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4-10-05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我国家庭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

  我国家庭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胡伟略
问题的提出
以前还没有人明确提出“家庭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但是,这个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是以人为社会保障对象的。我国人口1990年是114333万人,1993年118517万人,其中需要各种社会保障的人数都很多。1990年享受社会保障人数的覆盖面,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6%,占社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为29.5%。与1986年相比,占总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平均每年增长0.5%;占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平均每年增长1%。这就是说,按照以人头来计算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解决全体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还要70年,解决全体人口的社会保障还要170年。显然,我们应当重视建立我国家庭的社会保障体制。
家庭的社会保障是由家庭发展变化和经济社会关系变动的需要引起的。家庭核心化、小型化,是世界各国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计划生育使小型的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生育、抚养和教育孩子,赡养老年父母,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等。如果家庭的能力减弱,社会就很难发展。社会要支持和保障家庭发挥其功能。
家庭发展周期和人的生命周期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的婴幼儿阶段的死亡风险,同时就是家庭的抚育风险。人的老年阶段的疾病死亡风险,同时就是家庭赡养扶丧的风险。成年人要担负家庭中的育儿和养老,同时自身还要抵抗意外风险。我国有几千万独生子女家庭,将来还会出现一部分四个老人、二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的所谓“四、二、一”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家庭所遇到的特殊困难和风险,需要建立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保险。这将有利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步伐正在加快,将面临日益增大的“白发浪潮”,老年保障不断加重。城市中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较快,但城市家庭仍有供养老年人的义务。广大农村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来保障。社会化的老年保障赶不上需求的发展,但社会要对家庭的养老给予支持,尤其是对农村家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非常剧烈,面对就业问题,物价上涨的压力,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没有社会的保障,家庭难以承担。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还要进行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可是农村家庭经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信息不灵敏,市场竞争的能力差。没有社会的、政策的保障,弱势的农村家庭和农业经济将受到威胁。
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人们的观念。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形成了传统的家庭观念。譬如家长统治观念、男女不平等观念、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观念等。随着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这些旧的传统家庭观念正在改变。可是观念的转变往往滞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们观念转变的现实基础,社会保障的建立是家庭观念转变的可靠保证。
对家庭各方面的保障,从家庭内部向社会外部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国传统的家庭制度是采取家族的形式。对家庭及其成员的保障,是由家族内部建立和执行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家族制度已从根本上冲垮。顺应历史发展,对家庭的保障应继续使其从家庭内部转向社会化解决。家庭不可替代的职责还可以继续保持,养老育幼。家庭的社会保障并不是取消这些职责,而是运用保障使家庭克服困难,抵御风险,获得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计划生育的普遍推行,家庭小型化发展,对家庭的保障更需要从家族或家庭内部解决,转向社会外部解决,使家庭的保障社会化。
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取得了良好成绩。职工保险福利费用总额1978年78.1亿元,1992年1309.9亿元,14年增长了15.78倍。城镇困难户得到救济和补助的人数,1985年376.9万人,1992年908万人,7年增长了1.41倍。过去的社会保险仅仅是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现在扩大范围,并增加了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帮助,以及优抚保障等,力求向多方面发展。可是,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在城镇比较完整,但对家庭或个人来讲,仍然像“撒胡椒面”一样,撒上的有一点,没撒上的就没有。在农村,这种保障体制基本上仍处于家庭对其成员的自我保障状态。县以下的集体单位和乡镇企业基本没有,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形成,个体和私营企业是空白。可见,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很低,增长速度很慢,改革和完善的出路在于建立家庭的社会保障。
对家庭实行社会保障,不仅可以迅速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还可以和家庭内部的有关能力结合起来,减少社会保障开支,并能使保障经费的使用落到实处。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以个人为保障对象,社会保障标准很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很大,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助长了依赖思想。现在他们正在试图改革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我们吸取了这种教训,仅在资金来源上改为多元化,并把义务和权利结合起来。但没有从保障对象上考虑创新,加以改革。
建立家庭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们认为,可以把现行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保障四项内容,以家庭为单位来落实。家庭有了社会保障,每个人也有了社会保障。现行的社会保障在对象的资格限定上都有户籍检验,但主要是针对个人的。最大项的社会保险是根据城乡职业和投保款项纪录确定的,主要是个人资格。个人的社会保障的获得要考虑家庭背景,因为它影响家庭的社会保障水平,何不以家庭为社会最小基层单位进行落实,分项目地解决家庭成员的专项社会保障。
另一方面是逐步建立以家庭为对象的社会保障体制。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成员、家庭的功能与社会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家庭的社会功能更大了,家庭日益成为最直接、最全面、最富情感的社会管理细胞单位。那么,家庭所需要的社会保障有哪些?又如何建立呢?
首先,要建立家庭收入水平和基本生活状况指标。家庭收入水平可划分为若干等级,并要确定最低收入水平家庭,也就是贫困线家庭。过去,我国只有济贫标准,城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5元,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元,可获得救济和困难补助。这是依据当时最起码的生存条件而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不断上升,1988年统一规定的济贫标准,城镇家庭人均月收入50元,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200元,方可获得救助。此后,有的地方有所提高,有的地方仍然照此办理。再以上的等级有小康家庭标准、富裕家庭标准等。2000年中国实现小康,从现实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大多数家庭成为“小康之家”。
其次,要设置家庭社会保障的需求和供给指标。家庭劳动保险的需求指标,相应的有劳动保险的供给指标,如劳动保险费用等。家庭医疗保障需求,相应的有家庭公共医疗费、集体医疗费、家庭医生数等。家庭养老保障需求,相应的有老年保险金、老年合作保险费、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等。家庭社会福利需求有家庭残疾人数、孤寡老人家庭数,供给方面有社会福利事业费用、五保户费用、收养费等。家庭社会救济有受灾户数、家庭财产损失价值等,供给方面有社会救济费等。还有独生子女家庭保障的需求和供给指标。有了这些指标的设置,就可以着手全面建立家庭的社会保障体制。
再次,可以在城镇建立以社区为网络的城镇家庭社会保障,实行正规的家庭社会保障。美国一位教授在东南亚调查研究后对联合国提出建议,在农村可以广泛地发展非正规的家庭社会保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农村家庭给予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在国际家庭年之际,我们建议有关方面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家庭政策纲领,其中应当包括家庭的社会保障构想和体制,并加以完善。这样,在家庭的社会保障体制之中,亿万人口都可以建立起自己温馨的家庭,人人得到健康的发展。

“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学术动态

  “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8月下旬,由人民日报社与韩国东亚日报社共同举办、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大众日报社协办的“孔子思想与21世纪”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市举行。会上,对儒学研究有素的23位中韩两国学者宣读论文和对论文进行评论。现将我国学者论文中的一些观点摘编如下:
一、关于儒学的文化价值
孔繁在《儒学的历史地位和未来价值》一文中说,孔子、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分量最大,并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起主导和支配作用。他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其他成分,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然而都未能如同儒家文化那样居于主导地位。周继旨在《如何看待儒学的未来发展》一文中也认为,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正统和主流已绵延两千年。儒学的理论结构不同于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而其社会影响之广泛深远可与之媲美并有所过之。儒学在历史上曾传播到朝鲜、日本、印度,形成东亚的儒学文化圈。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以高度文明的素质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至今保持旺盛活力,与儒学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对儒学的认识与评价,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把社会发展、民族兴衰、国家强弱的原因统统归之于儒学的作用。
钱逊在《21世纪儒学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认为,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化即西化的观点占据统治地位。然而到了20世纪末的今天,西方中心论已经在历史发展的事实面前破了产。日本及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东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许多西方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东方,儒学及东方文化传统的价值被重新发现、重新肯定。
二、儒学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与会学者指出,当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儒学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问题,已成为东西方学者的热门话题。马振铎在《儒学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指出,东亚学者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应尽量避免感情因素掺入以及与此有关的主观武断。他认为有必要对至今仍居于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西方近现代文化加以反思,指出它的先进之处,也找出它的缺陷及其根源,同时分析儒学能给世界文化提供哪些特殊而又适合未来时代、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儒学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他指出,西方近现代文化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道德、人生价值观念采取了与科学水火不相容的宗教形式。如果西方人的道德、人生价值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而是以一种人文主义学说为基础,上述的矛盾也就不会发生。而儒学恰恰是一种非宗教的、却又能为道德、人生价值提供根据的人文主义学说。
周继旨也认为,人类发展的总趋势又取决于人类共同的天赋本性,这种本性亦即人类“终极关怀”的三个指向:求真、崇善、爱美。儒学的不少内容符合人类的“求真”、“崇善”、“爱美”的天赋本性。
孔繁指出,儒学在未来社会的价值,仍将体现于它的道德理性方面。第一,儒家提倡仁义。儒家将人视为理性的人、哲理的人,就是指人有仁义天性。儒家这种仁义观念经过长期历史沉淀,深入人心,构成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民族性格。第二,儒家主张以义为上,即道德至上,并不排斥功利,而是主张义利双全,而在义利不可调和时,则取义舍利。第三,儒学在未来世界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未来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将成历史趋势。
钱逊则认为,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不只是东方儒学文化圈的地区性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了。他认为,儒学未来面临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儒学如何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相适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儒学能否和怎样才能为青年一代所认同和接受。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儒学的命运将不容乐观。
吕绍纲在《儒学与易经研究的今后发展》一文中说,今后几年乃至未来,儒学将继续面临严重挑战。儒学是一个庞杂不纯的体系,孔学与后世儒学表面都姓孔,实则大不相同。孔学在仁义、辩证法与唯物论诸主要之点上至今仍有真理性,现代化建设须弘扬、汲取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此。作者指出,应复兴孔学,不应复兴后世儒学。辛寇洁、张立文、牟钟鉴和张琢等提交的《中韩性理学之互动》、《儒学与生态环境》和《儒学与社会学》的论文中,也提出了不少新颖的思想,对与会者很有启发。(李炳清 李绪萱)

《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简介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

  《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简介
高放撰著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一书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上篇着重说明了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下篇阐明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社会主义中的艰辛探索和独创性发展。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基本问题,分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封大中)

《科学和革命》简述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

  《科学和革命》简述
赵红州所著的《科学和革命》一书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对近代史与近代科学史的认真考察,阐明了社会革命与科学革命的辩证关系:社会革命不可能影响自然科学的具体内容,但是社会革命可以通过科研生产关系而影响科学能力,从而加速或延缓科学发展的速度。自然科学得益于社会革命所带来的创新精神而繁荣昌盛,反过来自然科学又作为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力量。本书所研究的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学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思想素材。(雁平)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