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4-06-03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沂河源头的喜讯——来自山东沂源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的报告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沂河源头的喜讯
——来自山东沂源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的报告
宏君光玉
编者按:全国的经济开发区不少,但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却为数不多,山东沂源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更是鲜为人知。
沂源县是个有54万人口的汉族地区,境内散杂居住着回、满、壮、侗、藏、蒙古、朝鲜等七个少数民族2500余人,人数甚少,仅占全县总人口的0.44%。然而,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沂源县委、县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这0.44%的少数民族同胞。1992年5月,他们在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东里镇、梭背岭乡、金星乡,开历史之先河,创建了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这在全国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暨山东省均属第一家。             
悠悠千古的沂河依旧在沂鲁腹地静静地流淌着,她似乎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不时腾起几朵欢快的浪花,报告着源头的喜讯。
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的山东沂源县,属沂蒙山区,一直是国务院重点扶贫县。去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8.2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8.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4元。宣传部长张学信告诉我们说,从今年开始,我们被贫困“开除”了!去年我们还跨入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和省级卫生城行列!
沂源的发展让我们振奋。然而,令沂源人自豪的沂源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更让我们刮目相看。大山挡不住开放意识,平淡无奇的小山村,也有令人夺目的个性。
沂源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是沂源县境内一条沿韩莱公路两侧约1公里、长约20公里、横贯东里镇、梭背岭乡、金星乡三乡镇的经济开发带。区内的23个行政村中,有10个回民聚居村。这里四面见山,只有涓涓沂河及岸边的韩莱公路悠长地向远方延伸,就像开发区的目光。开发区的标志——伊斯兰风格的两栋商业、办公综合服务大楼静静地矗立在群山之间,给这火热的土地添了几分静穆与沉着。
东里镇东村是镇政府所在地。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22亿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在淄博市百强村中位居第23位,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奔小康示范村。东村的发展,是以林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东里一带是葡萄、苹果的主要产地。6年前,他们投资800多万元,建起了400亩巨峰葡萄园,1100亩密植苹果园。可是,当葡萄收获季节,周围的凤凰山、唐山漫山飘香,葡萄却只有几角钱一斤,而在广州却是1元多钱一斤,于是,他们每部大卡车配上两名司机,连夜运往广州,既赚了钱又推销了自己。1990年,他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自办的优质果品研究所,不断开发新品种,新红星、红富士、白斗等优质苹果,可与烟台苹果比高低,仅“红富士”就有70多个系列。为使果品不断增值,他们又投资建起了1200吨的恒温库,建立了销售联系,使果品全部打到南方市场。1993年,他们与香港必泰贸易有限公司合资兴办了兴泰食品有限公司,仅生产蔬果脆片一项每年就可消化蔬菜、水果7200吨,由此带动周围5个乡镇蔬菜、水果生产,并使价格大幅度提高。目前,村里已办起中外合资企业4家,利税可达340万美元。此外,全村建材生产、皮毛加工、食品加工、商贸服务等村办企业已达21家,年产值8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东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朱圣堂不无自豪地介绍说,现在全村有1700余人参与村办企业,有些重体力劳动,像水泥厂、缸瓦厂等工人多数都是外村人来打工,本村人当领导。
去年,开发区成立沂源民族企业联合开发公司时,东村永盛皮毛厂厂长、48岁的回民赵世祥当选为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永盛皮毛厂是赵世祥立足东里镇回民传统的制革业、皮毛加工业等优势创办的个体小厂。投产10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70多万元、年产值160万元、职工50多人的民族企业,年加工2万多张皮毛。永盛皮毛厂的职工工资是东里镇同类企业中最高的。富裕后的赵世祥没有忘记整个开发区的民族经济,先后帮助梭背岭乡办起皮毛厂,帮助东里西村办起了东里福利裘皮厂,从无偿支援技术到帮助销售。赵世祥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只有形成规模经营,开发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年,我无私地帮助别处办厂,带动大批皮张专业户,目的就是如此。”今天,回民传统的制革业、皮毛加工业已发展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开发区内仅制革和皮毛加工业产值已达3000多万元,出口14个国家和地区。皮革制造业、皮毛加工业、民族食品工业和饮食服务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经济已成为开发区开发的重要方面。

巴莫阿依——中国第一位彝族女博士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这里星光灿烂

  巴莫阿依——
中国第一位彝族女博士
古老而厚重的大凉山,是巴莫阿依生活的故土,在一个偏僻闭塞的乡村,阿依走过了她童年的路程。告别昭觉河畔的父老乡亲,阿依跨入了首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的校门,身着彝族服装站在天安门前的时候,她深深叹息由于文化落后,自己的民族在许多方面都还落后的事实,立志发愤读书,希望将来有一天能为大凉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对于从小生活在彝族聚居地区的小阿依来说,学好汉语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她还凭着毅力与勤奋,刻苦攻读英语。毕业回到家乡以后,她又开始学习研究本民族的语言。一次偶然的事情改变了这位彝家女孩子的生活道路,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在大凉山考察,惊异于这个“被世界遗忘了的地方,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彝族古籍历史”,陪同考察的阿依深感自己作为彝族的后代应该肩负的责任,带着强烈的愿望,阿依报考了中央民大彝文古籍专业研究生。她深深地意识到,一个不论多么先进的民族,回过头去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是通过对一个个民族的具体研究,才能够找出人类发展某一阶段、某一侧面的带有一般规律的东西。正如可以从彝族的械斗去寻找人类战争的起因、性质、结果等一样,对于彝族古籍的研究,也不存在狭隘的性质,更不是一项“落后的事业”,它对彝族、对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人类,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现在,已获得博士学位的阿依正在中央民族大学民语系从事宗教学、文献学、民族学、彝文古籍整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一九九一年,阿依还与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部的二妹巴莫曲布嫫,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工作的三妹巴莫乌萨嫫成立了巴莫姊妹彝学研究小组。这个家庭性质的民间组织,通过田野实地调查,在广泛搜集第一手彝文化原始素材的基础上,对彝学领域中有关文化材料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从理论上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和研究,她们编辑出版了第一个集体成果《彝族风俗志》。
今年下半年她将去日本考察,明年初春去美国参加“第一次彝族历史文化研讨会”。
我们期待着这位大凉山的彝家女儿在新的道路中奏出自己独特的旋律。(杨光玉)
(附图片)

民族乡村的小康之路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族工作者手记

  民族乡村的小康之路
金涛
据悉,目前在北京市所有的5个民族乡、96个民族村中,已有6个乡、村的年社会经济总收入达到和超过了亿元。按人均实际收入衡量,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接近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标准。然而在北京远郊山区,一些民族乡村的经济发展却仍很落后。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在各级政府“超常规”、“跳跃式”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战略要求下,显得茫然不知所措。作为北京这样一个相对发达地区的民族乡村,上下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情况尚且如此明显,那么,遍布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民族乡、村情况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民族乡村经济的起飞是振兴各地经济的重要一步。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人的因素。民族乡村发展经济的途径也不止一种模式,关键是要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路子。尤其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人才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要有所突破,那种以往多年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形成的山区、贫困地区民族乡村落不下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而在一些上级机关又大量闲置的状况,在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加以改变。
民族乡村加快发展奔小康,当前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一是要支持和鼓励民族乡村的劳务输出,增加收入,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同时也使他们走出来学到更多的市场经济知识。
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进人才,利用当地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好民族乡村。
三是要加快集体经济资金积累,在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加快共同富裕步伐,提高整体水平。
可喜的是,在乡镇企业崛起的年代,一些民族乡村率先告别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他们带头致富,在利用政策,勤劳致富方面带了好头。推广他们的经验,特别是介绍他们如何解放思想,放手发展经济,积极引进人才方面的做法,以及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经验,对整个民族乡村经济,乃至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万余瑶胞出山来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万余瑶胞出山来
本报讯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鲁观、荒圹、棉花坪5个瑶族乡的万余瑶胞,跟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出昔日狭窄闭塞的山地,到山外宽敞的商品经济大舞台经商,增加了商品意识,搞活了经济。今年1至4月,这个瑶族乡的瑶胞经商收入50多万元,户平收入360元。
瑶胞居在深山老林,开门见山,出门爬坡,交通极不方便,为赶一趟集要走两头黑。为了方便瑶胞做生意,宁远县委、县政府发动瑶族乡集资15万元,建立完善了4个农贸市场,开辟了商品信息宣传栏,帮助瑶胞了解县内外、省内外商品价格和市场行情,工商部门还主动当商品“红娘”,给瑶胞牵线搭桥,在4个瑶乡集市开辟了野菜市场,蕨菜、苦菜、马齿苋等野菜,堂而皇之进入了市场,受到山外人的青睐。有的瑶胞还从事长途贩运,把生意做到了广州、珠海。(乐黎明)

库米什镇的大胡子警察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库米什镇的大胡子警察
姜晓明
库米什镇的大胡子警察名叫托乎提·斯皮力,是一位优秀的维吾尔族警察,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远离吐鲁番大城市的荒滩戈壁小镇上,打击罪犯,保卫人民的幸福和安宁。
库米什镇,维吾尔语的意思是“银子”。小镇正如其名一样,是新疆南北疆公路干线上的一个要道,古时候曾是通往波斯国的一个驿站,前后百余公里荒无人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解放前后曾是叛乱分子和土匪留守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又是许多不法分子作案、隐藏、销赃的地方。24年前,托乎提·斯皮力被调往小镇既当所长又当干警,真正一个光杆司令。他永远不会忘记,刚到小镇的那天晚上,外地一伙不法分子在饭馆行凶抢劫,接到报案后,他赶到现场制止,寡不敌众,自己被不法分子痛打一顿不说,当地群众还劝他:“算了吧,这地方‘天高皇帝远’,多少年了就这样,管也没用。”托乎提心里很难过。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小镇的治安整顿好、维护好。他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提高发现、预防、打击犯罪分子的能力。他把小镇160多户居民分成10多个联防区,每个联防区成立一个联防小组,并指派觉悟高、身强力壮的居民任小组长,建成了一个以派出所为中心的联防网络。他还根据小镇流窜人员来得快、作案快、逃跑快等特点,总结出发现现场要快、掌握线索要快、堵截罪犯要快等反击策略。托乎提的“三快”反“三快”的反击策略在小镇20多年的风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20多年中,他一人抓获犯罪分子3000多名,配合围追拦截逃犯100多名,配合侦破特大重大案件300多起。
岁月如梭,小镇越来越美丽,过去的茅屋、土房,变成了齐刷刷的砖房、高楼。小镇日渐繁荣,社会秩序越来越好。而大胡子警察仍然在保卫着小镇的安宁。多少次,局里调他回城里,他一次次拒绝了,他说:“小镇需要我,小镇人民离不开我。”有一年,局里抽调他去参加专业培训,前后不到两个月,小镇上就有100多人到局里请求让大胡子警察回到小镇上。1989年以来,他先后三次受到公安部表彰,六次荣立三等功,三次荣立二等功。
今天,大胡子警察仍然默默地独守在小镇上,妻子儿女远在库尔勒市。他说:“一个好警察,人民的利益和幸福高于一切。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牺牲和流血是免不了的,所以,我时刻作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我的亲人、子女是会理解的。”

锡伯族西迁230年了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锡伯族西迁230年了
本报讯5月28日,北京近400名锡伯族同胞欢聚在中央民族大学,纪念锡伯族西迁230周年。
230年前的这一天,勇敢的锡伯族以伟大的西迁壮举震惊全国。当时的锡伯族是个比较弱小的民族,但是为了巩固和加强西北地区的边防力量,清政府从盛京(即今沈阳)及所属十余个城选调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1000余人,携同家属共3200余人,浩浩荡荡迁往新疆伊犁驻防戍边。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战胜了饥饿、干旱、疾病等困难,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农历七月先后抵达伊犁地区,并长期定居在那里,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立下了丰功伟绩。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壮举,缅怀先辈业绩,新疆、东北和全国各地的锡伯族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作为自己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王刚)

猎枪送给心中的他(图片)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猎枪送给心中的他
贾玉平摄于云南基诺族山寨。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