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5-08-1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延安——抗日战争的心脏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延安——抗日战争的心脏
张林樊增民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红军长征到达了陕北,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落脚生根。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保安迁到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成为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具有决定
  意义的战场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进驻延安7个月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业为重,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怀着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背负着驱逐日寇,解救同胞的民族希望,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与敌作战1600余次,歼敌5.4万人。经一年作战,八路军发展到15万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边、冀鲁豫、山东、苏南、皖南、皖中、豫东等抗日根据地,人口达5000万,牵制日寇兵力30余万人,不但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而且对阻滞敌人进攻,促进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到了重大作用。
当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初期企图速胜,一下子拚掉几十万部队,日本占领武汉、广州后,对其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之时,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及时系统总结着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他预见到大而弱的中国对付小而强的日本,必须坚持不折不挠的持久战:防御、相持、大反攻。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逐步肩负起抗击日伪军的主要责任,采取了“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开辟华南”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敌后抗日根据地就发展到16块,人口近1亿。八路军发展到40万人,新四军发展到10万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58%至62%(不含关东军)和全部伪军。
当世界法西斯势力最猖狂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抗战最困难、最艰苦时期。从1941年至1942年,仅华北日军对我根据地“扫荡”,一次就使用兵力千人以上至万人的达132次,万人至7万人的达27次。日寇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难以尽数的无人村。这期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即第二次反共高潮之后,又以几十万大军对我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妄图断绝我与外界一切联系。再加上华北各地连年灾荒,斗争十分艰苦,军民伤亡严重。到1942年底,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至40万人,根据地人口由1亿下降至5000万以下。在这一极其艰难岁月中,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战场及时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许多斗争形式,涌现出了狼牙山五壮士等许多战斗英雄。
当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阵线转入了对法西斯阵线的进攻,日军在中国战场也逐渐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时,中国共产党经过有效贯彻“十大政策”,力量不断增强。到1945年春,我军发展到91万人,民兵220万人,建立了19个抗日根据地,人口达9500万,面积95.6万平方公里。同年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逐步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1945年8月,随着苏联对日宣战,我各路大军迅速转入大反攻,仅8月11日至10月10日,即歼敌23万人,收复城市197座,解放人口1800余万。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由4万人发展到121万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由数万人,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建立了拥有1.2亿人口的19个解放区。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
  础
1938年,延安的10万八路军和群众陷入了最困苦的时刻。
1938年隆冬,在八路军连以上干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那段著名的演讲:现在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怎么办?我看只有三个办法,第一是革命不下去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没有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就是靠我们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接着他挥动右手,有力地向下一砍:不要解散,也不愿饿死,那就只有自己动手。
大封锁逼出来一个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上到总司令,下至7岁小孩,人人成了生产能手。中央机关在分配开荒任务时,起先考虑到毛主席工作太忙,没有给他分。毛泽东知道后指出:大生产是党中央的号召,边区政府的决定,人人都应该参加,我怎么可以置身于运动之外,袖手旁观呢?毛主席的意见被采纳了,只是因为他不能走得太远,便在杨家岭他居住的山脚下分了一块地。地虽不多,但靠近河沟,地板硬,石头多。工作之余,毛主席就扛起镢头去挖。地整好了,种上了辣椒、西红柿、土豆、南瓜等蔬菜。由于地整得细,肥上得足,草锄得勤,地里的菜长得格外好,除自己吃以外,还送给周围的同志。
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员从晋东南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后,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领导边区的经济建设上。他亲自勘察南泥湾,命令八路军359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政策”。他还经常深入工厂、田间,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生产。不仅如此,而且身体力行,成为首长以身作则,亲自动手的楷模。
周恩来经常工作在大后方——重庆,在百忙之中组织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种菜、养猪。有时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也抽出时间参加生产,他的右臂曾骨折,使不上劲,就摇起纺线车。他纺的线又匀又细,被评为“纺线能手”。
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参加生产劳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1941年春,王震旅长带着359旅官兵,在生产工具、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指战员们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高唱“开荒好似上火线,要使陕北出江南”的战歌,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迎接战士们的不是鲜花、美酒,而是一个个困难和考验。没有住的地方,就搭草棚,挖窑洞;粮食不够吃,就用野菜充饥;工具少,就到处搜废铁自己制造;学习没纸,就用沙盘练字或用桦树皮代替。在严重的困难面前,战士们高唱:“南泥湾好风光,红红的太阳照山冈;革命战士不怕苦,扛起镢头上山岭;开荒生产反封锁,气死鬼子和老蒋。”359旅健儿们硬是用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用辛勤的汗水浇出了片片良田。在短短的3年中,就开荒10万亩,到1943年,粮食、经费全部达到了自给。被党中央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有创造精神”的王震旅长被评为边区的劳动英雄。
1944年,359旅再接再厉,掀起了更大的生产浪潮,开荒种地26.1万亩,产粮3.5万石,收棉花2.5万公斤,实现了年初给每人下达的生产计划,创造了军队建设史上的奇迹。
南泥湾的巨变,又推动了边区的生产,屯垦在大风川、槐树庄等地的部队,纷纷提出了把驻地变成“南泥湾第二”的口号,坚持战斗在敌后根据地的军民也提出要“创造敌后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遍地开花。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吸引和培育出成千上万的抗战英才
抗日救国的希望在哪里?50多年前,那些满怀一腔热血的青年人和有名的学者、作家为何甘愿放弃优裕的生活,来到这个偏僻落后的西北孤城,来寻找抗战救亡的真理?
来自美国的年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延安城时,这个问题同样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延安4个月的采访,使他明白了奥秘所在:在这个弱小的党和这支弱小的军队身上,肩负着民族的苦难,民族的希望。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激励他们勇敢地站在了抗战前沿,而蒋的国民政府却一直处于无能和不抵抗中,抗战救亡的旗帜无疑使得全国民众看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贫穷的延安以其无法抗拒的精神力量吸引着全中国的有志之士。据统计,仅1937年至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2288人。
随着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去从事各方面的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大批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为我们党培养造就干部提供了可能。为了培养干部,党中央在延安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军政学院、军事学院、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行政学院、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部队艺术学校、八路军抗日军人家属学校、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等20多所干部学校。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边区党委系统还举办了各种干部训练班和研究班。延安变成了一所“窑洞大学”,一座培育治党治军治国英才的大熔炉。
毛泽东同志亲自给抗大讲课或讲演。现在编入《毛泽东选集》的《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都是毛泽东当年在抗大的演讲或为报刊的撰文。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彭德怀、邓小平、贺龙等也都给抗大作了讲演或讲过课。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抗大的领导和关怀,使抗大健康成长起来。从1936年创办到1945年8月结束,历时十年,先后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几十万德才兼备的干部,靠他们支撑了抗日的大厦,夺得了胜利,并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当时称赞“抗大”是“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的学校。“抗大的旗帜是千百万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旗帜,是民族解放胜利的旗帜,是创造未来的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旗帜。”
至此,从“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坚持高举民族统一战线旗帜,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延安——无愧于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
(附图片)

日本投降那一天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日本投降那一天
张彦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八年终于取得最后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宣告结束。
那一天,我在邻近日本占领区的湘西沅陵县,正在紧张地敲打着一架英文打字机,急着要完成一份有关敌占区新情况的报告。当时,我二十三岁,刚刚大学毕业,正与同学周锦荪一起,作为昆明美国新闻处的访员被派到这里来工作。任务是根据采访来自沦陷区的难民,写出报告为对日军进行心理作战提供素材。
那一天的下午,忽然,从大街上传来一种异乎寻常的嘈杂声音。我连忙丢下打字机,就往外跑。一跨出大门,我傻眼了:满街的人都好像发了疯似的,嘴里高声地喊着“日本投降了!”,脚底下又是跳,又是跑,简直不知道是什么在指挥他们的头脑。我自己也失去了控制,顺着人的潮流往西跑去,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好。突然间,我发现,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都消失了,谁跟谁都好像亲如一家人。虽然没有像外国人听到胜利到来时那样拥抱亲吻,但从来都很拘谨的中国人这时候一点也不拘谨了。谁也不认识谁的男女老少,就这么手拉着手尽情地跳啊、唱啊、走啊。路旁摆杂货摊的、水果摊的,举起双手在那里吆喝,欢迎大家任意来拿、随便吃。八年抗战,亿万中国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啊,谁都有一本要求侵略者偿还的血债。今天,终于盼来了这一天,人们会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这是事先谁也难以预料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知道。我一生中也就经历过那么一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紧接着,我们的工作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一个美国军官率领的我们这个访问小组,接到命令立即前往芷江。因为我们的中型吉普随车带有发报装置,我们的任务是去为美国新闻处发布日本前来洽降的新闻。
位于湘南的芷江,虽然地方不大,但当时却是美国盟军在华的一个空军和陆军基地。陈纳德的“飞虎队”,就曾驻扎在这里。我们到达的时候,设在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的庄严的洽降会场,业已准备就绪。
八月二十一日上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全权代表、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一行数人,乘专机到达芷江七里桥机场。在飞机旁边等候他们的,是四辆军用吉普车,除第一辆引路车外,其余每辆车的右端都插有一面白旗。整个机场是一片肃穆,除了站岗值勤的军警,就是一群举着相机和电影机准备拍下这一历史镜头的中外记者。即使在这些平时爱说爱笑的人群中,这时也是鸦雀无声。我就是站在记者群体中,目睹了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瞬:率先下机的今井武夫身着土黄色军装,拉长着的脸没有丝毫表情,他坐上第一辆插白旗的吉普车前座,其余的鱼贯而行,各自就位。这个特殊的小车队,徐徐开往会场,能听见的只是摄影机的开关和转动声。目睹这一切的人们,这时候想些什么?可以想象是扬眉吐气:侵略者也终于有了这么一天!
这一次,准确地说是为正式签降做准备的洽降。会场不大,庄严肃穆,颇似京剧里三堂会审的公堂。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两边是他的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和“同志仍须努力”。坐在堂上的是代表中美两国的将领,坐在下面的是日军的全权代表今井武夫等人。今井武夫从中美将领手中接过来四件备忘录,同时又呈上了日军集结地区的军事地图。今井武夫一行在芷江总共停留了五十二个小时,于八月二十三日下午二时乘坐原机飞回南京。在这过程中,今井武夫曾与国民党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通夜密谈。
从来名不见经传的芷江,一夜之间成了世界名城。为了纪念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为了让世世代代将发生在这里的史实铭刻在心,一九四六年,当地人民在芷江机场南端七里桥修建了一座牌坊,取名“受降纪念坊”。五十年后的今天,这座伫立在碧绿原野上的巨大雕塑,显得更加挺拔雄伟。在它的面前,任何妄图掩饰自己侵略罪行的人,都将无地自容。
(附图片)
1945年8月26日,我军围攻河北涿鹿,命令日军缴械投降。 新华社发

太行山的回声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太行山的回声
新华社记者赵苏
太行山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是八路军杀敌的主战场。首战平型关、百团大战、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等著名战役、战斗就发生在这里。据史料记载,到抗战胜利的前一年,在华北的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武装就已毙伤日军351113人、伪军239952人,俘获日军2407人、伪军148726人。
“决策赖延安,太行天下脊。”陈毅元帅的诗句高度赞扬了太行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大牺牲、立下的不朽功勋。
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驱车太行,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
    太行军民的杰作
“七七事变”发生不久,刚刚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相继开赴华北,开辟以太行山脉、吕梁山脉为依托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日本侵略军开始了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搏斗。从此,太行山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心。
当时,日军在华北的总兵力为18个半师团约40多万人,而八路军的总兵力只有4万多人,仅及日军的1/10。武器装备更不能与敌相比。
然而,日军在平型关首次同八路军交手,便吃了败仗,精锐之师,被歼千余,“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在此后对根据地发动的一次次“扫荡”、“围剿”中,日军兵力一次比一次多。1942年对太行山区的“五一大扫荡”,日伪军竟达8万,手段也一次比一次毒辣,“总力战”、“毒气战”、“治安肃正”、“囚笼政策”,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特别是百团大战和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的胜利,更使日军尝到了八路军的厉害。敌酋连连惊呼:“华北有八路军存在,便无法安枕”。速战而不决,敌人不得不调整部署,回撤南下日军,增援华北战场。八年抗战,日军越打士气越低,我军则越战越勇,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据八路军总部的统计资料,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已由改编时的4万多人发展到102万,民兵158万。根据地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人口增加到5000多万。
弱者打败了强敌,胜利来之不易,根据地军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左权将军在内的10多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牺牲在太行山上。无数烈士的鲜血浇灌出灿烂的胜利之花。
    制胜强敌的“秘诀”
为什么强大的敌人不但不能消灭八路军,反而被八路军所战胜呢?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总结华北敌后抗战的经验时,就已经指出:“我们实行民主政治,坚决依靠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发动与武装人民参战,使战争真正成为全民战争,这使我们的抗日力量增强到千万倍。这就是八路军所以独能巍然屹立于敌后,制胜敌人的秘诀。”
事实正是如此。从北京出发前,一位同志提醒我们,《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唱的是一个发生在太行山上的真实故事,应该到现场去访一访。不料这一访,竟访出好几个“二小”来。顺平的同志说:“二小真名叫王普,他把鬼子带进八路军伏击圈遭敌人杀害的事就发生在我们县,有碑为证。”平山的同志却说:“王二小是我们县的,1941年9月16日被鬼子杀害在平山、灵寿交界处的山上。这事当时《晋察冀日报》有报道,平山《党史资料》上也有记载,错不了。”在我们到过的十几个县市,几乎都发生过类似王二小的故事。曾在晋察冀军区当过战地记者的魏巍告诉我们,在太行山根据地,像二小放牛郎这样的孩子太多了。那时村村成立了“儿童团”,十来岁的孩子就扛起红缨枪,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监视敌特,搬“消息树”,起到了大人起不到的作用。
广大妇女也被发动组织起来,成为敌后抗日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曾任辽县(今左权县)妇救会主席的李瑞英老人回忆说,抗战时期绝大多数妇女都参加了妇救会和自卫队。1939年前后太行根据地的妇女自卫队员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人。群众称赞她们是“太行山上的娘子军”。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仅太行山区参加八路军的就有12万多人。“五一”反“扫荡”中,太行山区参战民兵有1.4万人。支援部队的粮食、物资就难以计数了。
有这样好的人民做后盾,八路军怎能不如鱼得水,越战越强!抗日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中华民族的脊梁
1941年至1942年,是日本侵略军最猖狂的时期,也是中国敌后战场最困难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急于把中国变成“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围剿”。
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为虎作伥,也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封锁。加之从1940年起,华北地区连续三年遭受严重旱灾、虫灾,致使根据地财政经济发生极端困难。在日、伪、顽的夹击下,至1942年春,华北根据地缩小了1/6,人员锐减了1/3。
为了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八路军各部队响应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精简节约,生产自救”的号召,坚持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利用战斗间隙开展生产。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总部首长一面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一面挤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总部机关和直属队1942年上半年即开荒1.2万多亩,人均2.8亩,种植粮食5000多亩,蔬菜2000多亩,每年可以自己解决3个月的粮食和全年的蔬菜。麻田镇的老人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朱老总、彭老总带领部队在大垴山开荒、在清漳河滩造地的情景。当年八路军开垦的这块救命田,现在成了麻田镇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水是制约太行山区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除田禾干旱和人畜缺水的困难,刘伯承、邓小平、李达、黄镇等129师首长亲自率领部队开山炸石,为旱情严重的涉县修建漳南大渠引水工程。经过军民的共同努力,终于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沿渠8个村的3500亩旱田变成了水浇地,每年可增产粮食35万公斤。1000多户群众解除了缺水之忧。
八路军将士在本身供给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还节衣缩食,接济受灾群众。从总司令到每个士兵,每天都要从有限的口粮中节省一两小米,还要上交60公斤晒干的野菜,支援群众渡荒。曾在太行根据地战斗了10年的秦基伟副委员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激动不已:“我这个分区司令,一天只有半斤小米,要掺上野菜做两碗稀饭,上午一碗,下午一碗。当时我才20多岁啊!就是这样困难,部队还要接济群众——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嘛!”
正因为八路军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受到了太行人民的真心爱戴和拥护。我们在采访中,听到不少群众用生命掩护部队的动人故事。
在“五一大扫荡”中,武乡县胡峦岭一位叫王四娘的老妈妈被鬼子抓住,敌人始以好吃好喝相诱惑,继以严刑拷打相威逼,要她说出八路、粮食、工厂藏在那里。王四娘软硬不吃,不回鬼子一句话,不喝鬼子一口水,绝食数日,饿死在山上。
岁月悠悠,50多年过去了。昔日抗日烽火燃遍的太行山区,如今满目青翠,一派祥和兴旺景象。战争的痕迹已难看到,但是太行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宝贵经验却值得我们好好回味,永远珍视。(附图片)
左权县八路军老战士胡致和在无名烈士纪念碑前,向军民们讲传统。赵苏摄

记住这段历史(图片)

第3版(专页)
专栏:

记住这段历史
1945年8月26日,我军围攻河北涿鹿,命令日军缴械投降。 新华社发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