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2-06-10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傣家儿女闯世界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傣家儿女闯世界
黄尧
盛夏的深圳,街道上突然出现了一群趿拉着缅式拖鞋的傣族少女,她们身着地道的横纹织锦统裙和月白短褂,鬓角簪着鲜花,盘着小塔式的发髻;她们用傣女特有的细密步子悠然地丈量着广阔的中心大道和国贸大厦的金色阶梯,她们以双手合十的躬身礼答谢所有的关照,那流光溢彩中摆动的柔曲之美一下弹动了高楼丛集的严整,令深圳人大为惊讶。
人们好奇地打听她们的来由,姑娘说:“我们是傣家寨的。”三千里外的云南傣家寨?她的几个伙伴赶来帮忙,七嘴八舌才勉强凑齐了一个确有的寨名:“深圳锦绣中华民族村傣家寨”,深圳果真有傣家寨!
金秋十月,这名称已如傣家丰收的新谷,在“锦绣中华”满场溢香。迎宾式上,傣族少年岩荣的孔雀独舞,以翩翩美仪令中外宾客倾倒;傣家少女的“嘎光”,以优雅的律动,牵引了无数游弋的目光。宾客们来到寨前,20位少女从竹楼里迎出来,以傣族礼仪,为贵宾泼洒吉祥的圣水,而膳房里早就制备了竹筒饭,菠萝饭、糯米酒和木瓜鸡、酸笋鱼……全都十足傣味,恭候客人品尝。此时,傣家儿女们的阿妈——一位中年傣族妇女正盛装伺立,以“寨主”身分恭迎贵客。这是一个真正的傣寨哩!
“寨主”叫方珍英,一位坚韧而富于创造精神的傣家女子,她在德宏州宾馆副经理的任上领受了这个任务,要去闯深圳的天地,在那个号称改革窗口的地方为傣家扯一片云,拨一丝风,布一阵雨。临行那天,面对着几十个叽叽哇哇,一声“方妈”,一声“方姨”叫得人心乱的儿女,州领导说:“珍英啊,这回你又要当爹,又要当妈了。”他们最小的才15岁,还有景颇、阿昌族的孩子。她私下说:“我要给累死的。”她真累!她率着这些乡间小道上走来的儿女,整日整夜地操排舞乐和演练礼仪,她要管娃娃们的吃用,还要亲自设计礼服;她要管经营还要力争效益,她苦得口嚼黄连不知味。可当着乡亲们,她还要争这个面子。
有个记者观摩了“傣家寨”预演的歌舞,当数十个傣族少女往大堂里一站,便满壁生辉时,他风趣地对珍英道:“你不担心这些金孔雀一到那世界里就飞走吗?”她说:“傣家有句老话:不飞的是鸡。不过,我现在担心的还是傣家儿女离不了乡土,我们祖辈没这个习惯啊!”
最难忘的是启程的日子。“寨”里最小的男孩岩荣和比他小两岁的叶贤是哥妹俩,父母都是地道的傣族农民,爸妈无论如何要留住一个,可哥要走,妹也不留,哥妹俩抱着小包袱跺着脚哭。珍英一急,飞奔一百里赶到遮放,对嘤嘤垂泪的夫妻俩说:“交给我得了!这对儿女算我养的。”年纪才15岁的叶拉穆是“小孔雀”舞的领衔演员,临到上飞机,母亲的心脏病急发了,舅爷在舷梯上拽着甥女的小提箱不让走。珍英留下了她,也留下一句话:“告诉你的阿妈,我们走的是一大伙人,一个寨子,一个民族——大脚丫丫不陷泥!”叶拉穆一个星期后赶上了队伍。
当傣家少女在深圳辉煌的舞台上一展歌喉时,三千里大山在瞬时摇成一串金铃,当她们轻舒孔雀羽衣,旋舞如飞时,南北彩云霎刻织成一片锦绣。“中华”是大村,傣家是小寨,这原本是缘情天然的世界。
(作者单位:作协云南分会)

昨夜星辰——读《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

第8版(副刊)
专栏:

昨夜星辰
——读《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
陈伯君
也许有些文学爱好者只知道沈从文先生是现代文学大师,享有国际声誉。但为什么能登上国际文坛,有何艺术成就,哪些作品留世,就不清楚了。现代文学史书上没有说,沈老又在中国文坛沉寂了30余年。直到近些年人们才逐渐认识沈从文,而他却与世长辞了。
沈老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他的素质和身边的文化圈子,为他登上文坛奠定了基础。那时,他的抱负也大,决心要创造一个湘西世界,一个精致的艺术神殿,一种并非形式所能囊括的文体。他的一系列艺术实践——从《边城》到《长河》,确实达到了自己理想的境界。在他的创作极盛时期,中国国土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而他潜心于艺术的文体革命。作家天性倾向人民,对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对时弊深恶痛绝,与左翼作家也有很深的交往。他对祖国有近乎苦恋的爱。沈老没有离开大陆,却留了下来迎接北京解放。沈老退出文坛,肯定是很痛苦的,但他很平静,转向文物研究,成果不少,还完成了周总理吩咐研究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可见,无论是沈老的创作、研究,还是人格操守,都堪称师表。
贺兴安的这部专著《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成都出版社出版),就沈老的主要作品(包括文物、服饰研究)作了全面的、分类的评价,并对沈老作为文学艺术家、文化哲人的苦心求索,以及沈老的艺术观、人生观、哲学观作了整体的认识和探讨,与侧重于人物历史评传的某些评著刚好照应,构成完整的沈从文。今年是沈老诞辰90周年的日子,成都出版社特推出贺兴安先生的这部专著,以资纪念。

三都澳水上人家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三都澳水上人家
林思翔
三都澳,地处闽东的一个天然良港,不仅是巨轮进出的港湾,也是夏日消暑的“天湖”。泛舟其上,尽可饱览“湖”光山色。
在平坦如砥的三都澳水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奇景,近年来更有新的景观。那平静的“湖”面上,不时挪动只只阖家同乐的连家船,它轻轻地摇曳,缓缓地行进。有的船身还涂上红绿相间的斑斓色彩,以示吉祥如意。它轻盈、古朴、典雅、文静,比起庞然大物的巨轮来,它只是一件小巧玲珑的玩具。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约莫七尺见方的一叶小舟,撑起三片竹篷,就算是一幢水上的渔家住宅,前可捕鱼,后可住人,一船一户,举家同舱,世代相袭,历史悠久。斗室之地,却安排得体,井然有序,路上普通人家有的家庭摆设,这里一应俱全。船舷两旁还吊上一只笼子养鸡养鸭,甚至养猪,发展海上飘游禽畜业。男人船前撒网打鱼,女人后舱掌舵摇橹,老人在舱内讲述渔家故事,小孩饶有兴味地聆听教诲……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默契,与蓝天绿水浑然一体。连家船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透过这运载着千百年民族文化的一叶扁舟,使人们看到纯朴的习俗,纯情的人民。让人们在惊叹小山似的巨轮在洋面疾驶时,也同时掂量一下传统文化的分量,不忘在文化上寻根问祖。
在三都澳的“湖”面上,还可看到新近出现的奇特的民居,这就是网箱养鱼的水上人家。这种屹立在洋面之中,与连家船结构截然不同的现代渔家的新居给三都澳带来了时代的气息,展示出科技春天的到来。它与古老的连家船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三都澳民俗演变的风情画。漫游三都澳水面,不仅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神韵,还可以感受现代科技频率的律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行署)

海峡两岸携手举办征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峡两岸携手举办征文
“六一”前夕,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的华文儿童文学作家,将获得一次面对面、心交心的机遇。由河南海燕出版社、台湾《民生报》和北京《东方少年》杂志社联合举办的“’92海峡两岸少年小说、童话征文”活动,是目前两岸民间儿童文学交流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征文活动将从7月1日开始,到8月15日截止。共设少年小说、童话作品优等奖、佳作奖各5名。征文题材不拘,但需有时代面貌和童心童趣。 (宜风)

一个发现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个发现
冯英子
印第安人是什么人,谁最先到达美洲,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国际上的疑案。今年是哥伦布到达美洲的500周年,西方世界也为此大做文章。我是从来没有同意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这个说法,因此也来就这个问题,凑凑热闹。
印第安人是什么人?传说不一,但其中有一说,说是通过白令海峡过去的亚洲人,据说他们是在4万年和18000年以前,通过白令海峡结冰的“走廊”,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大陆的。最能证明这个说法的根据是,我国河北阳原县发掘出来的楔状石核,与北美阿克马克印第安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楔状石核完全相同。而房龙所著世界史,也说在墨西哥等地出土的古代图腾,与在中国南京出土的图腾有相似之处,迢迢万里,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其实,倘若我们冷静一点去研究,亚洲人之进入美洲,有极大可能。因为白令海峡,到了俄皇彼得之时才发现的,而这个海峡相距最近之处,仅45公里,每年10月之后,即完全结冰,成为天然的走廊,何况在若干万年之前,可能根本并不存在这个海峡,那么亚洲人从寒冷的北方,去寻找温暖的春天,岂不是很合情理吗?
再说,靠近白令海峡,有一个阿留申群岛,这个群岛像一条珠链,把珠链当作一条跳板那末更是一条真正的“走廊”,更是比较容易从亚洲进入美洲。
更不要忘记,亚洲人是很早懂得使用船只,利用风力的。《诗·长发》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就是古时已有海洋文明之证。据考证,武王伐纣,商纣为什么失败呢?因为他当时把主要的力量用于对付东夷。后来这股力量回师去救商纣,却被周武王的军队遮断了。他们没有办法,出海东渡,不知所终。
至于谁先到达美洲,也是一个争论不息的问题。邓拓先生在《燕山夜话》中,根据《梁书》所载,认为在南北朝时代,齐梁的中国僧人慧深已经到达了美洲,他论证扶桑并非指日本。而西方人则说第一个到美洲的是哥伦布,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
今年2月28日,在北京出版的《华声报》上,发表了王大有、朱宝忠、王双有3人关于“中华文明东迁美洲的文字学证据”的文章,文章说:“美洲的考古学家,在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发掘出16尊约高七八英寸的长颅或方形高冠雕像和6块玉圭,玉圭背面刻有铭文,这些文字,介于大汶口文化陶文和殷墟甲骨文、三代吉金文之间。”
作者根据对雕像的颜色和排列进行了研究,对玉圭铭文的破译,他们发现,美洲印第安的先民,竟然是殷代东渡美洲的中国人民。作者说:“殷末军事统帅攸侯喜和摩且王(徐方领袖)统帅殷军民众东渡美洲后,仿照故国殷地安阳建立新家——拉文塔。”但他们念念不忘殷地安阳,以至每日相见、吃饭、睡觉,都要说“殷地安”,使“殷地安”成为口头禅,相沿传袭,裔种流传,通行于中美洲。这一段论证,同殷周战争之际,殷人的力量被拖在东夷,回师救援不及,因而东渡出海,远赴美洲,有其吻合之处的。
根据这个发现,那么在1492年哥伦布先生在巴哈马群岛登陆时,已有殷人后裔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近3000年。这一来,印第安人是什么人?谁首先进入了美洲,似乎都可以得到解答。
印第安人竟然是中国殷人的后裔,而“印第安”三字,也来源于“殷地安”,这是国际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问题倒是为什么哥伦布先生踏上美洲大陆以后,这些历史竟湮没不闻,而玛雅文明、阿斯克特文明、印加文明,都只能从传说中得之。欧洲殖民主义者在开创了他们的殖民历史之后,在当地究竟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人们今天找不到美洲过去的历史,正如非洲竟然找不到非洲人自己写的历史;明明是中华子孙的台湾人民,也要用“寻根”的方法去寻找他们的祖先。他们真正的历史到了哪里去了。
到现在为止,地下发掘往往是历史最可靠的依据,美洲考古学家在奥尔梅克文化遗址上的发现,虽然仅仅揭开了古代美洲文明史的序幕,但是我相信,倘能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积累更丰富的资料,古代美洲的真实面貌,一定会大白于天下的。

“乌兰牧骑电影组”

第8版(副刊)
专栏:基层文化巡礼

“乌兰牧骑电影组”
陈辉
猴年伊始,总政礼堂灯火辉煌,全军影视工作表彰大会进入高潮,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电影组长齐顺利受到特殊的礼遇。当他从军委秘书长杨白冰手中接过“全军影视工作先进单位”的锦旗时,闪光灯连续闪烁,掌声如雷,如潮。
齐顺利,这位放电影的小伙子,开始在脑海中放起自己电影组的“影片”:
团队“吉普赛”式的生活,首先浮现在他的眼前——戈壁草原,荒山野岭,茫茫林海,团队担负着内蒙古边疆水文地质普查和华北营区供水任务,常年分散在野外施工,几乎每月都要搬家,施工点多时达四十多个。战士编出打油诗:白天兵看兵,晚上人看星,日报变“月报”,家信成“集邮”。
齐顺利眼前的“镜头”出现在乌兰查布草原——寒风席卷着茫茫原野,飞沙走石,铺天盖地。太阳就在头顶,汽车开灯行驶,两米内仍看不清人。齐顺利和放映员小刘顶风冒沙,啃着干粮,三天行车三百五十多公里,为八个连队放映了十六场。接着,他俩又驱车二百公里为另一个连队放映。小刘得知一名炊事员在岗位上不能下来,便赶到食堂把围裙围到自己身上。
“镜头”延伸到大年初一——劳累一年的官兵正等着看电影欢度春节。可大雪突然降临,影片还在大青山脚下的兄弟部队,一尺多厚的雪难住了汽车轮子,但没有难住放映员刘振龙。“不能让战友们过一个冷冷清清的年,我去取!”他把大衣一裹,消失在风雪中,十多里山路走了三个多小时。
“镜头”又延伸到放电影以外的视野——大青山脚下,他们先后办起了的“流动图书箱”、“草原流动服务部”。全组成为一专多能。几年来,为官兵们购货价值八千多元,传递几千件邮件,修鞋六百多双,修理电器一百多件、自行车二百多辆,照相一千五百多人次。
“镜头”最后聚射在电影组的累累功绩上——十年来,电影组先后为基层官兵和地方群众放电影和录像二千多场次,办广播节目一百六十多期,制幻灯八百多条。电影组先后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一九八三年被总政评为“全军电影放映先进单位”。

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图为呱呱、太空小子和七星瓢虫的动画形象。他们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新近录制的动画英语教学片《呱呱和太空小子》的主人公。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