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0-06-10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多元化”观点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多元化”观点
  李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那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竭力宣扬“经济多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等等,造成了思想理论上的种种混乱。因此有必要加以驳斥和澄清。
(一)
一般说来,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一元”或“多元”概念及其理论,是用以表征和阐述世界及社会的本原、本质的,因而通常属于学术思想范畴的问题,可以通过学术争鸣的方式来分清是非,以求得解决。但是,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所说的“多元化”,并不具有这样的理论品格,也称不上什么理论。他们所谓的“多元化”,只是用来煽动对党、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离心倾向,企图在中国搞“和平演变”的反动理论口号。他们说什么“多元化”有“依次递进的三层含义”:“经济、知识、新闻等界的独立,是基础性的多元或社会的多元化;多党或多派制是一种结构性的多元或政治多元化;三权分立是功能性的多元或权力多元化”。这里关于“多元化”的三层解说很有点代表性,因为这个既带有虚伪性和表面性,又带有几分理论色彩的口号,包含着他们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企图在中国搞“全盘西化”和“和平演变”的基本政治内容。
在所谓“基础性多元”或“社会多元化”中,首先他们推出所谓“经济多元化”。人们深知,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迟早要引起整个社会性质的变化。因此他们企望从经济的“多元化”中,“自然会生长出政治多元化和权力多元化”。正是基于这种企图,他们把社会主义公有制说成是“祸根”,要“早日敲响公有制的丧钟”;另一方面,他们又说“私有化正在成为一股蓬勃发展的全球性潮流”,说“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改革的必然”,中国经济的“出路是要民营化、私营化”。据此,他们提出了“国有财产个人化”的种种方案。他们呼唤中国“出现几百万个资本家”以使他们的政治多元化有独立的“根基”和“力量”。既然经济私有化是他们提出的反动主张,所谓“经济多元化”只不过是他们用以反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曲折表述。理论和现实都表明,在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多层次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正确选择。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私营经济在其中所处的“补充”地位。他们主张“经济多元化”,首先是要让私营经济摆脱对公有制经济的依附地位而独立成为“一元”,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讲“谁为主体”,要突破“任何条条、框框及清规戒律”而让它们“平等竞争”,分庭抗礼,看谁是“最佳的”所有制形式;然后,让私营经济膨胀起来,进而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即使私营经济“由‘补充地位’跨入‘主体地位’的行列”,直至实现整个经济的私有化。“经济多元化”的实质,就是要搞经济私有化。
(二)
在所谓“社会多元化”中,他们还把知识、新闻等思想文化界的“独立”,称为“基础性的多元”。在我们看来,把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视为政治及其权力结构的基础,是一种道地的唯心史观。这里所谓“独立”,实际上是一种骗局。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根本不存在思想文化的独立和多元化。因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是它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要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并为之服务。在这里,“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垄断着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和精神生产。这些国家的广播、电视、报刊、出版公司,以及各种思想文化团体,几乎都掌握在大财团及其代理人手中。因此该社会的各种思想文化,主要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意志和价值观念,并为其统治服务。其中,尽管各种观点、理论、学说花样翻新,杂彩纷呈,彼消此长,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在意识形态上所反映和传播的,也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阶级意识。当然,在他们的新闻媒介和出版物中,有时也揭露点“阴暗面”。但是,他们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政界的这种揭露、抨击及某种内幕的“曝光”,都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限度的。即便在某个西方国家中,我们也从其进步的出版物中能够听到被剥削者的革命呼声,听到底层群众的痛苦呻吟,但是,一般说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舆论,毕竟占有压倒的优势,居于支配地位。因此,从阶级实质而不是从表面现象看,这些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和舆论,是“大一统”和“舆论一律”的,而不是什么“多元化”的。
同样,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思想文化也必须是工人阶级的自觉意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在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和繁荣各种形式、风格和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引导舆论宣传,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巩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和体现。在我国,固然还存在着封建主义的、小生产者的和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文化及其影响,但它们是落后的和没落的东西。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既要批判性地吸收、借鉴和改造中外古今一切旧思想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又要在积极的思想斗争(包括运用争鸣的形式)中抵御其侵蚀,逐步克服和战胜旧思想、旧文化中腐朽、没落的成分。
但是,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却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界的指导作用,诬蔑为“文化专制”,说这是不让他们“自由地思想”,是搞“定于一尊”的意识形态的“大一统体制”,并说什么:“统制的思想格局与统制的经济格局一样,都是没有出路和要改变的”。他们主张要“全方位地对西方开放”,在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同时,还要引进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此在中国搞一场所谓“新启蒙运动”,并美其名曰“多元化”。在自由化思潮泛滥之时,他们中有些人的作为为这种“多元化”作了注脚。他们一面大叫“淡化意识形态”,用以反对我们的党性原则,并利用他们所把持的思想文化阵地,阻碍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文章、作品发表;另一面,他们却强化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为形形色色的西方所谓“新思潮”的涌入,大开绿灯,使之泛滥成灾。
显然,他们讲思想文化“多元化”,讲“真理多元论”的真正用意是:其一,用这种口号来排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界的指导地位;其二,企图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并为颠覆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作舆论准备。
(三)
包括所谓“权力多元化”在内的所谓“政治多元化”,最鲜明地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政治实质。“政治多元化”即资产阶级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作为他们的反动的政治主张,就是要在国体和政体上照搬西方国家政权模式,来反对和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否定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全盘西化”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众所周知,所谓“政治多元化”,只不过是国际反共势力手中的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权力表象的描述,用以掩饰和美化其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另一方面,它又被作为反动的思想武器,对社会主义制度搞渗透和颠覆活动。西方一位要人就把西方国家自诩为“多元化民主国家”,而把社会主义各国说成是“极权主义国家”,并声称“多元化是极权主义的解毒剂”。
在国内,那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把西方国家视为超阶级的、“多元化”的人间乐土。在他们眼中,仿佛西方国家不是垄断资产阶级独掌政权,而是由代表群众说话的“各种利益群体”在支配其政治权力。有人断言:“目前像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已经和正在发生质变,即向全民的民主演变,阶级性日益模糊、淡薄。”这种玫瑰色的政治幻景,连正直的美国学者也不以为然。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威·加姆霍夫撰著《当今谁统治美国》一书中,用翔实的材料,驳斥了类似观点。书中写道:“与这种多元论的权力观相反,本书旨在系统地论证,在美国有一个上层社会阶级,那就是凭借其在经济上和政府里的支配作用统治美国的统治阶级。……这个统治阶级在社会上紧密勾结,在大公司和银行里有其基础,它在形成社会和政治气候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组织和方法支配着联邦政府。”既然连不怀偏见的美国人士,都不认为他们国家的政治权力是超阶级的和多元化的,那么我国的“精英”们企图用西方国家的所谓“政治多元化”为模式,来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显得既虚伪又反动。
其实,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要搞的“政治多元化”,只是一个幌子。他们的真实用意,是借此作掩护,来组织政治反对派和资产阶级政党,借以否定和取代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方励之曾声称:“大陆内部改革不能单靠共产党而会施行成功,亦不能操纵于共产党少数人手中。”并说:“长远说来,大陆于未来必须有多元化的政治,因此多党制是必须的。”去年春夏之交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中,他们拼凑“高自联”、“工自联”等非法组织,妄图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成为与共产党相抗衡的反动政治力量。如今亡命海外的叛国者,一个个都撕下了“多元化”的伪装,露出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本相。陈一谘说:“政治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分共产党的权”,“就是要与虎谋皮”。吾尔开希说的更露骨,说他们所搞的一切,就是要“打倒共产党”。并说:“打倒共产党可以理解为:(1)理论上不允许共产党存在;(2)理论上不允许共产党执政;(3)结束现在执政的共产党的统治。”就是那个关于“多元化”三层含义的提出者,也于去年11月7日在《欧洲日报》上供认说:“我们搞多党制,就是要‘逼’共产党下台。”他还叫嚷说:共产党“一党专政有着它自身不被消灭就无法克服的弊病。”由此可见,这些人所鼓吹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中,并没有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他们要搞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元化”和资产阶级的多党制。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工人阶级本身及其与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由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集中地体现了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理想,因此我国可以而且必须由这种科学理论武装的和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来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对社会主义事业实行统一的政治领导。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政党制度。它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起,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这样的政治制度,既坚持了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实现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领导,又有利于团结各阶层群众共同奋斗。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这种制度,并且使之不断完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马克思主义学说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治理整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治理整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顾宗枨
治理整顿的深层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为我国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势必涉及体制、政策等许多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要求。
稳定是当前的大局。经济稳定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而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又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国的8%,但居住区面积却占国土总面积的64%,各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和社会稳定,事关全局。建国4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携手前进、共同繁荣的局面正在不断发展,这是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部,东西部关系既是区域经济关系,又包含着民族关系。以西南经济区为例,它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种类和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全国的63%和56%。西南四省区(不含西藏)的人口占全国的19.5%,国土面积占14.2%,而社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1/9,国民收入占1/8,工农业总产值占1/9。这与70年代初期相比,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四川一个省的人口及其工农业总产值均约占全国的1/10,现在人口的比重没有变,而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则大幅度下降。
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中,东西部之间差距的扩大,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体制、政策的原因。从后者来说,一是西部各省一般都出产原材料,它们以国家计划价格调出,而所需工业消费品则以市场价调入,这种价差损失,各省粗算都有几十亿元之巨,远比国家给这些省份的财政补贴要多;二是近10年区域经济发展实行的是向东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资金重点投向区位优势强、管理水平高的东部地区是必要的,符合全局利益;对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也是需要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为了正确处理好沿海与内部地区的关系,这种倾斜政策应当适度,使东部地区在率先发展的同时能够较好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全局的稳定。
二、区域经济发展要有利于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逐步做到各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当前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是农业落后于工业,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大大落后于加工工业,同时,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也不合理。从区域发展来看,由于现行的财政包干体制、利益格局和政策导向,各地区竞相发展盈利较多的加工业,特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致使能源、原材料的缺口越来越大;同时,为了解决本地区急需的工业原材料,那些本不宜于发展这类产业的地区也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力求发展本地区的这些产业,致使各区域间产业同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丧失了区域分工和协作所能带来的利益,降低了宏观经济效益,使国民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之间自然条件及资源分布差异极大,在正确的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下,各地区就能更好地发挥优势,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将使全国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从而使资源合理配置,并收到最大的宏观经济效益。
我国西部有丰富的资源,不论是农牧产品、金属矿产品和能源,都是全国急需的和短缺的。以西南而论,它是我国重要的农、林、畜产品基地。1987年,稻谷产量占全国的22.1%,油菜籽占28.1%,甘蔗占41.9%,烟叶占37.4%,柑桔占30.2%;西南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森林面积占全国1/5,木材产量占全国19.2%,橡胶占19.9%,生漆占38.6%,油桐籽占61.8%,松脂占40%;西南大牲畜存栏头数占全国26.2%。西南某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也占有重要地位。总之,西南地区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与多样化的自然条件,形成了西南地区发展综合农业与立体农业的良好条件,并为发展轻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至于能源和矿产资源,西南地区的优势就更为突出,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如西南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54%,已开发量仅为其中的3%,我国规划建设的十大水电基地就有七个在西南。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9.2%。大力开发西南能源资源,可以使它成为我国南方唯一能源自给有余的地区,可以缓解华南、华中地区能源短缺矛盾。在工矿原材料方面,西南地区许多矿产资源品位高,质量好,分布相对集中,在全国所占地位十分突出。因此,西南具有建立全国性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的资源条件。虽然目前全面开发的条件尚不具备,但某些资源密集小区开发条件优越,是可以及早开发的。从总体看,通过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使沿海和内地不同类型的原材料基地相互补充,长期困扰人们的能源、原材料问题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
三、区域政策要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区域发展目标,不能只考虑本区域一定时期的经济效益,而应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对于上游地区来说,生态效益问题更具有长远的、战略的意义。
由于我国的地理特点,西部是我国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则在下游及出海口。多年来,由于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面积达本区总面积的58%,江河泥沙含量剧增,土地“石化”现象严重,洪旱灾害与山地灾害频仍,不仅恶化了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而且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游地区一般经济条件较差,商品经济不发达,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资料的获取只能靠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于是人们毁林开荒,毁草开荒,过度地进行土地垦殖,结果就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要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走出来,最根本的办法是根据区域优势和区域分工的原则,在上游地区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如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攀钢作为大型钢铁企业的崛起,带动周围地区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农民致富就有了比较广阔的门路。而当地在大农业的发展中,注意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气资源,根据河谷、平坝、丘陵山区的不同条件,把农业对象的生物链和食物链进行科学组合,闯出了一条立体生态农业的新路,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结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40年来我国区域政策发展过程,一条主要经验是:区域政策必须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既不利于本区域发展,也不能达到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的目的。我国是个地区广宽、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实行合理的区域政策,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把促进国内各区域的合理分工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结合起来,放在政策目标的主要位置。为此,应该实行适度的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政策,在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中,促使各地区经济在不平衡中能够协调地发展,并为逐步趋于平衡创造条件。

科技进步与企业发展讨论会简介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科技进步与企业发展讨论会简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所、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市经济研究中心、新乡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组织的“科技进步与企业发展”讨论会,前不久在河南新乡召开。参加会议的理论、政策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着重讨论了科技进步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与会者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力量,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消耗的降低、新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在治理整顿中,企业要克服市场疲软、资金紧缺等困难,也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正面临着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战略转变,企业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狠抓科技进步,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与会者总结交流了近十年来企业技术进步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情况看,成功的做法是:坚持不懈地抓企业的技术改造,这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投入少、产出多的一条基本路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市场调查、预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使企业永葆活力;积极发展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横向联合,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技术改造、技术开发资金太少,许多企业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的资金不到其产品销售总额的1%;不少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科技力量薄弱,技术开发能力低;一些企业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以及企业整体技术素质低,等等。
与会者指出,为了更好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一是要坚决克服重外延、轻内涵的做法,进一步认识科技进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高抓科技进步的自觉性。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规定从产品销售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必需资金,并严禁挪作他用。三是要继续加强和广泛地发展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积极发展厂办科研,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四是要从完善承包制、指标考核、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等方面,引导和促使企业在科技进步上下功夫。五是要把科技进步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把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提高企业素质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对科学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使科技进步充分发挥作用。    
                         (吕先声)

《哲学简明教程》出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哲学简明教程》出版
  李凡
大地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哲学简明教程》,是专为干部编写的一本哲学教材。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本书着重紧密联系实际,并把哲学中的基本观点化为相应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如阐述科学唯物主义观点,要求树立实事求是的方法;阐述联系、发展的观点,要求树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要有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方法;阐述矛盾的观点,要求树立分析矛盾的思想方法;阐明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要求树立阶级分析的方法,等等。它不仅说明了某种观点为什么会引出某种方法,而且力求讲清这种方法如何运用。这样就有效地破除了哲学的神秘感,使广大干部感到学习哲学与实际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该书的论述具有观点与方法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学与用统一的特色。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