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0-06-18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治国犹如栽树”

第8版(副刊)
专栏:

  “治国犹如栽树”
  王向东
“治国犹如栽树”,是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来的。他对大臣们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不管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贞观之治”这一政绩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个观点指导下的实践,而这个观点本身迄今依然闪烁着光辉。
诚然,栽树是普通劳动者的平凡的实践,看起来也确实没有多少奥妙,而“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也只是一般常识。《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中早有“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的明训,后来明朝的冯梦龙也讲过“剪枝去叶,本根俱露,枯槁可立而待”的道理催人警觉,但是,第一次把栽树与治国联系起来考察的唐太宗,毕竟向人们指出了这两者的共性。这个开明的唐朝开国皇帝,看到了“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危险,把老百姓看成国家的根本,认识到“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的辩证关系,从而采取了一系列安民利民的开明措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李世民的子孙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就比李世民糊涂多了。读过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人,恐怕谁都忘不了柳宗元指责的“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那种情形吧?柳老先生“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本意,可能也就是针对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现实,而有目的地重提唐太宗“治国犹如栽树”这一观点来启发当时的执政者吧?可见“治国犹如栽树”这种指导思想在封建时代远远难以深入人心,要付诸实施,更是从何谈起!
李世民的“栽树”,是为了维护李家王朝的封建统治,说到底,只是为了一己之私。清人龚自珍《己亥杂诗》有云:“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尽管诗人自注为“道旁风景如此”,人们还是可以听出他的弦外之音。今天,我们主张“治国犹如栽树”,与封建的功利主义目的根本不同。诚然,我们“栽树”是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尽管我们队伍出现过一些以权谋私的蠹虫,但是我们已经和正在用自己肃贪倡廉的实绩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誓言。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参天大树的成长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治风沙和水土流失,用自己的枝叶增加土壤肥力这样一种促进生态平衡的使命。毛泽东说得好:“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在人民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的我们共产党人,应当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参天大树。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从土地中汲取营养、开花结果以营私,那么我们就必然要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从而就终将成为无本之木,水覆之舟,还谈什么稳定,还谈什么长治久安!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我们就必然会有新的收获。只要我们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就一定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狗班长”和“飞虎”

第8版(副刊)
专栏:金马人物特写征文

  “狗班长”和“飞虎”
  张琦
1982年深秋,一个从湖南宁远县具有美丽传说的九嶷山下走来的热血青年,一心只想拚杀疆场报效祖国,悲壮地挥洒男子汉的刚阳浩气,岂料领导交给他的,不是一支枪,而是一条狗。堂堂七尺男儿,竟要与身高不足两尺且无法交流思想的动物结伴相处!欧国清机械地接过狗绳,在人与狗彼此陌生地瞪眼审视的那一瞬间,他的心震颤了:那条坚实的绳索,仿佛不是套在狗的脖子上,而是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欧国清低头流出了眼泪。
“一个军人就得服从命令!记住,干工作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领导的话,又深沉又亲切,火一般燎烤着欧国清的心。少顷,只见他扭头伸手,毅然撩去了眼角的泪花。
到底是战士,欧国清把对祖国、对军队、对仓库深深的爱,很快倾注到了“飞虎”这位无言的战友身上,决心养好它训好它。“飞虎”病了。白天,他一日三次抱它到山外的兽医站打针服药;夜晚,他忍受蚊叮虫咬与它同居犬舍。数天后,“飞虎”起来了,他却倒下了。战友们说:“欧国清哪,你把狗看得比自己还金贵。”
为了训好军犬,欧国清到内江市公安局软磨硬缠借来几本教材,别人限定归还时间,他就通宵达旦地用手抄。不久,欧国清得以参加四川省公安厅举办的警犬训练班。训练场上,他领着“飞虎”,从清晨到夜晚,成百上千次地滚打、奔跑、呼喊。在训练“咬”的科目时,“飞虎”始终不肯下口,欧国清反复扳开它的嘴,把带有护袖的胳膊伸到它牙齿上,可它都只是轻轻地“表示”一下,看到别的警犬六亲不认地大口撕咬,欧国清心急如焚:飞虎呀飞虎,训练场就是战场,你就使劲咬吧。主人的心情唤起了犬的灵性。“飞虎”宁神静气,若有所思之后便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朝着欧国清的胳膊,毫不留情地咬了一口。欧国清“啊”地一声跌倒在地,鲜血浸透了他的军衣,可他却流着眼泪笑了。
七个月的紧张训练,欧国清胶鞋磨破了5双,衣服被咬坏了3套,身上留下10余道伤疤。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血汗没有白流。1985年以来,在破获军内外20多起案件中,“飞虎”都起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破获去年轰动四川全省的一起特大盗窃案件中,欧国清带着“飞虎”冲锋在前,置生死于度外,3天内两次进入包围圈,为捕获罪犯,找回被盗的物资,作出了重大贡献。
几年来,欧国清先后3次受奖,5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一次。去年,被总后基地指挥部树为标兵,荣立了二等功。
可同时,他却一次次失去了姑娘们的爱。只因养狗,谈一个吹一个,谈两个吹一双。家乡先前的女友,发出了“爱我,还是爱狗”的最后通牒,倾覆了爱情之舟。接下来,一位开始说他英俊潇洒、感觉良好的姑娘,一听说是养狗的“狗班长”,便马上推说有事,放弃“感觉”,跟着“理智”走了。更有一位据说是有修养、懂感情、非军人不嫁的中专生,见面交谈后,约欧国清当晚在“5号街吴敏家等”,可他跑遍了全城大街小巷,就是没有姑娘说的地址和人名,岂料这“5号吴敏”,就是“无号无名”呀。面对这一切,欧国清咬紧牙关默默忍受着。他的老乡喟然长叹:“成也‘飞虎’,败也‘飞虎’。”他却说:“我是军人,只要祖国需要、军队需要,我不后悔!”
             (作者单位:重庆驻军某部)

叶尔羌河畔的舞蹈

第8版(副刊)
专栏:

  叶尔羌河畔的舞蹈
  朱超
太阳的最后一点光亮在胡杨林中消失了,一堆篝火从叶尔羌河畔的小村庄里燃起,欢乐的羊皮手鼓一敲,歌手那浑厚悠长的呼唤声也响起来了。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脚步匆匆,朝燃烧的篝火,朝呼唤声起处赶来。
刀郎麦西来甫(麦西来甫:晚会)开始了。先到的人们已兀自翩翩起舞,后来的人们也迫不及待。不多时,舞场中已由十几人多到数十人、数百人。脚步踢踏,像数百面羊皮鼓一起擂响。脚下,洒过水的泥土已被碾碎,尘土伴着篝火的烟雾扶摇直上,又弥漫开来,遮住了从沙包群中升起的一弯新月,似万马奔腾扬起的冲天雾霭。
一曲终了,一曲又起,人们还没来得及平息一下喘息,又扑入场内。个个如醉如痴,似癫似狂。
“刀郎舞,一种象征着团结和胜利的舞蹈。”对刀郎舞颇有研究的同伴说:生活在叶尔羌河下游的刀郎人(维吾尔族的一个分支)过去在胡杨林中以围猎为生。围猎,那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刀郎舞再现的就是这种智慧和力量。
歌手那悠长的呼唤,是发现猎物时向人们发出的讯号。女的舞蹈时手臂举过头顶,男的双手在身前身后摆动,象征着女的高举火把,男的披荆斩棘,一起搜寻;交叉穿行,是发现猎物后的追赶,围成圆圈是对猎物的捕捉;旋转时间最长的,就是捉到猎物的巴特尔(巴特尔:英雄)。
那场声势浩大的刀郎舞会已是近10年前的事情了,每当我想起刀郎麦西来甫,身上就充满一种力的快感,渴望能再次领略刀郎舞的风采。
再次看到刀郎舞,是1989年的冬季。那时,我到巴楚县采访,正巧赶上地区在这里召开一个会议。晚会上,我又一次目睹了刀郎舞的风采。
那次舞会,虽没有冲天的篝火,弥空的尘雾,浩大的声势,然而我的感受却是全新的,心中激动的程度也大大超过了10年前的那一次。这是因为,舞蹈的队伍中有近一半是汉族同志。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民族感情的交流,表现了更加牢固的民族大团结。
在这些汉人中,跳得最好的要数刚上任不久的县委书记老姚。
“怎么这里汉人也都会跳刀郎舞呢?”问身边的一位维吾尔族老乡。他笑着指指正跳舞的老姚,用流利的汉话说:“你去问他吧,普及刀郎舞,是他在巴楚县当副书记的时候发起的。”关于老姚,我多少还是有些了解。他今年43岁,1964年,一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把他从南京唱到了新疆,进入喀什师范学院学习,读的是维吾尔语言专业。毕业后分到有“刀郎之乡”之称的巴楚县,下到基层;后来又当中学教员、县教育局干事、宣传部副部长乃至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副书记。在此期间,家在南京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数次劝他调回故乡。可他说:“我学的是维吾尔语专业,又在巴楚工作多年;那里的土地哺育了我。我现在已成了大半个刀郎人了,回到南京真不知还能干些什么。”
在舞蹈的间歇,我和老姚聊了起来。他告诉我,当了县委副书记之后,主管的是精神文明建设。于是,他提倡并组织跳刀郎舞,使刀郎人很容易想起他们的祖先用流传下来的舞蹈显示的一个真理:团结才能胜利,从而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振奋弘扬这种精神。老姚还支持并亲自教汉族同志学习刀郎舞,让维吾尔人和汉人在共同的舞蹈中,不断交流文化,增进友谊,加强团结。
羊皮手鼓又响起来了,浑厚的歌声又唱起来了……

蜜蜂精神

第8版(副刊)
专栏:

  蜜蜂精神
  秦岭云
谷雨前后,窗前的花木争现光彩,叶绿花红,好不旖丽,不少蜂、蝶蹁跹其间,特别是那些蜜蜂,显得更加辛苦和忙碌。她们为了酿蜜,从东家飞到西家,从这丛飞向那丛。我不禁联想到许多画苑的朋友,其中包括空政文工团的万盘根同志。
有不少画家,盯着一样题材,画个不休;也有人战线拉得很长很宽,什么都来几下子,二者各有长短,也都不乏成名的大家。
万盘根作为一位美术家,属于后一类型,前几年,我只知道这位河南同乡20多年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对舞台美术设计,很有办法,后来在全国美展等处见到他作的雕塑作品——朱伯儒像、李伯钊像……,才发现他对造型艺术修养的深广;特别最近几年在各公共场所,时常见到他的中国画,题材品种也很广博,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画得很有水平,特别是画虎更是既保持其老师胡爽庵先生的风格也有自己的神采。当前,画虎成风,很多人画虎,能从中画出一个独到的风貌,实非易事。(左图为万的《雄风》画)
万盘根长期为人民军队服务,行脚和眼界超过常人,加上他一直虚心勤奋地向传统学习,登门向京中各名家求教,能有今日的成就,事非偶然,他的这种蜜蜂精神,理应提倡。(附图片)

乡音

第8版(副刊)
专栏:

  乡音
  萧通湖
颗颗心灵的珍珠
孕育于故乡那条小河
岁月的利齿
无法打磨你永远的光泽
你的大珠小珠
无论叩动哪一只玉盘
玲玲盈耳如故
青春失落
五彩梦失落
你的清韵却从未失落
哦 每当
两块漂泊的乡土相撞时
你便随着滴滴浊泪
一串串滚出游子肺腑
同样的是思情
同样的是爱心
咫尺天涯 杨柳依依

威远古井的传说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威远古井的传说
  祝咸禄
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首府威远镇内,有一口遐迩闻名的古井,人称威远古井。深约百尺,其水清澈异常,甘冽爽口,并有一股淡淡的酒香。
这口井的历史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只知与八洞神仙有关。很早以前,吕洞宾、铁拐李等从昆仑山西王母瑶池赴宴归来,途中路经互助龙王山下的威远堡,远远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顶着烈日,在一口古井旁摆摊卖茶水。八洞神仙刚吃过西王母的蟠桃宴,此时有些口渴,于是扮成形骸浪迹的乞丐向老奶奶讨水喝。老奶奶虽以卖茶水度日,但对南来北往的讨水人从不嫌弃。她热情地为他们每人斟上一大碗香喷喷的热茶。临走时,为了报答老奶奶的热情好客,铁拐李打开宝葫芦,将一葫芦王母瑶池的千年佳酿倒进了古井,然后化作一阵清风飘然而去。老奶奶好奇,提了桶井水一尝,只觉得酒香朴鼻,沁人肺腑。
又过了很多年,从山西杏花村来了几位酿酒商人,他们用此井水和当地盛产的青稞、大麦配以黑燕麦、豌豆等来酿酒。想不到酿出来的威远烧酒清香四溢,风味非常独特,一时轰动四方,各地商贾竞相购卖。当时民间流传着“开坛十里游人醉,千里驮酒一路香”的佳话。威远古井因此声名大震。
如今,当地人们在威远烧酒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酿造出“互助大曲”、“互助头曲”、“互助特曲”等系列青稞酒,深受高原各族人民欢迎,供不应求。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