地里,
像在太行山的山城,
像在我们的总司令部,
像在鲁西大平原的战场上,
像在河北平原的沙行里,
我们将同声歌唱:
“明天,我们飞向东方。”

金色的大竖琴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金色的大竖琴
徐迟
车很快,从武昌的东湖路转上了徐东路到徐家棚那儿,一霎眼就到了“停车!未经允许,不得入内!”的路障前面。但我们没有停下车来,因为这是大桥局的车子,有着可以上桥的通行证。上了桥,只是速度减慢了一些,驰过第17号桥墩,第16号桥墩,然后车停在第15号桥墩的前面。我们下车,向着第14号桥墩走去,便到了这个世界级桥梁的伟大建设工程的枢纽区。这里那里三三两两戴着火红色安全帽头盔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正在来回忙着呢。今天有风,还有点小雨丝,然而天色怎么那样光亮,亮得就像在天上,在云霞里一样。长江就奔流在我们幽深幽深的净空底下。大桥局副局长兼指挥长胡栋材、副指挥长兼副总工程师刘长元、顾鸿祺和长江二桥项目总工程师刘钧岩,一起迎上前来。
这是在哪里?真不知道我们是在哪里?这是什么个时空场合?我怎么知道我们是在什么个时空场合里?不知道,我怎来到了这儿?以致我惊骇了,震惊了,我来到了这至高无上之地!见到了这些建设家!这就是二桥吗?简直像天上的一架竖琴,是一架所有乐器中最高贵的乐器。金色的大竖琴,又不止一架,而是两架并排在一起,那么多的琴弦斜拉着的大竖琴;还不止两架,而是四架斜拉着琴弦的竖琴,不不不,对过还有两架,一共是六架,呵!还有两架,总共八架!八架竖琴,排成两行,并列一起,密密麻麻的琴弦,整整齐齐的琴弦,成了两座金字塔一样的画面。
我忽然想起了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里的诗句:“李凭中国弹箜篌”,这是《李贺诗集》卷一里第一首诗。“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我是激动起来了。多么美丽的大桥呵!在我的眼前,又是这些人,在此等高时空区里的人,像是天神一样的人,建起这样的一座大桥来的人。胡指挥长和刘总、顾总、刘副总他们带领着我们,在这几架竖琴之中穿来过去,又从一座塔走到另一座塔,看这双塔双索面的大桥,听他们说话,似乎听到了它们奏出了动人的乐音来。风吹云飞,江水流动,悠悠琴声,徐徐飘扬。
他们先带我们来到个牌楼之前,仰看了李先念所题“武汉长江二桥”六个大字。然后听他们的指点和述说,两座巨人似的双塔如何从深水中上升。它们如何从岩盘上站起来,准备肩扛着、臂挽起一排排的平面形的双索。然后,挂上竖琴弦的钢的双索面。这双塔的高度,均为190米。塔的脚踩在水中,足趾插进深水下最坚硬的岩盘的27米深处。小腿弯出在水面了。净空很高,巨人的腰就成了桥面,H形的上半身挺出在桥的上方,左右两肩和两臂提悬起各自的两架,一共是四架竖琴。这是许多古国都曾拥有的,西名Harp,我国古称“胡乐”、“竖箜篌”。我在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博物馆里看到过古波斯竖琴,琴架是用华丽耀眼的黄金铸成的。《史记》里记载着,轩辕曾“使素女鼓五十弦。悲。破为二十五弦。”故李贺的诗中,有“二十三丝动紫皇”的一句。二桥究有多少根弦?我没有能去数清楚它们。而塔顶高出于其上,再往上看,最高处当然是巨人的天灵盖,从那儿不光可以下瞰三镇,作为一个大体上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交通中心城市,就可以从这里北望京华,南望深广,西望珠穆朗玛峰,东望福州鼓浪屿、杭州西湖、大上海及在它的旁边那个小运河和我的水晶晶的家乡了。
他们在陪我们看,还一面讲解:双塔之间,即主跨度400米,加上它们的两侧各有一孔,这一联三孔是(180+400+180),完全放得下称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的位置。(这“刚构”是刚度框构之意)。桥面的宽度:在斜拉桥部分为29.40米;在其他部分为26.50米。车道23米,设6车道;人行道有1.50米。至于通航的净空,是通航水位以上的24米,可以通行万吨巨轮。
为让我们能有一个全桥纵断面的亲切感觉,我们驰车去了将来要建一个观赏全桥的公园,仿佛就在未来的一条长廊之上,看到一直线,笔直笔直横在大江上,远望又像一艘江上的船,挂着四张大帆,现在中国已看不到帆篷的美丽风景了。我们既不愿意利用风力,也不怕机声噪音的污染,我是颇感遗憾的。可比不上地中海边,蓝色海岸上,可以见到多少彩色斑斓的鼓胀着饱满的风的风帆呵!
回到指挥所,我们就座谈起来了。建这二桥可遇到过无数艰巨的困难:一上来就碰到了桥下的地质结构复杂,在泥质和钙质胶结岩层中夹着大小各异的鹅卵石,他们给我看了一个样品,丑八怪似的东西,要钻进去很不容易。最后当然是下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在砾岩上钻孔的多种困难一一克服了。
在1994年8月,主桥墩这一对擎天巨人忽然挑起了4个桔红色的“钢篮”来,却不是国际通行的4米挂篮(若用了它,这座桥就要拖到1996年才能通车)。它也不是日本的衡厚大桥上采用过的7米挂篮,而是我们自己首创的,平台复合式的8米牵索挂篮,世界上还没有过的。那么是谁首创它的呢?大桥局教授级高工华有恒、周璞两位,他们早有此想。不断琢磨,一时他们满脑子全是挂篮,食不甘味,夜不能眠。在大桥工程局的《工程纪实》中说道:“为使8米挂篮构成一个良好的运行体系,他们仔细地考虑了每一个滑轮,每一个零件,研究出了挂篮的伺服系统,保证挂篮能灵活运行,为了省掉桥身无法支撑篮‘长尾’,他们创造性地提出改变普通挂篮的简单受力结构,采用为吊杆、后吊杆、牵索和三角架等共同受力结构,这在世界建桥史上尚无先例。”
然后,有关专家为之开了10次会议,桥研所对主梁横格之受力,作了模拟试验。多次论证,初步肯定后,才进入具体的设计阶段,集中了大桥局的8位工程师自行组织设计,由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王仲康兼任设计组组长。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挑战性的设想,使挂篮在完成8米一次的悬浇的同时,可兼作主梁预应力钢丝的张拉平台,和主梁合龙时的施工平台。他们一共画出了156张图纸。大桥局的船舶工程公司承担了挂篮制造的任务,300多名职工加班制造,第一套挂篮终于运抵工地,拼装后的静载试验一次成功。渐加快而缩短,接连地创造了世界纪录。
今天,滔滔江水之中,一双主塔张开392根碗口粗的钢索,挑起了相当于42艘5000吨级大轮船重量的梁体,这梁上也载满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38年前,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我在通车之日的《长江日报》上写了一篇赞美它的颂歌。我狂热地欢呼过它。然而今天再来看一桥,就显然感到它狭窄,不能和我们的时代相称了。通不过繁忙的车辆,时常堵塞,非得有新桥不可了。
多么幸福的武汉市市民呵!现在你们又有了一座美丽的桥!武汉长江二桥!在我看来简直是一座最新颖的巨型雕塑!这是一座跨世纪的桥!这座桥可以使我们毫无愧色地大踏步地跨入新世纪!它很美呵!它的美是高科技的美!它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是高科技的思维花朵!它是几何力学主义的雕塑!没有高科技就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崇高的艺术品!呵!高科技!呵!新世纪!

藏区纪行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藏区纪行
白渔
雪堆里的拉伊
一夜大雪,重新组合了山川地貌,充填了沟,遮住了崖,润泽了水。空气清冷、新鲜,就像品尝冰镇过的椰子汁。只有地鼠狐狼的爪迹,印在巨大的白笺上。觅食的雪鸡,发出声声啼叫,更显出原野寂静、广袤。
突然,我发现身边的雪堆上,有一个小孔,轻悠悠飘出一丝热气。莫非白雪下有火种在运行,潜伏着生命的暖流?
正在我惊疑未定之时,雪丘下飞出一串拉伊(藏族民歌),把正在觅食的雪鸡惊飞了。
随地站起一个藏族青年,一抖大皮袍上的残雪,打一声长长的口哨,甩出一记响鞭,周围的小雪丘全动了起来,裂的裂开,散的散了,扑隆隆,站起一群黑压压的牦牛。
昂头、尥蹄、甩尾巴,抖起片片雪雾,在阳光映照下,浮出一团团云霓。
“加扬!是你。”一个给钻井队送物资的藏族汉子。
“离帐篷这么近,怎么睡在露天?!”我不无疼爱地埋怨他。
“惯了。不好惊动你们。”这勇武的青年,轻声地回答,竟带几分羞涩。
原来他昨夜冒着风雪赶牛到此,灯光就在眼前,他却没到我们的帐篷投宿。解下牛驮子,拣一块岩石当枕头,一件大皮袄连头带身一裹,就呼呼大睡,任大雪在身上堆成小山丘。
加扬就是这样驱赶牛队,驮着钻井队急需的粮食、蔬菜、钻头、器具来回翻山越岭。无论大雪漫天,山洪暴涨,都不能阻止他的脚步。难怪井队人都说加扬和他的牛队是通向2000的钢铁运输线。今天,我像欣赏神话活生生地见识了!
加扬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边哼着山歌,一边把驮子绑上牛背,然后对我一笑:“尕正切!”(谢谢你)便赶着牛群,踏雪而去。
我久久望着加扬甩着绳鞭,打着口哨的身影——阳光把加扬和牛队,剪纸般地贴在湛蓝的天幕上。
这时,我只觉得加扬身后跟着一座座山峰,也是一群可爱的牦牛,它们驮着矿石,踏着拉伊的节拍,向远方报到去了……
    雪山对格桑花说
只因我地处高寒,罡风宣扬过我的冷峻,飞砂散布过我的贫瘠。于是,美人蕉不屑一顾,红玫瑰也不敢靠近。不来就不来吧,它们有各自争艳的场所!
唯独你,以火红的热烈,金黄的虔诚,海蓝的深情,向风雪之乡袒开心扉!
太阳欢迎你,赐你一身红晕;月亮欢迎你,给你戴上嫩黄的头巾;天空欢迎你,送你翠绿的衣衫;连昆虫也欢迎你,进进出出为你传播花粉……我怎不高高地把你举上云层,听天河水响,和霞光谈心。
你为4000米的山头上,重重地盖下一个印章:春!
谁能再说我这里只长风,长云,长雪?!
谁能再说我这里缺氧,缺热,缺生机?!
因你,我大声宣称:雪线上有吉祥、幸福、诗情!
你显然不是为享受繁荣而来(在荒野制造繁盛);不为贪图安逸而来(在飞雪、雷爆中洒一片温馨);不为寻找温暖而来(在雪地上燃起篝火、彩云)……
草因你更绿,雪因你更白,云因你更多彩,山因你年轻。
你本来可以和牡丹一起开在平川,和月季一起斗艳园庭,然而你偏偏选择了青藏高原,在缺氧中繁衍,在高寒中孳发个性!
呵!吉祥幸福的花,传说我爱上了你,其实我心中涌出更多更多的是对美的赞叹,对美的崇敬!
格桑:藏语,吉祥幸福之意。

十字岭之歌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十字岭之歌
皇甫束玉
人是英雄的人啊,
山是英雄的山,
左权将军牺牲在这边。
从此这小小十字岭,
在历史上有了名篇,
在地理上成了名山。
1942年五月天,
日寇三万“扫荡”太行山。
“铁壁合围”十字岭,
总部安危一身担。
黑云压城城不摧,
泰山压顶腰不弯。
高山见证:
将军的伟躯屹立在山巅,
他指挥若定意志坚。
山花见证:
将军的热血洒在万花间,
它染得这山花更红更灿烂。
洁白的汉玉碑,
岿然竖立青松间,
雄美的纪念亭,
翼然翘向蔚蓝的天。
五月的鲜花开满山,
瞻仰的人群肩并肩。
左权将军之名昭千古,
《左权将军之歌》代代传。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