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0-04-14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幸福的答案——写在田华从艺五十周年之际

第8版(副刊)
专栏:

  幸福的答案
——写在田华从艺五十周年之际
  陆芸芸
田华演《白毛女》那年是22岁,只好把黑头发做白。如今她的头发真的都白了,她从艺已经50周年。于是,在八一厂的排演场里举行了一个纪念会,白头发的田华迎来了一位又一位客人,他们却称她为“小八路”。客人们的头发也白了,他们来到这儿,不单是为田华。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他们的记忆却在闪回。彼此聚在一起就能唤回当年解放区晴朗的天空。在那晴朗的天空下,一个河北农村的小姑娘晴朗地笑着,挟着紫花土布的小包袱走进了抗敌剧社的小鬼队,剧社人为她改名叫田华。那是1940年,她12岁。
12岁的田华就跟着部队走了。因为她看见过日本鬼子烧毁的村庄,一片片尸体,开水锅里的婴儿……她学跳舞、演戏、打背包,学唱剧社之歌,“文艺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对于田华来说,参军并非仅仅意味着职业的选择,而是再生的机会。因为她明白了千百万人已经站在一起,为着同一的目标,聚集到同一面旗帜下。她和大人们一起行军,拽着大同志的皮带,穿越一道道封锁沟,在炮楼与炮楼之间巡回演出。八路军得胜归来,她和队员们一起爬上高高的鼓动棚,向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敬礼,直到走过最后一个士兵。她一生都在做这件事,只要一声召唤,她随时都会赶去为出征的战士送行。她跟随中国革命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进新中国,也从露天场地走向真正的舞台,走向陌生的银幕。
当新中国的第一批影片开始筹拍时,人们都认定了田华应该主演“白毛女”,虽然那时她还不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但没有任何影星能和她竞争喜儿。田华她本来就是农村姑娘,在硝烟中长大了10岁也依然如故。那纯朴善良的美丽气质,那天然的泥土气息,都仿佛是特意为喜儿预备的。
田华说她这辈子从来没有刻意想要什么,却总是意外地得到很多。确实,作为演员她很幸运。第一次上镜头,就遇到了好角色、好本子、好导演。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得到这种好运。她把握住了每一个机遇,没有辜负每一个期望过她的人。在《党的女儿》中,她饰演一个南方苏区的党员。离开了北方的田野,她的人物依然新鲜与自然,演员与角色再一次令人信服地融为一体,那篮咸菜仿佛就是田华自己的党费,演员所赋予角色的真实性,充沛的激情以及驾驭激情的能力,都不单单是演技的显示。作为过来人,作为幸存者,田华独占一份无价的财富,她的激情自有永不枯竭的源头,她使人物从历史中活生生地走出来,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我们,走向后来的观众。
因为那些角色,田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明星。那星光是柔和的,如同她那善良的目光。当年因为这目光善良得不够“犀利”,她险些失去扮演那个当时几乎家喻户晓的女法官的机会。几十年来她本色不改,虽然得到过人大代表、妇联理事、影协理事等等许许多多头衔,她仍然安守自己的座右铭,“认认真真地演戏,老老实实地做人”,她认为这是报效人民的最好途径。
头发已白了的田华,在年轻一代心中,是一个特别纯的老太太。当今她出演主角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于是她竭诚为年轻人做好一个又一个配角。因为她牢记自己当年是如何在众多的手搀扶下长大的。
“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一切”。今天,田华坦然地站在纪念会场的聚光灯下,代表着革命文艺大军中的每一个战士。聂帅和夏公特地为她亲笔题词,她的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向人民的艺术家祝福。晋察冀的乡亲们、部队文工团的娘家人、田华慰问过的老山前线官兵、电影发行放映线上的50万职工,都派来了自己的代表,甚至她爱人的家乡涿州市48万父老乡亲也发来了贺电……纪念会上,诗人为她作诗《关于幸福的答案》。田华脱口而出:我找到了,是人民给了我一切。
这答案与幸福一起来临,从一开始就在她的心里。作为一个艺术家,田华她总是和千百万人民在一起,所以她总是幸福的。

色彩缤纷 气韵万千——听东方歌舞团“东方神韵”音乐会

第8版(副刊)
专栏:

  色彩缤纷 气韵万千
——听东方歌舞团“东方神韵”音乐会
  李西安
前不久,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致欣赏了以“东方神韵”为题的亚、非、拉美器乐音乐演奏会。这台晚会以其精美的乐器、精湛的表演和精心的设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帷幕一拉开,令观众为之惊叹的是各式各样造型别致、制作精美的亚、非、拉美各国的民族乐器:泰国的套鼓、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墨西哥的马林巴、印度的锡塔尔和达不拉……奇姿异彩,洋洋大观,仿佛是个亚、非、拉美乐器的博览会。如果说一个艺术团体有其中的一两组乐器,倒还不足为奇,而一个团能会集这么多种各国的代表性乐器,实在不多见。其中有些乐器还是当年刘少奇主席出访时,各国元首赠送的礼品,平时从不轻易动用,这次一并向观众展示,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要把风格迥异、气韵万千的各国民族音乐表现得出神入化,除了必须有特定的乐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对乐曲风格及其文化背景的准确把握和深入了解。东方歌舞团建团以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奏家。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学会了多种乐器,而且有机会多次到国外实地学习,因而能比较地道的掌握各自的风格。他们的演奏不仅技巧娴熟、配合默契,而且在演奏一些具有高难度技巧的乐器时,如田昌的双笛(巴基斯坦)、潘沃流的达不拉和姚策的锡塔尔(印度)等,也做到了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亚、非、拉美各国的音乐是丰富多采的,但对我国的多数观众来说,又是相当陌生的。如何在一个晚上,能将她们通俗而生动活泼地展现给大家呢?音乐会在这方面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从总体构思到舞美、服装、解说词和节目主持等各个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幕前幕后的艺术家和工作人员,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音乐演奏置于特定的场景和文化氛围,让观众不但能亲闻其声,且有如身临其境,异国神游之感,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音乐会是成功的。而且,透过动人的演奏和别具匠心的设计,透过演员们自始至终洋溢着的创造激情,它告诉人们,东方歌舞团仍是年轻的,生气勃勃的,保持和发扬了好的传统。这尤其令人感到欣慰和鼓舞。
(附图片)
  艺术家们演奏“安格隆”。彭璋庆摄
思雨、思浓兄妹演唱印度尼西亚歌曲。乔然摄
  牟炫甫演唱阿拉伯歌曲。
于烈摄
  艺术家演奏的这套乐器叫“甘美兰”。彭璋庆摄

“只思除却蛀心虫”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只思除却蛀心虫”
春天来临,林间的啄木鸟更活跃了。对于这除害虫的能手,古人写了不少讽咏诗,读来饶有兴味,有的更是意蕴深长。
宋人魏野诗曰:“爪利嘴还刚,残阳啄更忙。千林蠹如尽,一腹喂何妨。形小过槐陌,声高近草堂。岂能同燕雀,惟解占高粱。”(吴宝芝:《花木鸟兽集类》卷中)啄木鸟的辛劳终日,乐在林间除蠹虫的献身精神,使梁间燕雀黯然失色。魏野的这首诗,是生动、形象的啄木鸟颂歌。
另一位宋人的咏啄木鸟诗,则将啄木鸟的形象刻画的更为生动、感人:“此禽不与众禽同,头戴朱冠一点红。嘴似铁钉钉铁木,爪如铜钻钻铜桐。朝飞南浦云烟外,夜宿西山风露中。非是远来求食啄,只思除却蛀心虫。”(《挑灯集异》卷七)这首诗的最后二句,妙极了。安得啄木千千万,除尽人间蛀心虫,不亦快哉!
但是,就像人类有千差万别一样,啄木鸟也是形形色色的。有的啄木鸟,爱作表面文章,只啄木,不啄虫,别听叮叮咚咚,声震林宇,却只闻声,不见虫。对此,明朝人有诗谓:“啄木江南飞,蠹虫生上林。江南亦有蠹,不闻剥啄声。蠹种日以滋,木病日以深。啄木不啄蠹,孰谓凤凰心。”(《列朝诗集》闰集二)“啄木不啄蠹”的结果,只能导致蠹虫滋生,木病更重,长此以往,势必毁掉森林。对这样不负责的啄木鸟,人们当然只有嗤之以鼻了。     王春瑜

重睹历史风云——电视剧《最后一个冬天》观后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重睹历史风云
——电视剧《最后一个冬天》观后
  周捷良
6集电视连续剧《最后一个冬天》以1949年冬成都解放为背景,描绘了我人民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率领下,东西夹击,向大陆最后一块被国民党盘踞的地区发起攻击,蒋介石内外交困,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逃往台湾,从此离开大陆,成都和平解放的历史画面。
要拍出这个剧的艺术风格,无疑必须寻觅到“成都解放”的典型意义。成都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家王朝的彻底覆灭。编导们抓住了这具有全国意义的特点,着力表现了蒋介石在我大军压境,部将众叛亲离的状况下,不得不放弃“西南这个反共复国的基地”,无可奈何地逃往台湾的情景。剧中对蒋介石这位历史人物的塑造较为成功,不但表现了他的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又刻画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有他面对部将阳奉阴违的孤独和痛苦,也有他不得不告别大陆的锦绣河山,飞往台湾去偏安一隅的悲哀和凄凉。
成都的解放,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我军强大的军事攻势是决定性因素。而我地下党组织唤醒民众,策划国民党部队起义;国民党地方军人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的起义,都为成都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国民党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崩溃、将领之间的明争暗斗,包括其上层人物对政权丧失信心,又是蒋家王朝彻底覆灭的内因。这许多的人物、事件在剧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流畅的剧情发展。
剧中众多历史人物的刻划避免了脸谱化的表现形式,突出了各自的个性特征。通过邓小平接见女记者和他对重庆市工商界人物的讲话,展示了他对结束战争,致力于祖国建设的强烈愿望;通过贺龙在行军途中同苏联电影摄制组的对话,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革命气概。对刘文辉等人从犹豫彷徨到顺应历史潮流毅然率部起义的描写,勾画了他们在尖锐矛盾冲突中的内心活动。张群离川时含泪向邓锡侯托母和索要《蜀山烟雨图》的细节,表现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复杂、苍凉心态。
虽然,该剧是以“成都解放”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但却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政治内涵和艺术内涵。

“金马”人物特写征文启事

第8版(副刊)
专栏:

  “金马”人物特写征文启事
为了反映在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我国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多彩多姿先进人物,展现奋发向上的时代风采,在90年代第一年——马年,人民日报文艺部和绍兴市物资经营公司特联合举办“金马”人物特写征文活动。
一、征文内容:描写、歌颂祖国各条战线上的各种类型的先进人物,撷取他们优秀事迹中最感人、最有代表性的片断,反映他们或热爱党和祖国,勇于奉献;或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或一身正气,抵制歪风;或刻苦钻研,有所发明;或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等等。要求内容真实具体
(稿件须经被采写人物所在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形式不拘一格,文字清新活泼,富有艺术感染力,避免简单地记述好人好事。每篇2000字以内。
二、征文办法:来稿请寄人民日报文艺部“金马”人物特写征文组,邮政编码100733。恕不退稿。
征文择优刊出,并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篇,给予奖励。
三、征文时间:1990年4月15日--8月30日(8月15日为截稿时间)。
欢迎文艺工作者、各条战线上的业余作者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这一征文活动。
人民日报文艺部
1990年4月12日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