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5-08-25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省潢川华英禽业集团集种鸭孵化、饲养、屠宰、冷冻、饲料和羽绒为一体,带动6000多农户两万人脱贫致富。图为该集团总经理和技术人员在向农户传授雏鸭养殖技术。 陈柏松摄

重视“四荒”拍卖中的新问题有的把堤坝、滩地、护堤地列入拍卖范围;有的夸大拍卖成绩,把不属于“四荒”的良田耕地进行拍卖;有的没有做到公正公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重视“四荒”拍卖中的新问题
有的把堤坝、滩地、护堤地列入拍卖范围;有的夸大拍卖成绩,把不属于“四荒”的良田耕地进行拍卖;有的没有做到公正公开
编辑同志:
去秋今春以来,安徽各地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向农民拍卖荒山、荒水、荒滩、荒地,农民对此十分欢迎。但是在拍卖“四荒”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
有的地方把一些不应视为“四荒”的行洪河道的堤坝、滩地、护堤地以及用于保护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用地和国道、省道等主干公路的路肩土地等列入了拍卖范围,其中一些已经拍卖给群众。这不仅违反了《水法》、《河道管理条例》、《公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严重危及行洪河道及公路交通安全,也不利于将来对这些河道作进一步疏浚治理和对公路进行养护。
有的乡村为夸大拍卖成绩,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把本不属于“四荒”的良田耕地、可养水面、精养鱼塘,甚至乡村所属的农场、小林场、小果园等都归于拍卖之列,进行拍卖。
部分乡村在“四荒”拍卖中,没有做到公开、公正,有的低值高卖,有的高值低卖,有的甚至私下交易,一些人从中以权谋私,大捞“油水”,引起群众的不满。如某市某村一口花两年多时间开挖的水塘,被集镇干部亲属以每亩20元的低价买去,村民对此意见很大。
拍卖“四荒”中出现的新问题,已开始引起部分地、市、县领导的重视。各地对“四荒”拍卖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发现违反有关规定的应立即纠正,以确保拍卖“四荒”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安徽省农调队 孙文华

说说“四荒”拍卖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说说“四荒”拍卖
天流
关于“四荒”拍卖的好处,这两年讲得不少。各地开展“四荒”拍卖的成绩,也确实有目共睹。最主要的效果,大致是这样几点:一是充分开发和利用了闲置的资源,使一些地方的耕地紧缺状况得到缓解;二是把农民和一些单位、企业口袋里的相当一部分钱,从消费调到田头,从其他行业转到农业,增加了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弥补了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产品的供给也由此得到扩大;三是在相关地区改变了生态,山头绿化了,小流域环境改善了,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变得好了起来,农业生产显出了后劲……这些效果,在一些落后地区和边远山区,表现尤为突出。
实行“四荒”拍卖,还有另外的一些好处。如对农地使用权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的承诺,以及通过办理“四荒”土地使用权证,使农民感到真正吃到了一颗“长效定心丸”。还有,由于允许其他单位、企业和个人参与,这就意味着除了国家和农民以外,其他经济主体也都可以参与对国家和集体闲置资源的开发,并且对自己的投入效益有确定的预期。这些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治久安,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有人把“四荒”拍卖认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又一突破。
事情总有两面。“四荒”拍卖的另一面,就是拍卖“四荒”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对于这一面,人们似乎注意不够,研究不够。
安徽拍卖“四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绝不是个别现象。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有的问题,如超越范围“拍卖”,赶风追风“拍卖”,压价抬价“拍卖”,就很有些普遍性。这些问题,有的是经验不足,有的是工作马虎,有的是急于求成,有的则是“混水摸鱼”。对于这些现象,有的领导、有的同志也有察觉,但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再没有理由掉以轻心了。
其实,因“四荒”拍卖引起的问题,不只是上面谈到的这些。一些更为重大的问题,正为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在第一线工作的同志,包括一些业务部门密切关注。比如,一些地方没经政府许可,把现在权属不清,甚至本属于国家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水,当成集体的财产“拍卖”掉了。拍卖“四荒”本是让人吃“定心丸”的事,结果因侵犯了国家利益,给当事人留下了隐患,这岂不是南辕北辙?!又比如,一些地方的领导,在“四荒”拍卖中不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治久安”,不是秉公办事,而是搞短期行为,甚至假公济私,弄得群众很有意见。拍卖“四荒”本是调动广大农民、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事情,结果反倒影响了更多人的积极性,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谈这些问题,不是要否定前段时间“四荒”拍卖取得的成绩,更不是要“因噎废食”,而是要给一些出现了上述种种情况和问题的领导和地方一个提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者,知也,防范也。如果说,前一段时间出现的问题,是因为经验不够,准备不足,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以说,“四荒”拍卖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比较清楚了,这时,就要想办法去克服,去解决,把“四荒”拍卖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做好。千万不要因为工作中的大意和失误,糟踏了“四荒”拍卖的名声。

农家盖楼设书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农家盖楼设书房
范军锦如超云
江苏省海门市德胜镇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给星星,给月亮,不如给个小书房。近两年,这个镇盖楼的500多农户中有200多户给子女设计了书房。
祖平村2组农民朱金发家,9平方米的书房中书柜、床头堆放着各种书籍,其中有《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政治书籍,还有文艺、科教类书籍足有1000多册。靠做装潢生意富起来的主人说,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干事谋富感到不顺手,现在时代在发展,孩子没个真才实学,哪有立身之本。在这间书房中,他培养女儿考取了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儿子考进了南通卫校。
在德胜镇北部的双窑村,随意走进路旁的一幢新楼,这户农家的女儿只有9岁,可是7平方米左右的“娃娃天地”里已堆放了许多少儿书籍、磁带,小朋友手中正捧着一本《世界童话文库》,小书房的墙壁上贴着一张今年才发的“三好学生”奖状。令人感到新奇的是,这个三口之家,居然设有三个书房,一人一个,有图书1200多册。男主人臧慧斌担任过村干部,如今在镇工业公司工作,女主人除了忙于农活,还担任幼儿教师。

政府扶持 农民入股潜江农民九成喝上自来水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政府扶持 农民入股
潜江农民九成喝上自来水
本报讯湖北省潜江市把改善农民饮用水卫生条件、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市长挂帅,目标管理,政府重点扶持,农民入股改水,使全市农村92%的农民喝上了自来水。
潜江市制定了行政首长改水负责制,并出台了配套政策和措施,实行农村水改“免费打井、贷款建塔、入股布网、建设水厂”,对贫困村实行重点倾斜,去年以来共拿出资金160万元,重点扶持贫困村,使22个贫困村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这个市引入股份制搞水改,坚持“入股改水、按股分红、引资建厂、以水养水”。渔洋镇火港村总投资14.6万元,建起了一座日产千吨级可供1万人饮用的水厂,其中农民入股金达9.6万元。水厂由股东推选厂长和员工,越办越红火。
4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800多万元,共完成水改工程992处,兴建管理区水厂和村级水厂336个,饮自来水的人达78.9万人,占总人口的92%,超过了国家标准。
(郑美峰)

调整结构 深化改革青川林业效益连年递增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调整结构 深化改革
青川林业效益连年递增
本报讯四川省青川县运用多种手段,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提高,全县林特产品效益以每年39.5%的速度递增。
为实施林业综合开发,青川县以加强营林管理、增加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为基础,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在林种搭配上,他们改单一发展用材林为用材林、经济林一起上,既注重长期效益,又不忽视“短、平、快”项目,努力实现绿起来、活起来、高起来的目标。按照县内资源分布,县里确定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把林业结构调整与建设专业村、小康村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山珍、畜牧、建筑材料、名贵中药材等林特产品。
为了鼓励规模种植,青川县几乎每年都要开展专业村、专业户评选活动。去年初从26个乡镇中评选出10大专业村,还分别选出在核桃、木耳、香菇等种植中成绩突出的十大能手。不少乡村采取合作制、股份制、有偿转让等形式,积极开发林特产品,并形成一批“林工贸”初级联合体。
(柳桂华)

“西瓜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西瓜村”
何晚光陈光荣
福州台江农贸市场上的西瓜,有3/5来自龙湘村。
走进永泰县嵩口龙湘村,只见路边的西瓜堆成了座座小山,农民们有的忙于挑瓜,有的在跟商贩讨价还价,还有的正在装车……一片欢声笑语,弥漫在樟溪河畔。
龙湘村位于大樟溪中游,这里的土壤特别适宜西瓜生长。8年前,龙湘农民开始种植西瓜,有40%的农户购买了“西瓜书”,钻研起种植技术。4年前形成种植规模。现在每天都有20多车西瓜源源不断运往福州、厦门、温州、南昌等地。一位刚从海南卖完西瓜回来的个体户说:“龙湘瓜是福建省顶好的瓜,又大又甜,人们爱吃,好卖又赚钱!”
“瓜王”吴能武的西瓜,就是与众不同,别人一藤只结一个瓜,他却可以留两个,且都在10公斤以上。去年他种的瓜最大的有24公斤,20公斤以上的大西瓜就摘了40多个,5元1公斤,全部被星级宾馆购走了。今年他的瓜又全部被莆田一位瓜商预订了。
龙湘村80%的农户都种上了西瓜,每户最低也能收入1000元。青年农民吴宜灿喜滋滋地说:“我今年种了7亩瓜,卖个上万元没问题。有了这钱,我就可以圆了摩托梦啦。”

榆林绿海——记陕西榆林沙区治理开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防治荒漠化·我们共同的责任

  榆林绿海
——记陕西榆林沙区治理开发
钟高适
到过榆林的人们都被榆林的治沙成就所折服,无不赞叹:“到了榆林仿佛来到了江南。”的确,昔日长风呼啸、飞沙走石的塞上榆林,如今已变成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榆林地处我国毛乌素沙地南缘,解放前夕,这里是一片茫茫沙海。40多年来榆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与沙害作斗争,实现了人进沙退。在全国荒漠化以1.39%的速度扩大的同时,榆林沙区却是以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在缩小,沙区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资源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我国防治荒漠化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目前,榆林沙区的林草面积已达1425万亩,植被覆盖率由原来只有1.8%提高到38.9%,建起了陕蒙边界、长城沿线、白玉山麓和灵榆公路四条总长1500公里的防风林带,140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230万亩天然草场在绿色屏障下得到不断恢复和提高;沙漠腹地,600多万亩的流动沙丘被固定,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林地达160多块;曾经绝迹多年的各种鸟类和野生动物又重新出现,并在这里栖息繁衍。一个林带交错、林网纵横,片块林地星罗棋布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格局已经形成。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榆林沙区新建灌丛草场800多万亩,羊只和大家畜发展到150多万只和36.3万头,新开辟农田130多万亩,灌溉农田发展到87万亩。榆林人民发明创造了马槽井、多管井,使粮食产量较50年代提高了6倍,人均占有粮食500多公斤,水稻单产创造了700公斤的纪录,实现了自给有余。开发利用沙海子发展养鱼18万亩,年产量达110万公斤。林产品加工业每年增加群众收益达5000多万元;以畜牧业为依托的皮、毛、肉等畜产及其加工业年产值达2.8亿元。沙区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9亿元,占全地区的54%,人均纯收入650多元,比全地区平均水平高出30多元。
在40余年的治理风沙中,特别是在近10年的治理与开发中,榆林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质量,他们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指导思想上,由过去单纯追求生态效益转变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治理开发和利用并举,把沙区治理开发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沙区农、林、牧的协调发展。在林种上,适当增加用材林、经济林比重,有计划地组织群众开展柳编等加工业。
二是在政策上,由过去主要依靠国家治理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治理,落实“谁承包、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加快了治理步伐。到目前,已有10万多农户承包治沙500多万亩,为治沙共集资投劳总值达9亿多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10倍。
三是在治理方式上,由林业部门孤军作战变为农、林、水、牧、能源、交通等各行业一齐上,形成全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四是在治理措施上,注重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变单纯的人工种树种草为飞播造林、封沙育草育灌、人工造林一齐上,把生物、风力、水力、机械、人力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近几年,他们在治理上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治理质量。
榆林治沙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它不仅为我国防治荒漠化树立了典范,而且为人类防治荒漠化的光明前景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三级书记抓蔬菜 三百干部包面积 三千农民搞外销绛州崛起“菜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三级书记抓蔬菜 三百干部包面积 三千农民搞外销
绛州崛起“菜都”
马新立
每到冬春季节,晋南新绛县境内,宛如一望无际的“白色海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布满108国道的两侧,棚内各种蔬菜五颜六色、茁壮成长,成为新绛农村经济的“绿色银行”。
新绛县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力抓蔬菜生产这个经济发展突破口。1995年上半年商品蔬菜发展到7万亩,播种面积已达12万亩,收入突破2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800元,全县农村储蓄增加1.2亿元。
蔬菜生产是农民奔小康的有效捷径。新绛县全党齐动员,县、乡、村三级书记齐抓菜,制定了20万亩蔬菜发展规划(温室、大棚、露地、间作各5万亩),要求每户2亩温棚菜,每村突出一个品种,每乡一个蔬菜综合加工厂或鲜菜销售市场,全县以发展越冬菜、扩大大棚菜、狠抓间套菜、新上礼品菜为总目标,政府在政策扶持、市场预测、信息传递、科技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保证物资、资金到位,县委、县政府采取股份集资和补助投资等办法,确定每建一个温室,县乡村各解决贷款1000元。与此同时,县乡镇都成立了物资服务中心(站),负责供应建温室所需钢材、水泥、农膜、化肥等物资。在科学技术上,各乡村与县政府蔬菜办公室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县里在蔬菜生长的关键时期举办培训班和现场会,编印科技书籍、技术资料5万余份,做到每个温室都配齐技术员,每户都有技术资料。
我国三北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的11月至次年6月,80%的蔬菜靠外地购进,特别是冬季黄瓜、西红柿、芹菜及早春茴子白、韭菜、菠菜,在这一地区不仅有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且价格看好。得知这一信息,县政府立即选派了300名干部下乡驻村全面落实播种面积。这些菜在6月前大量上市,比三北地区提前了一个多月,每公斤价格高达2元左右。1995年春所产的1亿公斤茴子白和3000万公斤黄瓜全部销往三北地区,全县农民仅茴子白一项收入5000万元,冬春菜收入1.6亿元。
新绛县在发展蔬菜生产中,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1992年农民集资300万元,在108国道的西曲村建起一座占地110亩的晋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绛州菜都。“菜都”不仅在冬春季吸引了内蒙古、甘肃、新疆、黑龙江等地的菜商;在夏秋季还引来了众多广东、湖南、海南等地客户,而且通过天津新港、黑龙江黑河等口岸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庞大的市场,新绛县主动走出家门,广引广联,在蔬菜销售旺季来临前,县乡村均抽调大批干部分赴各省联系销菜,并培育了3000多名农民营销者,全县从事销菜和物资及“三产”服务者达上万人。新绛不仅成为晋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商品菜集散地,而且成为蔬菜物资的集散地,同时带动了工、商、建筑、运输等行业的蓬勃兴起。

养畜养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养畜养老
本报讯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观上村,许多老人都有了自己的“畜禽养老金”。
1993年2月,该村老汉马清53岁时,几个儿子为了让老人安享晚年,商量除轮流赡养外,每人每月再交给老人50元零花钱。但是老人却说:“你们要让我欢度晚年,就用这些钱为我买两只小山羊。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可以增加收入减轻你们的负担”。
这个主意不错!山羊买来了,马老汉迎日出、送余辉,精心照看着两只小山羊。两年多过去了,山羊已从两只发展到现在的17只,价值3000多元。
如今,该村已有许多老年人纷纷效仿马老汉,养起了山羊、黄牛、长毛兔、猪等。老人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自己保了“险”。
(马宏伟牛新立)

武邑农村财务村有乡管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武邑农村财务村有乡管
本报讯今年以来,河北省武邑县委、县政府以稳定发展农村形势,密切干群关系为着眼点,积极改革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大力推行农村财务村有乡管。目前,全县98%的村级财务已交由乡镇代管。实行农村财务村有乡管体制后,解除了群众的疑虑,增加了农村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密切了干群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到目前,全县已清理提留尾欠6.7万元,群众集资打井23眼,修旧井76眼,3个村新安装了自来水,7个村建起了新校舍,工农业生产等各项工作出现了新气象。
(武农)

侗家妇女织毯忙(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侗家妇女织毯忙 新华社记者陈瑞华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