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0-06-18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一心为了山里人——记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冯春仁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一心为了山里人
——记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冯春仁
新华社记者 丁坚铭 陈开印 新华社通讯员 董心奎
到今年5月,原农业银行河南登封县支行唐庄乡营业所主任冯春仁病逝整整一年了。可是,许多人只要一想起他翻山越岭收放贷款,帮助乡亲们致富的情景,就感慨万千,都说:“他为别人忙了一辈子,从未想到为自己。”
“帮助乡亲们从根上脱贫”
冯春仁在农村金融战线兢兢业业奋斗了38个春秋。1985年春,他被县农行调到唐庄乡当营业所主任。这儿是河南省出了名的穷山区,“一年四季闹饥荒,家穷不怕火上房”。全乡27个行政村零零落落地分布在方圆110平方公里的断崖荒坡上,人均收入还不到100元。
上任第一天,老冯把同志们召集到一块儿,说:“咱山区不能光靠贷款搞救济,得找几条致富门路,帮助乡亲们从根上脱贫。”
一天,冯春仁听说硅石是烧瓷器的原料,可以卖钱。他连夜跑了10多公里山路,来到嵩山深处的岩儿蹦村,找到中学毕业的青年农民李海林,鼓励他办硅石加工厂。在老冯的支持下,李海林的硅石加工厂不久开机了。第一年产值就达15万元,还清贷款,还得纯利1.5万元。在李海林带动下,村里家家户户砸开了石头,这一年全村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600多元。
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冯春仁没日没夜地干。唐庄乡有12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村,老冯一人就包了5个,每月有20多天在山里跑。他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涧水。遇到山路,自行车不能骑,他就把车子往老乡家一放,步行下村。山里冷热无常,加之奔波劳累,冯春仁患了严重的胃病、高血压和关节炎。
1988年底,上级拨来一批扶贫款。为发放这笔钱,老冯6个月走访了1270户贫困人家,一户户查看,落实项目,共发放贷款41万元,平均每天办理业务33笔。
几年下来,老冯包的几个村子,乡亲们生活都有了明显改善。向阳村全村43户人家,37户靠养猪脱贫,1988年人均纯收入高达1000元。在冯春仁的积极建议和支持下,唐庄乡先后办起了纸厂、硅粉厂、草酸厂等8家企业。
他心里唯独没有自己
帮了山里许多乡亲,冯春仁却没帮上自己家的人。
有一段时间,冯春仁家连遭不幸:妹妹得急病死了,自己的两个大孩子也不幸夭折。当时正值农忙季节,放收贷款业务特别忙,他只回去看了看,丧事没处理完就又上班了。
冯春仁在外当“公差”,却几乎不把工资往家里拿。老伴免不了要为这事嘟嘟嚷嚷,嫌他“不顾家”。直到老冯去世,乡亲们念叨,家里人才知道他的钱用到哪儿去了。
前年春节,村里有个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因家里困难,假期没钱回家。冯春仁听说此事,马上不声不响寄去了30元钱,让这个学生回家和父母团聚。
1986年冬天,他见村里冯改军家里困难,就悄悄送去100元。
1988年,唐庄西队刘石头生病没钱治疗,冯春仁立即掏出300元。
王河村的冯套怀,腊月寒冬还穿着单裤。老冯看到了,连忙把口袋里仅有的15元钱掏出来,塞到套怀手里,让他扯布做条棉裤。
几年来,尽管冯春仁工资不高,家庭负担重,但他资助贫困户或为贫困户垫付贷款利息的钱不下2000元。
老冯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发现他的存折上只有70元钱。这就是他,一个共产党员留给亲属的全部遗产。受到过冯春仁资助的乡亲,看到此景,无不潸然泪下。一位大娘抽泣着说:“他净想着大伙儿,偏没想到自己……”
“给老百姓办事,不能图便宜!”
在唐庄乡,经冯春仁的手发放的贷款有1000多万元,他从未借机为自己捞一点好处。一次,有个做买卖的对冯春仁说:“你贷给我20万元,我给你2万元的回扣,一年再给你分6000元红利。”冯春仁听罢,脸一沉:“就你这号人,一分钱也不能贷给你。”
老冯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但是工作30多年来,严于律己的冯春仁无论到哪儿,给谁发放贷款,从不伸手要这要那。1986年春节,老冯的儿子结婚,张村纸厂厂长陈海欣听说后买了个床单送来,说:“俺厂你没少帮忙,这是全厂50个人的心意。”老冯说:“海欣,贷款是国家的,可不能领我的情。再说,厂里的钱来得也不容易呀……”陈海欣只好把床单退给了商店,钱又进了厂里的帐。
有一次,乡电线厂厂长听说冯春仁家里需要电线,就派人送去一盘。老冯知道后,当天就去厂里交钱。会计说:“按批发价算,15元一盘吧。”老冯说:“市价是20元,我还是交20元吧!”他把钱放下就走了。
有人说老冯跟不上形势,叫他“冯蠢人”。冯春仁认认真真地说,“咱是共产党员,给老百姓办事,不能图一点便宜。”
正当冯春仁为山区脱贫致富不遗余力拚命干的时候,病魔却越来越厉害地侵蚀他的肌体。1989年5月20日清晨,老冯又和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进村收贷,不料心脏病突发,栽倒在路旁……
冯春仁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唐庄乡的村村落落。下葬那天,乡亲们冒雨赶来,用一束鲜花、一双布鞋、一碗面条……为这位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而默默奉献生命的普通人送行。硅粉厂厂长李海林更是悲痛万分,他边哭边说:“冯大叔,你是为俺们脱贫操心累死的呀……”乡亲们联名写信,要求上级开展向冯春仁学习的活动。
唐庄乡人说,老冯悄悄地走了,但像他这样一心为了山里人、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解开“难”的链条——英山县扶贫和计划生育工作采访札记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市场漫步

  解开“难”的链条
——英山县扶贫和计划生育工作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蒋亚平

计划生育,天下第一难。
贫困山区致富,天下又一难。
在贫困山区抓计划生育,难上加难。难的结果,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但是,对于地处大别山腹地、被列为全国重点贫困县的湖北省英山县来说,这一串“难”的链条已经解开,扶贫和计划生育二者之间,开始出现振奋人心的良性循环。
经济增长:全县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670万元,上升到1791万元,年递增27.4%;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1元上升到385元,年递增17%,原有3.3万贫困户中有91%已越过温饱线。
计划生育:从1986年到1989年,全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为10.77‰、9.14‰、8.65‰、8.14‰。1989年,全县多胎率仅为0.6%,晚婚率和计划生育率分别为57.6%和92%。
英山县也因此声誉鹊起:全国扶贫工作先进县,计划生育先进县……

在英山,记者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无论是扶贫,还是计划生育,都不当作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摆到事关全局的高度来抓;而且,对于二者的关系,也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这一认识,来自多年失误的教训,也是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迫压下的觉醒。他们算过这样一笔帐:全县人均耕地建国初期为1.22亩,现在只剩0.63亩。同期粮食总产增加了2.6倍,但人均占有量只增长了41%。在英山县,目前脱贫与返贫的临界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多少。5口之家,总收入1500元,就能基本解决温饱,添一张嘴,当年就会返贫。
结论是清楚的: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一起来抓,一个要上一个要下。这也是难点所在。在近几年的扶贫过程中,英山县逐渐摸索了一些自己的做法,他们归纳为“四个结合”:
在制订扶贫规划上二者紧密结合,扶贫规划中,既有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布局、措施,又有人口控制的总体目标和措施办法。县里订有“滚动式”5年人口计划,该计划对全县适龄青年、已婚未育青年和农村独女户普遍摸底,逐户造册登记,由此预测和下达5年中各年的一胎、二胎指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则每村每户造册,做到脱贫致富目标家喻户晓,人口控制目标家喻户晓。
在具体政策上紧密结合。针对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二者之间出现的一些矛盾,县里明文规定对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和因计划生育有暂时困难的农户实行“六优先”:优先定为扶持对象,优先承包扶贫项目,优先发放扶贫资金,优先供应扶贫物资,优先提供科技服务,优先减免社会负担。仅1989年,全县就据此优先确定了854户扶持对象,优先安排就业1200多人,优先安排扶贫资金83万元和供应化肥130吨。
在考核干部政绩上紧密结合。每年年终评比,计划生育指标同总产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一样重要。从1988年起,规定凡计划生育为全县后5名的,一律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强化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制度,凡是违犯计划生育有关规定的,不得提职、调资、评定职称、农转非、转正定级等。
在干部扶贫办点上紧密结合。要求这些“点”既是经济开发的扶贫点,又是计划生育的示范点。3年来,18个副县级以上干部联系点无一超生,103个部、办、委、局的联系村只有7个村超生12人,但均无多胎出现。

“四个结合”不仅仅是一般的工作方法,它还意味着英山人开始形成适应于改革开放大势的新的思维,如对计划生育户实行“六优先”与以前那种生育越多补助越多的做法有了根本区别。这样虽然局部、暂时拉大了一些贫富差距,但有利全局和长远的综合扶贫。下达5年滚动人口规划也是这样,独女户能够从中切实地感受到第二胎是有保障的,只是时间安排不一,从而避免了因担心政策有变抢生、超生的现象。
计划生育的具体措施也有了相应的改革,在该县胡家墩村,记者到农民吴美华家访问。她是英山县新的计划生育管理方式——计划生育中心户之一。按照这种方式,以村为单位每5至15户建立一个计划生育中心户,推举老干部、老党员、退休职工或有威望的人士担任中心户长。作为中心户长,吴美华辖管8户。在她家墙壁上,贴着一张表列出一胎、二胎、上环等项目。对这些中心户,规定了一套完整的奖惩、责任制度。显然,英山县靠这种管理方式,使身处群众之中的这些中心户能随时宣传、疏导、说服,解决了山区节育措施难落实等难题。到1989年底,全县已建立中心户8215户,联系着6.4万多户的计划生育工作。
英山脱贫,希望在山,在山的开发利用程度;关键在人,在人的素质和数量。一句形象反映二者关系的顺口溜目前已成为英山干部的口头禅和不时可见的鼓动性口号:“多造林,少生人,收入增,早脱贫;不造林,只生人,收入减,永远贫;多造林,多生人,等于零,难脱贫。”有这样的认识和相应的行动、措施,英山人民定会有一个富裕的前景!

夺得千峰翠色来——大连冷冻机厂采风录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国家一级企业风采

  夺得千峰翠色来
——大连冷冻机厂采风录
本报记者 刘国胜 大连日报记者 姜同瑜
先说说厂长
人们都说厂长张和是个“精灵鬼”。
也难怪,这位厂长讲起话来,既干脆又耐人寻味。
“我不怕竞争,不怕别人到我们家门口拉用户!”
难道真的有人到他们“家门口”拉生意?一打听,果不其然。那几年“热”劲很足,全国有700多家冷冻机厂,能不抢生意!
论竞争手段,他张和不失“大厂风度”。
“让开大路夺高峰!”这话的意思是,“你冷我不冷,你热我不热”,说白了就是不在国内抢“饭”吃,不搞大路货,要向高技术产品攀登,进入国际市场。“六五”期间,他们厂开发的新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进入“七五”以后,他们便到国际市场上与强手比高低。那年,一下子从号称世界制冷之王的丹麦萨布罗公司买了5台不同规格的样机。这还不算,他们还搜集了美、日、苏、联邦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名牌产品的资料,整理出27大项、8700多个对比数据。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五大系列主导产品的更新换代。
不过,这位厂长也真够“精”的。比方说引进涨管机,买一台新的要30多万美元,而他呢,只花了3万美元。那时候,为了尽快进入国际市场,他们简直“疯”了。搞引进谈判,谁来都谈,外商对他们也特感兴趣。奇怪的是,张厂长只谈不定,用他的话说,这叫做“从谈判中增长知识”。若要动真格的,别人是“三思而行”,他张和则“五思”以后再定。所以,那些年,他们引进的两条生产线、40几台先进设备,没有一台闲置睡大觉的,都派上了用场,都没白花钱。
张厂长要为本厂的产品拿到金牌。有一种制冷机出口量很大,他琢磨着能行,就直接来北京“毛遂自荐”,居然一下子办成了。到目前为止,大连冷冻机厂已有18个品种规格的产品获国家金银质奖、部省优质产品奖和国际亚洲杯奖。日本前川制造所有位销售部长曾多次来中国,他得知“大冷”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后,觉得“大冷”的厂长很“可怕”。张厂长却对自己周围的同志说,我们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差距还大着哩。
再谈点史料
整整10年,大连冷冻机厂可以说是“青重翠叠,光彩夺目”。1980年以来,他们的产值、利润平均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现在,这个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同行里名列前茅,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同行业的70%。
然而,客观大环境并未赐予他们特别的优惠。头几年,我国机械工业调整时期,“大冷”的产品已由100%的指令性计划掉到0.3%,其绝大部分产品须进入市场调节。尤其是近一二年,原材料、机电配套产品涨价,能源紧张、资金短缺和市场疲软的严峻形势,同样冲击和威胁着大连冷冻机厂。去年上半年,光是用户退货额就近8000万元,非正常拖欠货款1560万元。6月上旬,这个厂的发货总额仅相当于往常一天的发货量。大连市机械系统有40%的企业亏损。而“大冷”却与众不同。去年,这个仅有2000名职工的企业,工业总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分别达到4.83万元和1.87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取得如此成绩?说来话长。这里,仅向读者提供一些有关的史料。
1985年5月,上任不久的张和刚从北京开会回来,便向全厂职工提出一个尖锐问题:“大冷”向何处去?这突如其来的发问,在厂内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动。“大冷”已走在全国同行业前面,干嘛还提出“向何处去”?那时,厂内干部职工正在“热”头上,况且上届领导班子已制定出1985年生产计划,产值提高30%,利润提高28%,大家都赞成。可是,这位新上任的张厂长却忧心忡忡。产值提高30%,当时完全可以实现。那么,以后呢?“大冷”在国内虽说是先进,但同国外先进企业比还很落后,第一,产品水平不高;第二,质量不稳;第三,生产手段陈旧。这三个问题不解决,今后5年肯定上不去,搞不好还可能被人家吃掉。所以,张和认为产值只能提高10%。这下子把大伙弄“懵”了,“怎么,你张和当上厂长就不想再‘跳’了!”干部职工百思不得其解。厂中层以上干部为此召开了好几次会,经过反复争论,反复研究,最后,大家的思想总算勉强通了。接着他们便发动职工找差距,结果,一下子找出三四百条来。事后当人们醒悟过来时才发现,那次张和一手导演的“降温”活动,对“大冷”来说,是关键性的一步,否则,“大冷”的前景莫测……
自此以后,他们开始把眼睛紧紧盯住国际市场,并且通过“扫瞄”,把目标集中到了东南亚。“七五”期间“大冷”被列为机电行业重点技术改造企业之一,借此东风,他们利用贷款和自有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同时每年还投入一半的技术力量进行新产品开发。
产品进入一个国家的市场并非易事。而一个企业闯入一个陌生的国家去搞独家产品展销,对一般人来说,恐怕连想也不敢想。1988年夏,大连冷冻机厂决定到泰国首都曼谷闯一闯,在那里举办独家产品展销会。那时,泰国的制冷设备和产品主要是日本和丹麦的市场。说实话,“大冷”的这一决策带有很大风险,因为一旦发出去的20多台制冷机卖不掉,不仅要承受200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名誉扫地。然而展出效果却大大出人所料,仅半个月时间,展销产品即全部卖光,还签定了40多台(套)的订货合同。泰国副总理亲自为展销会剪彩。泰国两合公司经理后来公开宣称:“不是‘大冷’厂的产品我不买”。“大冷”在东南亚不仅站住了脚,而且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香港、台湾设立了代销代理商。同时,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合资企业。如今,泰国74个府中已有60多个府在使用“大冷”的产品。就连日本市场也开始出现“冰山”牌的中国货。
素不相识的《东方贸易阿拉伯市场》杂志从香港寄来通知,称由世界著名出版公司西班牙“编辑办公集团”与拥有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的7000多名经理人员组成的领导者俱乐部和来自世界各地贸易专家联合组成的评奖委员会认定,鉴于大连冷冻机厂在亚洲地区的贸易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评选委员会成员一致投票决定,授予“大冷”1988年度国际亚洲杯奖。
1989年,“大冷”的产品出口实现额已达到2025万元,是1985年的20.5倍;今年一季度出口成交额为12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9.6%。
最后讲几件事
“大冷”很早便组建了一个冰山制冷工业集团。1988年8月,当困难悄悄向企业袭来时,“大冷”通过集团服务部获知,过去产品畅销时签定的中间用户购货合同和直接用户合同出现了停缓执行合同的奇怪现象,纵观国家物价、信贷、资金、税收和压缩基建规模的态势,他们预测到1989年形势将会十分严峻……
“谁要说我们当时就已预测到市场将会发生疲软,那纯粹是扯蛋!”张厂长在向笔者透露他的经营机密时,特别强调要反对言过其实。他继续说,“经过分析,我们预感到形势不妙,那倒是真的。所以,当时我们不敢有半点疏忽,立即组织力量了解市场信息,并尽早动手调整产品结构。”
这位让人捉摸不定的厂长后来狡黠地笑着说:“等到了市场疲软的时候再去抓产品结构调整和销售,恐怕就来不及啦!”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大概一年多以前,他们通过新闻媒介分析到我国同某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便事先通过一定渠道开始开发上述一些国家的潜在市场,结果,十分见效。去年下半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印尼、苏联、古巴等国的用户不断来到“大冷”签订购货合同,共签定了88份,成交额达2880万元。
“市场,是企业的主要矛盾。”这句话几乎成了张厂长的口头禅。为了摸清市场脉络,这位“精灵鬼”身边总是带着个小本本,随时随地地记录当时的市场行情和变化情况,几乎天天如此。很早以前,他们便整理出《国际制冷机行业产品水平分析》和《国际制冷机行业工艺水平分析》两大本资料,共50万字。为了及时通报情况和研究对策,他们建立了专家例会制度,并且每周还要召开一次厂级领导干部和综合处室负责人参加的“决策例会”。
当笔者询问他们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什么时,张厂长摇摇头,说他自己也搞不太清楚。
“紧紧围绕市场实行超前决策,是不是?”笔者追问。他只笑不答。但无形中却泄露了一个秘密:他们已制订出一个新的蓝图,要在“八五”期间争当“特级”企业(——我国尚未制定特级企业标准)。标准是自定的,即国际先进企业水平。
笔者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是他们正在竭力追求的新高峰。

超前的经营意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超前的经营意识
  谷声
商品经济要求企业决策者的观察视野延伸得更远一些,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有预见性的认识,这种超前意识体现在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战略性。大连冷冻机厂在近几年中,尽管同样遇到不利的环境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却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是难能可贵的。而他们取胜的法宝,就是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超前的决策意识。
把握不规则的客观的市场形势,对一个长年坚持与市场拚搏的企业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大冷”的产品大部分靠市场调节。在变幻莫测的态势下,如何准确地捕捉市场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企业方向,是至关重要的。“大冷”在几个关键步骤上,都能占据主动地位,这是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所以,紧紧围绕市场实行超前决策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当然,在决策中不可能没有失误,但是,只要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在学习中摸索规律,增长见识,我们的企业就会不断进步。

“我们尝到了当‘上帝’的滋味”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我们尝到了当‘上帝’的滋味”
本报记者 张锦力
市场疲软,建材产品市场尤为突出。然而北京市建筑五金装饰材料公司销售市场却生意兴隆。今年1—4月销售额38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0多万元。他们是靠优良服务吸引了众多的用户。
一次,营业员姚宗泰接到某部队施工单位的紧急电话,他们承建的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工程急需200块蓝色贴面用锦砖。恰巧这里也没货。虽然这200块锦砖价值不过百元,但他们当即决定开专车派专人去采购。第二天,姚宗泰跑了北京许多家建材商店,终于在一家小店里买到了200块锦砖,并马上把货送到了部队。这时部队两位采购员已经买了去温州的机票。部队领导紧紧握住老姚的手连声说:“太感谢您了,您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事后,这个部队从销售市场订了60多万元的货。
业务员郑洪基是有名的“石材大王”,有一套用大理石等石材装饰墙面的独特技术,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为用户服务。一次,他利用星期日帮京兆饭店搞装修,不慎摔伤了头部,缝了21针。市场领导去医院看他,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图纸在我的衣兜里,他们的工程月底交工,我去不了。请您从店里找个人,帮帮他们。”这样感人的事,在这家销售市场还有不少。一位外地来的顾客激动地对记者说:“在这里,我们尝到了当上帝的滋味。”
过去,销售市场高档建材产品较多。市场疲软,曾经热销的人造玛瑙浴盆、亚金水龙头、电动窗帘等高档货受了冷落。销售市场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增加中低档商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现在,市场里普通地板革、化纤地毯和饭桌、小板凳、洗脸盆架……一般家庭用的商品很多。在北京市建委的一次会议上,市场经理倪鼎铸听到一条信息:今年压缩基建,但北京市500万平方米民用住宅不压。回到市场后,他立即派人到各个住宅工地调查了解需求,送货上门。
市场的日子好过了,可他们还记挂着公司里正受煎熬的兄弟厂家。北京琉璃制品厂因订货不足,工人两个月没开工资。老倪也跟着上火。他听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需要一批特型琉璃瓦,就为他们牵线搭桥,签定了供货合同。这个销售市场联系着北京建筑五金装饰材料公司所属的15家工厂。倪经理说:“我们与这些工厂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销售市场新的目标是举办家庭装饰装修电视大奖赛。他们将提供一定规格、数量的装饰材料,由参赛者自行设计、装修家庭房间,然后评奖,以便推动消费者自己动手美化家庭,也为建材产品开辟新的市场。

江南化纤一枝花(图片)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江南化纤一枝花
江苏省无锡市合成纤维总厂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打开市场,走出困境。他们研制生产的香烟过滤丝束和高强力聚酯长丝填补了国家两项空白,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去年仅香烟过滤丝束就节约外汇1080万美元。这个厂短短三年由一家亏损企业发展成为无锡市首屈一指的创利税大户,去年创利税2295万元,人均1.47万元,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今年1至5月已实现利润1783万元。去年该厂被评为无锡市双文明企业和江苏省先进企业。
图为整洁的厂区一角。 黄建华 张驰摄影报道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