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3-06-0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徐有芳谈中国林业的现状和前景

第3版(环境日专页)
专栏:

  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徐有芳谈中国林业的现状和前景
本报记者谢联辉
“人们对自然、对森林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去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首脑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一致同意把各国的共识——‘林业这一主题涉及环境与发展的整个范围内的问题和机会,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利在内’,载入世界权威性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就是鲜明的标志。林业观念的转变,必将给森林的管理、养护和可持续开发,带来一系列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发展的新的机遇。”新上任不久的林业部部长徐有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这样描述了新时期对林业发展的要求。
森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生物生产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互相配合的特殊功能和用途,在维护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其生态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热门话题,都与森林密切相关。然而人们长期把森林仅视为“用之不竭”的木材、烧柴生长地,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把经济危机和人口压力往森林身上转嫁。徐有芳很有感触地说,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森林利用,必然给生态环境造成恶果、招来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现在人们已逐步认识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开始重新估量森林的价值,当然,我国也有破坏森林的教训。1981年四川、汉中发生罕见的大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森林的关注。邓小平同志当即提出——中国林业要上去,不采取有力措施不行。
正是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把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从1981年开始全国展开了一场有亿万人民参加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10多年来,累计有31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154亿株。举世瞩目的“三北”、“沿海”、“长江中上游”、“平原绿化”、“太行山”、“京津周围”以及“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广东、福建相继消灭全省宜林荒山;全国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420个,面积达6.6亿亩,使许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和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森林采伐限额,并使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全国初步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与第二次(1977—1981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相比,森林面积增加1.83亿亩,达到19.64亿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2.02亿立方米,达到109亿立方米;覆盖率上升1.27个百分点,上升到13.63%。徐有芳认为,在世界森林资源下降的形势下,我国森林资源显现增长趋势,这是林业经营思想转轨的结果,也是我国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作出的重要贡献。
这位学过7年林学专业的部长说,我国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由于城乡造林绿化水平还不高,林分质量和森林覆盖率还比较低,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相当严峻。加强森林的管护,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是各国政府必须重视的世界性问题。林业部是主管全国森林的部门。从环境角度看,林业部门担负维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大使命;从经济角度看,林业又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众多可再生资源的重要产业部门。肩负两副重担的林业部门,工作性质决定了要重视对森林的研究,要把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探索、去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并寻求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新模式。80年代中期,农业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中科院积极推动的全国村、乡、县级生态农业、生态林业试点,就是把三大效益结合的一种尝试。目前试点总数已逾1000个,面积达6000多万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誉为“中国的伟大创举”。
虽然这种试点是一种局地性的,但人们通过生态经济中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流动与转化,看到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广阔前景。这位新部长在介绍我国林业发展前景时强调,当务之急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力争提前1至2年完成本世纪最后几年的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确定到2000年的各项任务。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争到本世纪末,使我国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发展到500个,面积达到7.5亿亩,使天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三是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继续抓好林业单一经营结构向林(草、牧、渔、药)、工、贸相结合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过渡。
徐有芳说,现在的问题是:建立国有林业局的3亿多亩天然林,经过40多年的采伐,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后,资源大幅度减少,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日趋明显;已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林区,还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科研和管理力量薄弱。这位在林业战线工作了30个寒暑的部长,要求国有林业局和各级林业部门,把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加强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来抓。因为森林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生态屏障,一旦遭到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是林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徐有芳最后说:林业经营思想要转变,林业管理体制要改革,林业发展速度要加快。面对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过去习惯于计划经济的200多万林业职工,要到陌生的市场经济中去寻求林区发展新起点。但是,不管前面的道路如何艰难,林业部门的工作中心,必须从过去的“大木头”生产转移到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上来。他要求林业职工团结奋斗,呼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帮助林业部门落实林区的政策,用好林区的政策。林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附图片)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须综合决策

第3版(环境日专页)
专栏: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须综合决策
国家环境保护局龚浦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贫困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这是去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关注问题的延续。贫困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问题,有其国内的和国际的深刻根源。消除贫困和饥饿,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改革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人类正处于历史的抉择关头。我们或者继续实施现行的政策,保持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在世界各地继续增加贫困、疾病和文盲,继续使维持我们生命的地球生态系统恶化;要不然,我们就得改变政策。
在去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政府及时提出了关于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条对策,其中第一条就是“实行持续发展战略”。它明确指出,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不仅会造成对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转变发展战略,综合决策,走持续发展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
综合决策是针对过去决策“单打一”提出的。以往很多决策是由不同的部门独立制订和负责实施的,而决策中又往往把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割开来。其结果是不考虑环境的经济带来了加倍的不经济性。日本四日市、水俣、神通川三大公害案例,以确凿的事实和数据,论证了公害造成的损失和赔偿费用远远高于公害防治费用。这是不能重演的教训。
如何做到综合决策?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应当着重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改进或改变决策程序。在各级决策中要采用能够反映长期情况的和跨部门的方法,注意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经济方面的、环境方面的和各部门的政策、战略、计划要进行国家级的审查,并促进公众更广泛的参与;要系统地使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和环境数据,克服封闭式的做法。综合决策,不但要坚持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还应该扩大到对区域的和对政策的评价。要建立制度,用一些全面恰当的指标来衡量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变化,以监测和评估实现持续发展的速度。在考核各地经济工作和干部政绩时,不但要看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还要考核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制订有效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市场经济必须是法制经济。在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换中,环境保护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将更显突出。为了有效地把环境与发展纳入国家的政策和实践中,需要依据周全的社会、生态、经济和科学原则,制定和执行综合的、可操作的和有效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对违法行为的惩罚、补救和预先遏制;需要改变狭隘的、封闭型的决策行为,逐步实现跨部门的全面协调和合作;需要定期评价已制订的法律法规,检查执法情况,建立司法和行政程序,将不合法的或违法的、影响到环境与发展的行为诉诸于法,加以纠正。
三、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以及其它鼓励措施。应当把环境代价纳入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作的决定中,要坚决扭转把环境视作“免费品”的观念,或将环境代价转嫁给他人、别国或后代的做法;应当促进社会代价、环境代价同经济活动更充分地结合,使各类价格比较恰当地反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有助于防止环境的退化;应当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促进持续发展,取消那些不利于持续发展的限制和规定。
四、逐步建立环境与经济的综合核算制度。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限于计算有偿的商品生产和服务。我们要尽快制定更好的办法,用来衡量环境在提供资源和处置废物这两方面的重大作用以及其它贡献的价值,纠正土地、水、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价格扭曲情况;要努力开发自然环境核算办法,扩大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把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纳入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机构应当同国家环境统计部门以及自然资源部门密切协作,使这种综合核算制度能够在国家发展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第3版(环境日专页)
专栏: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环境与和平
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环境日

第3版(环境日专页)
专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通过了一项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建议,还庄严地宣布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二十七届会议审议了这项建议,并决定1973年1月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以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UNEP,其行政首长称为执行主任。环境规划署成立20年来,先后由莫里斯·斯特朗、穆斯塔法·托尔巴和1993年1月1日就任的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担任执行主任。环境规划署的主要职能:掌握世界环境的状况,促进与协调国际环境事务,以确保各国政府对不断涌现的国际性环境问题给予重视,参与全球环境基金(GEF)的管理,与其他联合国机构或政府间组织合作,推动和协调国际环境公约的制订与实施,为现代人及其后代的利益保护环境。

制定《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第3版(环境日专页)
专栏:

  制定《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去年6月,有18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0个国际组织参加,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是世界各国为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全球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个共同行动准则。联合国要求世界各国以《21世纪议程》为指导原则,制定本国的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并逐步付诸实施。
联合国环发大会一结束,中国就率先采取行动,决定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牵头,组织有关部委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的持续发展国家战略)。
目前,经50多个部委的300多位专家、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议程》的中英文初稿文本已经完成。该文本共分40章、180多个方案领域,约120万字,其内容几乎包括我国所有的经济部门和与持续发展有关的社会团体、群众组织,涉及到外交、法律、经济、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发展目标、行动计划以及资金和技术支持条件。
已经提出的《议程》初稿文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高度赞赏中国的这一行动。该组织还决定从UNDP“21世纪能力建设基金”中,立项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的编制,并要求与中国政府就《议程》的实施开展全面合作。
(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供稿)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亟待加强

第3版(环境日专页)
专栏:专家建议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亟待加强
中国是地球上可再生生物资源最为富有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生物种类的绝对数量,还是特有种类、野生作物和可驯养或可栽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的数量,均极为丰富。
从中国现有资源的经济价值来看,估计大概在1000亿美元的规模。除此之外,自然栖息地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功能,每年的价值也当在百亿以上。
尽管中国的政府、科学家、政府官员和广大群众通过实施自然保护政策和具体行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出了值得称颂的努力,但是中国的环境及大量濒危物种仍处于严重的威胁之中。随着人口的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和野生物种自然栖息地的压力也就越大。现在,已经不允许这种压力长久持续下去,因为自然资源的基础正在不可逆转地消退。渔业和木材生产的下降,药用植物的短缺,野生动植物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森林和草场的消失或退化,沙漠的扩大,土壤侵蚀的增加,水位的下降,酸雨的发生,全球气候变暖,水灾和旱灾的增加,以及海岸线侵蚀的加剧等等,都是这种压力的具体表现,都严重地阻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富强。
此外,由于缺乏协调,缺乏明确的权威机构以及在人力、培训、设备和运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政府在解决退化问题和恢复环境使其达到持续生产的努力,受到了阻碍。甚至在规章健全的地方,规章的实施也非常薄弱。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的中外专家,最近就中国生物资源的现状和保护问题,向中国政府提出一项全国性的计划,以拯救和恢复濒危的自然环境。这项工作应该是基于一个单一的有权威性的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外专家希望该计划尽快付诸实施。正像控制人口一样,它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一致努力,包括众多的政府部门的参与以及广泛的群众运动和普及教育。
中国是第一个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而且生物多样性极丰富的国家。所以在拯救我们星球的全球运动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发起的强有力的环境恢复计划,必将推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中外专家建议中国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应当协调各方面的努力,对全国生物资源的现状进行编目和监测,并且将分析后的信息作为制定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关政策和修改环境恢复计划的重要依据。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这种投入应包括人才培训、科学研究项目、保护区面积、法律实施、持续利用模式、传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析与合成、公共保护意识宣传以及国际合作等。中外专家希望中国政府采纳他们的建议,同时呼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计划署及国际有关组织,在财政和技术上给中国实施这项计划提供必要的支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联合主席
汪松麦金农

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摘要)

第3版(环境日专页)
专栏:

  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摘要)
总体分析: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1992年在经济较快发展的情况下,环境状况相对较为稳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虽仍有所发展,但有一些城市的部分地区污染有所控制,有些农村生态开始出现转机
                             
环境污染状况与防治
大气:全国废气排放量10.5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比上年增长7.6%;二氧化硫排放量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3.9%;工业粉尘排放量576万吨,比上年下降0.5%。酸雨仍限于南方局部地区。赣州、长沙和厦门市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
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66.5亿吨,比上年增长9%,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3.9亿吨,比上年下降0.8%。全国大江大河的水质状况良好,但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城市地表水污染普遍且严重,85.7%的城市河流部分监测项目平均值超标,8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普遍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富营养化状况令人担忧。近海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但部分河口、港湾水域污染严重,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城市噪声:全国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仍十分严重。据40个城市统计,平均等效声级均在55分贝(A)以上。城市噪声中,道路交通噪声占30.2%,生活噪声占42.9%,工业和其他噪声占26.9%。各类噪声源构成比例与上年大致相同。
工业固体废物: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2亿吨,比上年增长5.1%;历年累计堆存量59.2亿吨,堆存占地54523公顷,比上年增加3984公顷。
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据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条江河的不完全统计,有2800公里长的河段鱼类基本绝迹。全国有2.5万公里的河流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全国淡水养鱼由于污染造成死鱼面积达32.7万公顷,死鱼数量达4550万公斤。
污染事故:全国共发生工业污染事故2667起,比上年下降12.2%。其中,废水污染事故1666起,比上年下降8.3%;废气污染事故820起,比上年下降14.8%;固体废物污染事故36起,比上年下降57.6%;噪声污染事故47起,比上年增长95.8%。上述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715万元,比上年下降11.8%。
1992年,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燃料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85.7%,与上年持平;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68.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7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工业炉窑烟尘排放达标率51.3%,与上年持平。工业废水处理量175.9亿吨,处理率68.6%,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外排工业废水达标率52.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1.4亿吨,比上年增加0.2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6亿吨,比上年增长18.2%。全国新建烟尘控制区566个,面积1341平方公里;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532个,面积1084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状况与保护
森林与草原:据1988年至1992年森林资源清查,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309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3.63%,同以往资源清查相比,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但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过熟林蓄积量仍呈减少趋势。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呈发展趋势。草原严重退化面积7300万公顷,缺水草场面积2600万公顷,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2000万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减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4.1平方米下降到3.9平方米。
土地:全国乱占滥用耕地及违法批地现象有所抬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建设用地为29.7万公顷,超过计划的7.4%,净占耕地面积量高于往年。全国各类开发区由上年的117个增至2700多个。在划定的开发区中,占用的土地约80%是耕地。据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划定的开发区面积已达15321平方公里,其中开工面积仅占划定面积的2%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据最新调查,全国水蚀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达188万平方公里。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5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为保护生态环境,去年全国人工造林508万公顷,义务植树24亿株。全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万公顷,累计治理面积达到5700万公顷。全国治沙造林面积87万公顷,以治沙为主要目的的造林保存面积,累计达1000万公顷,使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全国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面积1200万公顷,围栏草地面积686万公顷,保留牧草种子田48万公顷,治虫灭鼠累计面积4000万公顷,建成草地类自然保护区11个。全国又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77个。为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全国已建立16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中心(或救护基地)。为拯救和繁育濒危野生植物,全国已建立400多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100多处植物园和树木园,使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和繁育。

全球五百佳

第3版(环境日专页)
专栏:

  全球五百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决定,在1987年至1991年5年期间,每年从世界各国评选出100个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列入世界环境保护荣誉名册——“全球500佳”,并于每年环境日这天授奖。由于这项活动受到广泛欢迎,所以决定再延续5年。我国从1987年起获此殊荣的个人和单位有:
1987年度——北京大兴县留民营生态农业村村长张占林,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中国环境报;
1988年度——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浙江萧山市山一村,太原钢铁公司废渣加工厂老工人李双良;
1989年度——四川成都市动物园,广东潮州市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新疆和田县政府;
1990年度——江苏泰县河横村;
1991年度——安徽颍上县小张庄;
1992年度——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浙江鄞县上李家村,安徽颍上县小张庄张家顺。

图片

第3版(环境日专页)
专栏:

左上压题照片:四川九寨沟
上图:海南猕猴
下图:福建动物园科研人员进行大熊猫研究。
本版照片均为张从密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