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0-06-10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这里为什么没有徘徊——滁县地区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调查

第1版(要闻)
专栏:

  这里为什么没有徘徊
 ——滁县地区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调查
  张广友 王太
稳定大包干政策
安徽省滁县地区连续11年增产,在全国粮棉生产连续几年徘徊中,这里没有徘徊。
在滁县,我们问起原因,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首要一点却是异口同声:政策稳定。无论是各级干部还是普通农民,都强调稳定政策的重要性。
大包干责任制必须稳定,这是滁县地区干部群众的共识。
近几年来,由于粮棉生产连年徘徊,一些人便认为大包干过时了,并不是发展生产的“特效药”。 
相比之下,滁县地区显得不怎么“开窍”。他们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而且还总琢磨着怎样使大包干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地委一再强调大包干政策“三稳定”:一、大包干责任制形式稳定。农民看政策变不变,首先看还搞不搞大包干;要让农民安心种田,政策不能变来变去。二、承包土地稳定。大包干主要是耕地由家庭经营,承包土地变不变,农民最敏感;即使随着人口变化等因素少数群众要求调整,也要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绝不能用行政命令把土地打乱重分。三、原有社队集体经济框架稳定。大包干的发包方是集体,要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进行基本建设和统一服务。
稳定,绝不是一件轻松自然的事情。正如滁县地区的同志所说:“别小看稳定这两个字,它也是一种选择呢!”
当年滁县地区的农民和干部们在全国率先冲破禁区,搞起了大包干,是需要勇气和求实精神的。此后,干部群众始终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大包干,一再执著地坚持它,稳定它,以至被看成是“保守”、“躺在大包干上睡大觉”。坚持、稳定,同样需要勇气和求实精神。
滁县人格外钟情于大包干,因为这里是大包干的发源地,因为大包干使滁县农业走出绝境,并且连续11年增产,也因为地委一班人对大包干的性质有个明确的认识:大包干是通过改革把家庭经营引入集体所有制的新型合作经济,而不是分田单干。
以家庭承包为主要经营层次和投资主体的大包干,使滁县地区农户生产性资产和农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增长。据滁县地区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从1978年到1988年,全区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从248元增至1773元,增长了6倍。集体固定资产从1.29亿元增加到5.27亿元,增长3倍以上。
大包干时期集体积累的速度,远远超过“大呼隆”的集体化时期。把大包干看成集体经济的对立物,显然是不对的。
 发展社会化服务
滁县地区提出两句话:一是“大包干不是大撒手”,优良的体制、制度要靠适当的管理来维护其正常运行;二是“大包干不是终点站,而是新起点”,要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逐步推动它的充实与完善。
事实上,在滁县大包干基本格局的稳定中,伴随着制度的建设、内容的充实和双层经营的展开。11年来,特别是1985年以后,滁县地区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和农民的迫切要求,把发展社会化服务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大包干体制的战略措施来抓。开始的服务是零星、分散的,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农业越来越多地依赖肥料、农膜、农药、农机、电力和新技术的投入时,农户经营的“分”也就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同社会化服务的“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地委书记陆子修说:“农户经营只是‘分’的层次,只有加上社会化服务的‘统’的层次,才是完整的大包干。发展社会化服务是大包干的题中应有之义。”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滁县地区各级干部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发展社会化服务中,摸索出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植保、统一灌溉、统一防疫、统一推广新技术的“五统一”办法,在全地区普遍实行。以统一推广12项农业新技术之一的杂交稻为例,1978年全地区仅有杂交稻6万亩,而1989年达到376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5%。仅此一项,11年累计增产粮食20.5亿公斤。
和大包干初期农民以家庭经营自我服务的情形相比,现在,滁县地区农村经济正在形成一种统分结合的新格局。这个格局的基本特点是:在上层,由地、县政府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基层干部把这些服务落实到村和户。在基层,以乡镇为中心,发展以“六站一公司”(农经、农技、农机、水利水产、畜牧、林果服务站和乡镇企业服务公司)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形式的经济服务实体,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为农户直接提供各种具体服务。
目前,滁县地区主要服务组织有1200多个,覆盖着2/3的乡镇。这些服务组织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服务实体把服务和经营有机结合在一起;二是由农民自愿选择服务项目,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签订有偿合同;三是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流动,实行自愿组合和组织调配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
让几百万亩农田沟渠密布,让95%的水田改种杂交稻,并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防治病虫害,这都是了不起的组织工程,需要干部做大量的工作。滁县也采取了一些物质奖励的政策鼓励干部尽心尽责。但是,滁县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乡村干部奖励也很少。地县干部没有奖金,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不能和发达地区的干部相比。那么,是什么在激励着他们呢?地委书记陆子修说:“我们是凭着一种事业心、责任感、党性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滁县地区的干部都忘不了来安县的王业美--一位当年为大包干的诞生出过大力的县委书记,后来因病去世。开追悼会那天,来安县农民成群结队,步行或骑自行车赶到滁州市为他送葬,其中不少人是哭着来哭着去的。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召,只是因为这位书记与很多农民交了朋友,在关键时刻支持农民搞大包干。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奖励的话,尽管晚了,它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滁县地区地县两级干部中,有一批像王业美那样在改革初期手拿乌纱帽豁出去干的人,他们深知农民的疾苦,了解农民的愿望,在改革中与农民结成患难与共的朋友。尽管十几年来干部几经更替,他们的个性和禀赋有所不同,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却保持了下来。
这里的干部都有一种本事,随便遇上一位农民,站着说上三句话,农民就会把自己的喜悦、希望、忧虑和牢骚向他们倾诉出来。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有不少农民朋友,有时是农民找上门,有时是他们找到农民家中。实行大包干的勇气和决策就是从这种接触中来,完善大包干体制的决心和办法也是从这种接触中来。

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863计划”运行3年 我国获得一批高技术成果 大批专家学者拚搏在科技前沿为国增光

第1版(要闻)
专栏:

  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863计划”运行3年
 我国获得一批高技术成果
 大批专家学者拚搏在科技前沿为国增光
本报北京6月10日讯 记者王友恭从昨天在京闭幕的“863计划”管理经验交流会上获悉:在实行专家决策新机制下运行了3年多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领域获得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
“863计划”是为在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增加我国综合国力和发展后劲的高技术研究计划。8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我国政府和有识之士深感这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发展科学技术、振兴国家的良好机遇。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等4位著名科学家上书中央,就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问题提出建议。邓小平同志很快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紧接着,国家有关部门组织2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反复论证,制定了简称为“863计划”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从1987年2月开始实施。
该计划在生物工程、材料、能源等7个领域中组织了1万多名高层次的科技人员承担了一大批结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前沿的课题。仅国家科委负责的5个领域,取得突出进展的课题已达120多个,一批成果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例如,在生物技术领域,已提前培育成功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5%左右的两系法品种间的杂交组合,并培育出6个优良粳型品种间的组合和一个籼型品种间的组合。在新材料领域,研制出了直径为30-50毫米均匀的多晶金刚石薄膜,达到了国际80年代中期水平。
据悉,“863计划”吸引了一大批富有才华的青年科技人才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拚搏,并已经取得一批为国家争光的成果。

抗干旱 耐盐碱 产量高 我国育出小麦新品系

第1版(要闻)
专栏:

  抗干旱 耐盐碱 产量高
 我国育出小麦新品系
据新华社北京六月十日电 (记者刘志杰、科技日报记者范建)我国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成功地培育出一批抗干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系,这一成果日前通过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科委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的验收鉴定。
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承担的“七五”攻关项目“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与利用”子专题“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进行抗逆性育种研究”,已选育出“轮抗七”、“轮抗六”、“轮综七”、“轮综五”等四个优良品系。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在黑龙港干旱、盐碱地区示范种植,在降雨量仅为八十毫米条件下,小麦全生育期一水不灌,亩产达三百公斤以上。抗旱性达一级标准;耐盐性达国内小麦品种最高水平。这项成果是中国农科院的邓景扬博士利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进行轮回选择育种而获得的。

杂交水稻新“接班组合” “献优六三”大面积试种成功

第1版(要闻)
专栏:

  杂交水稻新“接班组合”
 “献优六三”大面积试种成功
据新华社南京六月十日电 (记者周振丰、通讯员华开济)增产优势更显著的杂交稻新组合--“献优六三”在江苏大面积试种成功,为我国杂交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找到了新的更理想的“接班组合”。江苏省农业部门今年已正式作出开发“献优六三”的“十粮食工程”的战略决策。江苏从江西萍乡引进并与其联合开发的新组合--“献优六三”,累计试种一点五万亩的实践证明,单产比“汕优六三”至少要高出五十公斤以上。一九八九年,江苏一些百亩丰产方的单产水平达到了六百五十至七百公斤。

李瑞环复信天津河西区两居民反响热烈 群众积极为国分忧多做贡献 干部深入基层增强公仆意识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复信天津河西区两居民反响热烈
 群众积极为国分忧多做贡献
干部深入基层增强公仆意识
新华社天津6月10日电 (记者张淑英)天津市河西区根据李瑞环同志在给这个区两位居民老大娘的复信中提出的“多做贡献”的要求,从去年11月开始在全区开展了“为国分忧”活动,振奋了群众精神,改变了社会风气,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公仆意识。
去年11月,天津市河西区东舍宅拆迁片两位居民给李瑞环同志写了一封表达对老市长思念和对新的天津市领导信赖之情的信,李瑞环同志很快回了一封对天津老百姓充满眷恋、关切和期望之意的信,信中嘱托:“希望大家像我在天津主持工作时一样,继续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特别是在治理整顿期间,国家经济遇到一些暂时困难,希望大家像支持和协助党和政府制止动乱,保持天津局势稳定那样,不出难题,多做贡献,和市委、市政府一道,共渡难关”。
接到李瑞环同志的复信后,写信人路静惠、陈淑兰两位年近6旬的老大娘,奔走相告,步行走访了400户,把喜讯告诉分散居住的东舍宅居民。听了李瑞环同志的回信,上了年纪的老人感叹不已,妇女们流下了热泪,大家有一个共同意愿:听老市长的话,不给政府出难题,多做贡献,为国分忧。东舍宅是河西区平房改造的拆迁片,800户居民投亲靠友毫无怨言,生活上虽然困难不少,但是没有给政府找麻烦。为了发扬这种精神,东舍宅居委会向全区居民发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发展天津大好局面”的倡议,立即得到全区20条街383个居委会的积极响应。
区委、区政府决定以这两封信为契机,从落实东舍宅居委会的倡议入手,在全区开展为国分忧、多做贡献活动,要求各行各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从各自实际出发,广泛深入地开展这一活动。
记者最近来到河西区,所见所闻无不感到,为国分忧、多做贡献活动,在这里已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各项工作,改变了社会风气,振奋了人们的精神。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薛世才感触颇多,他向记者讲述了这个区几个月来的变化。首先是,居民的精神面貌变了。(⑴⑵)过去居民要求政府解决生活问题的多,现在能体谅政府困难,对政府的工作提合理化建议的增多了。今年第一季度河西区政府共收到群众来信和电话1200件,其中有1/3是为区政府提建议出主意。第二,以前是大事小事都找政府解决,现在是矛盾尽量不上交,由基层自己解决。观念变了,风气也变了,出现了国家有难大家担,不给政府添麻烦,自己事情自己干的新气象。孙家胡同一带近千户居民,几代人居住在百年老屋,年年盼改造,月月思新房,破了不想修,漏了不愿补。现在想方设法筹资,自己动手修缮,不向国家伸手。陈玉凤大娘说:“国家是个大家,我们是小家,大家庭的困难要比小家庭多,我们这一带的居民80%是旧社会的纺织童工,共产党救我们出了苦海。如今国家有了难处,我们不承担谁承担?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咱老百姓也得给政府使劲出力才对。”面包房胡同自来水管坏了,42户居民没有水吃。他们一不埋怨二不找政府,自己集资解决了。尖山街土城东西区400户居民、刘庄街700户居民、东楼街新里居委会120户居民等,也都相继自发地组织起来,自己解决了吃水问题。
在为国分忧、多做贡献活动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新风蔚然兴起,全区涌现义务奉献小分队8600多个,自愿成立邻里互助小组7248个,参加邻里互助活动的人次已达45万,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1100多个。各街出现了由群众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主活动的“邻里互助协会”,他们以互助友爱为宗旨,不计时间和报酬,上门服务,为邻里解难,和睦相处,许多居民区实现了饭菜加工、临时住宿、孩子入托、残疾人理发等“十不出居委会”。区副食公司为克服节日市场供应资金短缺的困难,在2000多名职工中开展了为国分忧,自筹资金,搞好供应,人人做奉献的活动。职工解囊相助,集资50万元,弥补了进货款项不足问题,保证了副食供应。河西区军队离退休二部管理所的120名离退休干部,读了两封信,再也坐不住了。离退休老干部们回忆当年为解放全中国、保卫新中国走过的战斗历程,认真阅读两封信,仿佛又置身于“为国争光立功的机会到了”的战斗年代,都想为人民做点事。76名军队离退休干部自发地组织起来,担当社会治安保卫员、群众生活服务员、党的政策宣传员、青少年教育辅导员、城市建设管理员,继续为两个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河西人真的变了,就连过去难剃的“刺儿头”也通情达理了。有一位人称“坐地炮”的中年妇女,天不怕地不怕,从前常为个人小事到区政府纠缠,不是又哭又闹,就是大喊大叫。说来也怪,今年春节之后再也没有见到她。4月中旬她又来到区政府,文文雅雅,还拿出香烟和糖,硬往区政府接待人员的手里塞,不好意思地说:“过去我有不对的地方您别往心里去,今后我改了,一定学习东舍宅,支持政府的工作。”现在,一些“刺儿头”已经成为区委、区政府的信息员,专门反映群众的呼声。
群众的高度爱国热情,增强了河西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他们采取设立“群众生活难题热线电话”、“党政领导同志每周定时接待群众来访”、“领导干部每周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各级领导建立基层联系单位和联系户”、“每名党员交一位群众朋友”等措施,把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点工作。为确保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全区设立了180个群众监督岗和近百个群众信箱;聘请1600余名群众信息员,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河西区还以建立挂钩联系点、成立深入基层调研组、现场办公、机关干部下基层代职等形式,组织下基层小组140余个。区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入户访问,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急、大、难问题。居民赞扬说:“老八路作风又回来了。”

“迎亚运一百天”宣传周拉开序幕 首都百万群众上街创“三优”

第1版(要闻)
专栏:

  “迎亚运一百天”宣传周拉开序幕
 首都百万群众上街创“三优”
本报北京6月10日讯 记者颜世贵报道:世人瞩目的第11届亚运会日益临近。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今天,首都百万人走上街头,拉开了为期一周的“迎亚运100天”宣传周活动,进一步动员全市人民,“创优美环境、创优良秩序、创优质服务”,普及文明行为规范,强化社会依法管理,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最佳状态迎接亚运盛会的召开。
拥有1000万市民和130万流动人口的北京,交通秩序管理得好坏,是关系到能否搞好亚运会的第一件大事。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今天除了配合团市委组织的上万名青少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亚运交通岗上岗仪式,还组织了20万小学生入院入户,向城镇居民和郊区农民发送交通安全宣传材料。此外,在长安街一线达到自行车和行人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将整顿的范围推广到三环路以内的35条主要大街,以提高行人遵章守法的意识。
崇文、宣武、朝阳等一些城区发动群众,根据市府的要求,继续抓好100条主要大街、10个重点地区、10处城乡结合部和亚运会比赛场馆周围地区的环境整治与美化。
一些郊县今天也出动人员对市容和环境进行治理。
作为五大“窗口”之一的商业服务业,今天再次强调了服务意识、服务纪律、文明用语和现场管理的落实。市二商局50家商店向顾客发放规范服务选票,请顾客推选标兵。前门商业大厦大碗茶商贸集团就规范服务作了演练。
今天,北京一些科技部门和文化团体还在一些街头、场馆进行咨询、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

为了您的安全——首都迎亚运交通安全宣传见闻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了您的安全
  ——首都迎亚运交通安全宣传见闻
本报记者 赖仁琼
彩旗飘飘,锣鼓喧天。6月10日上午,北京东西长安街、前门、崇文门等主要街道和天安门、建国门、大北窑、呼家楼、玉泉路等繁华地段、交通路口,首都百万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和各界群众走上街头,拉开了迎亚运100天宣传周的序幕。
上午8点半,来自学校、机关、工厂的万余名青少年汇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首都青少年交通法规宣传活动暨亚运交通岗上岗检阅仪式。他们头戴黄色遮阳帽,身穿黄色背心,上面分别印有中英文对照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义务服务人员”和“团结友谊进步”字样,印在他们胸前的“亚运先锋”4个红字在阳光下分外醒目。这是亚运会组委会主席陈希同特意为义务服务队题写的。伴随雄壮的乐曲,全体义务服务队员列方队走过纪念碑北侧的主席台……
首都少先队员代表在仪式上宣读了致首都各界的信:“……亲爱的驾驶员叔叔,亚运会正向我们走来。请您把车开慢一点,您的宝宝也在路上行走,您的亲人正盼着您早点回家。交通法规是您的生命之友,我们祝愿您一路平安!”稚嫩的嗓音,热切的呼唤,激起阵阵掌声。今天,数万名“小黄帽”还入院宣传交通安全。
陈希同市长说,办好亚运会,北京的交通是第一件大事。连日来,全市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都在为迎亚运做贡献。在王府井南口交通岗附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宣传站吸引了众多行人。剧院的同志告诉记者,前几天,剧院进行了交通法规考试,大家都十分认真,都愿为创造良好的交通秩序尽力。
哦,朋友,为了亚运,也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请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王震会见笹川良一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协议书签字

第1版(要闻)
专栏:

  王震会见笹川良一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协议书签字
本报北京6月10日讯 记者蒋荫安、杜若原报道:中日两国又开启了一扇了解和友谊的窗口。今天,笹川日中友好基金正式签署协议书,并将开展一系列促进中日交流和合作的活动。
国家副主席、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名誉会长王震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笹川和平财团名誉会长笹川良一一行。
在友好的交谈中,王震说,中国目前还不太富裕。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很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的国内环境。但是,国内外总有少数人,唯恐社会主义中国的天下不乱。我们不怕。现在,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全力支持下,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经济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
王震对笹川良一先生致力促进中日友好的可贵精神表示钦佩。他称赞笹川日中友好基金是笹川良一为中日友好做的一件大好事。
笹川良一说,世界是一家,人类是兄弟姐妹,中日两国是其中关系最好的一对兄弟。
他表示相信,中国的建设事业一定会成功。
友联会会长王首道、首席顾问黄华也出席了签字仪式。
该项基金本金总额为50亿日元,由日本船舶振兴会捐赠。友联会副会长金黎、笹川和平财团首席代表理事笹川阳平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有心就能办实事——陕西省宣传部门干部下基层纪事

第1版(要闻)
专栏:

  有心就能办实事
 ——陕西省宣传部门干部下基层纪事
本报记者 孟西安
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只有批钱批物才算办实事吗?
陕西省委宣传部和西安市委宣传部干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垃圾山”、“入厕难”的实践做出了回答:只要胸中有大局,心中有群众,善于把人民的呼声作为干部下基层办实事的第一信号,即使无钱无物,也照样能为群众办实事。
今年春上,省委宣传部和西安市委宣传部联合办学哲学试点,他们来到西安市莲湖区北关街道办事处,当地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这里存在“垃圾山”、“入厕难”两大“公害”。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秀谭同志与联合调研组的同志商议,与其坐而论道,不如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入手,进行调查研究。于是,他们走街串巷,看到了一幕幕难堪的情景:北关地区住着一万四千多户居民,大部分地段垃圾堆积如山,厕所粪便溢流,多年得不到解决。在自强西路,六百多户居民守着一个公厕,上下水管道堵塞,常年失修,粪便溢出;北关南段临街,一个公厕因下水道不通,两年多来无法使用,遇到雨天,粪便流到居民杂院,臭气熏人……
“宣传部门没钱没物咋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联合调查组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厕所、垃圾看起来是小事,但也会影响群众的情绪。
他们主动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征求意见,走访环卫部门,召集市容、房地等单位研究解决办法,及时向省委、市委反映情况。这些情况引起市领导的重视,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
他们还从宣传部门特点出发,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监督作用,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了《何日搬掉垃圾山,解决群众入厕难》的调查,随后,又组织电视台现场采访报道,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调查报道见报的当天,市环卫局局长带队到各地段查看。接着,市政、房地、城建等单位利用星期天组织职工,清除堆积两年多的垃圾五十大车、三百二十多吨;随后,西安市府领导来到北关现场办公,解决垃圾清运、公厕维修、疏通渠道等八个问题,并对环卫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四月上旬,莲湖区的领导、机关干部、市环卫一分局以及北关办事处的领导和干部一起参加义务劳动,又搬掉了堆积在龙首村蔬菜门市部门口的“垃圾山”。许多居民目睹此景,激动地说:“党和政府办的就是人民群众盼的!”

兴教得人心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兴教得人心
  吕企才
从外地调到山西省永济县才几个月的黄喜元,在换届选举中以全票当选为县长。原因何在?县委书记孙秉晨一语破的:“抓教育得全票!”
黄喜元认为,为“官”一任,要兴教一方,在一地当“官”,不仅要考虑眼下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还要考虑如何把子孙后代培养成才,否则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他一到任,便一头扎到农村调查,宣传兴办教育这个百年大计,半月时间宣讲21场,听者达10万之众。黄喜元用满腔激情,唤起民众重学兴教的热忱,两个月就集资600万元,捐资的红榜纵贯十里长街。黄喜元以抓教育的远见卓识,赢得了人心。
有些地方的学校至今还是“黑屋子,土台子,里边坐着泥孩子”,那些地方“有钱盖庙,无钱兴学”,教育“排不上位,挂不上号”,这在于那里的领导干部缺少远见。他们往往觉得,抓生产是“短平快”,“只要抓得好,当年就见效”。而抓教育是“胡子工程”,“远水难解近渴”。生产当然要抓,而且要抓好,但绝不能忽视教育。那种只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眼光,不认真抓教育的干部不能说是好干部。而上级领导机关和组织部门在考察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也应当把是否重视抓教育、是否抓出成效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

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下图:6月10日上午,北京市委、市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迎亚运100天”宣传周誓师大会。会上,亚运组委会领导陈希同、伍绍祖等检阅了20万名义务服务人员的代表队伍。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右图:6月10日,北京有60所高等院校和22所中等专业学校的近万名学生,走上街头做好事,为亚运做贡献。图为北方交大学生在前三门街头擦洗隔离栅。
本报记者 沈进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