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2-06-16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这条铁路这个站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这条铁路这个站
邓洁
这是中国最西部的一段铁路,兰新铁路西段;这是中国最西部的一个车站,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阿拉山口站。这条铁路,这个车站,凝聚着两代人悲壮的努力,实现了千年梦想,在曾经是驼铃叮咚的古丝路上,铁路职工用双肩托起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大陆桥。这条铁路有481公里,从乌鲁木齐西到阿拉山口,它记录着一段历史,镌刻着一个民族前进的步伐。
从1956年7月中国和原苏联关于中苏国境铁路议定书的签定,到1990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为首列贯通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专列剪彩,历时34年。漫漫岁月,风云变幻,如今,一条铁路终于从中国穿过,连结亚欧,成为国际通道。1985年5月1日,在乌鲁木齐西站举行了兰新铁路西段奠基仪式。后来,中国和原苏联边境的铁丝网破了,一条标准轨从中国境内延伸到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境内,一条宽轨也从那里伸进中国境内。随之出现一座主体结构呈“门”字形的高大建筑:阿拉山口站。进了一楼大厅,又能看出它是个“国”字,空中鸟瞰,它就是个“中”字。当建筑者把这奇妙的构思矗立在广阔无垠的大戈壁上时,它无疑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宏伟乐章中一个强劲的音符。在蓝天的依托下,这座以白色为主要色调的下宽上窄的建筑显得格外醒目。砖红色构成了“门”的笔画,正面突出的曲线似要拥抱八方来客,侧面突出的直线又显得那样挺拔刚劲。室内装饰画的内容是新疆各少数民族的风情和异国风貌,使人耳目一新。
这是中华之门,是我国西部唯一最宽最平坦的山口。曾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军事要塞,也是沟通东西方各国的主要通道,如今是世人瞩目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新铁路西段的修建,对新疆来说是一个勇敢的跨越,它意味着这个传统内陆经济区,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昭示出新的经济发展趋势,这就是东进西出,双向开放。昔日那“商贾胡客,日奔塞下”的繁荣景象将再度出现。
这不是梦想。中国和原苏联铁路接轨后阿拉山口站的配套工程还没有完成,曾经沉默多年,1982年重新开行的“东方快车”捷足先登,于去年9月沿第二座亚欧大陆桥运行,在中国最西部的陆路口岸阿拉山口站与原苏联列车换乘出境,这无疑是中国铁路向世界展示自己风采的时机。
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东方快车”一出现就与世界铁路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它的第一次运行使欧洲各国的铁路路轨统一起来,连接瑞士和意大利的辛普朗隧道完成后,它又穿隧道前往维也纳。世界大战期间,“东方快车”改变运行线路是因为政治原因。如今这个具有神奇色彩的豪华旅游列车从北京到阿拉山口行程4081公里。在神州大地上进行这段线路的列车旅行,其意义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最近,日本铁路考察团考察了陇海、兰新线和阿拉山口站后,认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是世界铁路的杰作。
这一杰作会随着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日益显出它的魅力。今年6月20日,正式开行的13/14次国际旅客列车,将从中国乌鲁木齐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之间进行跨国界运行。
兰新铁路西段、阿拉山口站,50年代中国和原苏联的铁路工作者就把足迹印在了这里。今天,在乌鲁木齐铁路局和阿拉木图铁路局的列车运行图上,终于要出现表示列车运行的线段。多少年的愿望和努力,就将变成现实!作为中国铁路工作者,老一代人会感到欣慰,当年从兰州背着钢轨一步一步走进新疆,不就是为了走更远的地方吗?而随着兰新线出生的年轻人志向更高远:中国沿着大陆桥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敞开胸怀让世界走向中国。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铁路局电视中心)

“名成未敢暂忘筌”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名成未敢暂忘筌”
马威
许多成名的作家,所以能得到人民和社会的承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他的成名作中,真诚地关怀过人民的命运,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忧乐、愿望和情绪。这些作家本来是来自人民、来自生活的,人民也曾经通过他们的作品认识生活,认识时代,发现真理,受到鼓舞,因此,被人民推到了崇高的地位。然而,成名之后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有的人那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感情淡薄了,对于生活的激情和热情也逐渐冷却了,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们创作上的停滞与衰退。
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热爱生活,是作家最优秀的也是最起码的品质。正如无论多么完美的鸟,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永远也不会飞翔高空一样,生活就是作家的空气,如果脱离生活,艺术精灵就永远也不会腾飞起来。唐代诗人郑谷在《春末偶题》中写道:“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未敢暂忘筌。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这里的“筌”,指捕鱼的竹器,“忘筌”一词,出自于《庄子·外物》篇,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意思是捕到了鱼就忘了捕鱼的工具。郑谷引此论诗,意在劝诫诗人成名之后,不要忘记成名靠的是什么。文艺创作从本质上说,是生命对作家的召唤,是生活对作家的启示。每个作家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走上文坛的,在他们的成名作中读者大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生活的影子。作家的一举成名,乃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凭着对文学艺术的一片真诚和蓄积在胸、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在心灵的回音壁上发出了鸣声,有的人一开始就为自己创造了一座丰碑,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筌”,是生活,是人民。不要“忘筌”,就是不要脱离生活,脱离时代和人民。作家成名后,一旦失去了生活这个“筌”,对生活对人民不再有真诚,不再有热情,不再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他的艺术生命力自然就衰竭了。
曾有一种说法:“到处都有生活”,这自然也不错。但是,生活是有“源头”与“水流”、“活水”与“死水”之区别的。达·芬奇说过:“能够到源头去取泉水喝的人,决不取壶中水喝。”近几年来,一些成名的作家或者坐上了专业作家的“宝座”,或者当了官,出门有汽车,开会、采访住“宾馆”,只囿于书斋,不大愿意到生活的“源头”去取泉水喝,而是去取壶中水,远离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生活,缺乏实际的感受和表现的激情。而脱离人民,首先是从脱离生活开始的。以《宽容》、《漫话圣经》这两部通俗著作而为世人所知的房龙说过一段十分形象而深刻的话:“凡学问一到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舍’,而把它的鞋子上泥土的肥料抖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预备死了。”哲学家叔本华也说过:“往常耽于书卷中,眼睛就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思考的机缘和气氛,由书本所启发的远不如现实世界多,因为现实世界和眼前的事物具有原始性和力,是思考精神的最佳对象,最容易促使此精神活动。”有些成名的作家,由于没有继续深入生活,原来的“具有原始性和力”的生活库存已经告罄,躲进“精舍”里闭门造车,玩文学技巧,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作品来的。

登滕王阁

第8版(副刊)
专栏:

登滕王阁
孙勃
一代奇才
吟成你千秋万代盛名
不管王朝兴衰沉浮
你已羽化而登仙
盛世今朝
“瑰伟绝特”(注)重突兀
气势更雄
览云天茫
茫读碧水渺渺
人世沧桑叹无穷
登斯楼
放眼望
千里大地
蒸腾着热烈
崛起着追求
无数新楼工厂
沐江南雨拔节生叶
哦,赣水儿女
正续写新《滕王阁序》
注:瑰伟绝特,系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赞滕王阁之语。

机敏顽强奋进——参观司徒兆光雕塑展随感

第8版(副刊)
专栏:

机敏顽强奋进
——参观司徒兆光雕塑展随感
崔开宏
去年,司徒兆光的作品在新加坡展出时,评论界与观者都认为他的作品蕴含“人情味”。这种评论我认为确切、中肯。国人作品在异国他乡能使人产生这种良好印象,显然,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被众人所理解,共享其中美好的内涵。
司徒兆光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确是从人物的内在精神上不同程度地进行挖掘,将人物的情感显现于外在形象上,变为可见可信的东西。木雕《小春》(右下图)这件作品,雕刻的是一位男孩头像。这位男孩圆长脸蛋,平头,眼睛平视,双唇微微张开,淘气的相貌体现出儿童内心世界的单纯和丰富的想象力。木雕《喂鹿》、大理石《廖承志像》、铜造《郭沫若像》等,这些作品使人感到不俗、不火,细细玩味,觉得空间中充满着清隽、高雅的气息。
展览中有一部分作品是表现人体的。司徒兆光雕刻的人体,表现少女身段匀称和谐,体态丰满,体现出少女的青春活力,健康美丽。同时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雕塑基础功力和娴熟的艺术技法。人体的各部位比例、结构、肌肉和形体表现准确,精致,淋漓。有的作品还采用了中国画写意的表现方法,在形体上快速用刀,用手由上而下一刮或一压,泥巴韵味纹迹清晰,仿佛一气呵成,给人以豪放、开阔、流动的艺术感染。
参观这些作品使我感触颇深,它们都是木雕、石雕、铸铜和陶塑等硬质材料,当今石膏材料的雕像已不被崇尚了。回顾历史,我国近现代雕塑作品多为石膏像,硬质材料的雕像极为稀少。八十年代,运用木料、石料与各种金属材料创作雕像是随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才始兴和发展起来。也就是在这时,司徒兆光仿佛变成了一位石匠、木匠艺人。他紧握手中的铁锤、斧凿,一锤、一凿地雕刻。一九八四年雕刻的《廖承志》大理石头像,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荣获高奖。石头是坚硬的,雕凿人像需要付出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可以想象,缺乏顽强、坚韧精神和高度艺术技巧的人是做不到的。而这件作品所凝聚的雕凿的内涵,清澈地显现出他机敏、顽强、奋进的个性精神。(附图片)

卢沟晓月

第8版(副刊)
专栏:

卢沟晓月
凌青
都说你很古老
都说你如诗如画
古老是美
诗画是美
每到月升月圆
你便成了写意丹青
谁能说出你确切的年龄
谁能破译你寞寞心语
只有桥上的石狮知晓
千百年来你读遍世态万卷
唯在五十五年前的炮火之后
夜色才有了涟漪

大漠石油人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漠石油人
林文德
大漠风卷走红柳,卷走盎然生机,树起沙丘,树起生命禁区。一群有雄胆壮魄、铮铮铁骨的石油人,在“走得进来出不去”的塔里木插上了红旗,写上了标志,矗起了高耸入云的井架。从此,昨日大漠上的古丝绸之路,重新孕育起繁殖灵肉的基因,崛起了永远向上的生命。
大漠石油人那岩石般的身骨,溪流般的柔情,原野般的胸脯,于狂飙雨雪沙中,总是温暖着一个个美丽的梦境,使沙风凛冽的大漠,有了绚丽多彩的律动……
他们珍惜着从家乡带来的每一棵花草,精心浇灌着,如同浇灌着希望。红紫的花草,如彩衣,披在大漠裸露的身上;如火焰,在大漠里映着石油人紫色的胸膛,熊熊燃烧。
当朦胧的月光随漠风飘来的时候,年轻的石油人,则悄悄躲过大漠的风尘,回忆起心中姑娘一次次温馨的微笑,让瀚海般的大漠,连着人间最美好的情爱,在梦里轻轻地为大漠的夜色拨响娓娓动听的乐章。……
大漠风在退却,大漠沙在逝去,绿色正一点点地进击,生命正一步步地茁壮。再待几年,当人们来到这里时,大漠石油人将用坚实的手臂捧出耸立起立体钻塔群的这块版图,庄严宣告,现代化的石油城就是塔里木的明天。

收苞米秸子(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收苞米秸子[油画]宫立龙 王兴伟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