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0-04-08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扶持一下“科技摇篮”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扶持一下“科技摇篮”
3月21日《文汇报》登载一篇记述上海青少年科技活动举步维艰的文章。我们现将此文转载,以期社会各界都来扶持一下“科技摇篮”,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助一臂之力。
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几所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市中心一所区级少科站里,发现该站一半左右的场地已出借给一所大学的开发中心使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原来供中小学生观看科普电影的放映场,现在已改为餐厅,底层的一间陈列室也正在展销商品。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站一直被誉为“科学家的摇篮”。不少有贡献的中年科学家,在回顾自己成长道路时,都十分怀念曾经指引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的“摇篮”。可这些年来,这座“摇篮”却越来越不景气。
除许多活动阵地逐渐被蚕食外,青少年科技活动地位也在下降。许多家长依然沿袭“唯有读书高”的旧观念,他们认为科技活动是给孩子玩玩的,不是“正课”。所以他们一般都反对孩子把精力花在科技活动上。前年暑期,上海市少科站计划招收400名短期培训班学员,经过“深入学校,反复动员”,结果只招到80人。一些学校在升学指挥棒的指挥下,也出现轻视科技活动的倾向,有的教师对学生参加电子、航模等科技活动表现冷漠。以前向全市中小学供应大批航空、航海模型器材的商店,近几年来每况愈下,商店只好将一部分柜台改为出售其它日用品。青少年科普读物也出现不景气趋势。据统计,1985年科普读物降至161种,1986年本市到货的各种科普书还不到100种。去年,科普读物的出版才略有回升趋势。
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科普工作都极为重视。以日本为例,每年4月都在全国举办“科学技术周”宣传活动,全国建立起4000多座博物馆、科技馆,并提出了“让每个人口袋里有一本科普书”的口号。提高我国全民族科学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我们期望教育界、科技界、出版界、舆论界以及全社会,都来为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助一臂之力。  
     (戎思平文)

给乔装的公款吃客拍个照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给乔装的公款吃客拍个照
目前,一个廉政的大气候已在全国初步形成。但是,笔者近日在湖北荆州地区调查采访了36家宾馆、餐厅、饭店、招待所及个体餐馆,发现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公款吃喝问题上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人产生隐忧。
请看笔者目睹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荆州城南门外曲江路旁的一家小饭馆门前停着两辆小轿车。笔者进去一看,一群干部模样的人吃喝正酣。桌上菜肴、饮料、酒、烟一应俱全。问店主吃喝者何人,答:“他们不让说,反正不是个人掏腰包。”
镜头二:一日中午,笔者来到一家宾馆的餐厅。套间雅座上坐着某机关的十几名宾客,其中一人出来小心翼翼地问服务员:“这里太显眼,后面有没有单间?”服务员说:“有4个单间,里面客人已满,你们稍微等一下。”笔者敲开了一个单间的门,他们见是记者,惊讶、担心之状溢于言表。桌上放着“四菜一汤”——4个大菜盘,每盘装着三种上等菜,汤是鲢鱼火锅。当笔者退出门外时,他们再三请求别予披露。
镜头三:某饭店,10位干部吃完后离席,服务员对其中一位问道:“刘局长,帐怎样结?”刘局长说:“按前几次的办法结帐。发票上写我的名字,呆会儿局里的小张来交钱。”这位刘局长临走时又叮嘱服务员:“一定注意,不是我,谁也别让他看帐单。”
用公款吃喝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顽症,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从根本上治理,彻底消除风源,那么,这只韧性十足的“吃喝弹簧”确有可能反弹起来。彻底刹住吃喝风,还须狠下一番力气。
        (3月29日《经济参考》朱世平 李吉芳文)

老一辈革命家的入党介绍人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老一辈革命家的入党介绍人
周恩来一九二二年由张申府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德 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毅然放弃在国内的高官厚禄,赴欧学习。一九二二年冬在德国柏林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 一九二一年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时,经同学罗亦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瞿秋白一九二二年在莫斯科经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蔡和森 一九二一年在法国勤工俭学中领导革命斗争,被法国政府驱逐回国,同年底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彭德怀 一九二八年一月经段德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贺龙 一九二七年在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后,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若飞 一九二○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经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后经中共中央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林伯渠 一九二一年经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左权 一九二五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时,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期山东《支部生活》王殿芝摘)

古代清明的体育活动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古代清明的体育活动
清明,是我国古代的体育节日,荡秋千、拔河、放风筝、女子足球是主要项目。
“满街杨柳绿似烟,划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这些都描写了古人荡秋千。至明清两代,荡秋千在民间更为流行。
明《五杂俎》中说:“唐代清明有拔河之戏,其法以大麻絙两头各系十余小索,数人执之对挽,以强弱为胜负。”《景隆文馆记》中说:“景隆四年(公元710年)清明,中宗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麻絙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挽,六弱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梠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以年老,随絙而陪,久不能起,帝以为笑乐。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中云:“清明扫墓,倾城男女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清代画家吴友如画《清明时节放风筝》并题诗:“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可见清明节放风筝确很盛行。
唐代清明还举行女子足球,宫中尤为盛行。王建有诗为证:“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描绘了女子在宫中踢足球的情景,据史书介绍,“两人对踢为白打,三人角踢为官场,胜者有彩。”
        (3月21日《新民晚报》陈传年文)

亚运会的邮票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亚运会的邮票
△第一套亚运会纪念邮票于1951年3月4日由印度发行,全2枚,双色胶印,图案相同,画面为亚洲地图和火炬。
△第一套彩色亚运会纪念邮票由日本发行,时间1958年5月24日,全4枚,图案分别为火炬与会徽,东京国立体育场,赛跑冲刺,跳水。发行量达8000万枚。
△第一套印有亚运会统一会徽的邮票由菲律宾发行,它是为纪念第二届亚运会在马尼拉举行而设计的。
△主办国一届中发行邮票枚数最多的是印度尼西亚1962年的雅加达亚运会邮票,共24枚。
△最早发行亚运会小型张邮票的是伊朗,它是为纪念第七届亚运会在德黑兰举行而设计的,共2枚,一枚为空中鸟瞰的德黑兰体育场,另一枚主图为亚运会会徽和用波斯文构成的圆形徽纪。
△首次出现在亚运会邮票上的吉祥物是小象阿波,它是印度发行的第九届亚运会邮票中的一枚,全套共12枚。
△亚运会邮票中,唯一的售出后发现有问题而停止再发行的,是印度第九届亚运会邮票中的射箭邮票。图案出自印度古代神话,但由于设计者的疏忽,将两个神话人物站错了位置,邮票也“因错得福”,价格上升,成了集邮者猎取的“珍品”。
△第一个出现在亚运会邮票上的国家元首是泰国国王普密蓬,1970年12月第六届亚运会在曼谷举行,开幕时发行的一枚邮票上,描绘了他点燃圣火的情景。    
         (3月18日《中国体育报》陈三龙文)

发达国家的文盲在增加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发达国家的文盲在增加
文盲、无知和愚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文盲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成年文盲将近10亿。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文盲人数也在增加,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10—15%。联邦德国至少有60万人是文盲,半文盲约200万人;加拿大文盲400万。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调查报告表明,有1/8的美国人没有阅读能力,看不懂当地的报纸,有600万成年人,在读写算三方面没有达到一个公民起码的文化水平。其中黑人文盲率达22%,移民文盲占全部文盲的1/4。
在法国也有800万文盲,全国只有25%的人能够毫无困难地进行阅读,60%的人阅读有一定的困难,而15%的人则完全是文盲。他们之中有的看不懂招牌,有的不懂ABC与阿拉伯数字,日常生活现代化程度越高,他们就越困窘。
在英国,全国文盲估计有200万。但政府最新统计显示:在4500万名收到政府发出的艾滋病宣传品的人中,至少有700万人无法读懂这些宣传品,占被调查人数的15.5%,此外,近半数的成人和青少年读不懂短短10行字的防火传单。据另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在专业人员和主管级人员当中,亦有8%的人在阅读文字和计算上有困难,他们离开了他人的帮助,对着文件就会发呆。而有一些人的工作是根本无需接触文字的,他们只需要记住符号或文字,例如:售货员及收银员等,久而久之,当他们需要阅读什么东西时,才感到自己几乎目不识丁了。
世界上如此众多的人不识字或读写能力不高,对社会发展已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障碍。如何扫除这个庞大的文盲群体,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课题。
          (3月14日《黑龙江日报》卢华能文)

本世纪将有十大科技成就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本世纪将有十大科技成就
美国先进科技协会发表的预测报告指出,在本世纪结束前,人类将在如下十个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一 高级电脑控制的机器人诞生。
二 光纤通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家用电视可接收世界各地的数百个电视台。
三 利用人体蛋白制造出的一种超级药物,可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四 利用重量轻、性能好、成本低的陶瓷制造汽车发动机。
五 用遗传工程培育出一种超级植物,其营养价值可超过普通植物数倍。
六 可研制出基本取代木材的钢材和新型塑料,它们应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成本低的特点。
七 一种类似人脑内分泌物的药物将广泛用于治疗自闭症、帕金森氏综合症及神经衰弱症等疑难疾病。
八 利用遗传工程方法治疗因遗传基因变异而产生的各种遗传疾病。
九 利用太阳能和核能的新型火箭诞生。
十 运算速度快、可同时处理不同信息的超级电脑诞生。
           (三月十四日《世界科技译报》徐有张摘)

“弱智教育”在上海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弱智教育”在上海
据卫生部门调查,在我国3亿多儿童中,弱智儿童多达1000万。上海的比例在全国是最低的,也有4万人之多。弱智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1979年以来,上海市已有11个区和8个县先后开办了专门招收弱智儿童的辅读学校和辅导班,已先后毕业了400余人。
弱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被人称之为“戆大”的儿童少年。他们中有的14岁还不知道拉尿,17岁还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有的哭笑无常;有的坐立不安;还有的不但要伤害别人,还会自伤自残。做父母的都百般无奈,可想而知,从事弱智教育的老师,该具有怎样的素质与爱心!
新来的弱智学生,更让人费神费心。上课铃声响过几遍,他们还是充耳不闻,事实上他们压根儿没有“铃响进课堂”的概念,要老师从操场上、走廊里,一个个地带进教室来。至于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只会傻笑,有的直愣愣地毫无反应,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拉屎拉尿。
在长宁区弱智辅读学校,笔者曾旁听过他们的几堂课——
这是一堂复习训练课。老师提问:“听到上课的铃声后应该干什么?”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赶快奔”,“说老师好”,“把书拿出来”,只有一个学生说:“进教室。”“进教室后干什么呢?”老师接着提问。这时,笔者发现12只手都举起来了,但开始几个回答仍不得要领,经老师启发,一个学生才回答:“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这样,一连提了5个问题,经反复诱导,12个学生总算都回答正确。此后又试了3遍,回答无误,才算复习训练完毕。我一看表,花时25分钟。就是这样的弱智儿童,经过几年的学习、训导,能够做到生活自理、学习自理,其间老师们付出的艰辛,人们是不难体味的。
上海的弱智学校,还设有一门特殊的课程,即结合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度,向他们传授劳动技能。最初是穿脱衣服、鞋袜,以后逐步教他们包馄饨、下面条、搓汤团,一直到缝补浆洗。一位学生家长告诉笔者,他的儿子上学前可谓“一问三不知”如今进学校才半年,已经学会了读字、计数、辨色、做游戏……说话间不时露出对学校、老师的感激之情。
辅读学校中的弱智儿童属于可教儿童。一位搞特殊教育多年的研究人员告诉笔者,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已经充分证明,只要及时地对弱智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特殊补偿教育,他们的智能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戆大”就能不“戆”。
         (3月20日《解放日报》陈子东文)

少年不识“穷”滋味(图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少年不识“穷”滋味
(3月25日《光明日报》庄锡龙画)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