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4-06-22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为“剧神”树碑立传——京剧《程长庚》创作侧记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为“剧神”树碑立传
——京剧《程长庚》创作侧记
笑眉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台上台下都是戏,又都不是戏;生旦净末丑,无非他我你;唱做念打,大家仔细。红脸白脸扮出来,都是炎黄子弟,大家仔细,大家仔细。”
看过安徽省京剧团清装历史剧《程长庚》的观众,想来会记得这段戏词,慷慨激昂,意气风发,颇有气壮山河之势,这不仅仅是该剧的主脑,也是安徽省京剧团排演《程》剧奋斗过程的形象写照。
打本子,戏唱鼻祖
程长庚是安徽潜山县程家井人。清代,安庆地域,包括潜山和怀宁石牌等地,可以说是孕育和发展戏曲艺术的一大摇篮。程长庚作为安徽戏曲之乡的佼佼者,为京剧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1年,文化部决定与安徽省联合主办程长庚诞辰18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并作为振兴京剧的又一次重要活动。安徽省京剧团闻讯欢欣鼓舞,不仅以家乡出了京剧鼻祖程长庚引为自豪,而且萌动起把“剧神”——三庆徽班大老板程长庚的形象搬上戏台的念头。以京剧演京剧人物,这一大胆的构想,得到了安徽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省政府的认可与支持。有关部门集中了省内戏曲界精锐协同作战,剧组九易其稿。1991年11月22日,《京剧鼻祖》在安徽合肥江淮大戏院首演。时值文化部、安徽省政府联合举办“程长庚诞辰180周年纪念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文化部领导对此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不断加工,精益求精,成为精品,走向全国。”《京剧鼻祖》首创程长庚京剧舞台形象,引起全国京剧界的瞩目和文化部的高度重视,为第二阶段创作《程长庚》一剧,奠定了基础。
求精品,再塑长庚
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方面特地邀请上海京剧院著名导演马科来皖参加剧组工作。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安徽省省长傅锡寿欣然应约担当该剧的总顾问。
首先是攻克剧本。《程长庚》剧本的修改工作,断断续续花费一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集中主创编、导、舞美设计七人小组,大家集思广益,谈结构,立主脑,编情节,密针线,出谋划策,广开思路。为了寻根求源,编导者还爬潜山,涉潜水,深入程长庚出生之地程家井去觅史迹,看家谱,找知情,求师访友。经过“四变主题”、“五出改本”、“六易其稿”,剧本创作才算告成,并更名为清装历史剧《程长庚》,成为安徽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五个一工程”的项目。
呕心血,共创辉煌
《程长庚》共六场,结构场序为:“戴枷示众”、“慧眼识贤”、“潜山磨剑”、“陡起风波”、“情深意切”、“寿诞嘱托”。全剧侧重描绘京剧鼻祖程长庚人品、艺德、崇尚皮簧大业之精神与行为,既是史传轶事,又有艺术生活编撰,以观照现实重温历史风貌。
《程长庚》剧组在排练的6个月里,既经受了酷暑炎夏,也挨上了深秋早寒,苦不堪言。但全体演职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工作,他们认准一个目标,这就是:拿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程长庚》,为振兴京剧争一口气,为省京剧团打一个翻身仗。董成、赵纯钢、马晶、张淑颖、杨何等一批青年主要演员加倍用心,勤学苦练。还有舞美和乐队的同志们积极配合,为《程长庚》搬上舞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993年底,《程长庚》终于在合肥公演了。
从《京剧鼻祖》到《程长庚》,横跨了两个不同创作阶段,却是一个完整的新创剧目产生的过程,为程长庚树碑立传、塑造戏剧形象的路,富有新意和创造,因此,成为今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活动的唯一一出京剧。在6月初的三场演出中,首都各界人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带轱辘的摇篮》获好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带轱辘的摇篮》获好评
一个流动的摇篮,摇出社会的爱心,摇出生活的温馨。峨影厂新近拍成的故事片《带轱辘的摇篮》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收养弃婴得而复失的故事,将现实社会的许多人和事编织在一起,着意表现社会的良知和我们生活中普通人的正义感与爱心。该片日前在京试映,电影界人士认为,该片是近些年表现时代主流精神影片创作的一大收获。影片拍得温馨且幽默好看,在叙事、抒情、达意三者的和谐中显露出创作人员表现生活的独到功力。该片由陈剑雨编剧,米家山执导,王学圻、郝岩、岳红、丁嘉莉、梁天、郑振瑶等参加演出。(向文)

“里面有贝多芬”——记西藏艺术团访西欧演出

第8版(副刊)
专栏:

  “里面有贝多芬”
——记西藏艺术团访西欧演出
卢小飞
6月16日和18日,刚刚结束了赴奥地利、瑞典访问演出的西藏艺术团,向首都部分观众和驻京外交使节展示了家乡的艺术。浓郁的雪域文化如藏戏片断、如寺院舞蹈《羌姆》、如上千年历史的民间《六弦弹唱》,每每让人感受到那片土地的古朴与纯净。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的一曲日喀则《牧歌》,更唱出了蓝天的旷远和草原的坦荡。
《雪域大法会》是由著名藏族指挥家、西藏歌舞团团长欧珠多吉和格桑达杰、格列热典、强巴顿珠创作的交响组曲。全曲分祈祷、僧俗同乐、驱邪禳灾、憧憬未来4个乐章,表现了西藏人的精神世界。1989年,这部作品在北京艺术节的演出曾轰动了音乐界。吴祖强先生称它“有深厚的传统根基、生活依据和现代技法。用自己的打击乐写出如此深刻的东西,将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东西结合得这么好,的确了不起。”评论家赵沨称这部作品使人们“空前地了解了藏族的文学观,空前地了解了藏族的价值观,空前地了解了藏族的审美观”。
行家所见略同。在音乐之乡维也纳,奥地利《每日新闻》的一篇文章里标以醒目的黑体字:“藏语里面不是没有贝多芬,尽管他们的发音与我们不太相同,从拉萨来到丘陵之国奥地利,600米的朝圣小路开放了,陌生的乐器,陌生的音响,里面却有贝多芬。”
这陌生的乐器恰恰都是藏传佛教里惯用的做法之器,如象征教法威严的长号,酷似狼嚎的胫骨号,模拟人山人海般朝拜的大中小钹……岂止是外国人不熟悉,对国人来说,多半也是陌生的。自然,凡是了解西藏、了解西藏历史的,从这音乐中便可感受到那种文化氛围;而不了解西藏,却懂得音乐的人,一听也就大概知道西藏了。
第一乐章里有一段绝唱,指挥兼作曲欧珠多吉和另一位作曲家格桑达杰以超低音和声,在一派宁静之中形成震撼人心的音响。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只有极少数千锤百炼的高僧喇嘛能诵出这种祈祷。大字组E音,在理论上是世界上最低的音,在这里却是高音区,其音域达到E以下8度,这是寺庙僧侣诵经时一种独特的发音技巧,用腹腔和胸腔带动咽腔、头腔,达到最佳状态的联合共鸣。据说,原曾设想由团里的男低音歌唱家领唱,但由于发音方法不同,演员颇有些望而却步,于是二位便找到高僧拜师学艺,竟也可以乱真了。尽管寺庙喇嘛诵经都这样发音,但时下能称为超级男低音的已经微乎其微了。
维也纳市文化局长称组曲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宗教作品”。瑞典观众称其美妙绝伦,是“天上掉下来的”。瑞典东方艺术节结束时,竟有四五十名观众排队等着为艺术团留言,赞誉之词不胜枚举。
压轴的是传统民间舞蹈《热巴》,它原是民间流浪艺人边走边舞边唱的一种乞捐的艺术,后来移植到舞台上,逐渐有了城市的气息。这次出访,艺术团从《热巴》的发源地,找到了一位叫次吉的姑娘。她从乡间走来,自然没有学院派的那种高雅和矜持,但她的一招一式如扭胯、如旋转简直做到了家,浑身流泻着家乡横断山脉原始森林中那种狂放的美,那么豪爽、那么率真,让人恨不能拿起铃鼓也跳上一遍。

人民的爱最深沉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民的爱最深沉
汪泾洋
由广州军区南海潮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济南军区前卫艺术中心和广州军区政治部录像站联合录制的上下集电视报道剧《时代之星——徐洪刚》刚一结束,策划兼编剧李德昌就深有感触地说,人民的爱是最深沉的,我们在拍摄这部戏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这部电视剧,真实再现了徐洪刚怎样由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成为一名见义勇为的英雄,生动地再现了徐洪刚不怕牺牲、浴血斗歹徒的那惊心动魄一幕,形象化地再现了人民群众爱英雄、救英雄的感人肺腑的情景。
为了能使这部戏早日与观众见面,剧组的同志们经过暂短的筹备便展开了工作。扮演徐洪刚的演员韩英杰是徐洪刚的同龄人,五年前参军到海军某部,前年考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他对这次扮演徐洪刚的机会十分珍视。拍汪向珍老太太向徐洪刚喂鸡汤的戏时,鸡汤端来后也没有尝一尝,一勺进去,韩英杰的舌头便没了知觉。戏拍了好几遍,鸡汤喂了好多勺,小韩眉头皱也不皱,一直陪汪老太太把戏演完。等拍完戏,人们才发现:洒落的鸡汤在他的脖子上、肩膀上烫起了一个个红点,他的口腔里也被烫起了很多透明的水泡。同志们问他为什么不吭一声,他笑了笑说,那样就没有徐洪刚的味了。
剧组为了真实地再现英雄的壮举,从地委书记到普通群众总共采访了100多位与徐洪刚有关的当事人,其中84位在电视剧中自己扮演了自己。
78岁的五保户汪向珍老太太,曾于去年8月先后四次到医院看望徐洪刚。这次汪老太太在剧中扮演她自己。那天下午,导演安排的戏比较多,有小学生、哑巴姐妹等,都是自己演自己。当老太太提着汤罐,走进病房,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徐洪刚”时,情不自禁地哭出了声。成都军区总医院胸外科主任况明江,曾于去年徐洪刚伤势恶化、高烧不退而转院到宜宾后,与本院张晓华医师一道赶到宜宾参加会诊和手术,在挽救徐洪刚的生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把名利看得很淡,不愿张扬。经再三劝说才坐到了摄像机前。张晓华坐在况教授身边,面对镜头浑身的不自在,几次站起来要走,都被副导演按住了。况教授对在宜宾第二人民医院作手术的情景不愿重复。他说,表现英雄的事,我做;表现我自己的事,我不能做。幸亏宜宾电视台副台长申兵曾于去年派人把手术的全过程录了下来,剧组将用这些资料再现那催人泪下的一幕。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但每一件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颗深沉的爱心,那是人民对英雄的纯洁的、神圣的爱。

黑龙江戏剧展演首都舞台

第8版(副刊)
专栏:

  黑龙江戏剧展演首都舞台
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黑龙江省新排剧目音乐剧《鹰》和龙江剧《木兰传奇》近日将进京汇报演出。《鹰》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为观众叙述了满族的一个古老传说。龙江剧《木兰传奇》将世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用龙江剧的形式重现舞台,主演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淑贤,她的唱、念、做、打更加炉火纯青。(黄恒)

“榕城杯”剧本大赛征稿

第8版(副刊)
专栏:

  “榕城杯”剧本大赛征稿
福州市文化局与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近日联合举办“榕城杯”优秀戏曲剧本大奖赛全国征稿活动。
大奖赛设最佳剧本奖一个,奖金二万元;优秀剧本奖八至十个,奖金三千元。(张英慧)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